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2020-07-31 来源:小奈知识网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摘要 通过对水资源定义及其特征的分析比较,针对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和方法,并初步提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和洪水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保护;安徽省

在人们的观念中,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和其他各项新兴产业的兴起,水资源逐渐匮乏,人们日益感觉到水的重要性,对水的保护和研究力度也逐渐加强。这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带来思想观念的变迁。

1 水资源概述

水资源的定义由来已久,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894年采用“水资源”概念设立了水资源处,此后各国研究者都从各自特定的学科领域出发,试图对“水资源”做出全面科学的定义,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定。我国对水资源概念最集中的一次学术讨论开始于1991年,由《水科学进展》组织的。来自水利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水资源观点。这些水资源观点包含:一是水资源应为自然资源的分支;二是降水是一切人类水资源的源头;三是在评价时必须对水资源实施更加严格的限定[1-2]。

目前引用最广泛的是由《英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水资源是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另一个引用比较多的定义是:水资源应指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质量,并适合某地需求而长期供应的水源,这个定义是由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议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气·海·水卷)中水资源定义为: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对人类最有实用意义的水量资源,是陆地上每年可以更新的降水量、江河径流量或浅层地下水的淡水量[3-4]。现行法对水资源的规定可见新《水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2 安徽水资源特点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温、平均日照时数、无霜期分别为14~17 ℃、1 800~2 500 h、200~250 d。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

安徽省于1980年10月至1984年底开展第1次水资源评价,资料系列以1956—1979年同步系列为主,提出安徽省水资源总量为675.20亿m3。2002年4月至2005年10月进行了第2次水资源评价。第2次水资源评价以1956—2000年同步系列为主,提出安徽省水资源总量为716.11亿m3,水资源总量在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居第13位。评价结果与第1次水资源评价相比,总

量增加40.91亿m3;地区分布不均,南北差异更加显著;来水丰枯变幅加大,干旱机率增加。

2.1 地表水资源量

安徽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175 mm,较第1次水资源评价增加35 mm,增加的幅度自南往北递减,到淮北平原基本稳定。20世纪50、60、70、80、90年代安徽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1 193、1 118、1 153、1 209、1 210 mm,60年代以后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天然径流量)为651.93亿m3,较第1次水资源评价增加35.7亿m3,其中淮河流域175.78亿m3,长江流域406.91亿m3,新安江流域69.24亿m3。

2.2 空间分布

总的趋势由南向北递减,中西部多于中东部,山区多于平原,山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径流深从新安江流域的1 200 mm递减至淮北北部的100 mm以下。南北差异很大。黄山、九华山和大别山区为3个高值区,淮北平原及江淮分水岭中北部地区(淮河以南、瓦埠湖以东、江淮分水岭以北、定远以西)是2个低值区。

2.3 年内分配

汛前(1—4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全省一般在3%~30%,其中新安江流域超过30%,江南为30%,淮北平原在10%以下,江淮之间除皖东小于20%外,其余均在20%~30%;汛期(5—9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为60%~83%,且由南向北递增;汛后(10—12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除新安江流域小于10%以外,其他地区均为10%~15%。连续最大4个月地表水资源量出现时间,新安江流域和江南一般在4—7月;江淮之间除池河、滁河流域出现在6—9月外,其余均为5—8月;淮北平原通常为6—9月。连续最大4个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淮北一般在70%~80%,淮北东部的局部地区达到81.5%;新安江流域一般在60%~65%;江淮之间一般为50%~65%,池河、滁河流域达70%左右。最大月地表水资源量出现的时间,淮河流域一般在7月,长江流域沿江江北在7月,江南和新安江流域则在6月。最大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为15%~35%,由南向北递增。最小月地表水资源量出现的时间,淮河流域多为1月,长江及新安江流域常在12月。最小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一般为1%~3%[5]。

2.4 年际变化

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最大为1991年的1 221.9亿m3,最小是1978年的258.1亿m3。各流域水系最大年与最小年地表水资源量的比值在4~30,自北向南递减。其中,淮北平均为30左右;江淮之间除滁河、池河在10~20外,其他均为5~10;江南为4~5。

2.5 出入境水量

安徽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8 951.5亿m3,出境水量为9 530.3亿m3。最大出、入境水量皆出现在1998年,入境水量为12 491亿m3,出境水量为133 76亿m3;最小出、入境水量皆出现在1978年,入境水量6 774亿m3,出境水量6 886亿m3。20世纪50、60、70、80、90年代年入境水量分别为8 221.9亿、9 068.2亿、8 550.0亿、8 939.6亿、9 613.1亿m3,年出境水量分别为8 801.1亿、9 593.8亿、9 107.2亿、9 553.8亿、10 230.9亿m3。出入境水量除20世纪60、70年代略有起伏外,基本呈现出增长趋势。长江流域出入境水量年代变化同全省一致,新安江流域的出境水量年代变化基本是平稳增长的趋势,而淮河流域的出入境水量年代变化呈下降趋势[6]。2.6 供用水量

全省供、用水总量均为291.86亿m3,用水消耗总量153.98亿m3。

万元GDP用水量290.3 m3(含火电工业直流式冷却用水量),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76.0 m3,农田灌溉用水量5 491.5 m3/hm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27.6 m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28.3 L/d,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83.9 L/d。

以2005年《安徽统计年鉴》中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计算,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 170 m3,耕地平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 430 m3/hm2;人均与农田灌溉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第20位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的49%,农田灌溉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的45%。淮北平原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9%,农田灌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4%。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1 资源的合理规划

合理规划水资源,科学配置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需要进一步完善安徽省省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及区域供水规划,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资源水利和现代水利的高度来研究安徽省各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省内跨流域调水的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针对安徽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具体特点,开展雨洪资源化的研究工作,适时、适地实施洪水资源利用的工程建设。各地区特别是缺水地区,要把回水利用作为列入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统一管理和调配再生水。水资源利用分配涉及水资源工程布局、城市建设、产业结构、技术改造等方面。要合理规划水资源,必须全面分析和比较当地水与外来水、地下水与地表水、初次水与再生水的关系,按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两个转变”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7-8]。

3.2 节约用水与合理用水

要做到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必须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用水三方面进行综合调控。要实现农业节约用水,今后应着重研究减少无效蒸发、渗漏损失,提高水的单位生产率,实现节水增产;工业应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

值耗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同时在城市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尽量避免水资源浪费。其中,要着重控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7-8]。

3.3 污水、洪水资源化

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排入河道,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进入21世纪,城市和工业用水仍将继续增加。为了防止污染,可以将污水处理回用于农业与污染治理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汛期多余的洪水,既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利于解决安徽省水资源短缺的问题[7-8]。

3.4 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跨流域调水

要解决安徽北方的缺水问题,必须修建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工程正式建设前,必须做好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兼顾调入和调出流域合理的需水要求,以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新水源的开发应合理制定水价,以此调动用户集资搞节水工程的积极性。多水源竞争,有利于开源工程的规模控制和资金的合理筹措,并可避免水源工程规模过大,造成不必要的资金积压和浪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须确保生态环境用水,以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城镇供水量和再生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城乡供水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规划进行滚动式修订[7-8]。

3.5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随着供水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多水源、多部门的用水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强有力的综合管理,又要有权威的水主管部门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当务之急,首先要转变观念,在思想上真正把水作为资源来看待,将粗放型水资源管理向集约型转变,将公益型发展模式向市场效益型转移。只有管好、用好、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才能真正解决安徽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7-8]。

3.6 水资源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持

在安徽省尚处在起步阶段,合理规划、利用水资源的意识不是很强,需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一方面,利用价格、投资等经济杠杆,鼓励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另一方面,对一部分用水户,特别是工业用水大户,用行政措施促使其用中水替代原来的自来水或者自备水源。经过实践证明这是切实可行的做法和经验,应该上升到法律高度,给予肯定,在新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文件过程中,可予以适当考虑[7-8]。

3.7 水资源的经济化

利用经济杠杆,完善水价格体系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水价格体系,对城市供水要尽快达到成本加微利水平,对农业供水要实施合理补偿措施,在特殊干旱时期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水量,促进节约用水。要妥善解

决城乡供水矛盾,完善占用农业用水的补偿机制,采取政府扶持优惠与经济补偿的方法,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调整各种供排水的价格、收费标准的同时,合理确定不同层次的 用水价格,促进和鼓励中水利用[7-8]。

4 结语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法制体系建设,树立缺水意识,增强节水观念,建设节水型社会水的问题是水利部门的问题,更主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的问题。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同时要加强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建立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依法行政,为建立节水型社会提供法律保障。目前,安徽省正处于中部崛起的关键时期,庞大的人口绝对增长量仍然制约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特别是给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如何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5 参考文献

[1] 汪恕诚.资源水利—人和自然和谐相处[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 吴存荣.安徽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水利,2005(13):200-203.

[3] 施祖麟,许丽芬.水资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2):85-87.

[4] 陈家琦.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1995(3):252-258.

[5] 孙雪涛,岳芬华.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J].中国水利,1999(3):6-12.

[6] 吴季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J].中国水利,1999(6):16-20.

[7] 陈志恺.21世纪中国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问题[J].中国工程科学,2000(3):9-13.

[8] 金学军,陈荣税.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2):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