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海大09马克思

2021-09-27 来源:小奈知识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时间:1月5日(周三)15:00-17:00

试卷结构

一,名词解释 5分x4=20分 二,简答 6分x5=20分 三,材料 10分x2=20分 四,论述 15分x2=30分 ◆ 绪论(不考) ◆ 第一章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其原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反战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尤其是劳动在意识的法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求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P34-39)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1时间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人类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3时间是人的存在方式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方面: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十五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换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换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四,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是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的 五: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六: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二章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四,真理的检验标准 1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在于主管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 第三章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个不能本动力

其表现为: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重点论证其两重性) 五,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着问题是坚持了如下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 第四章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1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4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m’为剩余价值率 m为剩余价值 v为可变资本 则:m’=m/v

又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这两个公式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关系。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后一个公式则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九:资本积累

1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2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值c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 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3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4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十二: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以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同其他的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不可比拟的。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制度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位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解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新篇章。 一:无产阶级革命

1性质: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2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