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浙江大学 龚贤明
《中国历代登科总录》,于1995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批准立项。2003年,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龚贤明教授总负责。
此项目,前后已进行10余年,大约再做3年,到2011年,书稿可望全部完成。其成果将以专著形式出版。全书分为五卷,总字数将达2200万字左右。
一、《隋唐五代登科录》已收进士等6,000人,(约120万字)。 二、《两宋登科录》已收录进士近50,000人,(700万字),已发稿。
三、《辽西夏金元登科录》约收3000人(约80万字)。 四、《明代登科录》收录进士24,595人(约700万字)。 五、《清代登科录》收录进士26,849人,(约600万字)。 《中国历代登科总录》,根据现存文献,收录自隋至清1300年间科举考试录取的登科人,总数将达11万人左右,总字数将达2200万以上。2007年年六月,在中国哈尔滨举行的第三届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科举学研究第一大工程。
《总录》体例:凡从现存文献中能辑录到的登科人,按朝代、榜次顺序,列其姓名,姓名下撰一小传。小传包括登科人字、号,籍贯,
1
登科年,初授官,所历官(举例)及终任官(或最高官),谥号。小传之下,附书证。书证,写明哪一朝作者、书名、卷次及与小传有关的原著引文。书证尽量做到二、三条以上。例如:
1、【隋朝】 温彦博 字大临,太原祁县人,温大雅弟,隋开皇末登进士第,初授文林郎、直内史省,仕至尚书右仆射。
《新唐书》卷九一《温大雅传·附彦博》:“彦博,字大临。通书记,警悟而辩。开皇末,对策高第,授文林郎、直内史省。”
《祁阳县志·乡贤传》:“温彦博,为隋之进士。”
《旧唐书》卷六一《温大雅传·附彦博》:“温大雅,字彦弘,太原祁人也……。大雅弟彦博,开皇末……,授文林郎、直内史省。(贞观)十年,迁尚书右仆射。明年薨。年六十四。”
2、【唐】 王德表 字文甫,太原晋阳人。贞观十四年(640)明经及第,寻授蜀王府参军,官至瀛州文安县令。
《唐代墓志汇编》(页946,圣历028)《大周故瀛州文安县令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公讳德表,字文甫,太原晋阳人。……贞观十四年,郡县交荐,来宾上国。于时太学群才,天下英异,中春释菜,咸肄讨论。公以英妙见推,当仁讲序,离经辩义,独居重席。即以其年明经对策高第,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奏公学业该敏,特敕令侍徐王读书,寻迁蜀王府参军。”典
《千唐志斋藏志》页462《大周故瀛州文安县令王府君(德表)墓志铭》:“君讳德表,字文甫,太原晋阳人也。”
3、【宋朝】 沈起 字兴宗。明州鄞县人。父兼。北宋庆历二年
2
登进士第,初授滁州军事推官,因父疾,弃官回家奉侍。为有司所劾,论罪不得迁。仁宗皇帝嘉其孝行,特迁为海门县知县。御史中丞包拯荐沈起为监察御史。后历三司盐铁副使,陕西都转运使。累迁天章阁待制、知桂州。
宋王称《东都事略》卷八六:“沈起字兴宗,明州鄞县人也。少力学,举进士,为除(滁)州军事推官、监真州转般仓。起因父疾,委官归侍,为有司所劾。法官论以罪。仁宗谓辅臣曰:‘观过知仁,今年内以赴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为人子者?’释之。后为天平军节度推官,迁大理寺丞、知海门县……召为三司盐铁副使兼直舍人院……熙宁五年,以天章阁待制、知桂州……徙知潭州……徙杭州……谪为郢州团练副使。会赦,移温州,卒,年七十二。”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九○《太子中舍沈君墓志铭》:“公讳兼,子男一人,起……为进士,与安石同时得科名者也。”
《乾道四明图经》卷一二《进士题名记》:“庆历二年杨寘榜 沈起。”
《宝庆四明志》卷一○《进士》:“庆历二年杨寘榜 沈起。”
《延祐四明志》卷四:“沈起,鄞县人,举进士,监真州仓……知海门县……除开封府判官,湖南路转运副使……召为三司盐铁副使,迁陕西都转运使……知桂州……徙知潭州……谪郢州团练副使,会赦,移温州,卒。”
《宋史》卷三三四《沈起传》:“沈起字兴宗,明州鄞人,进士高第,调滁州判官,与监真州转般仓。闻父病,委官归侍,以丧免。有
3
司劾其擅去。终丧,荐书应格当迁用,帝谓宰辅曰:‘观过知仁,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这为人子者?’乃特迁之,知海门县……御史中丞包拯举为监察御史……加集贤殿修撰、陕西都转运使……(熙宁)六年,拜天章阁待制、知桂州……贬团练副使,安置郢州,徙越,又徙秀而卒。”
嘉靖《海门县志》卷四《宦迹·宋》:“沈起,字兴宗,明州鄞人。进士高第,调滁州判官……迁知海门县……累官天章阁待制、知桂州卒。”
4、[西夏] 李遵顼 先祖本姓拓拔氏,唐太宗赐姓李。夏国宗室。进士及第,授大都督府主。光宗元年立为夏国王。
《宋史》卷四八六《外国》二《夏国》下:“(李)遵顼,始以宗室策试进士及第,为大都督府主。嘉定四年七月三日立,时年四十九,改光宗。”
(清)吴广成《西夏书事》(龚世俊校证本)卷三九:“嘉泰三年、金泰和三年、夏天庆十年三月 策士。赐宗室尊顼进士及第。遵顼,齐王彦忠子……。遵顼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延祐廷试进士,唱名第一,令嗣齐王爵。未几,擢大都督府主。”
5、[明朝] 金幼孜,名善,字幼孜,以字行。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人。治《春秋》。建文二年登进士二甲第四名。初授户科给事中。仕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建文二年殿试登科录》(台湾书局影印本):“第二甲 (共)三十七名 赐进士出身:金幼孜 贯江西临江府新淦县,民籍。县学
4
生,《春秋》。字幼孜,行三。年三十岁,五月初十日生。曾祖德明,祖仲卿,父守止,母罗氏。慈侍下。娶刘氏。弟幼学、幼孚、幼孝。江西乡试第九名,会试第十三名。”按:殿试,金幼孜列二甲第四名进士。
(明)焦竑《献征录》卷一二《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金幼孜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金幼孜,江西新淦人,由进士擢给事中。”
《明史》卷一四七《金幼孜传》:“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建文二年进士,授户科人事中。成祖即位,改翰林检讨。……仁宗即位,……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洪熙元年,进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学士如故。……明年卒。”
⑥、【清朝】 欧堪善(200036) 字绍文,一字韶文,号眉庵。广东韶州府乐昌县人。大清乾隆二年进士第二甲第六十九名,赐进士出身。初授编修,历官监察御史,官至太仆寺少卿。
《光绪明清两代进士题名录·大清乾隆二年进士题名碑录丁巳科》:“赐进士出身第二甲八十名:欧堪善,广东韶州府乐昌县人。”
北图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070清、页16乾隆十三年《御史题名碑》:“欧堪善,乾隆丁巳进士,广东乐昌县人。”
清法式善《清秘述闻》卷十二《学政类》四《贵州省·学
院》页383:“欧堪善字韶文,广东乐昌人,乾隆丁巳进士,十六年以御史任。”
5
清法式善《清秘述闻》卷十一《学政类》三《山西省·提督学院》页358:“欧堪善字绍文,广东乐昌人,乾隆丁巳进士,十七年以御史任。”
清朱彭寿编著《清代人物大事纪年·乾隆二年丁巳·科第》:“二甲进士:欧堪善 字韶文,号眉庵。广东乐昌人。编修,太仆寺少卿。”
从上所引书稿样式可以看出,我们所做的登科录,都有书证,都出自第一手资料,是我们历尽艰辛,从上千种古代文献中爬梳、整理、考辨出来的,而且要为每个登科人写一小传。除了工作艰辛之外,当然,还需要科研条件,包括研究队伍的学术水平,所在单位图书资料和申请科研究经费等等。承担和完成这样大型的科研项目,实际上也是高校整体实力在某一点上的一个反映。
关于《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的进度: 一、《隋唐五代登科录》
隋朝,属科举制起源期,无固定榜次、科目,到底曾录取过多少人,难以统计。目前为止,我们只能搜集到隋朝进士6人、秀才7人、明经5人。
唐代科举已开始走向定型。据统计,唐代举行过268榜,共录取秀才、进士、明经、制举等约10200人;五代举行过47榜,约取进士等1500人。清徐松《登科记考》收录了进士、明经、制科等2947人;北大孟二冬先生《登科记考补正》增补了1527人,共计收录4467
6
人。本课题《隋唐五代登科录》在吸收此两书成果基础上,又往前推进了一步,约收录6000余人,已占隋唐五代实际登科人数50%以上。
此稿已基本完成书证输录,下一步是通稿、撰写小传。
二、《两宋登科录》两宋共举行过118榜科举试,据北大张希清
教授统计,两宋登科人数达到目的79210人,浙大何忠礼教授统计的数字与之相近。考虑此统计数字是依据不完全记载,诸科、特奏名数均有阙漏,加上非常规制科、词科、童子科及武举等等,实际登科人数当在十万以上。我们已完成的《两宋登科录》,已收录近50,000余人,总字数在700万字以上, 台湾大学王德毅教授等学者编撰的《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所收录宋人为二万二千人,是目前为止宋代人物资料之集大成者,其中所收录宋代登科人为6000余人,仅为《两宋登科录》所收登科人的八分之一。可以说,本项目所收录的两宋登科人数是目前最多的。
今年年初, 《两宋登科录》已发给出版社,现正在审校阶段。明年可望出版。
三、《辽西夏金元登科录》
辽代共举行过55榜科举考试,约录取进士2338人,而据张博尔先生统计,为2211人,我们已收录近700人。
西夏,实行科举80年,由于资料缺乏,具体榜次未详。 金,关于金代科举榜次与录取人数,学界分岐较大,据薛兆瑞、张博泉先生统计,一为6317人、一为6150人,两者比较接近。(方国瑜先生认为有一万余人),薛兆瑞先生的《金代科举》一书已考订
7
出1317人(还缺5000人),这是迄今为止创获最多的成果。但他所考订的名录,虽有资料出处,但没有书证,也没有小传,与我们项目体例不一致。金代登科录,我们尚在进行中。
元代举行过16次科举考试,据元史专家陈高华统计,共录取约1200人。元代16榜保存完整的原始侠登科录仅有《元统元年进士录》一种其他可资参考的资料有《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以及在日本发现的《三场文选》所载前八科会试、廷试进士名录;以及钱大昕《元进士考》,然皆不完整,且有差错。元代进士人数虽不多,但考订难度很大, 台湾萧启庆教授对元代诸榜进士进行了深入的考订,我们期待着他的成果早日面世。
四、《明代登科录》
众所周知,明、清两代有《明代进士题名碑录》、《清代进士题名碑录》等原始资料,以及近人朱保炯等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房兆楹等《增校清进士题名碑录》可作为研究基础和参考。但本项目要求每一登科人须写小传(有字、号)和书证,这就必须利用原始《登科录》与人物总集、碑传等资料,工作量也非常大。
明代举行过89榜科举试,共取进士24595人(见龚延明 邱进春《明代进士总数考》,刊《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三期)。
关于明、清两代《登科录》我们主要做二件事:
一是对《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进士补正。如洪武十八年一榜,《明代进士题名碑》缺179名进士,《明清进士题名录索引》已补入124名(还需要进一步考订)尚缺50名,我们已经补齐,对《碑录》中
8
等奖差错需校订。这一研究成果已反映在我的论文《明洪武十八年进士发覆》上,该文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四期摘录刊出、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明清史》第七期全文转载)
二是两朝《进士题名碑录》均无登科人字、号及仕历并均无书
证,我们需根据现存的原始《登科录》、人物传记资料及方志等完成此项工作。这方面的资料准备工作,尽可能做得充分,比如明代原始《登科录》的收集。据宁波天一阁骆兆平先生、宁波大学钱茂伟教授统计海内外现存《登科录》有67种,如果加上不久前在山东发现的《登科录》就达68种。新发现的《登科录》我们已经复印,其余67种《登科录》,除一种《登科录》尚未看到外,我们都已经有复印本、抄录本以及看过,包括刚影印出版的宁波天一阁藏的《明代科举录》56种(售价5600元,我们已购买)。此外,我们利用了俞宪《皇明进士登科考》、张朝瑞《皇明贡举考》、萧彦《掖垣人鉴》、盛子邺《类姓登科录》、何出光《兰台法鉴录》,天一阁明刊本方志初编、续编中的大量明代进士人物资料。 《明代登科录》明代已完成输录、归并、综合工作,正进入撰写小传阶段。总字在700万字以上。我们有信心把《明代登科录》撰编成为有最具权威性、较为完整的《登科录》。
五、《清代登科录》 清代举行过112榜科举试,其录取人数众说纷纭,如范金民先生说26815人、何炳棣先生说26747人、陈国生先生说26393人、吴建华说26847人等等。我们曾请两位博士生李润强(现为西北大学副教授)、毛骁阳(现为闽江学院教师)专门就清
9
代进士人数进行考订,李润强统计结果为26848人、毛骁阳为26849人,这与吴建华先生26847人非常接近,均只相差一人,不管这样,清代进士人数究竟多少,只有大同小异的分岐,二万六千的大前提是相同的。
关于清代科举文献,原始《登科录》虽不如明代多,但尚存一些殿试登科录、小金榜以及会试录、同年序齿录、履历便览、进士题名录。能搞到的,我们已设法尽量复印或抄录。此外,我们认为420册《清代朱卷集成》是一个进士题名的金矿,我们已组织两届博士生专门研究该书,写出博士月论文,并将其中96册会试、殿试朱卷中的进士传记资料全部录出并输入电脑。此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清代碑传集》、《广清碑传集》、《搢绅录》、《职官录》以及《清史稿》、《清史列传》以及清代人物总集、笔记、方志等等资料,都充分加以利用。《清代登科录》输录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尚未完成。
撰编《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的学术价值, 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下列几条:
1、为中国科举史研究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如果把整个中国科举史研究比作一座大楼的话,那么,《中国历代登科总录》就是这座大楼的坚实地基。自科举制废除一百零二年以来,海内外科举研究论著,何止成千上万!然而迄今为止,没有撰编过一部断代《登科录》,研究中国科举史一个多世纪了,《中国科举史》已出版了好多部,科举研究已形成了“科举学”,成了一门显学。可是,至今却未能提供一份比较完整的历代登科名录及登科人的生平
10
资料,也就是说,连有多少人登科的“家底”都未摸清,中国科举史研究能说充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吗?显然,《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的出版,为科举史研究提供了最基础的数据和资料,有了它.各朝代登科人数的变化,进士的地理分布,科举与地域经济,科举与地方文化教育等等研究,就得以铺开,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
2、为中国古代各种专门史(古代文学史、古代史、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等)提供了进士出身的中国古代社会精英人物的传记资料,无论对古文献整理、古代人物小传撰写和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3、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于:其一,能为地方开发旅游经济作贡献,一个县自古以来,出过多少进士?哪个村出过状元?都能从《中国历代登科总录》中找到答案。其二,盛世修志,现在全国各地兴起修新方志热,急需一份准确的本县、本地进士名录及其生平资料, 《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的出版,正好急其所急,供其所需。 从上所述书稿样式和工作规模可以看出,我们所做的每朝登科录,都有书证,都出自第一手资料,是我们历尽艰辛,从上千种古代文献中爬梳、整理、考辨出来的,而且要为每个登科人写一小传。大家可以想像,二千万字以上的科研工作量,是何等艰巨!别的不说,光校对《两宋登科录》就做了六遍, 需投入几年时间!的确,没有坚韧不拔的、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客观上,还需要较好的科研条研条件:包括拥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有一流的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
11
依靠,和申请较充足的科研究经费等等。承担和完成这样大型的科研项目,实际上也是高校整体实力在某一点上的一个反映。现在我们仍然遇到科研经费不足的难题,希望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我们也希望争取早日完成,把中国十余万科举人物—─中国古代社会精英小传的资料库,奉献给社会,和美国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主持的伟大工程──《中国史传记资料数据库》一起,为开发中国古代人物资源的宝藏,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推动国际汉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尽绵薄 之力。
举例:
1、 唐贞元十六年榜(全榜) 2、 宋嘉祐 二年榜(全榜) 3、 明洪武十八年榜(全榜) 4、 清乾隆二年榜(全榜)
2008-11-9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