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医2006年1月第2l卷第l期 CJGMTCM January.2006.Vol 21.1 ·9- 《素问·咳论》五脏之咳辨证发挥 王永恒 李翠萍 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030053) 关键词:五脏咳/辨治 中图分类号:R256.11 . 文献标识码:B E 病64例;高心病23例;肺心病7例;风心病4例;其它 2例。 心电图检查结果: 心肌缺血48例;心律失常21例(其中房颤7例;房 早3例;窦缓2例;窦速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传 导阻滞11例;左室高电压11例;左室肥大9例。 2.2辨证分型:在100例胸痹心痛患者中,痰阻心脉 38例;心血瘀阻21例;寒滞心脉8例;心气亏虚15例; 心肾阴虚1O例;心肾阳虚8例。 3讨论 “辨病施治”,作为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理论体系 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辨病,有助于提高辨证的预见 性、简捷性。明确病就可以将辨证局限于该病的常见 证范围之内,以减少辨证的盲目性,以病为纲抓住辨证 的纲领,为诊断疾病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100 例“胸痹”患者均首先确定了中医的病名诊断,同时也 作出了西医的病名诊断,然后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在具体治疗中,既从中医理论分析病因、病机,进行辨 证论治,也从西医理论考虑,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这 种临床治疗疾病的思路,已被中、西医工作者广为应 用。由于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的巨大差异,这种临床 治疗方式还不能说是“中、西医结合”,而只能称之为 “中、西医联合”。但如果中医在辨病(指中医病名)的 基础上再进行“辨证论治”,就能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治 疗疾病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辨病论 治”完全具有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意义,是探讨中西医结 合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文100例胸痹心痛患者均经心电图等检查,其 中心肌缺血48例,占总病例的48%。传导阻滞与左心 高电压各11例,各占总病例的11%。因而能否将心电 图的这三项指标作为中医诊断“胸痹”的参考标准,值 得进一步探讨。 大量的文献报道,中医胸痹心痛病证与现代医学 的“冠心病”有着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而本文胸痹心 痛病患者中,除冠心病外,占第二位的为高血压心脏 病,占23%。冠心病合饼高血压22例。冠心病与高血 压病属于现代医学中两种不同的疾病,但从中医辨证 文章编号:1003—8914l2006)01—0009—02 & E ! 的理论分析,两病具有相同的病因和病机;胸痹心痛病 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心脉痹阻”,即《内经》原文所说“脉 不通”,而冠心病和高皿压病都存在动脉硬化,以此推 论,“心脉痹阻”和动脉硬化存在着共同的病理基础,有 关引起高血压病的一些因素,如肾素一血管紧张素, 水、钠潴留等是否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胸痹心痛 病的相关因素,钠、水潴留与“心气虚”“痰浊阻滞”等的 现代病理关系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100例胸痹心痛病患者的辨证结果显示:“痰阻心 脉”最为多见,其次是心血瘀阻。不论是“痰阻心脉”还 是“心血瘀阻”都是《内经》所言之“脉之能”。《太平圣 惠方》在“治心痹诸方”中指出:“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 虚故邪乘之,邪积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如满,蕴蕴而 痛,是谓之心痛。”指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脏腑虚弱, 正气不足,邪气偏胜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 虚、阳虚为主;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为先。在 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以虚实挟杂、相兼为病 多见。 《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 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 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 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 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 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以《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 治也。”说明本病的治疗应以通为补,通补结合。 值得指出的是现在对胸痹心痛病的治疗,除辨证 论治外,临床医生往往会根据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来 选用一些药物。本文100例患者全部应用了“丹参”, 在收集调查本研究病案时,作者曾就此问题对主管过 这些病案患者的医生作过调查,得到的回答都是:丹参 能降低血压,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抑制备小板聚 集及抗凝作用。这种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来指导中医用 药的思路,笔者认为是中医现代化的需要,而且应该以 中医的“辨病施治”为基础。 参考文献 1郏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02.69 (收稿13期:2005.07.0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 光明中医2006年1月第21卷第1期 CJGMTCM January.2006.Vol 21.1 《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揭示了咳虽为肺之病变,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肺 而发生咳嗽,从而拓宽了咳嗽的辨证论治范围,对临床 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其文深奥难懂,述证又 过于简单,且无具体应用,令普通中医大夫难于掌握应 用,笔者经过反复研究,深入探索,结合多年临床经验, 写成这篇辨证发挥,以科学的态度,实用为目的,真诚 献方供同道参阅,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咳甚则伤肺络而咯血”。 临床首辨外感与内伤,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多有明显致 病原因,起病急,病程短,多属实症。内伤咳嗽无明显 诱因,起病缓慢,病程长,或反复发作,以虚症为多。 1.1外感 1.1。1 风寒束肺:症见咳嗽、鼻流清涕,喉痒声重,痰 稀色白,头痛发热,恶寒或恶风,骨节酸痛,舌质淡、苔 薄白,脉浮紧或浮缓。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 杏苏散加减:杏仁9g,苏叶6g,制半夏10g,陈皮6g,前 胡6g,云苓12g,枳壳6g,桔梗10g,生姜6g‘,大枣3枚。 鼻部症状明显者加辛夷10g、苍耳子10g。 1.1.2风热袭肺:症状为咳嗽不爽,痰黄或黄白而稠。 口干,咽痛,头痛,鼻塞,身热恶风有汗,或微恶风寒,舌 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选桑菊 饮加减:桑叶9g,菊花12g,连翘20g,桔梗9g,杏仁lOg, 薄荷6g,芦根15g,甘草6g。咳甚者加浙贝母lOg,前胡 lOg。 1.1.3燥邪伤肺:症见咳嗽,痰少粘稠难出,或痰中带 血丝,或千咳无痰,咳甚则脑痛,鼻燥咽干,或咽喉痒 痛,形寒身热,舌尖红、苔黄脉浮数,或细数。治以宣肺 润燥止咳。方选桑杏汤加减:桑叶15g,杏仁lOg,浙贝 10g,沙参15g,香豉10g,栀子12g,梨皮30g。咽喉干痛 者加牛旁子lOg,玄参12g;治支气管扩张咳血去香鼓 加青黛、诃子、地榆等。 1.2内伤 1.2.1肺热咳嗽:症见咳而气喘,痰黄稠,甚或痰中带 血,口鼻气热,口苦咽干,或感咽痛,或胸痛胸闷,舌苔 黄,脉弦数。治以清肺化痰。方选泻白散加味:地骨皮 12g,桑白皮15g,甘草3g,梗米9g,加黄芩10g,鱼腥草 30g,银花30g,连翘30g,竺黄6g。 1.2.2 肺燥咳嗽:症见干咳无痰,咳则胸痛,声音嘶 哑,鼻燥咽干,舌质红、苔薄而干,脉细略数。治以清热 润燥,生津止咳。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减:生石膏15g, 桑叶15g,杷叶3g,人参3g,甘草3g,阿胶6g,胡麻仁 3g,麦冬10g,加沙参30g。 1.2.3肺气虚咳嗽,气短,痰清稀薄,面色咣白,动则 汗出,易感外邪,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治以补 肺益气。方选补肺汤合玉屏风散:五味子6g,黄芪 24g,熟地24g,紫菀9g,桑皮12g,防风6g,焦白术10g, 加制半夏10g,云苓30g,陈皮10g,甘草6g。 1.2.4肺阴虚咳嗽:症见久咳不止,痰少而粘,或痰中 带血丝,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或声音嘶哑。治以润肺 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沙参15g,麦冬10g,玉竹6g,花 粉6g,生扁豆5g,生甘草3g,桑叶6g。 阴虚火旺者,可见潮热,盗汗、少气,胸部隐痛,舌 质红少苔,脉细数。治阴虚火旺,痰中带血者,宜养阴 清热,润肺止咳。方选百合固金汤:生地12g,芍药 12g,麦冬6g,贝母6g,生甘草3g,桔梗6g,侧柏炭lOg。 2“心咳之状,咳则心痹,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 喉痹。” 心咳的症状,因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则 上夹咽喉,故咳则心痛,喉中梗塞不利。甚则心肺气 逆,邪火上冲而见咽肿,喉痹的症状。全身应表现舌质 红、苔黄,脉数。治以解毒利咽。化痰止咳。处方:银 花30g,连翘30g,牛子10g,鱼腥草30g,射干10g,川贝 10g,黄芪10g,黄连10g。 3“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胁下满”。因肝脉布于胁肋,所以咳则两胁下痛。甚则 邪阴经气,使人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涨满。 肝火犯肺咳嗽:症见咳嗽气逆,痍出不爽或如梅 核、咳时面红引及胁痛,咽痛干燥,烦躁易怒,舌边尖 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治以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方选清金化痰汤合黛合散:黄芩12g,山栀12g,知母 15g,桑皮15g,瓜蒌仁15g,贝母9g,茯苓9g,桔梗9g,冲 服黛蛤散。 4“脾咳之状,咳则可胁下痛,牵引肩背,甚则不可以 动,动则咳剧。” 脾虚咳嗽: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咳出,面白微肿, 少气倦怠,怕冷,脘部涨闷,食欲不振,口淡,舌苔薄白, 脉细。治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方选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l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陈皮10g,半夏 10g,橘络10g,杏仁10g。 5“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咳肾的 症状,因肾脉贯脊而主腰,故咳则腰背相引而痛,肾主 水液,故甚则水气上逆而咳涎。 肾阳虚咳嗽:症见咳嗽,炎清稀呈泡沫状,气短,劳 则加重,面白微舯或肢体浮肿,苔白质淡脉沉细。治以 温补肾阳。方选肾气丸加减:肉桂3g。制附子3g,熟地 24g,山萸24g,山药12g,丹皮9g,云苓9g,泽泻9g,杜仲 10g,枸杞10g。 (收稿日期:2005.1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