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隔离预防及控制措施
隔离预防是防止医院感染因子从病人或带菌者传播给其他人的一种有效措施。隔离预防的目的是采取有效的隔离技术,切断感染链中的传播途径,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病人、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减少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源造成医院感染的传播,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爆发流行。一是隔离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针对病人诊疗、护理的预防措施。不论病人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执行标准预防,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附加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主要为空气、飞沫和接触),根据疾病传播方式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二是防护技术,医务人员须掌握正确的防护技能,保证自身、病人以及环境不被污染,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三是建筑布局上的隔离预防,从而切断传播途径,为所有医务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隔离预防技术。具体措施如下: 一、标准预防的概念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粘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染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染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防护用品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主要如下: 1、手卫生(洗手、卫生手消毒及外科手消毒) 2、戴手套
3、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 4、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
5、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的处理;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
用于下一患者时,根据规定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防止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污染环境;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处理。
6、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7、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
(1)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2)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
(3)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消毒、清洗后再使用,对隔离病人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4)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一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消毒、清洗.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三、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
1、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 2、口罩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2)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几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4)应正确佩戴口罩。
3、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①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②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③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2)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3)正确操作护目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 4、手套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2)应正确戴脱无菌手套。 (3)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5、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1)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防护服应符合GB 19082的规定。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 (2)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①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②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③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①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②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4)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 6、鞋套的使用
(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人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3)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7、防水围裙的使用
(1)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
(2)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3)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4)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8、帽子的使用
(1)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
(2)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3)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5)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四、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1、隔离原则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病疾病的传播途经(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经传播), 临床科室应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经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采取相应传播途经的隔离与预防;隔离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时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建筑布局符合传染病隔离要求。
2、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
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病人,在标
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 (1)患者的隔离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应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医务人员防护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进人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理。 3、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
触接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 (1)患者的隔离
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区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当病人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应严格空气消毒。 (2)医务人员的防护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进人确诊或可疑传染病人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必须戴手套;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应遵循各类传染性疾病防护要求。 4、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
行性脑脊膜炎等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隔离预防。 (1)患者的隔离
应遵循隔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米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2)医务人员的防护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脱程序 ①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a)清洁区进人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b)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鞋套进→入污染区。
c)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②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a)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日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b)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c)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③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防护用品使用具体要求应遵循“医务
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
5、其它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应根据疾病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
6、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见表1要求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7、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见表2所示。
8、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见表3要求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9、特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隔离:特殊呼吸道传染病指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的防护隔离。见专项指南要求隔离预防。 10、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1)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h~8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4)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5)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7)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 5℃及时就诊。 (8)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方可进入病区,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
(9)空气与物体表面的消毒应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11、隔离标识:隔离病人(黄色为空气隔离、粉色为飞沫隔离,蓝色为接触隔离)应在床头牌及病历牌右上角贴上不同标识。
表1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疾病名称 传 染 源 传 播 途 径 空气 + ++ + 飞沫 ++ + + ++ ++ + ++ ++ + + ++ ++ + + 接触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物媒介 苍蝇蟑螂 鼠骚 鼠骚 口罩 ± ± + + + + + ± + + + + + + ± + + + + + + 隔 离 预 防 帽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手套 + + + + + + + + + + + ± + + + + + + + + + 防护镜 ± ± ± ± ± ± ± ± + ± + + ± 隔离衣 + + + + ± + + + + + + + + + + + + + + 防护服 + + + + + 鞋套 + + + 病毒性肝炎 甲型、戊型 乙型、丙型、丁型 麻疹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患者 急性和慢性病人 及病毒携带者 麻疹患者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啮齿类动物、猫、狗、猪、家兔 患者或隐性感染的犬、猫、家畜和野兽 患者和带菌者 患者和带菌者 患者和带菌者 患者和带菌者 患者、恢复期和健康带菌者 患者 流脑患者和脑膜炎双球菌携带者 感染鼠疫杆菌的啮齿动物和病人 感染鼠疫杆菌的啮齿动物和病人 患病的食草类动物和病人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开放性肺结核 患者 患者病毒携带者 患者病毒携带者 患者病毒携带者 患者病毒携带者 病禽、健康带毒的禽 流行性腮腺炎 脊髓灰质炎 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 伤寒、副伤寒 细菌性痢疾 霍乱 猩红热 白喉 百日咳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鼠 疫 肺鼠疫 腺鼠疫 炭疽 流行性感冒 肺结核 SARS HIV 手足口病 梅毒 淋病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注1:在传播途径一列中,“+”: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
注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
●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 ■为性接触或接触也者分泌物的物品而传播。
表2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
疾病名称 病 毒 性 肝 炎 甲型 乙型 丙型 丁型 戊型 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 脊髓灰质炎 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 伤寒 副伤寒 细菌性痢疾 霍乱 猩红热 白喉 百日咳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鼠疫 肺鼠疫 腺鼠疫 炭疽 流行性感冒 肺结核 SARS HIV 手足口病 梅毒 潜伏期(天) 常见 最短~最长 30 70 8周 6周~12周 40 10 14~21 5~14 7~14 1月~3月 7~14 8~10 1~4 1~3 2~5 2~4 7~10 2~3 1~3 2~5 1~5 1~3 14~70 4~5 2~7 2d~3周 15~45 30~180 2周~26周 3周~12周 15~75 6~21 8~30 3~35 4~46 5d~19年 3~60 2~15 数h~7d 数小时~7d 1~7 1~7 2~21 1~10 数h~12d 1~8 0、5~14 数h~4d 阴性感染可持续终生 2~14 治愈 10~90 隔离时间 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 RNA、HDV RNA 转阴 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 自发病日期至出疹后5d,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d 自发病日起至腮腺消肿为止 自发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第1周呼吸、消化道隔离,1周后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 至症状消失 至症状消失 体温正常后15后或症状消失后5d、10d便培养2次阴性 症状消失后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症状消失后6d并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 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d,且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 症状消失后咽拭子培养2次(隔日1次)阴性,并至少症状消失后7d 自发病起40d或痉咳后30d 症状消失后3d,不少于病后7d 症状消失后痰培养6次阴性 淋巴肿大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d 症状消失,溃疡愈合,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间隔5d)阴性 体温正常2d或病后7d 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培养结核菌阴性 症状消失后5d~7d 终身采取血液隔离 完全治愈 完全治愈 密切接触者观察 型肝炎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6周 医学观察21天 医学观察21天 医学观察20天 — — 医学观察21天 医学观察7天 医学观察5d,便培养3次阴性并服药预防 医学观察7d 医学观察7d 医学观察21d 医学观察7d 接触者医学观察9d,预防接种者观察12d 医学观察8d~12d 医学观察4d 医学观察70d 医学观察14d 医学观察6个月 医学观察7d 医学观察90d,90d内有过性接触的予以青霉素治疗 隔离至肝功能正常,并且HBV DNA、HCV 甲、戊型,急性乙、丙2d~10年 数月~15年
淋病 2~5 1~14 感染的新生儿、青春期前儿童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后24h;成人治愈 医学观察14d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4 3~7 目前尚无人传染人 医学观察21d
表3 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单间隔离 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严格遵循WS/T313 其他多重耐药菌 患者安置 人员限制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手部卫生 眼、口、鼻防护 遵循WS/T313 遵循WS/T313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 等戴防护镜 等戴防护镜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应穿一次性隔离衣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隔离衣 仪器设备 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专用,用后应清洗与灭菌 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菌 菌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擦拭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抹布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专用,擦拭用抹布用后消用抹布用后消毒 毒 床单位消毒 密闭容器运送 无特殊处理 终末消毒 密闭容器运送 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床单位消毒 密闭容器运送 无特殊处理 物体表面 终末消毒 标本运送 生活物品 医疗废物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双层医疗废物袋,防渗漏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密闭容器运送,利器盒放器放入利器盒 入利器盒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解除隔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