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建设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和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题依据
(-*)核心概念界定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尽管具有共识性的认知,但我们认为,基于本课题的教师专业素养,我们是这样界定的:
因此,“基于学科建设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的策略与行动研究”,就是在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素养两者之间做一种架构,找到二者的交叉点一一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研究反思等,最终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早在1904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拥有那些“默会”的、“不可言传”的和镶嵌于情境之中的实践智慧。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便成为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60年代末,美国学者富勒在其《教师关注问卷》中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四阶段模式。70年代末,伯顿提出了教师教学生涯发展的三阶段理论。80年代末伯林纳等人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阶段说,司德菲建立了他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理论。
长久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室中“如何教”的问题,一直受到家长及社会大众的关切。美国的HolmesGroup于1986年发表《明日教师》;同年的CarnegieTaskForce出版《准备就绪的国家:二^一世纪的教师》;接着亦于1990年发表《明日的学校》,对教师培训建议指出,教师知识是成长的基石,教师应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教学知识”具有深度的理解,并倡议设立专业发展学校。意指培养具高素质专业能力的教师的重要性,教师应具备能将学科教学知识,做深入的理解与反思,甚至转化为学生能知道、能听懂与能理解的知识的能力。
面向新时代,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能力?1997年的日本教育职员培养审议会的审议报告曾对新时代的教师的素质能力作了一番描述,在今后特别需要的教师素质能力中,提出了“立足于地球视野而行动的素质能力”、“生存于变革时代的社会所应有的素质能力”、“教师职业所必然要求的素质能力”等三个方面,并特别强调了今后需要有特长、个性丰富的教师人才的要求。
从既有研究情况看,国内外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均持综合而立体的观点。而且,其专业素养与作为教师的其他综合素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而言,既具有一般的要求,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等人通过研究后认为,最能反映教师成长变化的是教师的素质和工作成绩这两个指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发展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那么,如何判断教师个体或群体是否达到高素质专业化的发展水平,就需要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
2012年2月10日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对教师的品德、知识、能力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保障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
(三)研究价值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正确的引领与指导,本选题能起到这一效用。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所长指出: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全生命的、长期的过程,应靠终身继续教育来完成。……如果没有正确的培养观作指导,只是让教师回到师范大学创新学习理论性的、体系化的知识,忽略对教师已有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反思是难以实现教师培养的主要目的的。
本课题还可为教师发展的需求提供实践空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实践智慧是缄默的,蕴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1) 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可以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
(2) 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能够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开发学科校本
课程的能力。
(3) 研究把叙事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能够推动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渴求、学
习和应用。
(4)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5)研究把教师素养的提升与学科建设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二、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
本课题实施研究主要针对我校各学科一线教师,在不断地探究和实践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而研究重点则放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九门学科的学科建设策略上。
(二)总体框架
1.三种境界
知识结构是形成教育能力的基础,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地更新才能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知识结构的定型必然导致知识能力发展上的停滞。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是教师能够灵活自如地调度课堂的源头活水,教师努力让自己成为“杂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境界较高的人往往比普通人更多地受到真理、逻辑、正义、善和美的影响,更善于把真、善、美协调统一起来。因而,本课题研究致力于提升教师的第一种境界一一“知识境界”。
“教学的真正勇气在于教师有勇气保持自我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因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因此,能够感受教育的幸福,完善教师人格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
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因而,本课题研究致力于提升教师的第二种境界一一“人格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有境界,品自高。”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不仅是做学问的境界,而且也是为人师表的教师,在教育素养、道德修养方面所应努力追求
的高境界、高品位。教师应是一位具有高尚教育境界和人文情怀的教学名家。一位优秀的教师具体执教哪门学科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科,温润生命,提升境界,最高的教育就是融入道德、担当、良心和责任的教育。此为本课题研究致力于提升教师的第三种境界一一“教育境界”。
2.三个努力
(1)努力拓展学科知识一一做学习型教师
在当前教师普遍学历达标的前提下,大多数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问题不大,但还是存在着与时俱进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知识就会老化,需要不断充电更新。学习是教师发展进步的第一要务,努力做学习型教师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师应熟悉所授学科课程的基础知识及其结构,了解基本的学科教学方法及其适用条件,了解学科教育发展史和当前发展动向;其次,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即学科知识是如何体现在课程中的知识,教师要理解所讲授学科的课程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形成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再次,教师还应具有“整合知识”,即除了系统的某一学科知识之外,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具备跨学科知识,并能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整合的知识。
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除了学科知识外,还有实践知识和教育知识。这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所应做的第一个努力。
(2) 努力转化教学知识一一做能力型教师
教师不仅要拥有深刻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拥有宽广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的学科教学
知识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给学生的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它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而学科课程与学科教学就成了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着力点。同时以课程和课堂为依托,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就成为学科建设的关键。一方面,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寻找三方间的契合点,打造更具竞争力、吸引力和实效力的学科课程,使得课程能够真正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立足课堂这一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在推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益,精编教学资料,加强学法指导,从而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应做的第二个努力。
(3) 努力做好教研反思一一做研究型教师
学科教研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学会在教学中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实现研究式的教学,在研究中教学;教师应具有善于观察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现象,勤于反思这些问题及现象背后的实质性的东西,善于总结研究,形成从教育现象中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具有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能力,具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学习,从事广泛学习及在实践中进行合作性、分享性学习的能力。以校本教研为基点,借助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开展学科教研,鼓励教师躬身前行,在教育科研上多下功夫,多出成果,在科研立项、论文与著作、发明专利和成果上,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竞争力。
(三) 重难点
课题实施研究的重中之重是躬身实践,让教师努力做学习型教师,并开展专业实践,进行自我职业发展的设计与武装。课题研究的难点在于探究如何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成果产出,以更好地应用于教学。
(四) 主要目标
1. 培养教师创新意识和发展创造性教学策略。
2. 培养提高教师高尚完整的人格境界和心理素养。
3. 提高教师的教育境界和人文关怀,真正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4. 使一部分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专家,在学校开发和实施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和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
5. 使大部分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让学习与进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求。
6.让反思成为教师课后躬行的意识习惯,并借助反思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7.让教师在精通本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设计能力。
三、思路方法
(-)课题研究基本思路
课题研究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目标,并以此为基点寻找更加有效的学科建设策略和应用于实践。课题研究依托提高教师的三种境界一一“知识境界”“人格境界”和“教育境界”,通过多元化的培训、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和开展教育科研等策略,在教师的思想源头上做工作,驱动引导教师的自我发展,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形成一中教育的大格
局。在实施策略上,主要围绕“三个努力”即“努力拓展学科知识、努力转化教学知识、努力做好教研反思”展开实践和研究,依据“分层推进、重点扶持、全面提升”的原则,培养学习型、能力型和研究型教师,让其中一部分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同时加强学科梯队和骨干教师队伍培养,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打造一支专业精湛、扎实肯干的学科队伍。
(二)课题具体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不断将阶段性成果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论证并及时反馈、纠正偏误,保证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实践性。
2.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形成一套能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学科建设策略和应用于实践。
3.叙事研究法:在自我叙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通过重新审
视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教育理念和教育习惯,并进一步推动教师学习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三)课题研究计划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用3年时间完成,至L研究计划如下:
1. 准备阶段:搞好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计划,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协调学校各方面支持,形成课题研究合力。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具体研究目标阶段:分解课题研究,围绕“三种
境界,三个努力”形成小课题研究目标,并制定具体的子课题研究计划。预计
2. 实施研究阶段:根据制定的子课题研究计划进行实践一一修正一一再实践。
3. 总结评估阶段: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效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全面总结,召开研讨会,形成文字资料,撰写结题报告,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作出鉴定。
(四)研究可行性
1. 制度和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课题组和课题实施督导小组,组织课题开题报告会,定期进行课题研讨会,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及时修正。
2. 理论学习和专业提升
课题组成员要定期进行该课题的理论学习和课题研讨,不定期地学习教研室发表或转载的有关该课题的教育科研文章,做好课题研究的理论准备,并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相关知识,以确保研究更具专业性和理论性。
四、 创新之处
1. 多种途径帮助教师越过发展“高原”,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前提和保证。通过实施“智慧教师、书香校园”行动计划,举办读书节、读书沙龙,推动全校性“图书漂流”,提升教师的文化
素养和专业水平。通过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座谈等途径,了解学情和教育教学的瓶颈,发现问题,以课题带动教科研,在“反思一实践一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一个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制(即把教师每学期的学习的量与质以学分的形式进行积累),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使学分制成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导向、“优秀教师的催化剂”、“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快车道”,从而促进广大教师“终身学习发展”意识的确立、习惯的养成,使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使之成为教师发展的场所。
2. 通过实施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工程”,力争实现教育教学团队素质的共同提升。
以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职业道德、年龄结构为标准,从有利于选拔、使用、培养等入手,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目标,建立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合格教师(新岗)等不同层次的梯形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教师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科研培训、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师徒结对活动,主题教研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保证教师队伍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发展,力争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五、预期成果
1.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职业幸福感得以提升。
2. 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迅速成长,梯队建设工程中教师逐层增多,加快了学科建设的步伐。
3. 初步形成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激励机制,优秀的教研组成绩突出,其学科成为学校的重点学科。
4. 形成优良的育人风气和浓厚的读书教研学习氛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科研成果丰厚。
五、研究基础和条件保障
1. 学术简历:课题负责人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积累和贡献等。
2. 研究基础:课题负责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及社会评价等。
3. 承担项目:负责人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情况,包括项目名称、资助机构、资助金额、结项情况、研究起止时间等。
4. 与已承担项目或博士论文的关系:凡以各级各类项目或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的课题,须阐明已承担项目或学位论文(报告)与本课题的联系和区别。
5.条件保障: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等科研条
件。
5.条件保障
(1) 组织保障
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领导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将全面组织和协调全校研究力量,注重发挥教研室和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带领各备课组进行重点攻关,定期召开课题研讨活动,加强研究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推进。
(2) 技术保障
课题组将依托学校网络资源,构建课题研究的交流互动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及时性、互动性特点,将各课题组、各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及时上传到网络上,供大家交流学习。
(3) 经费保障
学校决定从教师培训、教科研专项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课题研究中的资料购买、外出学习、专家支持、互动交流等费用,并决定资助突出的研究成果,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对重大成果给予表彰和奖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