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符号学subjective semiotics
当代符号学的最重要研究方向。在符号学的具体实际分析操作层面上,主体与自我这两个概念有时可以互换。自我处于一个有高度弹性的阐释过程之中,塔拉斯蒂(Tarasti 2000)提出符号自我,在时间上分处于当下、过去、未来三个阶段。主体符号学的任务,就是探讨自我与身份在符号学中的关系,讨论文本身份的构成方式,以及与符号自我的关系。符号学关注的是达意方式,自我通过符号进行表意和解释活动,并希冀他者的反馈。
符号自我 semiotic self
主体符号学讨论的中心问题。任何符号表意和解释活动,都需要从一个意识源头出发:没有意图的表意和解释,不可能进行。“自我”是与他者相对而出现的,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既然称为“他者”,对立面就是“自我”。一个理想的符号表意行为,必须发生在两个充分的主体之间:一个发出主体,发出一个符号文本给一个接收主体。发出主体在符号文本上附送了它的意图意义,符号文本携带着意义,接收者则推演出他的解释意义。这三种意义常常不对应,但是传达过程首尾两个主体的“充分性”,使表意过程中可以发生各种调适应变。在实际符号传达过程中,“充分性”并不是自我资格能力的考量,而是自我有处理意义问题的足够的自觉性。自我并不是意义对错或有效性的标准,而是表意活动双方是否互相承认对方是符号游戏的参加者,只有承认对方的存在,表意与解释才得以进行。
自我形象self-image
主体符号学的关键概念。意识到某客体就意味着要审视观看它。而距离是看的前提。主体的自反性要求自我必须首先脱离原来那个第一人称的我,与自我产生位移,援引一个
有别于自身的另一视点,方可反观自身。有别于自我,才能认识自我、自我反思,并试图越出原来那个狭隘自我的藩篱。这种自我分裂如痛苦的分娩,但也是自我中心付出的必然代价。
身份 identity
主体符号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身份”此词源自拉丁语idem(相同),原有两义:“身份”(personality)与“认同”(identification)。当两个意义都有时,中文不得不一词双译,叠成“身份认同”。
身份是与符号文本的意义相关的一个人际角色或社会角色。对于任何符号表意,都有一个身份相应的问题。身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得到符号接收者的认可,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表意活动就会失败。而接受者可以拒绝采取发出者期盼的相应身份。因此,同样的符号文本,意义因接收身份而异。反过来说,意义的实现,是双方身份应和(对应或对抗)的结果,应和得出迎合的意义,对抗得出反讽的意义;完全没有身份应和,就没有意义可言。
身份展示出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和关系,拥有相同的身份因身份的因素而具有认同感,而具有不同的身份的个体之间往往自觉进行区别。身份所展示的是元素之间以及元素与其所组成的系统之间的关系。
族群身份ethnic identity
符号人类学重要概念。族群身份是个体基于一种假设的或者真实的血缘、以及文化或者身体特征的相似性,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特定的族群,而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为等
也受到这一族群身份的影响,并表现出的对所属族群的归属感和依附感。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将自己归于某一族群;能够理解“我群”与“他群”的区别;并对“我群”和“他群”持有不同感情;在个体身上所表现出的所属族群特有的行为模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