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04-10T15:42:52.27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12期 作者: 唐柱高
[导读] 【摘要】 相对于内地高中学生,牧区高中的语文学习氛围的相对薄弱,语文整体环境与也相对较差,如何根据牧区学生的学习环境,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与牧区学生认知规律,激发牧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活力,提升语文整体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牧区 语文素养
【摘要】 相对于内地高中学生,牧区高中的语文学习氛围的相对薄弱,语文整体环境与也相对较差,如何根据牧区学生的学习环境,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与牧区学生认知规律,激发牧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活力,提升语文整体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牧区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12-093-02
语文作为百科之母,是一门基础课,其本质上是以语言为对象或者媒介的交流沟通,其不仅在于课堂之上的学习认知,也在课堂之外的体验熏陶。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的有机复合体,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这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
牧区的高中学生,由于身处藏区,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较差,因其是以藏语为交流的大环境,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甚至可以用差来表达。主要表现在语文基本功不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受母语影响,知识面狭窄、写作能力差、缺乏创造力等多方面;加之牧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活动单一等的影响,不利于牧区的高中学生的发展。面对此种情况,着眼于牧区中学的现实情况,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发挥现有的资源条件,取长补短,引导学生自觉认知语文、体验语文,运用语文、能够让牧区学生找到运用汉语的感觉,有利于促进学生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牧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双基\"教学需重视
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无知即无能,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素养。语文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越丰富,记得越牢固,语文的功底也就越深厚,语文素养也就体现得越高。牧区的高中语文教学切记不可一味忽略,对于字词只字不提,课堂教学只是草草了事,而过分强调阅读训练,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书山题海的枯燥训练之中,这种模式下的牧区学生,往往是毫无素养可言。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在课内教学,必须落实到一字一句,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对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有个透彻的了解。因此,牧区高中语文教学要以落实语文\"双基\"教学为根本,让学生从写好字、说好话开始,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要以语文课本为载体,培养学生阅读、吟诵、默写、理解、积累、分析、感悟、想象等能力,让学生感悟到语文学习的挑战和乐趣,养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树立正确的\"大语文\"学习观。
叶圣陶先生最早倡导\"大语文\"教育观,他主张语文能力训练不应局限于课堂内和教科书,还要发展到课堂外和其他书本。这也是培养牧区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语文的音、形、义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双基\"以外,学生还要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社会文化常识知识,受到多种文化熏陶。文史地、数理、化生、体育卫生之类相关知识,在语文课堂内就可涉猎;还有人情往来、婚俗丧礼、民族习俗、服饰穿戴之类社会文化常识,在课外社会生活中也可得到。接受和积累这些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充实头脑,受到熏陶,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小狗包弟》一文时,学生对\"文革\"运动这个全民族的灾难浩劫不是很清楚,就可以通过资料查阅了解那段历史。将自己置身于\"文革\"的大环境中,作者的行为就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就能得以体会,作者高度自省的态度就能得到扩散,学生的价值观自然就受到熏陶。在校园中引导组织学生做好校园阅读、欣赏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积极组织开展\"校园广播\"、\"国旗下的讲话\"、办黑板报等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学生在多角度、多学科的渗透下能学习语文、在家庭生活中能学语文、在社会生活中也能学语文。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既在学习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学习生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语文。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同样重要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所体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少了,起一个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多了;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堂学习模式取代了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能使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作业的授课模式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呈开放学习态势。学生应该在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下学习,教师和教科书不再只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途径,学生通过实践逐渐懂得如何通过网络、电视、杂志等渠道获取信息,通过多学科的渗透,将教材、社会热点、身边的人事物景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如重庆公交坠江事件,衍生而出的素质问题,责任的取舍都值得我们的高中生去思考和分析。教师适当的把生活中各类事件、社会上热点新闻、国家的方针政策融入到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感知、领悟,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会有个实质性的改变,语文素养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牧区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应该适当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其中,教师千万别怕麻烦,千万别怕时间太长,而影响教学进度。只要循序渐进、科学指导,不怕失败,最终学生会在探究过程获得愉悦,最终会激发出学生创造的欲望,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不会影响高考,而且对语文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四、重视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样,牧区的高中学生如果不重视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师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容易,学生能在创新中获取知识就难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先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中\"创新\"元素无处不在。如2018年高考试卷中,材料作文中的材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的标语:\"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就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平时作文教学中的改写、续写、仿写或者常规的课堂学习等,处处都蕴含着\"创新\"的契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优势,不断创设出适合牧区学生特点的情境,营造出能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动力,潜移默化中让牧区学生自觉形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技能。
要培养牧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应放在首位。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灌输式的单一的教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扮演好以教师为主导\"导演\"的角色。在精讲课文时,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去质疑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中,他们变得积极、主动,就能激发起了探求新知的欲望。同时,还利用文本中提供的想像空间,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如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中,在教学《诗歌鉴赏--读懂诗歌》时,例举王翰《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学生多读后,会质疑\"欲饮\"一词,\"欲饮\"显得特别别扭,\"饮\"这一动作居然后边跟的是乐器\"琵琶\",这有悖于逻辑。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后,联系上句\"葡萄美酒\"和\"夜光杯\"两个名词,就解决\"饮\"这一动作的对象是\"葡萄美酒\"。教学目标轻松自然地就达到了。
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摆脱思维单向的弊端,改掉过去的多学少思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从\"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综合思维\"等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分析时,也许会遇到个别学生插话或反问,此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切不可反驳或动怒,应该允许并鼓励他们合理的插话和质疑。学生在课堂上合理的插话、质疑是教风民主、气氛融洽的真正体现,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可喜特征。如在教授《鸿门宴》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项羽的性格时,\"易怒善变、政治无知、优柔寡断、自矜功伐、自大轻敌、刚愎自用\"等贬义词比比皆是;也有学生提出反向的、变异的想法:\"项羽在课文有这样性格的原因\";项羽的《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气盖世\"与本文中项羽的性格大相径庭。要想解决这个质疑,学生就得在主动的学习模式下学习,就得通过网络、图书等渠道获取信息。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对于牧区而言,想要提高牧区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有难度,不是一年半载、三言两语就可达成的,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坚信,只要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牧区语文教学,,只要我们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牧区学生,牧区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培养,牧区的教学质量也一定能够提高。
参考文献:
[1]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48期;
[2] 《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中国科学教育》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教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