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

2023-01-29 来源:小奈知识网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分析法 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定义: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要求:

(1)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2)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

(3)敏感性评价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内容 (1)土壤侵蚀敏感性 (2)沙漠化敏感性 (3)盐渍化敏感性 (4)石漠化敏感性

(5)酸雨敏感性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方法:

敏感性一般分为5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敏感性级数。

应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图。制图中,应对所评价的生态环境问题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敏感区,并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区。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评价中应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空间模拟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评价方法如下:

(1)土壤侵蚀敏感性:建议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为基础,综合考虑降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质地等因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具体方法、步骤与指标参见附件。

(2)沙漠化敏感性:可以用湿润指数、土壤质地及起沙风的天数等来评价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3)盐渍化敏感性: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4)石漠化敏感性:可以根据评价区域是否喀斯特地貌、土层厚度以及植被覆盖度等进行评价,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5)酸雨敏感性:可根据区域的气候、土壤类型与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特征来综合评价区域的酸雨敏感性。

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上面的评价多针对于大尺度的区域,多针对自然属性,如果是城市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即小尺度的评价,则采取其他一些指标,如植被类型,地势高程,环境污染程度,人口等因素进行敏感性评价,下面是我找出的一些城市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之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评价要求

(1)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特征。

(2)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应根据评价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分析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区域。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评价内容 (1)生物多样性保护 (2)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 (3)土壤保持 (4)沙漠化控制 (5)营养物质保持 (6)海岸带防护功能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评价方法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共分4级,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不重要。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对每一项生态服务功能按照其重要性划分出不同级别,明确其空间分布,然后在区域上进行综合。

明确区域各类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重要性,并依据其重要性分级。具体包括一下内容:

(1)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是评价区域内各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重点评价生态系统与物种的保护重要性。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与物种保护的热点地区均可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的地区,具体评价方法参见附件D1。

(2)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生态重要性在于整个区域对评价地区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及洪水调节作用。因此,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在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参见附件D2。

(3)土壤保持:土壤保持的重要性评价要在考虑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对下游河床和水资源的危害程度与范围。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D3。 (4)沙漠化控制:在评价沙漠化敏感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该地区沙漠化所造成的可能生态环境后果与影响范围,以及该区沙漠化的影响人口数量来评价该区沙漠化控制作用的重要性。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D4。

(5)营养物质保持:从面源污染与湖泊湿地的富营养化问题的角度考虑,评价区域的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其重要性主要根据评价地区N、P流失可能造成的富营养化后果与严重程度。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D5。

(6)海岸带防护功能:重点评价海岸防侵蚀区、防风暴潮区,红树林、珊瑚礁和其它重要陆生与海洋生物分布与繁殖区,以及其它对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海岸带、滩涂与近海区等。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D6。

附件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D1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评价方法

主要是评价区域内各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重点评价生态系统与物种的保护重要性。

D1-1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评价准则

(1) 优势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区的优势生态系统往往是该地区气候、地理与土壤特征的综合反映,体现了植被与动植物物种地带性分布特点。对能满足该准则的生态系统的保护能有效保护其生态过程与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 (2) 反映了特殊的气候地理与土壤特征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一定地区生态系统类型是由该地区的气候、地理与土壤等多种自然条件的长期综合影响下形成的。相应地,特定生态系统类型通常能反映地区的非地带性气候地理特征。体现非地带性植被分布与动植物的分布,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3) 只在中国分布的特有生态系统类型: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与地质过程,以及生态演替,中国发育与保存了一些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而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4) 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类型:指生态系统构成复杂,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这类生态系统在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5) 特殊生境:为特殊物种,尤其珍稀濒危物种提供特定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如湿地生态系统等,从而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D1-2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可以参照表D-1a, b。 表D-1a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生态系统或物种占全省物种数量比率 优先生态系统,或物种数量比率>30% 物种数量比率15-30% 物种数量比率5—15% 物种数量比率<5% 来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D-1b。 表D-1b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国家与省级保护物种 重要性 中等重要 比较重要 不重要 极重要 重要性 也可以根据重要保护物种地分布,即评价地区国家与省级保护对象的数量

国家一级 国家二级 其它国家与省级保护物种 无保护物种

D2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极重要 中等重要 比较重要 不重要 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生态重要性在于整个区域对评价地区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及洪水调节作用。因此,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在对区域城市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来评价。分级指标参见表D-2。

D-2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表 类型 城市水源地 农灌取水区 洪水调蓄

干旱 极重要 极重要 不重要 半干旱 极重要 极重要 不重要 半湿润 极重要 中等重要 中等重要 湿润 极重要 不重要 极重要 D3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土壤保持重要性的评价在考虑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对下游河流和水资源的危害程度,分级指标参见表D-3。 D-3 土壤保持重要性分级指标 土壤保持敏感 性影响水体 1-2级河流及大中城市主要水源水体 3级河流及小 城市水源水体 4-5级河流

D4 沙漠化控制作用评价分级方法

主要分析评价评价区沙漠化直接影响人口数量来评价该区沙漠化控制作用的重要性。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表D-4。 表D-4 沙漠化控制作用评价及分级指标 直接影响人口 >2000人 500-2000人 重要性等级 极重要 中等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较重要 中等重要 中等重要 不重要 较重要 中等重要 中等重要 极重要 不重要 中等重要 极重要 极重要 极重要 不敏感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100-500人 <100人 比较重要 不重要 在沙尘暴起沙区,其重要性评价可以根据其可能影响范围来判别: 若该区沙漠化将对多个省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则该区对沙漠化控制有极重要的作用;

若该区沙漠化将对本省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则该区对沙漠化控制有重要的作用。

若该区沙漠化不对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则该区对沙漠化控制的作用不大。

D5 营养物质保持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主要根据评价地区N、P流失可能造成的富营养化后果与严重程度。如评价地区下游有重要的湖泊与水源地,该地区域的营养物质保持的重要性大。否则,重要性不大(表D-5)。 D-5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分级表 河流级别 1、 2、 3 河流下游 4、 5 河流中游 河流下游 河流上游 河流中游 位置 河流上游 影响目标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其 它 河流中游 河流下游 河流上游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重要性 极重要 中等重要 中等重要 重要 重要 不重要 中等重要 重要 重要 不重要 重要 不重要 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一般湖泊湿地 不重要 注:重要湖泊湿地包括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栖息地。

D6 海岸带防护功能

主要评价海岸带、滩涂与近海区域对台风、海洋风浪与风暴、海岸侵蚀等的防护作用;以及红树林、珊瑚礁和其它重要陆生与海洋生物分布与繁殖区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评价方法与指标可以参考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洋功能区划报告》。

(1)海岸防侵蚀区

易受海浪、海流侵蚀,已明显蚀退(蚀退速度>a),并对沿岸居民生活、耕地、城镇工矿建设等带来严重影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蚀退的区域。 (2)防风暴潮区

台风、大风和持续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发区,造成溃堤,海水入侵海岸并对岸上城镇、工业、港口、大片耕地、虾池、盐田及居民生命造成危害,需要保护的区域。根据需要可分为三级:

Ⅰ级——重要城镇、工矿附近岸段,应防千年一遇的最高潮位及抗12级风; Ⅱ级——较重要的工、农业区,应防百年一遇的最高潮位及抗11级风; Ⅲ级——般的工业区、养殖区、盐田区,应防20年一遇的最高潮位及抗9级风。

(3)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a) 红树林生态系统分布区 (b) 珊瑚礁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区

(c) 重要迁徙物种的繁殖、越冬、越夏的沿海滩涂湿地

(d) 国家与省级保护动植物物种分布区 (4)重要自然遗迹与自然景观分布区

(a) 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地质构造、化石分布区、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分布区;

(b) 具有自然地带性代表意义和科学价值的海岸区 (5)海洋资源保护区

(a) 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常年或某阶段不能使用渔具捕鱼的区域。 (b) 国际渔业协定规定的禁捕区。

(c) 需要保护的重要经济鱼、虾、贝类的产卵场、繁衍场和幼体集中分布水域。

(6)海岸防护林带区

海岸带地区已经营造的林带,以及为减少风暴潮危害、改善环境而必须营造的林带;林带宽度应大于30m,长度大于10km。 (7)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a) 地面下沉明显;

(b) 水位下降已达2m以下;

(c) 海水倒灌已影响大片耕地和人民生活环境; (d) 在沿岸已形成较大漏斗(1000km2以上)底区域。

在实际操作采用哪些指标体系,需根据具体的城市情况和生态问题来选择确定。

附件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大尺度,自然属性)

C1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方法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为了识别容易形成土壤侵蚀的区域,评价土壤侵蚀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可以运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进行评价,包括降水侵蚀力(R)、土壤质地因子(K)和坡度坡向因子(LS)与地表覆盖因子(C)5个方面的因素。也可以直接运用水利部发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附录A: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1997。中方法与标准。

(1) 影响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因素分析

根据目前对中国土壤侵蚀和有关生态环境研究的资料,确定影响土壤侵蚀的各因素的敏感性等级(表C-1)。

降水侵蚀力(R)值:可以根据王万忠等 王万忠, 焦菊英, 1996, 中国的土壤侵蚀因子定量评价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6(5):1-20利用降水资料计算的中国100多个城市的R值,采用内插法,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R值分布图。然后根据表1中的分级标准,绘制土壤侵蚀对降水的敏感性分布图。

坡度坡长因子(LS):对于大尺度的分析,坡度坡长因子LS是很难计算的。这里采用地形的起伏大小与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关系来估计(表C-1a)。在评价中,可以应用地形起伏度,即地面一定距离范围内最大高差,作为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的地形指标。推荐选用1:100万的地形图,最小单元为5km×5km进行地形起伏度提取 刘新华,杨勤科,汤国安,2001,中国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水土保持通报, 21(1):57-62。然后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区域土壤侵蚀对地形的敏感性分布图。

土壤质地因子(K):土壤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与土壤质地有关。土壤质地影响因子K可用雷诺图表示。通过比较土壤质地雷诺图和K因子雷诺图,将土壤质地对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分为5级(表C-1a)。根据土壤质地图,绘制土壤侵蚀对土壤的敏感性分布图。

覆盖因子(C):地表覆盖因子与潜在植被的分布关系密切。根据植被分布图的较高级的分类系统,将覆盖因子对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分为5级(表C-1a)。并利用植被图绘制土壤侵蚀对植被的敏感性分布图。

表C-1a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分级 感 R值 土壤质地 <25 石砾、沙 25-100 粗砂土、细砂土、粘土 土 100-400 面砂土、壤不敏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感 400-600 砂壤土、粉粘土、壤粘土 地形起伏度(米) 植被 水阔叶林、针稀疏灌木荒漠、一无植0-20 20-50 51-100 101-300 >300 高度敏感 >600 砂粉土、粉土 极敏体、草本沼泽、稻田 分级赋值(C) 分级标准(SS)

叶林、草甸、灌丛和萌生矮林 草原、一年二熟粮作、一年水旱两熟 年一熟粮作 被 1 3 5 7 9 (2) 土壤侵蚀敏感性综合评价

A. 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计算方法

式中:SSj为j空间单元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Ci 为i因素敏感性等级值。 B. 土壤侵蚀敏感性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由于在不同省区降水、地貌、土壤质地与植被对土壤侵蚀的作用不同,可以运用加权方法来反映不同因素的作用差异。

式中:SSj为j空间单元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Ci 为i因素敏感性等级值,Wij为影响土壤侵蚀性因子的权重。

C2 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方法

土地沙漠化可以用湿润指数、土壤质地及起沙风的天数等来评价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见表C-2。

表C-2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 敏感性指标 感 湿润指数 冬春季大于6m/s大风的天数 土壤质地 植被覆盖(冬春) 分级赋值(D) 分级标准(DS)

沙漠化敏感性指数计算方法

式中:DSj为j空间单元沙漠化敏感性指数;Di 为i因素敏感性等级值。

1 不敏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 <15 15-30 30-45 45-60 >60 基岩 茂密 粘质 适中 砾质 较少 壤质 稀疏 沙质 裸地 3 5 7 9 C3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方法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

在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中,首先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表C-3a)。再运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指标划分等级。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表C-3b。

C-3a 临界水位深度 地 区 轻沙壤 质 黄淮海平原 东北地区 陕晋黄土高原 河套地区 干旱荒漠区

表C-3b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敏感性要素 感 蒸发量/降雨量 地下水矿化度g/l 地形 <1 <1 山区 不敏感 1-3 1-5 洪积平原、三角洲 轻度敏感 3-10 5-10 泛滥冲积平原 中度敏高度敏感 10-15 10-25 河谷平原 >15 >25 滨海低平原、闭流盆地 分级赋值(S) 分级标准(YS)

1 轻沙壤夹粘粘质 极敏感 3 5 7 9 盐渍化敏感性指数计算方法

式中:YSj为j空间单元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Si 为i因素敏感性等级值。

C4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

石漠化敏感性主要根据其是否为喀斯特地形及其坡度与植被覆盖度来确定的(表C4)。 表C4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 敏感性 不敏感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喀斯特地形 坡度(O) 植被覆盖(%)

C5生境敏感性

是 不是 是 是 是 <15 >70 15-25 50-70 25-35 20-30 >35 <20 根据生境物种丰富度,即评价地区国家与省级保护对象的数量来评价生境敏感性。 表C5 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 国家与省级保护物种 国家一级 国家二级 其它国家与省级保护物种 其它地区性保护物种 无保护物种

C6 酸雨敏感性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整个生态系统对酸雨的反应程度,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间接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条件都有关系。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特征可由生态系统的气候特性、土壤特性、地质特性以及植被与土地利用特性来综合描述。本标准选用周修萍建立的等权指标体系,该体系反映了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特点,对我国酸雨区基本适用。

表C-6a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 因子 贡献率 岩石类型 1 Ⅰ A组岩石 Ⅱ B组岩石 土壤类型 1 Ⅰ A组土壤 Ⅱ B组土壤 植被与土地利用 2 Ⅰ 针叶林 Ⅱ 灌丛、草地、阔叶林、山地 1 0 1 0 1 0 等级 权重 生境敏感性等级 极敏感 高度敏感 中度敏感 轻度敏感 不敏感 植被 III 农耕地 水分盈亏量 (P-PE) m/a III <300mm/a

注2:A组岩石:花岗岩、正长岩、花岗片麻岩(及其变质岩)和其他硅质岩、粗砂岩、正石英砾岩、去钙砂岩、某些第四纪砂/漂积物;B组岩石:砂岩、页岩、碎屑岩、高度变质长英岩到中性火成岩、不含游离碳酸盐的钙硅片麻岩、含游离碳酸盐的沉积岩、煤系、弱钙质岩、轻度中性盐到超基性火山岩、玻璃体火山岩、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石灰砂岩、多数湖相漂积沉积物、泥石岩、灰泥岩、含大量化石的沉积物(及其同质变质地层)、石灰岩、白云石。

注3:A组土壤:砖红壤、褐色砖红壤、黄棕壤(黄褐土)、暗棕壤、暗色草甸土、红壤、黄壤、黄红壤、褐红壤、棕红壤;B组土壤:褐土、棕壤、草甸土、灰色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沼泽土、白浆土、黑钙土、黑色土灰土、栗钙土、淡栗钙土、暗栗钙土、草甸碱土、棕钙土、灰钙土、淡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干旱盐土、砂姜黑土、草甸黑土。

根据等权体系进行评价,可得到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5个等级(表C-6b)。

表C-6b 敏感性等级分类(等权体系) 敏感性指数 敏感性等级

0 ~ 1 不敏感 感 2 ~ 3 较不敏感 4 中等敏5 敏感 感 6 极敏2 Ⅰ >600mm/a Ⅱ 300~600m 1 0 注1:P为降水量,PE为最大可蒸发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