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高考作文时评最新热点素材(2017年9月份10月份)

2024-06-23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18虞城高中高三作文时评材料精选(三)

微信换脸焕发中国科技的勃勃英姿

从25日下午5点开始,用户在微信启动时会发现开机图更新了,这是微信6年来首次“变脸”,之前用的是美国卫星图片,画面显示的是人类起源的非洲大陆上空,现在变为我国新一代卫星拍摄的气象云图,画面呈现的是中国大陆上空与华夏文明起源地。(9月26日《北京青年报》)

这当然是一个令人自豪的变化,气象卫星真的让人提气,大长国人志气。殊不知,一张小小微信启动图的“国产化”更新换代,背后是中国科技人员长达十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不懈追求,见证着中国科技发展的巨大进步与努力飞跃。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涉及遥感领域红外光谱技术的一场革命,可对上百公里的大气层实行分层“切片”式扫描,测出每一层的温度、湿度等数值,为天气监测提供精准服务。由于难度太大,美国都中途放弃了,欧洲也大幅调整了计划,中国的科学家却不愿放弃,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终于大功告成,“啃”下这块硬骨头。

一颗气象卫星的研发周期长达十几年,从第一颗到最后一颗上天,又有好几年,再加上在轨运行的维护任务,一辈子的时间也就只够做一批卫星,但科学家们无怨无悔,毕生的精力,都消耗在繁琐的研究中。不久前,科学家南仁东因病去世,他的事迹才广为人知,20多年就执着于一件事,即“中国天眼”工程的建设,从壮年到暮年,把一个设想变成领先世界的工程。

这样的坚守,在科技界可以说是常态,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往往要几代人的接力行动,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却默默无闻,既不能登上领奖台,又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关国计民生,潜在社会效益与价值难以用金钱来衡量。任何科技的进步,最终都是改善民生,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与福祉,“天眼工程”“气象卫星”之类,看起来高高在上,又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科学家十五年磨一剑,不仅是让风云四号气象卫星上天,改变你的微信启动图,用户还可以在微信中及时获取恶劣天气状况预警、收看相关气象视频的直播。

微信“变脸”是中国气象卫星升级换代的技术飞跃,背后是中国众多科技项目一鸣惊人的写照。比如,在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计划,俗称“人造太阳”工程,中国正在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过去是西方给我们研制装备,现在是我们帮他们研制装备。”从生命科学到核能利用,从大洋钻探到全球气候变化,从高能物理到空间科学,这些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中国科学家的身影越来越多;从我国学者到国外学习、观测、研究,到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提升、大科学装置的陆续建成,前来合作的外国学者越来越多,人才的双向互动更加频繁。

评论:上海警察“抱摔”事件,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这两天,上海警察“抱摔”事件,成为网络舆论热点。舆论场上,各种观点交织,挺警察坚决执法的有之,批警察粗暴执法的有之,批女子阻扰警察执法的亦有之。

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个事件?综合各方观点,女子和警察双方都有错。 首先,女子干扰执法肯定是错误的。你家的车违章停放,按律当罚,不能因为你抱着孩子且态度蛮横,警察就放你一马吧?如果这样,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其次,警察执法简单粗暴,尤其是危及到孩子安全,显然也是错误的。当天晚上,上海市公安局就此事发声:民警为制止当事人无理纠缠而粗暴执法是错误的。当事警察也受到了处分。至此,关于这个事件的是是非非应该基本明晰。

这两天,网络上还冒出很多美国警察文明执法的视频,意思是:“瞧瞧人家”,确实,这些视频看起来都很美好。但是,这也不能说明美国警察执法没有瑕疵,正如上海警察“抱摔”事件也不能说明中国警察都是野蛮执法吧?

我仔细看了那几个关于美国警察文明执法的视频,发现一个共性,那就是那些视频里的老百姓都很配合警察执法。

我请教了几个在美国生活过的朋友,在美国遇到警察执法时,如何正确应对?朋友们的回复都是:按照警察的指令,配合执法。一个朋友还讲了自己的经历:每次都要把双手放在警察看得见的地方。

应该承认,中国的法治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首先体现在全民法治意识的差距上,说具体一点,警察的执法水平和老百姓的守法意识都有差距,都需要同步提升。

有过出国经历的人会发现一个现象,欧美的各大城市,都没有交通护栏,而中国的各大城市包括北上广深,大街上交通护栏林立。中国和美国的交通规则基本相同,为什么人家不需要交通护栏,而中国离不开交通护栏?原因很简单,中国人的规则意识普遍较差,所以,执法部门不得不使用交通护栏这样的“非人性化”手段来辅助执法。可见,交通护栏这个“非人性化”东东的存在,于“体制”(交通规则)无关,与国民素质有关。

说到这里,我冒出一串疑问:如果美国警察遇到一个怀抱孩子的人不依不饶阻扰执法、甚至对他进行推搡辱骂,他会怎么办?如果我是当事警察,我会怎么办?正确的处置方法应该是什么?

当然,也许有人会告诉我,要耐心说服解释,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可是,如果这些做法都无效怎么办?我是应该升级执法强度以确保执法到位?还是应该中止此次执法以免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先把孩子从对方手上抱过来确保孩子安全以后再执法?如果对方不让我抱孩子怎么办?„„简直脑子不够用了。

这不是钻牛角尖,对警察来说,这是一个具体而现实的问题,几乎随时都会遇到。尤其是对年轻警察而言,仅仅告诉他错在哪里是不够的,还应该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只有这样,他们下一次遇到这类事,才会知道怎么办,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中国的舆论场从来不缺批评家。只要社会上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有很多人站在道德的或法律的高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基本上只有批评没有建议。因为,批评容易,而建议烧脑。关于上海警察“抱摔”事件,我看了很多篇评论,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批评,要么批评女子,要么批评警察。而警察如何在文明执法的同时确保执法到位?是否有区别各种情况下(如老人、抱孩子的大妈)的分解动作?老百姓在遇到警察执法时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这些问题,则无人提及。

道理不辨不明。

在我看来,网络舆论就上海警察“抱摔”事件展开讨论,是蛮有意义的。这些讨论,有利于明辨是非,有利于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其至少让我们明白两层意思:其一,对警察而言,文明执法应该摆在首位,遇到阻扰执法的行为怎么办?如果阻扰执法者是老人妇女应该如何区别对待?这是警察管理部门应该尽快研究的细则,不然,类似“抱摔”事件还会发生。其二,对老百姓而言,也应该明白:现场配合警察执法,是法治社会公民的义务;如果你对警察的执法有异议,应该事后投诉,而不是现场干扰执法;如果现场阻扰执法,将被依法追究责任。(央广评论员彭小毛)

抗法或执法,能不当着孩子的面吗

近日,几段“交警绊摔抱娃女子”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一名怀抱小孩的女子与一名警察发生冲突。后来,该女子被警察摔倒,手中的孩子也随之摔

落在地。幸好,该女子和孩子经医院检查并无大碍,而涉事民警则当即被停止执行职务并接受警务督察部门调查。

该女子之所以敢跟警察叫板并几次推搡对方,多半是认为她怀抱中的孩子可以成为自己的“挡箭牌”。此时此刻,她顾及的是自己的愤怒和情绪,是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却唯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一言一行正被孩子全程旁观,没有预估到孩子可能遭遇的危险。

警察却并没有将孩子视作对方的“免死金牌”,终于还是一脚绊倒了跟自己纠缠不休的女子并将其制服。此时此刻,他顾及的是执法的严厉与权威,是自己的职责或颜面,却唯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一言一行正被孩子全程旁观,没有预估到孩子可能承受的伤害。

一方代表个人,一方代表国家机关,都在试图证明自己的强大,却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弱小孩子的存在和利益。虽然警察在制服女子之后抱起小孩进行安抚,但孩子因此产生的心理阴影却可能是一辈子也挥之不去。一个年幼无知的孩童或许很难看懂大人的世界,但那些看似成熟的大人又何尝能够真正读懂纯真的孩子呢?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无辜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所以,无论成人的世界如何复杂,都请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不要残忍地用消极和阴暗摧毁孩子的天真,不要无情地在孩子的三观上插上一把仇恨的“刀”。这些,太过恶毒,也是一种变相的“屠杀”,之后再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和引导或许多回天无力。 而事实是,一方面,有一些成人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时候,却偏偏要当着孩子的面,丝毫不懂得保护孩子:半夜三更将孩子带在身边作为掩护,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孩子坐在车上却仍故意闯红灯,结果不幸遭遇车祸;将孩子扔在一旁不管不顾,自己在牌桌上抽烟赌博;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为了一点小事就对他人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还有夫妻之间争吵不休、忤逆老人不尽孝道、言而无信不守承诺等等之类的片段,也常常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上演。 另一方面,粗暴简单的任性执法在现实中时有发生,有些执法者丝毫没有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意识,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理性化、人性化执法亟待加强。几年之前网络上流传过一张发人深思的照片:城管和游商相互对峙,人群中,年幼的兄妹俩拼命保护家人,妹妹痛哭着,哥哥双眼中尽是愤怒。违规经营的摊贩的确有错,以孩子作为“保护伞”的行为更应受到谴责,但这些都不是执法人员没有避开孩子执法甚至暴力执法的正当理由。

还有一段视频也曾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一名四岁左右的小男孩手拿钢管,大声呵斥城管人员“你们要干什么”“不准欺负我奶奶”之类的话。当违规经营的摊贩需要小孩子来“撑腰”,当本应正当的执法遭到小孩子的“抵抗”,不知道视频里的那些吃瓜群众是如何笑得出来的,而理与规、情与法之间,难道真的是水火不容而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吗?

董卿跪地采访 这才是真正开学第一课

每一部文化类作品都是导演带给观众朋友们的一份特别的礼物,观众朋友们无一不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待播放的那一瞬间。我们喜欢看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不是因为对于国内娱乐性高于文化性等类型节目的厌恶,而是因为透过这样一个节目我们能学到些什么。“董卿跪地采访”在微博上成了热搜,热度一直持续到今天。被反复播放那段“董卿三分钟三次下跪”的视频来源于2017年9月1日的一档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中国日报网9月3日)

堪称央视“一姐”的董卿,骨子里透着一种高贵和典雅,咋一看,用“满腹诗书气自华”形容再好不过。每年大年三十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我们都能看到董卿的身影,观众们对这样一位“女神”级人物纷纷表示赞赏。同许多地方卫视一样,央视现如今推出了各种类型的文艺类节目,诸如《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实现让文化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节目的受众群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受限,而是受到了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群体的喜爱。透过眼神,我们可以看到董卿的“三次下跪”别有一番韵味。正如《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中国骄傲”一样,董卿也是一种“骄傲”。节目邀请了以中国硬汉形象火了整个暑假的吴京、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郎朗以及当红小鲜肉吴磊等一系列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同时在节目中也邀请如北师大王宁教授这样的专家,为孩子们教授中国汉字、中国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节目,让许多家长和小朋友们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让最有说服力的人物来讲解和主持这一课实在是妙不可言。

从董卿三次跪地采访的对象来看,许渊冲是一位从事翻译工作已经70多年的翻译大师。带着崇拜又尊敬的眼神,与老人保持平视,带着关切又心疼的语气问候老人,董卿每一个动作都诠释了优雅、谦逊、大方的中国女子姿态。她被称为“最美的中国骄傲”,实际上是在向尊老敬老的文化精神致敬,这也给《开学第一课》的内容增添了几分色彩。

董卿三次跪地采访,向文化致敬,向知识致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众应该透过这一平和的举动,执着于内心的好故事,而不必纠结董卿的举动是否是在“做秀”。一部好的作品不仅拥有实实在在贴近大众生活的内容,更在于深层次寓意故事的挖掘,这不仅是董卿想要传递给观众们的内涵,也是《开学第一课》最有价值的亮点。对于学习这一文化精神而言,不仅需要孩子上好这一课,也需要成年朋友们仔细打量。

1、博士生扫下马路,何需大惊小怪

同济大学博士生田俊涛利用暑假替做清洁工的父母扫马路,本是生活小事,经媒体披露后却迅速引发热议。很明显,引燃舆情的还是其博士生的身份与扫马路的工作形成的巨大的反差。私以为,小田扫马路这件事真的没必要大惊小怪。

言感动者未免有些太过矫情。寸草报春晖,当是为人儿女者之本分。这与儿女现在是什么身份并无关联。驰骋沙场数十载的一代名将许世友见到阔别已久的年迈母亲当即下跪,成功缔造京东商业帝国的事务繁多的业界骄子刘强东在母亲生日时依然坚持亲自下厨为母亲煮上一碗长寿面„„倘一位博士生替父母扫下马路就让大家如此“感动”,那面对这些沙场大将、商界巨子的孝行又当如何?而且,这“感动”的背后还可能暗含着一个坏逻辑。所谓感动,必为少见。那是不是说时下的高学历者能如此替父母劳作而减轻其劳累者太少呢? 而言其不值、指其作秀者则实在有些太过无聊。倘非周边知情的街坊,其实来去匆匆的路人并不会知晓也不太会关心这位扫马路的年轻人是个什么学历。最初披露这一消息的也只是一则普通的微博而已。指其作秀,那是要“秀”给谁看呢?再者,倘是个官员,如此一“秀”,似可现其亲民之风。可一个博士生不秀学识而“秀”扫马路,又能“秀”出什么来呢?想想都有些不着调。 倒是主张小田应该早点出来工作以减轻父母负担之说颇值警惕。这种指责乍看上去很有道理。家境困难,父母为支持其读书而来嘉兴做环卫工。如果田

俊涛早点出来工作而不是选择读硕读博,其父母自然就不必如此辛苦。但稍想下就会发现此说不妥。按此逻辑,倘田俊涛不选择读大学甚至是不读高中便外出务工,岂不是能更早减轻家庭负担?这显然有些荒谬。——知识改变命运!尽管时下这句话对于出路更多的城市孩子来说并不总是正确的,但对于来自农村特别是家境并不富裕的田俊涛们则一定是毋庸置疑的至理名言。山高我为峰,求学路上不断登攀,所能奋斗的层级越高,改变自身命运乃至帮助整个家庭脱离困境的机率也就越大。其给予父母的也就不只是经济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莫大慰藉。换言之,时下田俊涛的父母在城市做清洁工或许还很辛苦,但他们铁定会为有这样一个读博士的儿子而倍感自豪和骄傲,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不贫瘠,甚至会有满满的幸福感。而未来,一个博士毕业的田俊涛也铁定比一个本科毕业甚至只有初中学历的田俊涛能更好地把握自已的命运。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来自贫甲天下的定西残疾学子魏祥尽管仍需继续依托母亲的辛苦照料,却依然选择了考取清华深造,为什么来自贵州贫困山区的周莹同学尽管父亲多病、家徒四壁,连学费都根本凑不出来,仍义无反顾地选择贷款资助而入读大学„„

能如此想,我们或许就不会为一位博士生暑期替父母扫下马路而品头论足甚至惊诧莫名了。寸草报春晖,仅此而已。我们理当待之如常!

2、舍身救人,岂有值与不值!

7月6日,成都铁路局重庆车务段荣昌火车站的值班员徐前凯为救一位横穿铁轨的老人,从运行的列车上跳下,在5秒时间内将老人拉出危险区域,但他自己却滑入铁轨,永远地失去了右腿。事后,他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后悔过,如果时光重来,他还是会毫不犹豫。这则消息一出,不出所料,网上又冒出诸如“29岁小伙为救一位违章私自穿越铁轨的68岁老人而失去一条腿,价值何在?”这样的“值与不值”的论调。闻之心堵。

血沃大地佑神州,华夏总是能英雄辈出。纵是当今的和平年代,也绝不缺乏舍身救人的英雄。2015年天津港大爆炸,数十名消防战士与撤离的人流相向而行,一无畏惧分秒必争地冲向前方,牺牲在了近乎疯狂的火场。今年5月,福建宁德,消防战士姚为君在火场为搜救一名95岁老人时,因墙体倒塌不幸壮烈牺牲„„2012年5月,黑龙江佳木斯,面对失控冲来的汽车,青年教师张丽莉为救两位学生而失去了双腿;今年8月,湖北利川发生劫持人质事件,关键时刻,刑警罗建波箭步上前,死死抓住歹徒的刀刃,为解救人质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时机„„

舍身救人,这实际上也是庸常众生所难以企及的更为高远的人生修为与境界的自然体现,本就是值得众生仰视的英雄壮举。再多的礼遇与颂扬也不为过。生死瞬间,那更是近乎本能的反应,哪可能如视己利为一切、除了索取之外心中再无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庸俗之辈精于算计,权衡个人的得与失。

如果精于算计,面对余震中山石飞滚的危急情势,参加九寨沟地震救援的战士怎么可能逆人流而上,冲向最危险的地段救人?

如果囿于一己得失,2008汶川地震,为获取第一手的灾情资料,建立灾区信息通讯,空降兵研究所所长、已48岁的空军大校李振波怎么可能带领15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的高空一跃而下,进行这次被称为根本不具备基本条件的“自杀式”的伞降?

面对英雄为他人为社会付出巨大的牺牲,再事不关己的抛出“值与不值”的论调,既是对英雄的最大的不敬,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灵魂中的“小”直曝于阳光之下而自现己丑。

囿于自身的修为,受制于自己的人生定位与价值标杆,或许我们当中的不少人遇事都会以物化的功利的标准去评估去取舍,有人形象称之为以一己为圆心、以绝对的自我利益为半径而画圆。这在不损及他人及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其实也并无甚可以指责之处。但我们不能很可笑的将此略显猥琐的价值标准推而广之,甚至笃信其为举世通行的唯一标准。并自作聪明的以此来评判人间诸事诸人。否则,定会自曝人生境界之低而闹出笑话,为人所不齿。英雄救人不值论便是这种凡事皆功利的思维下衍生出的“怪物”。这是对英雄壮举的赤裸裸的侮辱,是以自己的猥琐亵渎英雄的高贵。

理解英雄需要良知,也需要有一点人生的境界。远离“值与不值”的论调,不只是为敬重英雄,礼赞壮举,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能更多一点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3、幼童面前,我们都是0分

2017年9月1日上午10时30分许,松江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民警带领辅警在九杜路涞坊路附近开展违法停车整治时,遭一名违停女性车主暴力阻挠,民警在控制该女子过程中未顾及其手中怀抱儿童的安全,致使女子与儿童倒地。目前,警方已将该女子与儿童送医检查。此事发生后,松江警方高度重视,涉事民警当即被停止执行职务并接受警务督察部门调查。

女性车主,怀抱幼童,违停争吵,交警过肩摔式执法,诸多因素叠加,注定这一事件必定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网上甚至形成了批评交警执法失当同情抱童妇女与力挺交警严格执法批评违停妇女这样的明显对立的双方。热议集中于违停女事主与交警的是与非,双方似乎都理据充分,言之凿凿,好不热闹。 其实,随着交警“神勇”且标准的过肩摔,在这个一同摔倒在地的幼童面前,无论是当事双方,还是事后忙着纠缠双方的是与非的网友,我们都交了个0分卷。

当事违停女性,既是怀抱幼童,理当将确保孩子安全放在首位。违停已错,与执法交警争吵甚至推搡对方则是错上加错。——与他人发生争执有可能给怀抱的幼童带来伤害的风险显然被其激动而不理智的情绪所遮蔽,显属主次不分、处理失当。

作为查处违停的交通警察,更是数错叠加。面对并无实质性威胁的所谓“暴力抗法”采用过肩摔这种方式太过夸张。现场参予执法的有一名交警和两名辅警,共三人。而被查处者不过是一名中年女性,也谈不上高大威猛,更何况还手抱幼童。推搡而已,根本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威胁。——即使是在国外,警察在执法时具有绝对的权威,像视频中这种执法方式也会给自身带来不小的麻烦甚至是很大的职业风险。因为中年女子根本不具有实质性的攻击性,更无任何威胁警察安全的器械。如此执法,显属过当。网上许多网友以此为理据用来力证交警无错其实是很荒谬的。

当事交警指责当事妇女违停已错、阻挠执法再错,以之力证自己的执法并无不妥,实际上也是个混账逻辑。对方有错,并不能说明自己的执法方式就可以无所约束,肆意妄为。他人有错在先,并不能推导出自己就可以错。作为执法者,如此粗暴执法,还颇有些理不直气却很壮的味道,只能说交警自身素质太差,执法水平低下。

更为要命的是,完全视对方怀抱的幼童为无物,将当事妇女摔倒在地后也未第一时间顾及大哭的幼童。辅警下车同样也是忙着帮助一同“制服”当事妇女而无心顾及孩童。直到第二名辅警下车,才将孩子抱起。如此完全惘顾对方怀中的孩子可谓错不可恕。实际上,倘孩子由此而遭不测,他也定难逃法律制裁。

当然,热衷于争执当事双方孰对孰错的网友们其实也交了张白卷。他们同样无视了这个幼童的存在。目睹如此不堪的一幕,无辜被摔,幼童所受到的伤害岂只是一句“身体并无大碍”便可轻易带过?

胡适曾说过: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撇开其他不说,关爱、呵护孩子,本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义务。执法者理当做出更好的表率。呵护孩子,实际也就是呵护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

但愿,面对孩子,我们都能交出一份稍好点的答案。

4、千人围观跳楼而致交通瘫痪,丑陋了谁?

8月20日下午,郑州市二七区毗邻火车站地处繁华商圈的银基广场楼顶一名男子爬在楼外面,试图跳楼轻生。现场诸多市民围观拍照,人数一度超过千人,致使周边交通严重拥堵,几近“瘫痪”。随后,警方、消防等赶到现场救援。——读到这样的新闻,总是有股浓浓的悲凉从心底弥漫开来,郁结的难以化解。

物伤其类,即便是在弱肉强食极为残酷的动物世界,此理亦在。本与同伴们一同捕猎谋食的母狮子,一旦为猎物所伤而致命,便会默默离群而置静僻处,痛苦地等待死亡的到来。同伴们虽是爱莫能助,但总会围之静默而立。然后才是迫于生计而慢慢离去,开始新的捕猎。即使透过冰冷的电视屏幕,观者亦能感受到那浓浓的哀戚。

可为何到了我们的世界,号称有感情的人的世界,竟然将跳楼当成了肥皂剧,将跳楼者视为表演者,眼见悲剧即将发生,围观者不思救人反倒比当事人更快进入看客角色。假如跳楼者头破血流,看客们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喝彩鼓掌,以为这结局果然刺激耐看。假如跳楼者得救无碍,看客们则一边悻然散去,一边惋惜这结局竟然不遂人愿。——鲁迅早在二三十年代即痛陈的国人甘当“看客”的劣根性,步入新世纪,竟然还在。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一个人,但凡还有一线生的希望,大概都不会选择跳楼这种极为惨烈的方式为人生过早画上句号。这本是让人很难直视的一幕残剧。可透过现场发出的新闻图片,我们能看到现场聚积围观者大多一脸的愉悦,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大概是时间太久,竟有看客躺在地上颇显惬意地静观楼顶欲轻生者的情况,胸口还放着香烟,边吞云吐雾,边“欣赏这一免费的生活大片”。这让我又想起了类似的一幕。2005年的9月17日,东北沈阳,一女子在北三经街一“烂尾楼”上欲跳楼。在女子滞留高空的6个多小时里,有上千人次围观,三经街交通一度受阻。现场一位50多岁的女子为围观宁愿饿肚子:“挨点饿吧,我怕一回去她跳下来看不到,不就白瞎了。”而一位离家比较近的男子回家拿了饼干和矿泉水后又匆匆赶回现场继续围观。

——这岂止是冷漠,简直就是丑陋人性异化而成的面目狰狞的嗜血怪物一边舔着人血馒头一边露出怪笑。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围观跳楼其实就是在围观我们自己人性的丑陋。只管自扫门前雪,无视他人瓦上霜。不能伸手助人也就算了。现在还要把同类的人生最大的悲剧当作杂耍、心怀愉悦地观看甚至欣赏,哪还有一点点的人性可言。此前更有媒体报道,现场围观跳楼,因等待时间太长,竟有围观者起哄,催促轻生者快跳。随着轻生者的纵身一跃,现场便是一阵不知是什么内涵的惊呼。难怪历经数小时的苦口婆心劝说明显以逐步化解轻生者心头郁结的解救者满眼热泪、直斥起哄的围观者是杀人犯:“是你们杀了她!你们就是杀人犯!”——此语虽是愤激之语,却是一语剥除了围观者所有的伪饰,露出其嗜血的狰狞可憎的面目,曝出其人性中最为丑陋的一面。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慨叹人情纸薄、世态炎凉,只是少有反省自己道德多高、人情多浓、爱心多热?——每个良知泯灭的人其实都是可怜的,也是可怕的。倘任由围观吞噬良知,冷漠淹没善良,那将会是一个怎样可怕的世界!

——禁绝围观,捡拾良知,从我做起

5、人生实苦,但东北师大也要能让王宠同学足够相信 安徽籍盲人考生王宠以超出一本线88分的成绩被东北师大录取。但在8月16日办理入学手续时并不顺利。次日,学校明确告知其不能入住学生宿舍,而要家长陪同在校外租房生活。此举让无力支付校外租房费用及其他生活开支的王宠一家陷入困境。在气温高达39度的盛夏读到这样的新闻,真是寒意陡生,如披冰雪,真若置身隆冬。

一个盲人学生,倘如校方所言,是出于“安全考虑”而不能入住学生宿舍,那让他住在校外就会安全了么?稍稍想想就知道这个说辞是多么荒谬。距离更远,往返路途情况更为复杂,不确定的因素也会更多,这对盲人来说肯定是更不方便。如此安排,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校方确实是“更安全”了。住校外,当然出现任何不测都与校方无关。如此自然也就不必为招收这样一位残疾学生而担负任何可能存在的风险。只是如此一来,就让这位残疾学生的大学路注定更加坎坷,而这所大学也就真的难有情怀可言了。

这与此前的清华大学招收同为残疾的甘肃优秀学子魏祥所做的周密安排形成了极大反差。面对魏祥的求助,清华大学的校长、招办领导老师、学生工作处的老师同学,可称是全面关注,积极落实,不仅在校内为其母子提供了单独的居室,而且对接落实经济资助,以确保其能在清华安心完成学业。那封情真意切的回信更是让无数人为之泪目——冰心赠葛洛的一首诗中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在清华园里的所有学子,无论是生活困顿,抑或身体抱恙,都会有“爱”与“情” 相伴。相信未来的你,也会和活跃在各领域的清华学子们一样,穿花拂叶,除却一身困顿,成就自己的不同凡响。——人生实苦,可东北师大为什么就不能让王宠同学足够相信呢?还是真如有些网友所说的是存心要以自己的无情怀来刻意衬托出清华的有情怀么?

其实,不只是清华能善待残疾学子,早在2015年,浙江籍盲人考生郑荣权被温州大学录取,校方的周详安排也是可圈可点。特意将其寝室安排在一楼,并靠近学区辅导员和宿管人员住处,方便照顾。学校还将其床铺改成下铺,课桌就摆在旁边。此外,学校餐厅专门开辟出爱心餐位,供郑荣权就餐。也是在这一年,宁夏籍盲人考生黄莺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报到后正常入住学生宿舍,

学校还特意为其床铺四周加装了防撞条。为其安排了结对志愿者,并专门配备了一辆电动车。——范例早就存在,说什么“首次招收残疾生,没有做好相关准备”恐怕就只能被理解为一种托辞与借口了。

当然,经媒体报道后,此事既为公众所关注,相信东北师大也会倍感压力,此后的处理也会更加务实。据说已经答应为王宠同学校外租房支付费用,并安排其伴读的母亲在校内务工。只是,这件事或许也给整个社会提了个醒。那就是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给予他们以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关照,不能只靠情怀,还需要更为细化的制度保障,还需要整个行政体系的务实落实,也需要整个社会的自觉行动。这,不只是社会之善举,更是一种社会良知。

6、《敦刻尔克》:创新与坚守

9月1日上映的《敦刻尔克》,取材于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行动对二战最终结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意义之重大不再赘述。

平心而论,战争片是最难拍的电影类型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表现宏大的场面、残酷的场景都需要精准的把握,更在于在当今的时代,人们对战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加之无数经典战争电影的珠玉在前,如何击中观众的内心、引起观众的共鸣,无疑是对导演功力的一次严格考验。

作为个人风格非常鲜明的导演,诺兰说过,“我很看重为一部电影带去一些新鲜的东西,哪怕效果不理想。”果然,在《敦刻尔克》中,我们看不到战争片中惯用的“宏大叙事”和高大光辉的英雄人物。诺兰另辟蹊径,用“陆地一周”“海上一天”和“天空一小时”三种视角平行叙事的特殊结构,精彩地演绎了战争状态下的人们分分秒秒都在面临的生存考验,来来回回地将观众带入那个令人窒息的生死时刻。

《敦刻尔克》没有绝对的主角,而且每个角色的台词都不多,加上复线叙事,确有可能给观众造成一定的困惑,但这并不会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整体观感。战争,本就是一场携裹无数生命的洪流,在《敦刻尔克》中,观众甚至感受不到演员的“存在感”,他们仿佛真的置身于战争中,为生存拼命,与死亡抗争。 此外,战士之间的对话也浅显直白,没有长篇大论、喋喋不休,大部分时候,他们通过眼神和肢体沟通。毕竟,战争是严肃的,也是残酷的。在《敦刻尔克》中甚至没有女性角色,因为任何一个虚构人物的代入,都有可能影响观众对一场真实的战争撤退的理解„„凡此种种,既是表现手法的创新,也是一种对真实和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电影创作理念和底线的一种坚守。 值得尊敬。

7、我们要能悦纳别人的高尚

近日,微博上有则配有图片的消息传播很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78岁高龄搭乘高铁到郑州出差,当日往返,在二等座椅上仍充分利用时间专注核校讲座PPT打印稿。

网友点赞、跟评的非常多。“他们似乎可以坐一等座的”。“让我肃然起敬的不止是头脑更是灵魂”,“这才是民族之魂,共和国脊梁”。但就是这样一则暖闻,在网上也依然可以读到非常另类的质疑音,——直指其摆拍、做秀。如此评说,读来如鲠在喉。

时下有个非常奇怪却又极为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一则多么令人为之动容的暖闻,网上总会出现颇为另类的甚至有些莫明其妙的刺耳的杂音。个中的原由当然非常复杂,或是出于言说者自身功利指向所致——只有另类才够吸睛,或

是确实有过被假“暖闻”欺骗的经历使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就这则新闻出现的评说杂音,我想说的是,我们自己可以不高尚,但应允许别人高尚,而且要能悦纳别人的高尚。

换言之,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平庸甚至庸俗,就以已度人,幼稚而可笑的认为天底下的人都和自己处于同一精神水准、同一种追求层次。一位78岁高龄的院士,公认的测绘界的泰斗,业绩无数,难道还要靠这种摆拍来自我炒作、博取所谓的浮名吗?这大概是任何一位只要有点脑细胞的人都可以想明白的吧。其实,早在2009年,刘院士兼任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特聘教授、导师时便拒绝接受任何酬劳。那可是一年数十万的工资薪酬,而且完全是其个人的合法合理所得。他将这些酬劳都留在了所在学校,用于奖励业绩突出的师生。即使是从事国家重大攻关科研项目,也因为嫌审批手续繁杂浪费时间,而常常自掏腰包购置相关研究设备。如果按照这些质疑者的人生逻辑,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势必又会是没完没了的动机分析+另类质疑。

不错,在渴盼成功甚至有些急于成功的颇为浮躁的社会风气浸染之下,借做秀炒作而出名确实有其滋生的土壤。而身处互联网+的时代,自媒体渐成主流,让假“暖闻”的制造与传播的成本也变得极低。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怀疑一切、质疑所有的理由与借口。大千世界,人各有志,境界迥异,也是一种社会常态。追名逐利近乎疯狂者有之,默默付出淡泊名利者也不鲜见,而对于那些令人敬仰的大师级的人物来说,名利早已不在他们的人生内容之中了。恰如刘院士所言:要那些酬劳做什么呢,钱又不是不够用。对他们来说,倾已所学,专注科研,有生之年多出成果,多造福社会,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曾读过的两位科学家的极为朴实但却是肺腑之言可称经久而难忘——

“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这是被网友称为“扫地僧”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看到总理温家宝去灾区时手里拿的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时在博客上替遥感界致歉所言。

“200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战略卫星,出现故障,我希望那个车从山上掉下去,把我摔死。我觉得我无法交待。很自私啊,摔下去,我是烈士。卫星丢了我无法交待。”——这是著名航天专家叶培建接受央视专访,回忆我国第一次成功排除在轨战略卫星故障时哽咽而语。

每每读起这样的话,总让人眼含热泪。对于这些堪称国之骄子的业界泰斗,他们的心中,哪还有什么个人的名利,有的只是责任与担当,有的只是家国情怀。对于他们,倘有名利质疑之说,那就是一种极不厚道甚至让人有些恶心的亵渎与轻慢。

诚然,终其一生,我们也难以企及这些科学家的人生高度,也难有他们那样的成就与辉煌。但我们必须以一种仰视的姿态给予他们足够的敬重。至少,我们应能悦纳他们的高尚!这并不是为了他们,而是为了使我们自己能拥有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最最基本的人性素养。

8、叫停校园网贷还需教育引导跟进

近日,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为满足学生金融消费的需要,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 应该说,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处于野蛮与变相生存状态的“校园贷”使出的致命“杀手锏”。要让校园贷彻底从大学校园里退出,从根本上净化大学生

小额信贷消费市场,叫停校园贷只是一个方面,还必须辅以对大学生进行金融风险意识教育,让其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金融欺骗识辨能力。否则,今天的校园贷被叫停了,明天还会有变种的、更具诱惑性和欺骗性的新的金融消费工具出现,千方百计将牟取暴利之手伸向涉世未深、防金融欺骗能力低的大学生们。

不唤醒中国大学生的金融风险意识,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瓦解校园贷,并将其彻底扫进历史垃圾堆。因此,监管部门要加强部门联动,推动大学校园金融风险意识教育与引导,从思想上构筑一道防范各种不法金融行为侵害的坚固屏障。

就目前而言,当务之急是抓好四方面工作:

首先,各类大学应高度重视大学生金融风险意识教育,将金融风险意识教育纳入大学生必修课之一,提高自我抵制不法金融产品的能力;同时,可在大学里开展有效实用的理财教育,让大学生提高理财意识和能力,且大学生也有较强接受理财意识教育的需要:广州市金融机构最近抽样调查显示,近七成在校大学生愿意接受理财投资。

其次,金融监管部门对开展校园小额信用贷款的银行机构制定严格业务操作规范,明确学生贷款办卡数量及消费额度,加强与学校及家长的沟通,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理念,共同管理好大学生小额消费信用贷款。主要是监管部门引导银行机构树立正确校园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理念,对大学在读、缺乏经济能力的大学生办卡,要求贷款银行共享贷款信息,禁止一名学生办多张信用卡,防止出现新的“卡奴”而导致还贷违约现象。

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大学管理机构应切实担负起对大学生平常参与网络金融活动的监管责任。大学管理机构应担负好监督重任,出台措施严厉禁止一些金融风险意识低、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为了获得兼职收入,主动充当网络贷款机构的宣传员,心甘情愿地做网贷机构的业务推销员,把拉同学贷款作为创业项目,从根本加剧了校园贷的疯狂和泛滥,在大学校园里产生更大的风险传染性和危害性。

最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理念,根据自身家庭经济条件或能力来确定日常消费行为和目标,消除盲目攀比意识,尤其防止追求高档奢侈消费品投身校园贷而陷入债台高筑的危险境地。“校园贷”之所以得以猖獗泛滥,关键在于有一个庞大而特殊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他们几乎没有收入来源,其生活消费基本靠家庭支撑,但他们却对新型消费与潮流消费特别敏感,其消费欲望丝毫不亚于有正常收入的成年人。所谓“单反穷三代,苹果毁一生”的比富摆阔,助长了大学生超出自身偿还能力的消费欲望膨胀,为一些不法网贷平台牟取放贷暴利提供了契机和滋生的土壤。

“解铃还须系铃人”,唯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理念,远离高档消费、过度消费,各类非法网贷平台可钻的漏洞才会被完全堵死。

9、时代更需要“钢铁院士”的家国情怀

“我正在补充近年来钢铁领域的新进展,准备后年再版这本书。”崔崑手里拿着的,是他在81岁时动笔写作的《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这本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由一位耄耋老人以6年之力,在电脑前独自敲打而成。“崔老本身就是一块千锤百炼的特殊钢。”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说,崔崑用60年党龄、70年教龄,为国家钢铁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诠释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据9月10日《人民日报》)。

在时下社会的语境面前,一位80多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完全可以躺在一生的功绩簿上享受最奢华的晚年生活。然崔崑院士居然81岁开始独自学习计算机软件、打字绘图,将一生的研究编辑成书。拒绝配备秘书,亲自整理资料,历时6年完成完成了1754页,200多万字,含图828个、表646个的《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尽管这部书的价值在业内无可估量,但却既不是领导安排的任务指标,更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利益,不仅如此,一生节俭的老院士,可以30年穿一件衬衣,却把夫妻一生的全部积蓄420万元全部捐出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把全部的一生几乎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国家。

其实,类似崔崑这样院士,老科学家、老教授在以往媒体报道中并不鲜见,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生工作在田间地头,他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日前去世的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先生,不但被称为“中国金属物理专业奠基人,古代冶金现代实验方法开拓者,中国工程教育改革领航员”,先生为人的谦逊豁达、质朴儒雅,平易近人更被誉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

稍有细心就不难发现,这些德高望重、淡泊名利、一生勤俭却又为中国科学事业奠定基础和发展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老院士、老科学家、老教授们,几乎都是在我们国家物质经济最落后年代要么舍弃国外丰厚待遇依然回归,要么是国家公派出国学成归来,均是在我国经济最困难时期依靠艰苦奋斗学习锻炼成长起来的共和国的见证者。而支撑他们把一生奉献给国家的原动力无疑就是坚定的信仰,在这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心目中,把自己学习专研的全部成就奉献给国家,能为国家改变落后面貌献一己之力就是“不枉此生”。用崔崑院士自己的话说,“我这一辈子,不谦虚地说4个字就概括了——勤奋、报国!”,而这四个字在今天看来更是稀缺和弥足珍贵。

经济利益驱动,可以催人勤奋却不能造就踏实,可以重赏之下出勇夫却带不来发自内心的忠诚。再留意以往媒体的报道更不难发现,无论被曝出的学术造假、山寨科技、甚至为某些为科技站台等各种乱象基本都与老一辈科学家毫不沾边,这也足以说明坚定的信念可以超越一切利益驱动,甚至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加纯粹、更加心无旁骛。而“钢铁院士”的一生奉献又何尝不是信念支撑下最壮丽的家国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