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理《外套》的创作研究
2020-02-26
来源:小奈知识网
果戈理《外套》的创作研究 那宇琪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130012) 作者简介:那宇琪(1993一),女,满族,黑龙江省,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俄语语言文学。 摘要:果戈理是俄国杰出的讽刺作家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作为一位天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短 篇小说《外套》是俄国文学史上描写“小人物”主题的经典作品之一。果戈理在书中描写了一个不受人重视、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阿卡 基的悲惨遭遇,借用主人公的故事抨击了社会上风行的官僚制度,揭露了俄国社会的黑暗面,表现了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外套;小人物;阿卡基;讽刺 中图分类号:1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832(2016)09—0034—02 在俄国十九世纪文学作品中,以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 外套却在他晚上参加聚会回家的路上被人抢去。这对阿卡基来说 等人为首的语言大师们塑造了一系列社会底层百姓的形象,被称 为“小人物”。他们贫穷懦弱,处于社会最底层,长期受着物质匮 乏和精神压抑的双重折磨,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往往命运多舛, 结局悲惨。小人物既是一个文学概念,又是一个文化和历史概念, 它承载着作家对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阶层一小官吏、小职员、底 层社会民众的性格特点、心理动态和行为方式的独特言说。小人 物的真正艺魅力和价值在于具体而感人地体现了人类个体和群体 之间与生俱来的矛盾性。 “小人物”这一人物形象最早出现于1830年。普希金在其作 品《驿站长》中塑造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维 林,开创了这一创作主题的先河。虽然普希金笔下的维林是“小 人物”的开山鼻祖,然而将“小人物”这一形象继承发扬、使其 更加深人人心的则是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外套》。在俄罗斯有句名 言“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果戈理的《外套》中走出来的”。因为与普 希金塑造的小人物形象相比,果戈理更加注重小人物的内心诉求。 这些小人物虽然贫穷卑微,但在灵魂深处有着对平等和自尊的渴 望。在《外套》一文中,作家不仅揭示了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及其 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抗,更以犀利的讽刺笔法抨击了沙皇专制统 治的黑暗。 果戈理出生于一个中等地主家庭,1929年他在政府部门谋得 了一个小公务员的职位,次年又经人推荐转到封地局任抄写员, 薪俸微薄。这份工作令果戈理切身体会了小公务员的困顿生活, 使他对畸形的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的感悟。社会的贫富差距、底 层人民的穷苦、官场的腐败、世态的炎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成了他El后创作的丰富素材。 《外套》的主人公名叫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施马奇金。 “巴施马奇金”这个单词在俄语中的意思是“鞋子”,这似乎也暗 示了主人公一生都要被践踏的命运。阿卡基“矮矮的个子,脸上 有几粒麻子,头发有点发红,看上去甚至也有点近视,脑门上秃 了一小块,两颊布满了皱纹,而灰黄的脸色,叫人怀疑他患有痔 疮”。他相貌丑陋,是一个地位卑微的九等文官,每天的任务就是 不停地抄写,他却乐此不疲。然而对于他这种小人物,司里的人 对他是没有敬意的,甚至连看门的人看见他出入的时候也都不瞧 他一眼。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抄写,其余的爱好都没有。也许所有 人都会觉得阿卡基就要这样平淡的度过一生,然而阿卡基的命运 却随着彼得堡的冬天的到来而改变。彼得堡的冬天非常严寒,而 阿卡基破旧的冬大衣早已经成了司里人的笑柄。于是添置一件新 外套就成了他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和精神上唯一的寄托。为此他省 吃俭用,终于在独眼裁缝彼得洛维奇那做了一件新外套。可是新 简直是致命的打击。他去找警察局长却处处碰壁,反遭局长责怪; 他听了别人的建议去找当时的一位“要人”,反遭他严厉训斥,以 至于阿卡基当场吓晕了过去。回家之后他便一病不起,最后一命 呜呼。 在《外套》中与阿卡基这个小人物形象相对应的就是一位 “要人”,果戈理对这些人物的褒贬是很分明的,甚至没给这位 “要人”取名字。这也说明了,他只是当时社会傲慢自大的官吏们 的缩影。当阿卡基来找他的时候,他“不失时机”地展示了自己 的地位,拿出十九世纪的残酷的条文,斥责巴施马奇舍违背政府 机构办事的例行程序。最后吓得主人公晕了过去。这也是导致阿 卡基去世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阿卡基死后变成了幽灵,捉住了 这位“要人”,以至于他差点吓晕过去,脱掉了自己的外套。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果戈理《外套》里描写的人物话都不多, 却都各具特色,开口说话就暴露自己的本性或者他人的本性。比 如主人公阿卡基在司里的人欺负他的时候从来都是不加反抗,只 有在太过分的玩笑或是打扰他工作的时候才会乞求道:“饶了我 吧,你们于嘛欺负我。”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这唯一的 反抗也是那样无力。在官僚主义盛行的俄国,官位比人更重要, 阿卡基的这句话更像是对社会权贵者的乞求。这充分的表达了小 人物的屈辱、哀怨和无奈,也是果戈理对社会现状的心声。那位 可恶的“要人”在阿卡基向他拜访求助的时候为了摆谱便拿腔拿 调的说道:“您不懂得规矩吗?您找到哪了?您不知道办事的程序 吗?……要转给秘书,让秘书交给我……什么?您哪来这么大的 胆?哪来的这些想法?这些年轻人对长官还有上司太狂妄了!”通 过这一段对话的描写,作者把当时社会官吏的趾高气扬和小人物 的卑躬屈膝描写的淋漓尽致。由此揭示了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产 生强烈的讽刺批判力量。 此外,在姓氏文化上果戈理不仅运用俄语的词义,而且利用 字母所发出的声音组合,以期达到刻画人物立体肖像的目的。阿 卡基人名和父称中频繁出现字母“K”,我国学者王家兴指出,作 家之所以让“阿卡基”在稳重频繁出现,近乎让整篇小说都充满 了“K”音,为的是加强作品的讽刺幽默效果。因为在俄语中,舌 根辅音K,r,x公认为刺耳难听。 小说的结尾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赋予这个具有浓厚悲 剧色彩的故事以荒诞戏剧性结尾。阿卡基因外套而死,死后因外 套而变成幽灵。幽灵出现在彼得堡的街头,挥舞着拳头追赶那些 曾经侮辱过他的官员,还剥去了那位置他于死地的“要人”的外 套,将“要人”吓得魂飞魄散。这一情节虽然是非现实的,但与 阿卡基生前胆小怯弱、 (上转第14页) 你今天怎么呢?一整天都怪怪的。”吴邵伦看着妻子担心的样子, 声地说:“邵伦,你被黎茜利用了,幸好没有造成大错。你可能不 淡淡地说:“没什么。我有点累了罢了。”说完,就睡下了,孟晓 记得了,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师妹一直纠缠着我,那个人就是黎 芸看着他不想说的样子,就没有多问了。 茜,我为了摆脱她的纠缠就说晓芸是我的女朋友,这事你也知道, 自从那天起,吴邵伦每一天都去黎茜的心理咨询所,很晚才 而且你也同意这么做。可能是后来你遭受车祸,这一部分的记忆 回家,基本上没有在家吃晚饭,孟晓芸发现了他的不对劲,找风 失去,而最近我的出现,使你这部分的记忆以梦的形式出现,所 铃亚来商量对策。这一天吴邵伦再一次发现风铃亚在家里,二话 以你才会疑神疑鬼。”吴邵伦不敢相信地说:“真的?”他们两人都 不说地揍他,风铃亚突然被吴邵伦袭击,没有防备,但是很快就 点了点头。 开始还手了,两人开始互揍了,一旁的孟晓芸虽然尝试分开两人, 接下来的日子,吴邵伦都没有去黎茜的心理咨询所,日子也 但是却没有任何效果。终于吴邵伦被风铃亚揍晕了,孟晓芸虽然 慢慢地平静下来。这一天,风铃亚又一次出现在吴邵伦的家里, 很心疼自己的丈夫,但是是自己的丈夫先出手,所以也不好说什 他抱着孟晓芸,亲昵地说:“宝贝,你知道吗?那一天吓死我了, 么。这一晚,风铃亚也没有回家,因为想弄清楚自己莫名其妙被 揍的原因。 以为吴邵伦那傻瓜知道我们之间的事情,幸亏我聪明,把黎茜 暗恋我这件事来搪塞,否则我们都有危险。”孟晓芸娇笑地说: 第二天,吴邵伦接近中午才醒过来,是被痛醒的,醒来首先 “是啊,如果不是你聪明的话,我们就会被怀疑,当初如果不 见到的是孟晓芸,孟晓芸哭得很伤心,看着妻子伤心,他擦了擦 是看在吴邵伦那笨蛋有钱的份上,我也不会在怀着你的孩子的 妻子的眼泪,安慰道:“不哭,我没事!”这时,风铃亚急匆匆地 情况下嫁给他。”风铃亚露出狠毒的神情:“宝贝,我觉得要尽 走过来,生气地说:“吴邵伦,你打我做什么!”吴邵伦说:“风铃 早解决吴邵伦,然后让我们的孩子继承他的财产,我要娶你!’’ 亚,我只想问你一句,你有没有做出对不起我的事?”风铃亚生气 孟晓芸打了一下风铃亚,笑说:“你真坏,还枉费吴邵伦那个 地说:“我风铃亚,顶天立地,绝对不会做出对不起兄弟的事情。” 笨蛋叫你大哥多年,原来你的心那么狠毒!’’风铃亚讽刺一笑: 吴邵伦说:“好,我相信你,我把这一切告诉你。”接着吴邵伦把 “其实我们都一样,我们就谁也不笑话谁了。”两人的笑声消失在 这些天所遇到的事和所做的梦告诉他们。风铃亚恍然大悟了,大 房间里。 (下接第20页)铁凝刻画的这些人物形象具有着性变态的心理特 《伊琳娜的礼帽》以“礼帽”象征婚姻的责任与忠诚。旅途上, “礼帽”由伊琳娜手中转到了瘦子手中,象征着两人之间的暧昧行 征,体现着一种畸形的人生品格。 3象征性隐喻 为已经对婚姻的责任与忠诚构成了威胁,在欲望的面前人受到了 挑战,在旅行将近结束时,“礼帽”又回到了伊琳娜的手中,象征 着人对婚姻的责任感和忠诚度受到了理性的支配。同时也彰显了 人在欲望和诱惑面前应理性拒绝的主旨。 象征手法的运用往往会借助一定的意向来体现。铁凝在她的 短篇小说中似乎对意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敏感和偏爱,她喜欢在 讲述生活中点滴事件的过程中贯入自己对事件的感动和对人生的 领悟,通过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精神有机结合,进而达到独立意 义的象征作用,诗意含蓄的反映文章主旨是铁凝短篇小说中常见 的手法。铁凝的人物总是同意向紧密相连。在铁凝的《哦,香 参考文献: 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伊琳娜的礼帽》等小说中,都存在 着一系列丰富而深蕴的意向,铁凝小说的意向既是她创造性的心 灵化产物,也包含了女性细腻的感触与激情的体验。《哦,香雪》 里凤娇喜爱的发卡和香雪着迷的铅糕,分别象征着那时期人们在 物质和知识两方面的不同选择;隆隆的“火车声”则成为小说诗 意扩张的焦点,象征着当代女性走出心理幽闭的努力。《没有纽扣 的红衬衫》里,安然喜爱的红衬衫则是她独特的性格特征的象征。 [1] 铁凝,《铁凝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 黄岚,从铁凝小说看雅俗互动的文学趋向[J],当代文坛, 2002年6月 [3] 张莉,仁义叙事的难度与难局——铁凝论[J],南方文坛。 2010年1月 [4] 梁盼盼,重读铁凝女性本真的洞见与未见[J],文学评论, 2016年3月 (下接第34页)畏畏缩缩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小 怜又可悲的命运,对剥夺人的权利和尊严的不合理社会表示了强 烈的愤慨,对官场中的丑恶现象给以犀利的讽刺。果戈理的作品 被称为“含泪的笑”,对于剥削者他的笑是愤怒、痛恨的嘲笑,而 对被侮辱者和被损害者则是满怀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笑。这种“含泪的笑”的表达手段更加深了全文的讽刺效果,使 故事的主题得以充分体现。 人物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和对官僚压迫者的精神惩罚,更加震撼人 心。于是,外套在这个意义上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人 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而“幽灵”是被作者赋予的作为阿卡 基对沙皇专制统治反抗的表现形式。小人物生前地位卑微,只能 在死后以这样的方式发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外套作为这篇小说 的线索,贯穿全文。本来外套是一件很普遍的东西,但是因为圣 彼得堡严寒的冬天而变得极为重要,文中“严寒的冬天”就意味 着俄国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其中阿卡基既是官阶的牺牲品,也 是财产等级制的牺牲品。 十九世纪的俄国,沙皇专制的暴虐统治和如同漫漫长夜般的 农奴制如同黑压压的乌云般笼罩着人民,要想召唤俄罗斯整个民 参考文献: [1] 常茜薇.含泪带笑的人生悲欢:果戈里和契诃夫小说中的 讽刺艺术之比较[J].文史艺苑 [2] 惠继东.底层人们: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1O) 族从黑暗中觉醒过来,首先就要具有民族良知的作家们把那些最 麻木、最卑微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从沉睡中醒过来。…果 戈理满怀同情地塑造了一个备受欺凌的小人物形象,描述了他可 [3] 王立业.裹在“外套”里的“死魂灵”[J],国外文学.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