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昙华林为例看历史街区保护改造研究

2023-03-16 来源:小奈知识网
以昙华林为例看历史街区保护改造研究

熊博文

【摘 要】According to the reconstruction at some surface programs in the prot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s currently,taking historical streets prot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anhualin as example,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treets from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humanistic elements,and undertakes the factual illustrations,so as to direct the prot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protection.%针对当前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中大多仅仅对外表面进行改造的情况,以武汉昙花林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为例,提出从建筑方面和人文方面对历史街区保护改造的建议,并作了具体阐述,以期指导历史街区保护改造工作。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2(038)001 【总页数】2页(P1-2)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改造;认同感 【作 者】熊博文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4.18

“历史街区”的概念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这个提法突出了传统风貌和一定的规模,体现了它与“文物保护单位”在层次上的差别。

昙华林历史街区是指武汉东至中山路、南至粮道街、西至得胜桥和凤凰山、北至中山路的围合区域。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甲的两山在内,全长约1.2 km的狭长地带。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逐渐形成了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这里的人口相对稠密,学校和宗教场所比较多,名人住宅也较多,直至今天,此处聚集了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其深厚的历史内涵与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武汉所仅见。 在2005年武汉市对昙华林一带进行了重新的保护和利用规

划设计。该项设计将昙华林定位于“以优秀的历史建筑为核心,保护街区的历史形态和格局,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居住和教育的环境,居住和教育为一体的优质历史区”,将整个昙华林街区划分为核心保护、风貌协调区和建设控制区三个保护层次,相应制定了不同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建设限制,并站在历史街区融入整个武汉市城市发展的高度上,制定了街区规划道路网,同时对用地的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整体突出“教育、居住、旅游”三者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改造后的现状与之前的对比(见图1,图2)。 图1 街区改造前

部分建筑立面进行了维修与整治。

增设了路灯,台阶等必要的公共设施;水,电等设施进行了改造。 路面铺装和排水系统改造。

步行与车行系统的结合(人车混行)。

恢复山体植被,进行了景观绿化设计环保节能技术的运用(部分路灯使用太阳能,风能发电;游览电瓶车)。

我们在调研期间,通过对当地历史的理解和通过居民对改造的反馈中,发现改造还是存在部分问题:

1)处理方式简单。对旧城区以拆迁重建为主的改造方式严重破坏甚至彻底消除了原有的街区特色。 图2 街区改造后

2)虽然保留了传统格局,但仅仅对街道两边的建筑表面进行过于统一的改造,使得整个改造后的街区呆板,缺乏生活的气息。在远离街道的部分,建筑没有得到任何保护和改造,显现出破败的模样。

3)由于是分期建设,昙华林路东段还未进行改造。所以东段的建筑要么如徐源泉别墅般,由于产权不清等问题,改造陷入停顿阶段,要么就是像原文华大学建筑一般,由各单位自行改造。

4)在昙花林东段的考察中,我们多次发现当两车交会时,就会发现需要有一辆车开上人行道来避让(见图3)。车道狭窄是目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图3 街区车道狭窄示意图

5)街区内居住、商业、文教混杂,缺乏明晰的功能分区。

总之,改造还原了一部分历史风貌,但仅限于表面的涂脂抹粉,没有深入到内部。周边环境仍然与整体品位不协调,脏乱差。设计较为生硬,施工较为粗糙,新旧不和谐,整体品位不高,对附近居民的生活改善没有实质性影响。

因此,在对昙花林历史街区保护改造调研分析后,笔者认为在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过程中,应当从建筑方面和人文方面对建筑单体的保护与更新模式进行研究。 1)建筑方面:对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不可能也不应该像保护古董那样,仅仅以维

持建筑的现状,被动地延长建筑的寿命为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内部的生活形态已经改变,它们自身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逐渐破旧,因此经过适当的修缮与改造赋予它们新的使用功能是一种非常好的保护模式,这也即是一个更新的过程。我们在这里讨论“保护与更新”,“保护”是基础,“更新”才是重点。在更新方面不是仅仅从建筑的表面做出肤浅的材质更新,而应该从内部功能更新、结构保护更新和保留居民认同感等方面来进行深层次的改造。

2)人文方面: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中,现代历史街区的居民们需要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就必然需要相应的更加先进完备的服务设施。如品种更为齐全、特色更加鲜明的各类商店,特色各异的中西餐厅和悠闲雅致的各色酒吧以及快捷的城市交通工具。因此要注意对街区配套服务和交通便捷方面进行重点设计。

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中,国内外社会学界有许多学者认为,形成社区的最重要条件并不是一群人共同居住在一定的区域里,而是人们之间的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数量的心理关系。所谓“城市社区归属感”就是城市居民对本社区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影响社区居民归属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居民在社区内的生活关系,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年限,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因此在设计和改造中,如何加入居民参与社区的改造和延续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需要重点的分析和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武汉昙花林的调研,笔者认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如果能从以上讨论的几个方面出发,着重加强居民对街区认同感的研究,历史街区保护改造才会在延续它本身文脉和居民生活改善中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王伟英.法英日历史街区保护的共同特点[N].中国文化报,2009-08-04. [2] 李谷兰.武汉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研究[Z].2005.

[3] 叶如棠.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J].建筑学报,1996(9):20. [4] 建筑时空.时间八周的社会调查 关于武汉的历史街区昙华林[Z].2008. [5] 王娟芬.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思考[J].山西建筑,2010,36(15):26-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