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日趋成熟,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十分强烈。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对恋爱与婚姻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在处理恋爱与婚姻问题时会遇到种种矛盾,影响到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标签]大学生婚恋观 特点 教育
这样一种较为宽松和宽容的政策,使得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更加普遍、开放。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大学校园内的恋爱行为更是司空见惯。“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数据显示,有56.4%的大学生谈过恋爱,当前的比例更高,大概有七八成的大学生都谈过恋爱。学生关于恋爱问题有这样的说法:“大一没有恋爱不必费神,大二没有恋爱情有可原,大三还没有恋爱就有些丢份儿,大四没有恋爱简直不可思议。”所以,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对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身心健康发展是完全有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1.恋爱观走向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年龄呈现低龄化。过去大学生谈恋爱一般在临近毕业阶段,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进大学就开始恋爱,甚至是带着朋友进大学。到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谈恋爱的比例已经很高了,有些男多女少的班级、专业,女生几乎都是名花有主了。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求还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对待恋爱问题思想简单、幼稚,不成熟。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是“爱情理想主义者”,稍不如意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如忧虑症、自闭症等。
确立恋爱关系的时间缩短。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已完全抛弃了过去那种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面纱,“闪电式”、“一见钟情”的恋爱方式已经很普遍。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恋人们出双入对的身影,一些过分亲昵的动作也从隐蔽转向公开。因为单相思而死缠烂打,因为失恋而伤害对方的行为时有发生。至于不讲恋爱道德、多角恋爱、未婚同居的,也不乏其人。
2.性观念呈多元化倾向
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及网络性文化的泛滥,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盲目崇尚西方的性自由观念。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中心对我国近30所大学一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性行为、性健康的调查表明,有婚前性行为的男大学生占15.7%,女大学生占5%。不乏有人认为:“反正我们将来要结婚的,现在什么都给他了,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虽然他们对婚前性行为不会拒绝,但却认为性伴侣只可以是未来的丈夫或妻子。另一部分学生则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婚前发生性行为是不道德的,这种只图一时之快的行为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换个角度说,当代大学生对于性的问题
在观念上可能比较超前,但心态却是矛盾或倾向保守的,搜狐校园频道有关“大学生对性的认识的调查”可以反映这一观点。同时,男女生对性问题的看法也具有显著差异。据资料调查显示:有20%的男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正常行为,无可指责”,59%的男生认为“可以理解”;但只有7.9%的女生认为这是“正常行为,无可指责”,且有11.3%的女生则认为这是一种“道德堕落”①。
3.恋爱动机呈功利化倾向
恋爱动机是产生恋爱行为的内部动力,决定了恋爱目标以及恋爱方式的选择。功利型恋爱观是把感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上,或以自己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本,视对方家庭条件为选择的前提。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具有强烈的依赖思想,希望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一个可靠的人身上,事业上缺乏上进心。事实上,当代男大学生婚恋过程中的功利化色彩也越来越明显,交往对象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把今后的前途寄托于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上。在这种爱情观中,一方面是“爱者”为了满足物欲和虚荣心,把爱情视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从而成为物的奴隶。另一方面,“被爱者”只是爱者满足物欲的工具,双方是不可能建立高尚爱情的。诚然,财富、地位和学历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在爱情选择中适当考虑这些条件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果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功利要求,而把这些条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就会使爱情成为“交易”。功利型恋爱观的产生既与客观上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压力大、社会不良影响有关,也与主观心理成熟程度有关。
二、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因素
1.社会因素
近些年,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网络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和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在网络空间大肆扩张,这种文化的单向流动会在潜移默化中淡化和消解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心理,从而造成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淡漠,也就使得他们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从“大一统”转向“多元”,从禁锢转向开放。西方文化中的“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婚恋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只要曾经拥有,何必在乎天长地久”。对传统性观念的抛弃,是滋生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现象的主要原因。加之近几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政策变化经历了由明文禁止到“不提倡,不反对”的转折,使得社会对大学生恋爱现象已经普遍地持一种默许的态度。
2.个体因素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生理年龄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因而对性的体驗十分敏感。此时的大学生正由青春期的“异性疏远”走向青年期的“异性接近”, 因而在异性吸引、彼此产生好感的基础上,恋爱就成为顺
理成章的行为。
3.学校教育因素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会使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产生各种错误倾向,如果学校能够正面引导、教育,大学生的婚恋观就会积极向上;反之,如果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大学生的不良婚恋观就会放任自流。时下,我国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缺乏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婚恋观教育内容滞后。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中,有关婚恋观教育的内容较少,也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2)重传统道德观教育,缺乏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关性的道德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开设系统的性教育课程。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获取有限的性知识,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西方的“性解放”和 “性自由”思想,导致大学生中庸俗的性自由思想流行和性行为超越社会的认可。
4.家庭教育因素
大学生不正确婚恋观的形成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密切相关。比如,在择偶标准上,有的家长要求子女把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作为首要条件来考虑,并告诫子女“要娶就娶有钱的,要嫁就嫁有权的”等等。在种种不良观点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婚恋观陷入了误区。
三、加强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对策
1.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决定了其必然受到经常接触的文化产品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尚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西方文化产品通过网络的传播和商业化媒体的立体炒作,很容易使大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所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感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体现了一种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大学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应教育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上 ,要注重品德、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对今后事业的成功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大学时期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人生成功几率的大小,而这又是爱情赖以产生、发展的物质基础。爱情能给人带来一生的幸福与欢乐,也能给人带来终生的痛苦与不幸。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如何认识和处理爱情问题,是关乎家庭和事业的大事,影响着人的一生。但爱情毕竟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我们要引导大学生端正恋爱动机,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遵循爱的道德规则,减少恋爱中的不成熟和不文明行为,从而摆正学习与爱情的位置,真正樹立起积极、健康的恋爱观。
2.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目的是从多角度以科学道理阐明洁身自爱的重要性和性自由的危害性,通过伦理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改变存在于大学生中的性开放趋向。高校对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性道德、性修养、性保护、性安全和法制教育上。
对大学生来说,性与爱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羞涩、敏感但又不容回避的话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把性的问题视为“禁区”,传统的家庭教育更是对此讳莫如深、避而不谈,甚至许多家长对子女的生殖健康教育持矜持和抵触心理。学校对性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也比较薄弱,正确的性科学知识被神秘化。而对于性,大学生实际上处于一个特殊阶段。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走过了青春期性生理的发育阶段,获得了性生理上的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文化总是教育儿童和青年抑制性活动,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教化作用导致了大学生在性心理发展上的相对滞后。大学生就在这种本能冲动和道德规范的对峙中犹豫不安,感受着矛盾和紧张。由此,我们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现象不能简单地一概以道德观念的淡漠甚至败坏予以斥责。但理解不等于赞同,正当不等于应当,鉴于高等教育的使命诉求,虽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选择,不应过分介入,但在一定领域里的教育理应展现其价值引导的使命。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开设相关课程,系统、全面地讲授青春期性生理卫生、性心理和性道德知识,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性心理,通过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成大学生健全、完整人格的形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还可以开通热线咨询电话,方便学生提出急于解决又不愿意暴露隐私的“性”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要以性生理、性心理的知识来分析恋爱中出现的现象,指导他们在恋爱中注意保持性文明行为,理智地面对各种性心理和性行为冲突,使他们认识到恋爱过程中发生性行为的危害性,特别是对女生的危害,要通过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从而保持爱情的节操。
3.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的责任感教育
婚姻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虽是恋爱的延续,但更多地意味着承诺与责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在性关系上的相互忠诚是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影响婚姻幸福和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要让大学生懂得,责任是爱情的衍生物,选择了爱情也就是选择了责任;要让他们明白,文明社会里的性关系首先是以婚姻为目的,婚姻是生活,家庭是责任,所以婚姻是严肃的。马卡连柯认为,青少年首先应该时刻记住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在认识和处理男女关系问题上要坦诚以待,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具备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才能爱,才能有自尊心,才能深信自己除了男女性别之外还具有更高的真实价值。
4.学校与家长联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学校应与家长联手共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首先,学校应该在新闻媒体上开展一些专题讲座,鼓励家长积极关注孩子,向家长传授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改变他们的错误教育观念和方法,支持孩子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其次,学校要组织力量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探讨,帮助学生认清爱情“可遇而不可求”的实质。第三,要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
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学业在先,恋爱在后”。第四,学校应开展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批判性解放、性自由等错误观念,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5.构筑丰富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调查显示,有近1/4的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出自打发无聊时光,原因是校园文化生活匮乏。对此,学校应当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教育影片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学风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恋爱热与校园内有无良好的学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校园内学习风气浓厚,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那么谈恋爱的人就会减少,性行为也会减少。
注释:
①杨雄.关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华东地区大学生调研报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卢爱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林崇德,沈继亮.大学生心理健康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薛娟.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的对策[J].河南教育(高教研究版),2007,(9).
[5]金乐.网络时代大学生婚恋观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4).
[6]杨飏.浅谈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取向及婚恋观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7]冯志鹏.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几点认识[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