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探究式教学

2023-10-09 来源:小奈知识网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探究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的改革思路。

《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而“任务驱动”正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 由此可见, 以“探究性学习”为重要标志的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造性学习,用以不断满足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式教学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国家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

具体到我们自己,每天面对的是6—12岁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乐于表现自我、思维活跃,对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此时,正确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并为他们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此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实际语言教学中,教师们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数情况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真正能够吸引

学生注意力、拓展他们思维想象空间的教学方式往往流于形式,难于实现真正意义的富于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我们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当中,从中获益非浅。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的内容: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原有知识、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英语学习领域,“探究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有的情况学生可以自己确定专题。

(二) 研究的主题:

以教材为依托,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专题的研究:

1. 在情景中创设问题,把握时机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

2. 在情境中探究师生间的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 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参与探究,注重探究结果的多样性。

4. 在探究活动中追求学科整合,注重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5. 在活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三) 研究的方法: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大量机械操练、重复练习等学习方式,教师“满堂灌”的局面充斥着整个英语课堂,课堂时常会听到“follow me.”“Do this exercise after me.”等教师指令语。

而今天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研究的是如何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实践、体验、感悟,去创造、应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三、分析讨论:

(一)、 在情景中创设问题,把握时机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创设认

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情景,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从对语言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并解决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布置分析探究任务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时刻注意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在教学中若能在讲述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时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高思维的层次。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注意到所设计的问题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学生的智力情况等多种因素,所要探究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能提空泛的问题,也不能提学生无法探究的问题。

上课前,我会经常找一些有趣的课外阅读材料念给学生听,让学生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如有一篇关于马克吐温的文章,介绍他是一个爱忘事的人,做火车时忘带车票,因为售票员认识他,所以让他在回程时再出示车票,可此时马克吐温却非常着急地说“不行!”学生们听到这里时,已深深地沉浸在教师所设置的情景中,不觉而同地提出质疑,异口同声地说“why?”此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所听文章进行讨论,进行小组间的讨论与交流,或查找老师所提供的材料,寻求答案,一些爱动脑筋的同学甚至开始了大胆的猜想、推测,经过学生们的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答案,达成了一致:马克吐温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地。这样的结果,由学生讨论、查询、推敲而得,易于理解,而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用英语表达、描述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很大帮助。临近下课时,我又给学生提出了一项任务“创设另一个新颖的故事结尾”学生在这种“我也能当个作家”的喜悦中又开始了一项新的探究。

(二)、在探究中引导学生质疑,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知语言,要求学生简要表述探究中的难点、疑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在情境中探究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如在六年级教学“go to see a doctor”一课时,复习到如何诊病、治病时,我在学生充分掌握课文句型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让一个学生当医生,一个学生当病人,我则当医生手下的一个护士,让病人回答完医生的提问后,医生、病人共同向护士交待医嘱。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多个问题要求病人向医生和护士请教。由于学生担当的是医生和病人这两个重要角色,自然不愿被一个小角色问住,于是他们在此进行了交流、通过不断地对生活实景的探究及相互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从而真正达到了在真实情景中进行交际的目的。再如教学“数字”一课时,我设计了“Speak out your lucky number 说出你的幸运数字”这一环节,在课的开始,我先说出自己的幸运数字后,马上让学生说(这样新颖的话题一下子便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有些学生不仅说了自己的幸运数字,把爸爸、妈妈、甚至明星的幸运号码也说了出来)随后又带领学生一起做“Find your lucky friend 找幸运伙伴”这个游戏,我把学生易错的或是掌握不牢固的几个数词写在黑板上,先给学生做示范,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我先说My number is ……,同学说 My number is ……,倘若俩人加起来的数字正好是黑板上出现的,那我们便是一组幸运伙伴。(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内化了知识,而且从小培养了合作、团结友爱的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在复习数字的同时,又学到了新的句型My number is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找到朋友时的言语交流,由师生到生生的不知不觉中的语言实践,为后面进一步的语言输出作了铺垫,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这种师生互动的随情境探究的过程中,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师生完全平等,学生思维活跃。

同时我认为在探究过程中,情境与学生应该得到同样的重视。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与交际时,探究便进入了一种人境合一的最佳的状态。

(三)、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参与探究,注重探究结果的多样性。

布置适量的课后研究性作业,旨在使学生们的探究活动继续深入下去。正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活动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在课后探究作业的设计中,应注意答案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多方获取信息;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大胆实践;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未知、新知的昂扬奋进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是培养学生探究、求异及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之一。

在学习完一周七天及日常活动相关词语后,我设计了“my week”的作业。让学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自己一周内每天要做的事情用图画及文字的形势做以展示,之后制作成一本小书。结果学生兴致盎然,设计出多本自己的“my week”书,每一本书的设计都体现着孩子们的智慧,有些书近乎于完美,让人爱不释手。事实证明,学生的创造潜力是无穷的,只要教师注意布置合理的探究内容,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惊人的。

(四)、在探究活动中追求学科整合,注重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探究性学习在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上可倾向于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这与新课标提出的“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促进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有异曲同工之效。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兴趣广泛、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思、解决问题,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性质。 在学习完“colour”一课时,我一手拿着一个盛着黄色液体的玻璃杯,另一手拿着盛着蓝色液体的玻璃杯,在学生用英语说出各自的颜色后,

我把两杯液体掺在一起,学生们惊讶地发现杯子里的水呈现出绿色。他们知道了“blue + yellow = green”。用同样的方法学会了“red + blue = pink”。由此学生不仅学会了语言,还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美术、自然等多学科的内容。同时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活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从而让大家达成共识。这一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对探究有困难的同学给予辅导和帮助。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低年级“数字”教学时,我们设计了多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其中自主选择,在轻松愉悦的歌曲、游戏中习得语言知识,提升学习兴趣。

1.Number song 数字歌(一曲优美画面衬托下的《迪斯尼英语》中的数字歌,将学生自然的带进了卡通的世界,学生们在卡通人物的陪伴下,也自然的进入到了本课的主题,此时卡通人物与数字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们跟着卡通人物大声地说唱着数字,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此时体现得尤为突出。)

2.Could you find something in the classroom? 我事先在教室各处张贴图画。图画内容为与数字相关的词汇。如:三只小猫、四把钥匙......这些词语均是

学生已学过的。(让学生在找寻的情景过程中进行探究,既锻炼组合词语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再次接触到了数字,又可以使新旧知识达到有机的结合)

3.我设计了一个凑十的游戏。一个学生说出一个数字,另一个学生说出另一个数字,两个数字相加的结果要等于10。(在此过程,渗透了如何用英语表达加法,而不要求学生深度掌握,再次为高年级的学习做了铺垫。此活动即新颖,又检测了学生对所学单词的掌握情况,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真实情景下探究语言知识的机会。)

4.课前参与。在课前,让每个学生画了一幅带数字的画,学生中有的画汽车、有的画动物、有的画玩具(课上学生进行描述。“我爸爸的车牌号是one three……,我家有three rabbits ……,(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图画下,多次重复了数字,再次差缺补漏)

5.treasure box 百宝盒。在百宝盒中,我放进了几个此班学生家中的电话号码,一个学生抽出一张并大声朗读,其他学生此时的任务就是听,当听到是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时,马上起立。(这项活动,全班学生均能参与,密度大,读的学生可以练习看数字说单词,其他学生也是一个听力练习的良好机会。)

6.作业。不同于以往作业,我让学生回家后整理玩具,并将玩具分类、统计。(学生乐于完成这种轻松的作业,即复习了课堂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劳动、做事有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思想教育。)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反思这几个教学环节,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抉择,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给学生搭设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设计诸多活动环节,学生在听、说、做等教学环节中感受语言,参与探究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和新学的知识去进行言语实践,体现了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

(2).课堂上,学生积极地参与每个教学活动,不停地举手示意回答问题,没有羞却,没有懈怠,始终兴致浓厚、童趣昂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充溢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不难看出:倘若教师设计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语言是通过“习得”掌握的,而不是“学习”来的。习得的方法使学生接受“可理解性”的输入,习得的关键是在言语交往中发展和掌握,正是生活中的“变化性互动”使学生很快熟悉和运用语言。所以,让学生掌握第二语言,通过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语言发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 结论: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大大减少了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从而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推动者, 而学生则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在课内外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在课后活动及学科整合中融会语言。课堂教学也因此更具活力与生机。

当然,探究式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的参与度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而每一步探究应先让学生尝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要让学生自己去完

成。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探究式学习不一定就是先进的、唯一的,实际上,不同的学习及教学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我们应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宋文书、吴发鑫《心理原理与应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2、 廖淑仙、柴彩兰\"浅谈儿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3、 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5、《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6、《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