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形建筑物的测量措施
1、概况
该工程建筑物占地面积较大,其主楼平面形状部分呈圆弧形,建筑施工轴线纵横交叉,点线之间相互关系复杂,特别是结构上部柱梁结点较多且设计要求严格,因此本工程的测量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施工放样作为工程开工的头道工序并贯穿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其正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为指导工程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我们认为测量工作应采取“先控制后细部,从整体到局部”的程序进行。
2、控制测量
根据工程特点和现场环境条件,按便于观测、长期保存使用的原则,在施工现场埋设若干个测量控制点,组成一个完全能满足平面放样、高程传递和沉降观测需要的施工专用控制网。
2.1面控制网
根据场地条件,建筑物平面形状和其主要点线分布情况,同时为便于利用PC-E500电子手簿中内存的控制网测量平差软件和极坐标放样软件,并考虑到与杭州市城市测量坐标轴向的一致性(便于今后城市规划,质检部门和监理单位检查复核),以建设单位提供的轴网平面布置图为参照依据,建立场区施工测量坐标系。
利用我集团公司拥有的日本PTS-Ⅲ05电子全站仪既可测角又能测距的功能,以现场
附近的国家导线点或规划部门测定认可的定位基准点为施测依据,先在场区布测一条闭合或附合导线,该导线点的密度和间距应根据场地条件和工程特点做到方便使用,安全可靠。导线点布设后,经严密平差计算其精度符合国家《工程测量技术规范》的要求。导线点坐标与设计图所示坐标统一为同一坐标系统。然后采用极坐标法分别定出建筑物的圆心点,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扩展定出测量平面控制点,这些点相连形成一个总的测量平面控制网。
最后还要对网中控制点逐点设站进行严格的双向观测,精确测定相关点的角度和距离以便进行内业计算。
外业观测结束后,利用PC一E50O电子手簿对所有观测值进计整体性严密平差,并获得成果,然后到实地对控制点逐个对号入座进行归化调整并精确标定其中心位置。该网对保证大楼各施工阶段平面位置放样和竖向轴线投测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因此测定后的控制网精度必须满足国家《工程测量技术规范》和工程设计要求。
平面控制网建立后应定期进行复核检查,如发现控制点碰动可采用三联脚架法直接对控制点坐标进行校测。
2.2标高控制网
以现场附近甲方指定的国家水准点为引测依据,使用不低于SI级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对标高控制点进行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观测,按工程规模和施工的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部分安全稳定的控制点兼作标高控制点,使整个平面高程控制同达到既经济合理又实用可靠。为防止标高控制点下沉造成高程传递错误,在场内分设的标高控制点中设不少于二个深埋式标高控制点。
为确保整个规划区建筑群整体平面和高程相对位置的正确性,经常对控制点进行必要的检核,检核时可利用全站仅能直接测定坐标、高程的功能,按三联脚架法直接测定控制点的三维坐标。由于控制点要经常使用,为防止被碰动造成测量差错,施工现场应对控制点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3、弧形建筑物平面位置放样
该工程裙楼的圆弧形平面曲线图形较复杂,半径较大,无法用直接拉线法或或几何作图法来进行施工放样。根据场地条件状况并考虑到以后结构施工中多工种交叉作业的复杂性,采用极坐标法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施工放样精度,而且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因此该工程平面位置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放样。
3.1自然地面上测设平面位置
该建筑的平面位置放样以测定的平面控制同为施测依据,使用日本PTS-Ⅲ05电子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测设(因极坐标法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施测精度,且不存在误差累积)。
为便于用极坐标法测放平面位置,正式放样前先根据设计图所示关系尺寸和角度将待放点的测量坐标全部算出,经校对无误后根据站点、后视点(起始方向)与待放点间的关系进行坐标反算,即换算出放样所需的极坐标(极距、极角)。极坐标计算采用自编的“ZBFY”程序在PC-E50O电子手薄上操作并打印出。
实地放样时,将全站仅安置在控制点上,先测设出建筑物各个大角的轴线桩,然后再测放其余的桩点。当有些桩点因场地或通视条件影响无法一次性放出时,可将仪器移至与待放点相对较近的控制点上进行测放,也可视定位条件灵活采用如直角坐标法、距离交会
法等其他测量方法测设。为保证测量质量,在整个测设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仪器长水准器气泡是否居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超过1格),并对起始方向经常作归零检查(归零差<5’〕:若测设时程有较强日光则打伞遮阳保护仪器,以免仪器受暴晒后发生内部变化,影响观测精度。
桩点全部测设后,仪器移至各个大角的轴线桩上进行封闭性自检,即检查角桩间的内角和边长是否符合设计规定的要求,确认无误后,填写定位记录单报现场监理或当地规划部门复核认可。
建筑物定位放样的各项技术指标必须符合下表的规定。
轴线桩在基坑开挖时将被全部挖去,由现场测量员负责在开挖区以外安全可靠的地方测设出引桩或龙门板作为下一步打桩定点和基坑开挖的依据。
3.2基坑垫层上测设平面位置
基坑垫层浇筑后,紧接着地下室墙板就要施工,出于基坑垫层与地面高差较大,使用经纬仪和钢尺从地面测设地下室平面位置确有一定的困难,再则地面上的控制桩受基坑开挖影响,变动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垫层浇筑后地下室的平面位置仍使用日本PTS-Ⅲ05电子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放样。
为了能在基坑内不搬站直接测放出地下室平面位置,先将仪器安置在圆心点上,在基坑沿口边地面上测设出转点。然后把仪器搬至转点上,在基坑垫层上测设出站点。为了确保点位精度采取下倒镜测定。
站点测设后将仪器搬至该点上以转点为后视用极坐标法测设出地下室的平面位置。
3.3楼层平面位置放样
基础工程完工后,随着结构的不断升高,要逐层向上投测轴线,而轴线投测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结构的竖向偏差,加上施工场地条件所限,若使用常规的测量方法从外控点测设楼层面上轴线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回此考虑到能升至最大高度,在楼面上预留孔洞(避开柱梁)能上、下贯通且互相通视的位置设置内控点。内控点设在一层楼面上,共二点。布置的二个内控点与圆心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内控点标志为一块150×150×10mm的铁板,在浇筑一层楼面混疑土时埋设固定好,然后用电子全站仪将其位签精确测定并上刻十字丝表示点位,以后各层面预留20O×200mm孔洞工随着结构的上升每上一层,将激光经纬仪架设在底层内控点上,经对中整平后打开电源开关将望远镜向天顶垂直方向发出激光,激光通过在楼板上事先预留好的孔洞上的接收靶上(接收靶用半透明有机玻璃制成),此时靶旁的标点员用水笔或玻璃铅笔标出靶上的光斑中心。
实测时将对仪器的安全采取降要的保护措施防止落物击伤仪器。
得到投投测点位后,将仪器搬至楼层投测点上,先设站检测其相应的边长及水平角。经检测点位满足精度要求后,依据此二投测点完成所在层面上的定位放样工作。其他各层的放样参照上述方法进行。测设完毕,各层楼面的通光孔洞用盖板盖上以保安全。
4、基坑标高传递
坑内的标高由坑内临时水准点进行控制。临时水准点的标高出地面上的标高控制点按水准测量法进行传递见图2。具体做法是:在坑边架设一吊杆,从杆顶向下挂一根钢尺(钢
尺0点在下),在钢尺下端吊一重锤,重锤的重量与检定钢尺时所用的拉力相同。为了将地面标高控制点A的高程HA传递到坑内的临时水准点,先在A点立尺测出后视读数a,然后前视钢尺,测出前视读数b。接着将仪器搬到坑内,测出钢尺上后视读数c和B点前视读数d。则坑内临时水准点B的高程HB按下式计算:HB=HA+a一( b一c)一 d。式中( b一c)为通过钢尺传递的高差。为确保标高传递精度,对(b一c)值应进行尺长改正及温度改正。
5、建筑物高程传递
楼层的标高传递采用沿结构外墙、边柱或电梯间向上竖直进行,为便于各层使用和相互校核,至少由三处向上传递标高,测法是先用水准仪根据统一的±0.000水平线在各向上传递处准确测出相同的起始标高线,然后用钢尺沿竖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层,并画出整米数的水平线,各层的标高线均由各处的起始标高线向上直接量取。高差超过一整钢尺时,在该层精确测定第二条起始标高线作为再向上传递的依据。最后将水准仪安置到施工层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各水平线,误差控制在3mm以内。在各层找平时后视二条水平线以作校核。
为保证标高传递精度,我们采取以下基本措施:
(1)所用水准仪和钢尺均经过计量检定且固定使用;
(2)水准仪观测时尽量做到前后视线等长,以抵消仪器i角误差的影响;
(3)钢尺自起始标高线向上量取时,应使用规定的拉力且加尺长和温度改正;
(4)上下司尺员事先要碰头交底,做到心中有数,默契配合。
6、竖向轴线投测
基础工程完成前后,根据建筑场地平面控制网,先校校建筑物轴线控制桩,然后将建筑物的主轴线和各细部轴线精确地弹测到±0.000首层平面上,再精确地延长到建筑物以外适当远的地方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这些延长点作为以后向上投测轴线的依据。为保证投测精度,每次以首层轴线位置为准,避免逐层上投误差的累积,投测的对使用经纬仪的轴线关系进行严格的检校,减少轴线关系误差影响。投测中坚持采取正倒镜观测取其平均的方法;尽量选在阴天或清晨、无风的气候下进行投测。
7、沉降观测
利用现场设定的二个深埋式标高控制点作为该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水准点。
施工中按设计现定的数量与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使用S05级精密水准仪和2米因瓦水准标尺,采用闭合法观测,观测的次数和精度要求按设计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我们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1)使用经过计量检定的水准仪并定期进行检验校正。
(2)对水准点定期进行高程检测,防止高程变动造成差错。
(3)每次观测结束后认真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然
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
再则,观测时尽量做到以下四定:
(1) 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2) 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
(3) 使用固定的水准点;
(4) 按规定的次数、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来自:【栋梁之财】http://www.dlzc.net/,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dlzc.net/thread-20329-1-1.htm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