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对主题类博物馆非实物展品的态度调查及研究
博物馆展览理念、技术、政策、观众素质等因素的变化,使非实物展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观众在实际参观中对非实物展品的态度如何尚未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选择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作为实证研究案例,通过非参与式观察及问卷的方式获得本馆观众对实物及非实物展品的行为倾向、认知深浅和情感情况,并根据这三个成分明晰他们对本博物馆非实物展品的态度。然后得出结论观众对物与现象共舞式展览中的不同展品在驻足、停留时长和喜爱程度方面有所差异,同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与博物馆亲密程度不同的观众又在态度的某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并据此对主题类博物馆运用非实物展品提出了建议。
标签:观众态度;非实物展品;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主题类博物馆
非实物展品作为博物馆展览要素之一,因为理念、技术、政策、观众素质等原因,正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尤其博物馆界逐渐实现了“从物到人”的转变,博物馆不仅重视物,还开始重视现象;不仅重视展品,还开始重视观众,因此增添了许多为了吸引观众好奇心、便于观众理解的非实物展品。
但是,虽然许多学者从理论上肯定了非实物展品的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运用非实物展品相对较多的信息定位型展览依然易受到抨击。这些看法大都是从日常经验出发简单得出的结论。本研究将通过实际调查数据,完全根据观众在展览现场的行为及观展后的反馈,来看观众对非实物展品的态度究竟如何。
一、研究对象
(一)主题类博物馆
主题类博物馆目前是大量存在的,但是国内对于其基本概念的认知却比较模糊。本研究所认为的主题类博物馆“是以某一个专门题材为主的专业性博物馆。”这种博物馆和传统的纯历史类博物馆不同,其并不特别强调严肃的文物基本陈列。另外,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美术馆,并不是将艺术作品作为展示陈列的出发点,而是表达和反映特定题材,通常整个博物馆按照一定的逻辑陈列,注重良好的体验性和参观效果。本研究之所以选择主题类博物馆,是因为这种博物馆并非像科技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明确观众对展品的态度,其想要传达的,不是某样古物多么精美,也非过于抽样的科学原理。对于主题类博物馆及其观众而言,非实物展品和实物展品的地位没有显而易见的差别,因而其在吸引观众、传播信息方面到底效果如何,更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非实物展品
非实物是相对于实物而言的。“实”的概念包含双重的含义。“第一层含义‘真实’,它指的是事物的原始性和本真性,与之相对的是‘假的’、‘伪造的’,“‘实’
的第二层含义是‘实在’,它所强调的是‘确实存在的物质性’和‘可以被经验地观察的客观性’,所以,它既不能是‘虚构’和‘虚幻的’,也不能是‘抽象的’和‘精神或觀念性的’”。因此,只要包含原始历史信息的客观存在之三维实物的展示物,其都应当属于博物馆展览中的实物,即使它不美观或者经济价值不高。
另外,文物复制品虽不满足原始性和本真性的特点,但从现实工作的角度看,它严格按照实物原有的物理信息,并基本使用原技艺方法进行还原,其已经成为实物的“代言人”。因此,本研究将文物复制品纳入“实物”的范畴。
与以上实物相对的,不属于文物,也非和展览主题直接相关的展示物或文物复制品,而是为了某个展览专门制作的模型、雕塑、多媒体操作设备、互动体验设备、属于整个展览故事线一部分的图文展板等,均属于本文所研究的非实物展品。
(三)观众态度
本研究采用的“态度”定义来自Katz与Stotland。据其定义,态度指个人对特定对象,或人、或事、或物所持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及行为倾向(behavioral intention)。按照以上定义,态度由三种相关联的成分组成:
认知成分:主体对态度对象及其相关人、事、物的认识、意见、信念及评价。
情感成分:主体对态度对象及其相关人、事、物的情感、情绪、感受(或体验)。
行为倾向:主体对态度对象及其相关人、事、物的行为意愿(behavioral intension)及反应倾向(response tendency)。
这三个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并无矛盾,并可以通过它们对态度进行测量,换言之,我们可以借助情感、认知、行为倾向等表现,从中推知态度及其改变的情况。依照以上对态度的定义,可将本文中的“观众态度”定义为观众对刀剪剑博物馆展品所持有的一套复杂而有组织的认识、情感及行为倾向的系统。
二、实证研究思路
(一)整体调查思路
根据态度的三个层次,我们可以通过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和参观后的行为倾向、认知及情感情况分析观众的态度。同时猜测展品的类型及观众的个人背景,包括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与博物馆的亲密程度、参观目的、参偏好都会影响观众对展品的态度。在态度的三个层次中,观众行为倾向可以通过是否驻足及停留时长直接表现出来,故采用观察法收集观众行为数据。认知方面,鉴于认知的复杂性和內隐性,其很难通过一些标准化方法来测量,故本研究只通过问卷对展品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深浅进行调查。情感则可通过喜爱程度量表收集观众对展品情感程度。如图1所示,圆弧形框表示猜测可能会影响观众态度的因素;矩形框表示态度的各个层次;菱形框则为研究中需要收集的数据。
实际调查过程中,考虑到结伴参观观众的参观行为会受到同伴的影响,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均通过随机抽样选择独自参观的观众,观察并记录其在所选择的20个观察点处是否驻足及停留时长,待其参观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中的问卷可获取三方面信息,一是观众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与博物馆的亲密程度、参观目的、参观偏好;二是观众对展品印象深浅;三是观众对展品的情感,即喜好程度量表。(二)案例介绍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路336号,第一展厅展览为“刀与剑”,第二展厅展览为“剪刀的故事”,策展团队为杭州黑曜石展示设计有限公司。此博物馆是一座以刀剪剑文化为主题的主题类博物馆,符合本研究选择主题类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的要求。同时分析该馆的展览要素及结合亲自参观感受,可认为该馆展览是较为典型的信息定位型展览,非实物展品传播效果较好。同时,本人将馆内展品进行了系统的归类,第一展厅实物展品48组,非实物展品40组;第二展厅实物展品28组,非实物展品47组。综合起来,实物占47%,非实物占53%,非实物略高,但总体分布比较均衡,说明其不是一个有明显偏好的博物馆,使得本对比研究成为可能。
(三)观察点
要探究观众对非实物展品的态度,必须和实物展品作出对比,从而探究其中差别。故本研究选择20个展项观察点,分别是:先秦时代的中国刀剑、民国刀剑、刀剑历程放映室、刀剑体验项目、刀与我们的餐桌、刀在发廊与浴室中对比雕塑、作为法器的中国剑、阿昌刀、青铜铸剑模型组、铸剑锻刀操作设备、西洋刀剑、剪刀起源与演变讲解投影、弹簧剪、手术剪、医学治疗与剪刀视频、走街串巷的磨剪人幻影成像、各式当代剪刀、张小泉当代剪刀、张小泉剪刀锻制系列照片、剪刀作坊场景复原。其中包含10个实物观察点,10个非实物观察点,并尽量使20个观察点均衡分布于整个展线、涉及到展览的每一个单元。此外,在非实物展品的选择上还遵循两点原则,一是表达效果较好,二是尽量包含各个类别。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观众整体态度
本研究共收集了153位观众的有效数据,即153份观察记录表和对应的153份问卷。收据收集完毕后,本研究主要运用Excel及SPSS 19.0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到汇总得到表1。由于展品类型关于展品的观众行为得分、给观众留下印象深浅的P值均大于0.05,故观众行为、认知情况与不同展品类别间表现无显著差异。但展品类型关于观众情感的P值小于0.05,故二者有显著关系,且通过均值,实物略好于非实物。
同时,具体分析观众行为中的驻足次数和停留时长,二者均与展品类别之间有显著关系。因此从观众行为反馈来看,实物与非实物展品各有优势。驻足次数方面,非实物表现次于实物,说明观众更倾向于在实物展品前停下脚步,短时间内,实物展品对观众的吸引力更大。从观众认知来看,当实物与非实物被势均力敌地安排在展线中时,观众对两种展品的印象深浅并无差异。从观众情感来看,虽然非实物表现次于实物,但根据均值二者差别不大,非实物均值为4.635,实物均值为4.897,且非實物表现更佳稳定。可见本展览的实物与非实物展品在表达质量与效果上比较均衡。也从侧面说明实物与非实物结合的效果良好。
(二)不同观众群体的态度
研究前猜测观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与博物馆亲密程度、参观目的与参观偏好均与观众态度相关,通过SPSS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结果,其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与博物馆的亲密程度会影响观众态度的某个方面。
1.性别
不同性别观众的态度差异不大,只在非实物停留时长占比方面女性略高于男性,可见非实物展品吸引力的持续性对女性更强一些,从现场观察的感受来看,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加敢于尝试操作与互动。
2.年龄
不同年龄观众在参观行为方面表现的差异较大、在情感方面没有关于两种展品类别无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年龄小和年龄大的观众在行为上都更易受非实物展品吸引。
3.不同文化程度
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在参观行为及情感方面差异较大。即观众文化程度越低,其对非实物展品的兴趣越大同时越不喜欢实物展品。
4.职业
不同职业的观众在驻足和停留时长方面存在差异,在展品喜爱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异。总体来看,虽然不同职业观众的行为得分比没有显著差异,但根据驻足和停留时长,从事职业和信息传播、展览内容无关的观众,比有关的观众更易被非实物展品吸引。
5.与博物馆的亲密程度
与博物馆亲密程度不同的观众仅在非实物驻足率上有显著差异,总体而言,与博物馆关系越疏远,观众越倾向于在非实物展品前停下脚步。
四、研究结果讨论
(一)观众对主题类博物馆展览非实物展品的态度总结
根据中国刀剪剑博物馆观众对该馆展览的态度,可将其推广到一般的主题类博物馆。对于实物与非实物展品分布均衡、配合协调的主题类博物馆展览,参观观众总体态度之于实物和非实物展品并无太大差异,但态度的某些方面会有差异。行为方面,观众倾向于在实物展品前驻足,但在非实物展品前停留更长时间,综合二者的作用后,观众行为之于实物和非实物展品无显著差异;认知方面,实物展品与非实物展品无显著差异;情感方面,观众对实物展品的喜爱程度略微高于非实物展品,但非实物的表现更稳定。同时,观众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与博物馆的亲密程度在影响观众态度的方面及程度上都有差异。对于实物与非实物展品分布均衡、配合协调的主题类博物馆展览,不同性别的观众在停留时长方面有差异,女性比男性在非实物展品前停留更久;不同年龄观众在驻足次
数、停留时长方面有差异,10-18岁及45岁以上观众在非实物展品前驻足次数更多、停留时间更长,尤以10-18岁观众最为明显;不同文化程度观众在驻足次数、停留时长、综合行为表现及对实物展品喜爱程度方面有差异,文化程度越低,观众在非实物展品前驻足次数更多、停留时间更长,越不喜欢实物;不同职业观众驻足次数、停留时长方面有差异,其他职业观众比学生、教师、文化艺术从业者、和展览内容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在非实物展品前驻足次数更多,学生和其他职业观众则比教师、文化艺术从业者在非实物展品前停留时间更长。与博物馆不同亲密程度的观众仅在驻足次数方面有差异,与博物馆关系越疏远,观众在非实物展品前停留次数越多。综上,文化程度、年龄对观众态度的塑造影响较大大,性别、与博物馆的亲密程度影响较小。
(二)对主题类博物馆运用非实物展品的建议
根據以上观众对非实物展品的态度,现针对主题类博物馆运用非实物展品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博物馆需要根据目标观众调整非实物展品使用情况。不同类型观众对非实物展品态度不同,因此博物馆应根据自己的主要观众群体情况来决定如何使用展品。这就要求博物馆在策展之前应做好市场调研和事前评估。
第二,非实物展品与实物展品应在内容与节奏上配合协调。根据现场访问,不少观众反映该展览展示形式多样,紧紧围绕主题但实现了多种表达效果,可见非实物与实物展品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大信息量的传播更适合选择非实物展品。根据调查结果,相比起实物展品,观众在非实物展品前停留的时间更长,即非实物展品对观众的吸引持续力更强。
第四,应当增加互动和体验。此次调查中的非实物展品里,体验项目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体验项目能够调动观众的多种感官,同时让观众通过亲身参与、自主体验,感受到真实与现实,并因此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第五,需要加强对互动型展品的说明。国内观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走走看看这样的层面,对于互动型展品,许多观众既觉得新奇同时又很陌生。建议在这类展品旁添加说明牌,向观众传达鼓励操作的信息,让他们知道这是可以碰的,且鼓励观众参与,同时不仅鼓励儿童也鼓励所有人参与。
五、结语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博物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即自身所面向的观众、所叙事主题、传播信息量等情况决定如何使用非实物展品。既不能因为潮流盲目崇拜,也不可固守传统、疏远观众。同时,博物馆是一座最具有包容性的传播机构,它应当发挥这种优势,充分利用其空间性将实物与非实物巧妙结合,共同为观众服务。
参考文献
[1]严建强.信息定位型展览: 提升中国博物馆品质的契机[J].东南文化,2011(06):7~13.
[2]刘婉珍.博物馆观众研究[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
[3]张璇.民俗活动中潮州大锣鼓的观众态度研究——以潮州市意溪镇为研究样本[D].广州:星海音乐学院,2008.
[4]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严建强.博物馆与实物[J].中国博物馆,1999(02):22~26,17~27.
[6]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陈列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7]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扇博物馆展览评估报告——总结评估与改善评估》(未出版)。
作者简介:田真毓(1994—),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考古学、博物馆展示策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