关于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认识和思考
作者:王迎春 杨福平 姜丙坤 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6期
摘要:**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新时代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也成为各高校研究的热点。“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通过对“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提出过程进行梳理,厘清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内涵与关系,结合“思政”实施过程,提出在“思政”过程中需要把握的三个原则:教师是“思政”建设的关键,课程是“思政”实施的基础,学生是“思政”建设的检验标准。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专业思政 课堂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142-02
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总方针。2019年,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正式提出了“专业思政”的概念,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突破,“专业思政”由此产生。同年10月,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教高〔2018〕2号)中,对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建设和实施提出了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所有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随后,各大高校针对“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建设和实施展开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比如,上海各高校展开探索“课程思政”的理念,并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焦点访谈》也对上海外国语大学及上海其他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北京联合大学的李春旺等人,针对“专业思政”的内涵、体系构建与实践展开探索,等等,在全国掀起了“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热潮。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文对“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内涵与联系进行了梳理。
一、“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内涵与联系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是指学校为了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而要求学生完成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特定的某一门学科。“思政”通常所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们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人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进而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所有课程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和媒介,在教学的实践和活动中,根据课程特点,适当
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其中,即思政寓于课程,通过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有精神价值的素材,并融入课程教学实践的全过程,通常来说,有显性和隐形两种形式。具體而言,显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采用正面直接的施教方式,而隐形则是指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比如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等)采用间接教化,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因此,“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所有课程都要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同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专业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院校而言,课程通常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把专业课的“思政”建设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部分。“专业思政”的内涵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挖掘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历史文化、行业精神等,使之提炼为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讲授和人文价值的协调统一,努力打造成为有故事性、灵魂性的课堂,来实现“立德树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的目的。从某种角度来看,“专业思政”的建设和发展既能为“课程思政”的发展积累思政素材和思政资源,又能促进“课程思政”资源的丰富和完善。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亦是育人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是教师通过课堂来实现思政教育的效果,使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同向同行,融入课堂,并形成协同效应。 “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推进的内容,“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即“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专业思政”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思政”的所开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方法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 二、思政实施过程中需把握基本原则 1.教师是“思政”建设的关键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德育水平和业务能力决定了“思政”建设效果。教师的主要责任和任务是传授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生的技能,使课堂同时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这对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就有了较高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应大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本专业知识价值体系结合的执教能力,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亦能引领其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真正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统一。
任何教育和课程实践的改革,必须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才能取得成功,“思政”改革也不例外。“思政”建设重点强调在人生价值和品德传授中要凝聚专业知识和行业文化的底蕴,在专业实践中注重价值观和精神的培养与升华,也就是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要实现这一宏伟目
标,就要靠教师去落实,因此需要打造一支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过硬的业务能力、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队伍。 2.课程是“思政”实施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有了优秀的专业课程作为基础和支撑,“思政”才能得以实施。因此,要遵循课程建设的发展规律,在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着重体现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和人生观价值引领,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才是“思政”实施的基础。
“思政”建设,首要问题是课程与专业的目标价值取向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体系,也就是说通过教学实践,建立以人的发展、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性的,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课程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是价值体系,也就是所说的“思政”,就是强调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才。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协调统一,才能达到“思政”建设的目标。
在课程建设中要深入挖掘教学资料的“思政”元素。教师要能准确把握所授课程的整体框架和脉络,发现可以切入“思政”教育的点。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就必须提炼课程的核心价值和知识体系,并融入贯穿到课程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全要素和全过程之中。“思政”融入课程的载体主要包括:课程、教材、人才培养方案等,在实施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对知识产生认同,并积极学习和广泛参与讨论,将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贯穿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生是“思政”建设的检验标准
目前,所有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也是如此,这也就涉及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和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现在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十几年比有很大不同,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手机、平板等上网工具随处可见,学生很容易接触网络上的负面东西,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实施“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思想也受到洗礼,从而达到“思政”建设的目的。因此,检验“思政”建设成效的标准就是:学生的获得感,这也是“思政”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因此,实施“思政”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要以培养学生为出发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及其思想特点,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有的放矢,灵活性、个性化的选择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思政”实施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培養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总书记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务。随着“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深入开展,“思政”建设和实施已为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一项长期工程,“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建设和实施更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教师是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必须厘清“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内涵与联系,将专业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在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中来达到“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19-08-20].http://www.dangjian.people.com.cn/nl/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1.
[2]王莹.高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86-89. [3]崔永红.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9(8):84-86. [4]廖湘平,刘莎,李碧波.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思考[J].现代交际,2019(21):199-200.
[5]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6]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EB/OL].(2018-10-08)[2019-08-20].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7]李春旺,范宝祥,田沛哲.“专业思政”的内涵、体系构建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33(4):1-6.
[8]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责任编辑:赵世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