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和革命史——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探索
2022-09-09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18年7月 艺术探索 ARTS EXPI』(】RATJ0N July.2018 V0l-32 No.4 第32卷第4期 图像和革命史 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探索 (中国国家博物馆李冠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北京100006) 【摘要】关联着时代命脉和历史语境,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革命历史题材美 术创作既是国家文艺方针的必然要求和客观反映,也是新中国美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内在诉求。中国国家博物馆 (前身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因配合政治导向和展览活动,曾于1951年、1958年、1965年、1970年四 次大规模组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由此而产生并保存下来的一大批作品,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独具特色的历史篇 章。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的重要美术机构如中国美协、中央美术学院、各地美协分会等也纷纷通过组织美展、召开 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从理论到实践,共同推动着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走向高潮,创造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辉煌。 【关键词】革命历史题材;新中国美术;中国国家博物馆;探索 【中图分类号】J22 【文章编号]1003—3653(2018)04—0023—10 【收稿时间1 2018-05-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74 ̄.cnki.a ̄sexp.2018.04.003 [作者简介】李冠燕(1984~),女,山西平遥人,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研究方向:美术鉴藏。 一、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与新中国美术 大背景下,从现实主义的转变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之后纷杂的美术现象中,可找到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 作的现实诉求与新中国美术发展主体脉络相适应的 依据。近代中国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 国各族人民、无数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 以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为前提,20世纪的中国美 术呼应时代之声,折射文化命题,于激荡的历史潮流 中进行一次次转变。这种变革并不限于绘画语言或 技法的革新,更多反映了时代格局和历史进程的重 大转变。其中,现实主义是影响美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与20世纪上半叶中 国美术的变革运动一脉相承,并受到中西融合的革 新之风、“延安美术”传统及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 争经验,形成了光照史册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实践 与革命传统已成为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遗产和巨大 的精神财富,也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和革 创作原则的影响。新中国的现实主义首先是学习苏 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逐步取代原来的革命现实主 义,之后又逐步规范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 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新中国美术的历史行程并不 平坦,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休戚相关,并带 有深刻的时代印记。 在新中国美术乃至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上,革 命传统教育的珍贵材料。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是反 映近现代革命斗争的实践和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最为形象的载体。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组织创作 既是国家文艺方针的必然要求和客观反映,也是新中 国美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内在诉求。 二、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的几次大规模创作 (一)博物馆与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相互选择 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是别具特色的一篇华章,它既有 自身独立的美术形态,又紧紧关联时代命脉的历史形 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 态。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植根于新中国美术发展的 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革命历史 艺术探索 2018年 第32卷 第4期 总第151期 题材绘画的创作组织、征集、收藏、保护、研究等方 面,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围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 困历史博物馆。两馆因配合历次政治运动或意识形态 性的展览活动,曾于I951年、1958年、】965年、1970 年四次大规模组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由此而创作并 保存下来的一大批作品,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独具特 色的历史篇章。经过几次创作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革命历史题材经典美术作品的收藏方面拥有国内 独一无二的丰富资源。其中许多已成为新中国美术公 认的经典作品,其影响广及海内外。中国国家博物馆 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脉络紧密相连,在 作活动和作品的深入研究,对于中国现代美术的创 作、传承以及发展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二)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的历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 创作 1.第一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 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探索,自中华人民 共和困成立之初即已逐步展开。 1950年,筹备中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先后在上海、 北京两次召开美术T作者座谈会,初步研究如何完 成革命史的绘画雕塑_T作。‘ 筹备“中国共产党三十 周年纪念展览”是博物馆初期工作的一个核心任务, 自1951年3月起,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第一次组 织了以党史题材为核心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 新中国美术演进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历史上多次组织革命历史题 材美术创作,开创了新中国大规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 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成立革命历史画创作领导小 组,成员为蔡若虹、江丰、王朝闻,负责组织北京、华 东、华南等地比较知名的美术家为展览进行创作。至 1951年6月,此次创作便大致完成,4个月最终完成 创作的新模式。这些作品首先充实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丰厚的馆藏资源。在同家博物馆各个历史阶段的相关 展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国家汇集和保存了不 可多得的艺术财富。这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 作品1 12件。1953年1O月21日,中央革命博物馆筹 备处致函美协,提出需要增加25件和修改7件美术 品与时代风貌直接相连,同时也是中国革命历程的体 现,蕴含着丰富而真实的历史讯息,因而具有重要的 作品。1954年,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召开美术家座 谈会,将陈列必需的6件作品分配到美术家手中。 1955年1月,由于恢复和修改“党史陈列”,再次提HJ 增加和修改20余件作品的要求。1956年9月14日, 根据“现代革命史陈列”的修改方案,巾央革命博物 馆筹备处又拟定了38个“中国现代革命史美术创作 历史、文献和艺术价值。因而,这些美术作品必然地带 有时代普遍的艺术特征,L大】其特殊的创作背景,部分 作品显现出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这可能恰是其时代 特征、历史价值所在。这些作品有着真诚质朴的情感 力量。凝聚着各个时期众多美术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和 奉献精神。这是美术史上的特别个案,以今天的视角 ①《呈送1950年度T作总结》,1951年2月1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 馆藏档案。 看来,仍能寻绎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对这一系列创 图像和革命史——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探索/李冠燕 题材”。为充实和提高陈列,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 于l957年再度提出美术创作的新任务。 也就是说,此次创作活动自1951年3月起直至 1958年8月,由于“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 而历经多次内部试展和修改,美术作品的征集和创 作在一直延续,博物馆的艺术收藏也不断得到丰富。 第一次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起步阶段的一次探索, 为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创作组织方式积累了经验。 2.第二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 以筹建新馆为契机,自1958年10月开始,博物 馆第二次组织了大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 由于展览内容和外部形势的新要求,创作活动也在 不断调整中,一直持续到1961年7月博物馆正式对 外开放,持续近i年时间。 1958年10月,为筹备“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 义、社会主义三个革命建设时期的陈列”,中央革命 博物馆筹备处提出了陈列所需126件美术作品的创 作计划。1958年l1月,筹备处制订了103件美术创 作项目,由中国美协具体负责向全国美术家布置创 作任务。白1959年3月起,多次从有关单位借调美 术T作人员实施创作。1959年l0月21日,义按照新 的方案补充、调整陈列,新增绘画作品l5件,雕塑9 件。 到1960年初,共创作完成美术作品53件。1960 图2古元《刘志丹与赤卫队员),版画,66cm×50.5cm,1957年,中国国家博 物馆藏 作者,陆续集中到革命博物馆进行群体集合式的专 门创作。7月初,美术创作人员开会讨论了过去革命 历史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1965年8月五人小组会 议上,确定了l4个革命历史画画题并初步拟定了对 应的创作人员。到9月19日,革命史 创作组完成 了第一批草图。l0月7日,草图第二稿完成。自l1月 1日至3日,美术创作人员分五批开始深入体验生 年“十一”后,由于陈列暂停展示社会主义部分.中国 革命博物馆又几度修改美术作品目录,将创作重点 放在旧、新民主主义阶段。1961年,中国革命博物馆 再次组织创作并提出新增绘画和雕塑39件。 在第二次创作活动中,共诞生了149件美术作 活,先被分别派到T厂或农村参加四清运动 ,l2月 中旬才转入收集创作素材。从1966年2月5日起, 美术创作人员又返回博物馆投入到创作巾,集巾力 品,其中一些作品更成为记录时代的画卷和20世 纪美术史上的经典,这也反映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 创作历经十年所取得的大进展。 量解决《转战陕北》《烧地契》《遵义会议》《长征胜利、 会师陕北》《一切权利归农会》等作品的创作。 3.第_一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 南于国内形势的变化,美术与政治的关系日益 密切。过去的作品对于革命史的某些段落还缺乏充 足的符合新形势的表现,不能完全满足陈列需求。于 是。1965年博物馆第 次组织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 创作。 中宣部指定李兆炳、王宗一、苏一平、蔡若虹、王 ①《『11国革命博物馆新增荚术作品及辅助陈列品H录》.1959年J0 月l0日,巾闭同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关于创作革命史lⅢi问题的请爪报告》.中国I 家博物馆馆藏 档案 ③“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 全国城乡开展 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前期,主要指在城市巾推行的“反贪污、反浪 费、反官僚主义”的增产节约的i反运动,以及农村展开的“清账 目,清仓库,清 [=分.清财物”;后期在城乡巾表现为“清思想,清政 治,清组织和清经济”的运动 式廓组成“五人小组”,负责此次创作的组织。 目 1965年6月起,从全国各地借调到京的25名油画创 隔3鲍加、张法根《淮海大捷》,油画,150cm×220cm,1 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史几 例的“义化大革命” 始,为期10个,J 的创作一1-tf:被迫于1.966年4 JJIf1止 此次创作过 题材荚术创作FI门 处r特殊的时期, 物馆 身T 作也处丁相对停滞的状态,美术创作活动的规模和 最 著的特 足,每天进行毛泽东著作学习8 ̄x,J-毛 泽东思想的歌颂, 最终完成 保 下米的美术作 r 成果 限但总体来说,以修改展览为缘起,卜尊物馆 最终保护并收藏r一定数量的经典美术作【Ift.馆藏 资源仍得到一些州 和补允 数量 少 4.第【Ju次 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 1970 8月问,为向建党50圳年献礼,决定改 “巾同革命 陈列”为“党史陈列”这急需重新刨作 一5.f1]罔围家他物'ci ̄'lf1.织的其他节命』 题材荚 术C,]if-活动 除了这【,q次较大规模的革命历 题材美术创 作, r}『I 国家 物馆 史上,还展开r一系列卡H天 的乡[1 仓I作活动 批美术作 li'于是组织了第 次 命』J 史题材美 术创作 197 1-5月,“党史陈列” 一次修改,将旧民主 主义节命时t 的部分陈列移 “通 陈列” 1971年 1977年,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一周 筹办“毛主 永远活存我f『J心 1荚术作品展览,火展『. 作小组 和rf1旧历史博物馆组织r全旧各地的荚术家进行毛 洋尔题材的丰题性创作,共接受油面80件 6川,“党 陈列”初步就绪,眨…荚术作-uJ 27幅:] 『}I除J 原米创作的5幅油画外, 余部足为此次眨 览重新创作的、1971年六L月 .邓颖超5次来馆q了 台“党史陈列”,更对其巾的美术作一LIl提 了具体意 l972 4t-卜、 年,根据邓颖趟等人的审 意 ,rIJ 吲革命 物馆对“党r殳陈列”进{j-if_ ̄续修改 1973年 1977年12 J】,为 侧 哿建设的巾 ltiIl=命纪念馆 内布 “毛主;g/l 半陈列”“劂恩来总殚 平陈列”和 “朱德委贝长生 陈列”,巾阳历史博物馆“及 组织 C,Jfi:一批有较高水 的美术作品”,拟汀r众多荚术 创作项口,并 各竹、i 治 文化^ 助组织 l()月下,1J,恨扔:党“十人”的精神 第 次修改党史陈 列 1975{卜,“党史陈列”_义多次修改陈列人纲,汁划 “ ·1985年3 J J 15 IJ,为厌祝巾冈 命博物锕建馆 35胴年,巾同革命博物馆邀清 康部分炎术家 谈 ” 成现场陈列并接受1tr食 但直至“文 啦”结 ,“党 陈列”终究米z¨q1. ,对外 放 “文革” 庸淡会上对过女 命历史题材荚术创作『f1仔存的问 题进行_『讨论币lI反心,同时捉…r创作I… 的迫切 结束后,义刈‘新 土主义节命时 的“党史陈列”作 r一次修改州 ,一些美术作 I^卡Illf*.C'J作完成~ 伴随竹“党史陈列”的反复修改,举命历殳题材 荚术作rI『f逐 善并最终陆续宠成此次革命历史 l ’《令l 荚展简报》( 械 案 ·蚓),l977 9门6日. …fq 家 物馆馆 图像和革命史——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探索/李冠燕 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建议。 1987年,博物馆着手将“中同共产党历史陈列 第二步,将这些题材分派给不同的单位或艺术家进 行创作;第 步,根据创作进度和内容需要,对美术 (民主革命时期)”修改成“巾同革命史陈列”,于是重 新组织创作了一批美术作品。自1987年起,中国革 命博物馆多次调整修改陈列中的美术作品,直至 1990年7月1日,“中国革命史陈列”正式对外展出。 (三)中国国家博物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活动的创作 特征 创作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革命史实教育;第四步,进 行草稿审查及定稿验收,在此过程中邀请权威专家、 观众或有关人士提f}{意见?另外,在限定创作题材之 外,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 幅大小、完成时间等 都有明确规定,这在一定意义上使创作者的个性发 挥受到了约束,而陈列急需常使创作成为突击性的 急就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质量。 再次,创作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一是博物馆苗‘ 先要对创作人员的历史、政治性问题进行审查,这是 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 创作活动具有开创性意义和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首先,中国同家博物馆所组织的这些革命历史 题材美术创作活动,其方式、方法和要求均与新中国 美术发展的主体脉络相适应,反映了不同时期美术 创作的主导方向。 参与创作的前提条件。二是博物馆十分注重对作品 巾政治性、历史性的考虑。首先要确保作品体现的政 治立场端正,主题和情节不偏离史实和政治主流。 其次,创作组织是以展览的需求为出发点。在特 定历史情境下,博物馆的美术创作往往是为筹备展 览而产生,为适应展览而调整,又 展览修改而延 续,这是一个不断持续的创作过程,很多情况下并没 有时问的节点:同时,美术作品又成为展览的重要组 成内容,为展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在创作中,无 是作品和作者的命运往往关联着政治的风云变幻, 其跌宕起伏常f“人意料。以《开同大典》为例,作品的 历次修改是因为 巾历史人物政治命运的转变。 石鲁及其《转战陕北》的命运,更折射}fJ政治对于美 术创作的深刻影响。四是展览的筹办和修改与外部 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创作活动的发起、中止以及作品 的修改、境遇都与政治形势有着直接关联。 论是组织创作的过程和模式,还是作品的主题内容、 创作方法、功能目标甚至作品的种种际遇等,都与陈 列展览的具体要求、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境况以及外 部的政治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基于这个根本的功能目标立足点,美术创作活 动紧紧围绕相关展览而展开,形成的基本创作模式 创作首先是政治性功能要求的体现,这就要求 在创作中反映m革命的曲折和光辉历程,表现革命 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突H1共产党的领导作 用,这是创作的基调和前提。这种特殊的美术作品负 担着政治性功能,带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解 读红色中国美术的宝贵资料,彰显出它们在当代美 是:第一步,以展览的主题作为依据,确定创作题材; 艺术探索 2018年 第32卷 第4期 总第151期 术史上无可替代的价值 三、全国性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创活动及探索 美协征集美术作品参加苏联“中国艺术展览会”的 号召,中央美术学院创作研究室组织了革命历史 画创作 配合莫朴、夏风、苏坚等画家,研究部徐悲 鸿、王式廓、李桦、冯法祀、艾中信、董希文、蒋兆和 等开始了创作。经过创作者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 问题的认真研究,到1950年5月底,基本完成文化 除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四次组织较大规模的创作 活动之外,其他全国性重要美术机构在革命历史题 材美术创作上也有多次重大举措。这些活动与中国 革命博物馆组织的创作时有交叉,合力推动革命历 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一波又一波高潮。 (一)美协和中央美术学院 部下发的绘制革命历史画的任务。此次创作活动 诞生了一系列作品,包括:徐悲鸿《人民慰问红军》 (油画)、王式廓《井冈山会师》(油画)、董希文《抢 渡大渡河》(油画)、冯法祀《越过甲金山》(油画)、 艾中信《一几二。年毛主席组织马克思小组》(油画)、 1950年4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年 纪念以及检验美术工作的成绩,中国美协发m《关于 为十月全国美展加紧创作的通知》,号召全国美术丁 作者积极参与,其中特别提f}j要求创作“表现革命斗 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题材”作品,以“启发、鼓舞、教 育”民众,同时提出各地区要制定创作计划、分配任 务,并限定创作时间,要求于1950年8月在当地展 览、评选,然后将作品送交全国美协。 1950年5月,为了响应文化部艺术局与全围 胡一川《开镣》(油画)、蒋兆和《渡乌江》(同i阻j)、夏 同光《南昌起义》、周令钊《鸦片战争》以及李桦《过 草地》(套色木刻)等。此次组织创作是新中国成立 后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一次早期探索,其中 的绘画题材基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斗 争的重要节点和总体面貌,适应了新中国成立之 初的政治需求。 图像和革命史——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探索/李冠燕 (二)《人民美术》编辑部“历史画座谈会” 1950年6月27日,《人民美术》编辑部组织召开 “历史画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主要探讨了如何正确 认识和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革 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参加座谈会的有徐悲鸿、王式廓、艾中信、董希文、蒋 兆和、李桦、冯法祀、吴作人、古元、李宗津等。座谈会 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如何才能正确地反映历史的真 实,以教育群众;如何尊重历史资料,如何不拘于事 实的复述;如何统一现实理想的矛盾”【 ]65等。 会议认为:“轻视历史题材,以为历史题材只有 纪念意义是错误的看法……对于历史题材的处理, 一定要正确地掌握历史的本质。所谓历史的本质,是 革命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特殊意义;而这一定 阶段的特殊意义,又不和整个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 孤立。要能表现某一具体事件的真实情况,又要使这 一具体事件的描写显出前后关联……有高度思想性 的历史画,必须帮助观众比看材料更深刻地了解历 史而且必须藉此增加必胜的信念与斗争的热情。”[1165 座谈会上还提出要注意写实与理陛的统一,“美 术家在准备创作历史画之前,必须尽可能以正确的政 治观点,仔细深入地研究历史材料。要从复杂的现象 中发掘出具有代表意义的题材,然后才能使作品具备 较高的政治价值,要从具体的现象中发现历史发展的 可能性,才能作不违背本质精神的想象。”[1165座谈会 上还谈到了政治对于认识历史事实的重要作用:从现 象出发,拘于所见的事实会造成只顾现象而忽略事件 的政治背景;而从政治概念出发,则可能忽略历史事 实的真相;必须形象地表现历史的本质,必须正确运 用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统一想象与写实的关系。 此次座谈会意义重大,对于探索中的革命历史 题材美术创作,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三)全军第一次美展及相关研讨 1957年8月1日,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和 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 年纪念美术展览会”(即“全军第一次美展”)在北京 劳动人民文化馆开幕,展出由400多位美术家创作 的各类形式作品420件。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 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反映了人民军队的风貌。其中, 油画包括:王式廓《井冈山会师》、艾中信《红军过雪 山》、董希文《红军不怕远征难》、宗其香《强渡大渡 河》、吕斯百《瓦子街战斗》、侯一民《跨过鸭绿江》、高 虹《毛主席在陕北》等;国画包括:王盛烈《八女投江》 (图1)、李斛《广州起义》、王绪阳《兴安岭风雪》;木刻 有古元《刘志丹与赤卫队员》(图2)、吴俊发《方志 敏》、关夫生《红军过草地》等;雕塑有潘鹤《艰苦岁 月》、王官乙((/J、八路》等。此次展览虽然主要围绕军 事题材展开,但表现人民革命军队历史的同时,也就 反映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进程,因此可以看作是一次 大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展览中很多作品 都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的代表作。 1958年1月25日,解放军总政治部与中国美协 又召开了“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座谈会, 会上对这批美术作品作了讨论和评价,并探讨了如 何在创作中反映中国革命历史,以及艺术与政治、生 活与创作的关系等问题。 (四)江苏、吉林美术界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问题座 谈会 1961年3月中旬,美协江苏分会和南京博物院 联合举办关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问题的座谈会。出 席座谈会的有南京美术界的傅抱石、俞剑华、秦宣 夫,南京大学胡小石及南京博物院部分人员,与会人 员对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古为今用等多 方面问题展开自由讨论。 1961年4月底,南京部分历史学家、美术家及博 物馆和纪念馆方面的多位专家再次座谈历史题材美 术创作问题。延续上次座谈会的话题,对于作品的 “思想性、真实性和艺术性”“创作如何深刻反映历史 事件和塑造历史人物的英雄形象”[2142等问题进行进 一步讨论研究。 这两次座谈会上指出了军事题材创作中存在的 问题:认为只有表现打仗才能使作品具有战役的特 点,创作中惯于画出前方和后方,描画人物过多;认 为只有源源本本交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才符合 历史真实。鉴于过去存在的问题,专家们讨论提出,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不应拘泥于历史事件的复述或历 史现象的罗列,而应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原则下,通过 塑造典型情节来实现艺术化的处理,这样才能更好 地把握历史的本质。与会专家认为,历史题材美术创 作必须遵循绘画艺术自身的特点,把一切要素都罗 艺术探索 2018年 第32卷 第4期 总第151期 列到画面中反而会掩盖主题。美术作品要通过塑造 典型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在精神上感染人,进而实 现其教育功能;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历 史问题,描绘具有主导作用的方面,这体现了历史题 材美术作品的科学性。另外,对服饰、道具等问题作 一定的探究、考证.可以使作品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此外,座谈会上还讨论了如何塑造历史人物的英雄 形象以及如何处理非主流或反面人物等问题。这两 次座谈会讨论的内容并不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而 是涉及范围更广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问题,但对于 革命历史题材同样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美协吉林分会也在同一时期召开了关于革命历 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座谈会。座谈会上提出,革命历史 题材美术作品既要体现历史的具体性和真实性,又 可以超越或突破历史具体事件,在创作中进行大胆 剪裁;要以革命理想为主导,这是美术创作更高的立 足点。另外,与会人员提出,战争题材关键是要通过 战争表现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必胜信念,应注重 刻画临危不惧等的高贵精神品质。战争题材美术作 品的基调应该是胜利的、高亢的,但同时要注意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历史真实,有 时也要表现悲壮。 (五)北京美术界的历史画创作问题研究 1961年6月2日至7月1日,中国美协在北京 三次召开“革命历史画创作座谈会”,对一个时期以 来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进行总结。座谈会由蔡 若虹主持,与会者主要为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进行革 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十几位画家,包括艾中信、罗 工柳、林岗、董希文、靳尚谊、詹建俊、侯一民、鲍加、 王恤珠、全山石、秦岭、萧峰等。与会者主要结合各自 的创作体会,深入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群众场面的问题,与会者提出创作中要根 据主题和情节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典型化处理手法, 将特定历史时期革命群众的面貌提炼再现,更集中 地凸显其精神特征。[4]65这就要求:一是要正确处理 画面总体氛围和细节刻画的关系。二是要把描写群 众大场面和塑造典型形象相结合,在塑造宏大场面 的同时应注重主题的深刻性和塑造具有概括性的典 型形象,避免现象罗列或概念化。座谈会上提出了 “在共性中见个性”和“在个性中体现共性”[ 两种处 理手法,既要在总体中凸显个体的特殊性,又能从个 体形象中反映普遍性。三是可以借鉴中外美术名作 中的绘画手法。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要能够处理 人物众多、富于情节的画面,要富于感人的力量,给 人留有想象的空问。另外,座谈会上还提出,画家加 深对历史、生活、群众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对大场面 的把控能力。 座谈会上还谈到,革命受挫时期的悲壮题材是 可以而且必须表现的。首先,革命的进程不可能一帆 风顺,悲壮题材可以“突出革命者百折不回的坚强斗 志” ,这种英勇不屈的精神同样可以激励大众。所 以,在描写悲壮题材时,应以展现革命者的精神为主 旨。其次,悲壮题材还涉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之关系、审美观念等问题。核心问题仍是把握人物的 精神和灵魂。再次,与会者结合个人创作体会,认为 关键在于处理的适度和得体,应恰到好处地实现艺 术的真实。最后,与会者将刻画处理悲壮题材的关键 总结为:“1.立场,对史实的正确理解;2.艺术处理,形 式和内容的统一” 。 除此之外,本次座谈会还初步探讨了如何表现 领袖与群众的关系以及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 技巧、材料、风格等问题。 此次座谈会总结了一段时间以来的革命历史题 材美术创作实践中的经验和出现的具体问题,同时 对一些新的方面进行探索,为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 作在以后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与此同时,《美术》杂志相继发表介绍或评论革 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以及相关创作经验的文章,如 侯一民《(毛主席和安源T人在一起)一画的创作经 过和一些体会》、王盛烈《创作(八女投江)的体会》、 潘鹤《(艰苦岁月)创作余得》、林岗《创作(狱中的斗 争)的几点体会》、全山石《从挫折中见光明》、靳尚谊 《创作(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的体会》、鲍加《从战 争大场面中表现时代精神》、钟涵《关于(延河边上) 的创作体会》、何溶《地道战》、江海华《刘胡兰像》、孙 美兰《贵在独创——试评油画(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 上>》、雷萌《歌颂胜利就是歌颂人民斗争的力量—— 介绍革命历史画(延安的火炬)》等。另外,《美术》还 陆续刊发一系列相关优秀作品,甚至在1961年4月 的画页中,组织发表了中国革命博物馆革命历史题 图像和革命史——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探索/李冠燕 材美术作品的专题,引发了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问 题的热切关注。 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 表20周年,自1962年3月中旬至6月下旬,北京美 术界多次举行分组座谈会。在京美术家力群、卫天 霖、王临乙、方成、古元、田世光、刘开渠、叶浅予、米 谷、庄言、艾中信、李桦、李可染、李苦禅、李瑞年、吴 镜汀、邵宇、陈沛、陈半丁、陈叔亮、陈依范、郁风、彦 涵、胡蛮、赵友萍、赵枫川、秦仲文、张安治、张景祜、 常沙娜、黄胄、滑田友、董希文、蒋兆和、蔡若虹等,以 及各地来京的美术家张一尊、陈白一、黄肇昌、董义 方、周韶华、董其中等合计160余人先后参加了座谈 会。座谈会上讨论了美术工作二十年来的发展和美 术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涉及问题较广。其中,针对 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与会人员提出了如何才 能在创作上做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 术形式相统一的问题。认为当前创作中存在重视内 容而忽视形式的问题。 1962年5月23 Et至7月1日,文化部和中国美 术家协会在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第三届“全国美术 展览会”,展出绘画及雕塑作品1 115件。革命历史题 材的美术作品成为美展上一个小高潮,涌现出一批 令人瞩目的杰作,其中有蔡亮《延安火炬》(1959年)、 黎冰鸿《南昌起义》(1959年)(图4)、罗工柳《毛泽东 在井冈山》(1959年)、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1959 年)、侯一民《刘少奇与安源矿工》(1960年)、艾中信 《夜渡黄河》(1961年)(图5)、靳尚谊《毛泽东在十二 月会议上》(1961年)、林岗《狱中斗争》(1961年)、全 山石《英勇不屈》(1961年)等。 1963年7月27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 和雕塑研究班毕业创作展览”在京展出。其中,油画 方面展出19位研究班学员的毕业创作,包括:钟涵 《延河边上》、项而躬《红色娘子军》、闻立鹏《英特纳 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杜键《在激流中前进》、恽圻 苍《洪湖赤卫队》等。这批作品虽数量不多,但题材多 样、面貌丰富,从多个方面反映了革命斗争的历史和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有些作品在艺术 形式上有所突破,“初步体现出油画造型的现代感”[518。 不少优秀作品被认为既有较高的思想和立意,又有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既“重视民族化”[6/2 的表达,又探 索更为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始呈现出一定的个 人风格。这批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一些 作品在后来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典范之作,这也标示 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取得的新发展。展览期问, 《美术》编辑部分别举行了创作经验座谈会和作品评 论座谈会,与会者有在京油画家、雕塑家、理论家及 两个研究班的全体创作学员。创作经座谈会上,闻立 鹏、项而躬、钟涵、柳青、孙纪元、田金铎、杜键、俞士 崧、伍明万等介绍了其创作历程;王朝闻、力群、迟 轲、郁风、张松鹤、钟灵、秦岭、苏晖、曾竹韶、冯湘一、 赵友萍、谢家声等除对作品及创作历程进行评介外, 还对在创作中提高思想和认识、作品的艺术化处理 及其效果、继承传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四、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功能指向 作为新中国美术发展中的一个段落,革命历史 题材美术创作本身突出地代表了新中国美术发展的 重要特征。 (一)历史价值 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以表现中国革命斗争进 程中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为 主,是对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中国革命的叙 述与歌颂,是对大众和后代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 统教育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包含着对于历 史的纪实意义,是图像化了的革命历史。通过美术创 作者的视角,解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用艺术语言再 现和重塑历史。这种历史形象是对历史的选择性还 原。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根据史料进行 的创作,虽然不等同于历史的真实,但经历几十年变 迁,本身作为历史的资源也有相应的史料价值。一些 作品命运的跌宕起伏,更成为新中国美术历史发展 和变革的重要物证。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不乏 具有重要地位的美术作品,在新中国美术史、中国革 命史乃至新中国建设史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另一方面,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包含着纪念 和教育的作用,这也是其肩负的使命和现实任务。由 于美术作品能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地展现历史, 图绘的革命历史既有对历史情景的描绘和对英雄人 物的赞颂,更包含着对革命精神的发扬,能很好地履 艺术探索 2018年 第32卷 第4期 总第151期 行其宣传教育功能,实现文艺的教化作用。因其独特 的社会功用,美术创作获得高度重视也在情理之中。 (二)精神价值 术创作的主旨追求,是其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和核心 价值所在。 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是建基于新中国的新事 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核心即是以艺术的形 式表现革命和时代的精神。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 不是对中国革命历史上某个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描绘 或铺叙,不是作注脚的插图,而是以某个历史节点为 依托,凸显精神性的独立的艺术作品。美术创作通过 对现实素材的提炼,通过创作者的审视与思考,并在 融入自身情感和想象以后进行了再创造。经过艺术 的加工处理,抽象的精神变得具体,精神内容借助形 象得到更好地实现。具有高度思想性的革命历史题 材美术作品不仅要表现真实的革命历程和历史情 物,创造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辉煌。在理论探索与创 作实践并进的过程中,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获得 持续发展,全国各地众多画家都积极投身到这一创 作行列,从各自的角度解读着恢宏壮阔的中国革命 历史。 参考文献: 节,更要在还原历史真相之上,让人能够体悟历史的 精髓,得到精神的感召。精神价值是革命历史题材美 [117自萍.历史画座谈会略iB[J].美术,1950(4). [2]江苏美术界座谈历史画创作问题『J1.美术,1961(2). [3]潘英乔,胡忠元,鲍加.北京、江苏、吉林座谈历史画创作问题[J】 _美术,1961(3). [4]革命历史画创作座谈会纪要 美术,1961(4). [5]艾中信.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的中国油画『J1.美术,1989(11). 【6]创作经验和评论座谈会lJJ.美术,1963(5). (责任编辑、校对:徐珊珊) Image and Revolution History Exploration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Subj ects in New China LI Guanyan 『Abstract1 The historicaI context associated with the Iifeline of the era and the artistic creations of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subjects have speciaI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ne arts in New China.The artistic creation on revolu- tionary historicaI subjectsare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objective reflection of the national Iiterature and art policy.but also the intrinsic appeal of the new Chinese art during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formerly known as the NationaI Museum of Revolution an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had organized four Iarge—scale historicaI art productions in 1951.1958.1965.and 1970 due to political orientation and exhibition activities.The large num— ber of preserved works has become a unique historicaI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New China’s fine arts.At the same time.im— portant art institutions throughout the country,such as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the branches of the artists associations,have also promoted themes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through the organizing of art exhibitions,the convening of seminars and other methods,frOm theory to practice,have mutually promoted the climax of fine arts creation and has created the glory of the fine arts in New China. 【Key Words】Image,Revolutionary History,Artistic Creation of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Subjects in New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