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研究

2021-07-01 来源:小奈知识网
教育新风

高职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研究王立红(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山东 威海 264200)【摘要】本文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着手,对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将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展现出来,提出解决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指通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最终使被教育者拥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更高,常被誉为“双创教育”, 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高职作为哺育社会英才的重要摇篮,双创教育首先应在高职广泛开展。

当前我国各高职的双创教育活动势如破竹,已取得诸多成就,但其基础仍较薄弱,主要存在几大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匮乏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对双创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仅注重专业学科、就业教育,忽视双创教育,或者把二者剥离开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双创教育课程的设置大多以校内讲座、选修课等第二课堂模式进行,尚未正式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二是主要依托高职不同学科的师资条件开展双创教育,有的高职的创业教育甚至仅局限于就业指导部门;三是实践方面局限于创业大赛、商业模式大赛等形式,而只简单依赖这些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有待改善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国内十所普通高职的双创教育课程,发现国内高职大多借鉴国外重点高职的课程设计,课程涉及企业设立、投融资、营销、管理等诸多方面,重点包括创业基础、创业机会识别、企业领导力等课程。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职双创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处于零散状态、数量有限。不同学科之间的创业课程缺乏渗透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高职数量很少,即使有开设相关课程,课程的数量也屈指可数。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有待加强

我国高职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多是从事经济、管理教学工作或者是负责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就业办教师,这些教师从未有过创业的实践经历,又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在教授课程时难以系统性地向学生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带动学生的创业热情。

四、创新创业教育评估模式需要改进

双创教育评估是双创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大多数高职尚未建立起独立的创业教育评估体系。目前,我国高职关于创业教育的评价标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学生而言,高职还是以企业是否成功创办或企业是否盈利为评判标准;二是对于教师而言,高职和政府没有区分创业教师与传统教师的评价机制,相同的评价机制使得创业教师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创业的实践研究,反而耗费大量的

精力于学校内部的传统评价机制,例如课题研究、教学项目、绩效考核等等,不利于建设复合化的教师队伍。

综上,创业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受到许多因素的综合干扰开创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全面的创新合作模式要求必须充分利用潜在的教育资源

首先,双创教育的基础课程须纳入高职的必修课。如清华高职深研院开创的创业英才班、创业特训营等教学模式,已全面纳入课程教学,实行学分制度。其次,将专业学科和基础学科相结合,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互相融合,开发权威统一的双创教育教材。高职要有针对性地将理论融入实践当中,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各类型创业活动。最后,梯级性开设不同教育阶段的双创教育课程,在专业能力方面各有侧重。清华高职、北京高职深研院等高校为该校研究生量身定制了众多适合创业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创业。

(二)雄厚的师资力量是解决双创教育问题的关键

首先,各专业教师要做到积极开展双创教育方面的理论、案例研究和行业创新实践,不断提升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其次,引入拥有创业背景和实践经历的创业导师为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创业英才班、特训营在此方面独树一帜,不时聘请社会知名的风险投资家、高级管理人才、杰出校友等来校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已成功孵化多项优秀的创业项目。最后,在上述基础工作之上,各高职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实操培训与交流活动,检查教师所开设课程与学生实际需求的融合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障双创教育健康运行的屏障

根据双创教育存在的系列问题,高职、政府应制定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规则。对学生而言,应尽量开启侧重于评估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的评价机制,考察学生在创业机会选择、产品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是否有实质性提高;对教师而言,应有区别地制定传统教师与创业教师的评价规则,驱使创业教师全神贯注于双创教育的教学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1]靳庆智.基于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培训模式构建的战略思

考[J].中国培训,2017(06).2]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 33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