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
鹌鹑的饲养各阶段的划分,国内尚无统一标准。根据其生理特性,大至可分为:1~15日龄为雏鹑,15~40日龄仔鹑,40日龄以后为成鹑。
一、雏鹌鹑的饲养管理 鹌鹑的育雏管理是指1~15日龄的饲养管理。鹌鹑的育雏阶段生长发育迅速,羽毛脱换、生长速度很快。
(一)保温 雏鹌鹑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同时,幼雏个体很小,相对体表面积较大,散热量较成鸡多,所以雏鹑对温度非常敏感。保温条件比雏鸡要求更为严格。育雏时温度头2天应保持35~38℃,然后降至34~35℃,保持1周,以后逐步降低到正常水平。育雏器内温度和室温相同时,即可脱温。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为宜。温度掌握不仅仅依靠温度计,更主要的是观察雏鹑的状态,看鹑施温。同时,还应注意天气变化,冬季稍高些,夏季稍低些;阴雨天稍高些,晴天稍低些;晚上稍高些,白天稍低些。
(二)通风与湿度 通风的目的是排出舍内有害气体,换新鲜空气,只要育雏室温度能保证,空气越流通越好。育雏的前期(1周龄),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以人不感到干燥为宜。稍后(2周龄)由于体温增加,呼吸量及排粪量增加,育雏室内容易潮湿,要及时清除粪便,使相对湿度保持在55%~60%为宜。
(三)饮水 雏鹑经过长途运输或在孵化器内呆的时间过长,会丧失不少水分,应及时供给温水,使雏鹑恢复精神,否则会使雏鹑绒毛发脆,影响健康。长时间不供水,会使雏鹑遇水暴饮,甚至弄湿羽毛,引起受凉,出现拉稀。第1天饮0.01%的高锰酸钾水,连饮3天,以后每周饮高锰酸钾水1次。如经长途运输,第1天宜饮用5%葡萄糖水溶液。
(四)喂料 雏鹑生长发育迅速,所需饲料营养要求高。雏鹑如在24小时出齐,则16小时开食,如在15~18小时出齐,则一般要求在24小时内开食。开食料采用混合饲料,可用0~14天的专用雏鹑料或小鸡料,一般均昼夜自由采食,须保持不断水,不断料。也有采用定时定量喂饲,原则上早、晚2次。但应看具体情况而定。
(五)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过大,会造成成活率降低,小雏生长缓慢,长势不一;密度过小,加大育雏成本,不利保温。因此,应合理安排饲养密度。每平方米面积第1周龄250~300只,第2周龄100只左右,第3周龄75~100只(蛋鹑100只,肉鹑75只),冬季密度可适当增大,夏季则相应减少。同时,应结合鹌鹑的大小,结合分群适当调整密度。
(六)光照 育雏期间的合理光照,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光线不足,会推迟开产时间。一般第1周采用24小时光照,8~9天后白天不开灯,利用自然光,晚上开灯。
(七)辅料 育雏器内的辅料最理想的是麻袋片,也可采用粗布片。由于刚孵出的雏鹑腿脚软弱无力,在光滑的辅料上行走时,易造成“一”字腿,时间一长,就不会站立而残废。因此辅料禁用报纸或塑料。
(八)日常管理 育雏的日常工作要细致、耐心,加强卫生管理。经常观察雏鹑精神状态。按时投料、换水、清扫地面及清扫粪便,保持清洁。其日常管理包括以下几点: 1.要有专人24小时值班,每天早晚,要观察鹌鹑的动态,如精神状态是否良好,采食、饮水是否正常,发现问题,要找出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 2.粪盘3日清扫1次,饮水器每天清洗1次。 3.每天日落后开灯,掌握照明时间。4.经常检查育雏箱内的温度、湿度、通风是否正常。临睡前,一定要检查一次温度是否适宜。 5.观察雏鹑粪便情况,正常粪便较干燥,呈螺旋状。粪便颜色、稀稠与饲料有关。喂鱼粉多时呈黄褐色,喂青料时呈褐色且
较稀,均属正常。如发现粪便呈红色、白色便须检查。6.及时发现并淘汰生长育不良的弱雏。 7.发现病雏,及时隔离,死雏及时剖检,查明病因。 8.在1周龄和2周龄时,抽样称重,与标准体重对照。
二、仔鹌鹑的饲养管理(种用和蛋用仔鹌鹑)
仔鹑即指15~40日龄期间的阶段。这一阶段生长强度大,尤以骨骼、肌肉、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为快。其饲养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其标准体重和正常的性成熟期,同时要进行严格的选择及免疫工作。
(一)光照 仔鹑的饲养期间需适当“减光”,不需育雏期那么长的光照时间,只须保持10~12小时的自然光照即可。在自然光照时间较长的季节,甚至需要把窗户遮上,继续使光线保持在规定时间内。
(二)湿度和通风 室内应注意保持空气新鲜,但要避免穿堂风,地面要保持干燥。冬季要注意保温,可在中午气温稍高时换气。适宜的湿度为55%~60%。
(三)温度 育成期初期温度保持在23~27℃,中期和后期温度可保持在20~22℃。
(四)控料 对种用仔鹌鹑和蛋用仔鹌鹑养殖,雌、雄鹌鹑最好分开饲养,同时还要对雌仔鹌鹑限制饲喂,一般从28日龄开始控料。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防止性成熟过早,又可提高产蛋数量、质量及种蛋合格率。限制饲喂方法:1.控制日粮中蛋白质,蛋白质含量保持在20%。 2.控制喂料量,仅喂标准料量的80%。 一般种用仔鹌鹑与蛋用仔鹌鹑在40日龄时,已有大约2%的鹌鹑开产,但大多数均需在45~55日龄开产。因此之前,必须做好各种疾病预防、驱虫等工作。并应及时转群。转群前应准备好成鹑舍、成鹑饲料等
各种准备工作。转群时动作需轻,环境需保持安静。一般1月龄左右的鹌鹑从外貌上可判别雌雄,可采用公母分开饲养,除种用公鹑外,其余公鹑与质量差的母鹑均可转入育肥笼,进行育肥上市。
三、成鹑的饲养管理 成鹑一般指40日龄以后的鹌鹑,其饲养目的是获得优质高产的种蛋、种雏及食用蛋。成鹑因生产目的不同可区分为种用鹑和蛋用鹑,二者除配种技术、笼具规格、饲养密度、饲养标准等有所不同外,其他日常管理基本相似。
(一)种鹑的选择 种鹑选择时,要求种鹑目光有神,姿容优美,羽毛光泽,肌肉丰满,皮薄腹软,头小而圆,嘴短颈细而长。同时,对母鹑内及公鹑各有要求: 1.母鹑。体格健壮,活泼好动,食量较大,无疾病。产蛋力强,年产蛋率蛋用鹑应达80%以上,肉用型的也应在75%以上。月产蛋量24~27枚以上者。体格大。成熟雌鹑体重140~160克为宜,肉鹑则体重越大越好。腹部容积大,耻骨间有两指宽,耻骨顶端与胸骨顶端有三指宽,产蛋力则高。这种检查方法仅对母鹑第1产蛋年可行,母鹑年龄越大,腹部容积越大,但其产蛋量却越小。选择产蛋力时,一般不等到一年产蛋之后再行选择,可以统计开产后3个月的平均产蛋率和日产蛋量,符合上述要求即可选择。2.公鹑。公鹑品质的好坏对后代的影响很大。要求公鹑叫声洪亮,稍长而连续。体壮胸宽,体重在115~130克。选择时主要观察肛门,肛门应呈深红色,隆起,手按则出现白色泡沫,此时已发情,一般公鹑到50日龄会出现这种现象。公鹑爪应能完全伸开,以免交配时滑下,影响交配,降低受精率。
(二)公母配比及利用年限 根据育种或生产的需要,鹌鹑的公母配比有所差异。常用的为1公∶4母或1公∶4.5母,雄、雌配比是保证种卵受精率的关键措施之一。雄性的数量不足,受精率下降;雄鹑数量过多,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甚至公鹑之间会相互争配而干扰鹑群。鹌鹑的利用年限,公鹑仅为1年,种母鹑则为0.5~2年不等,主要取决于产蛋量、蛋重、受精率以及经济效益、育种价值等因素。在生产实践中对蛋用型种鹑仅用8
个月的采种时间;对肉型母鹑的采种时间则更短些,仅为6个月。
(三)母鹑的产蛋规律 母鹑群一般40日龄左右就开始产蛋,一般一个月以后即可达到产蛋高峰,且产蛋高峰期长。其当天产蛋时间的分布规律,产蛋时间主要集中在午后至晚上8时前,而以午后3.5~6.5时为产蛋数量最多。
(四)成鹑的饲料与饲喂 产蛋鹑必须使用全价饲料,鹌鹑对饲料的质量要求较高,尤其是对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要求更高。能量要达到2 750~2 800千卡/千克,蛋白质19.3%~19.5%。冬天可以加入动物、植物油。 产蛋鹑每只每天采料20~24克,饮水45毫升左右,但随产蛋量、季节等因素而改变。增加饲喂次数对产蛋率也有较大影响,即便是槽内有水,有料,也应经常匀料或添加一些新料,每天4~5次。
(五)成鹑的日常管理 需要注意的地方有:1.舍温。 舍内的适宜温度,是促使高产、稳产的关键。一般要求控制在18~24℃,低于15℃时会影响产蛋,低于10℃时,则停止产蛋,过低则造成死亡。解决的办法是增加饲养密度、增加保温设备。夏天舍内温度高于35℃时,会出现采食量减少,张嘴呼吸,产蛋下降。应降低饲养密度,增加舍内通风等。 2.光照。 光照有两个作用,一是为鹌鹑采食照明,二是通过眼睛刺激鹌鹑脑垂体,增加激素分泌,从而促进性的成熟和产蛋。鹌鹑初产期和产蛋高峰期光照应达14~16小时,后期可延长至17小时。光照强度以每平方米2.5~3瓦为宜。灯泡位置放置时,应注意保证重叠式笼子的底层笼的光照。 3.湿度。产蛋鹌鹑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55%,鹌鹑本身要散热,排粪也会增加湿度,如果鹑舍湿度过大,微生物会大量滋生而影响鹌鹑的健康与产蛋率。
4.保持环境安静。 鹌鹑胆小怕惊,很容易出现惊群现象,表现为笼内奔跑、跳跃和起飞。如饲养员工作时动作过于粗暴,过往车辆及陌生人的接近等都会引起惊群、产蛋率下
降及畸形蛋增加。5.日常管理。饲养产蛋鹑日常工作应包括清洁卫生和日常记录。食槽、水槽每天清洗1次,每天清粪1~2次。门口设消毒池,舍内应有消毒盆。防止鼠、其他鸟类等的侵扰,日常记录应包括舍鹑数、产蛋数、采食量、死亡数、淘汰数、天气情况、值班人员等。
四、鹌鹑疾病的防治
(一)球虫病 主要由毒力强的艾美尔球虫引起,幼龄鹌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病鹑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松乱,蜷缩怕冷,生长停滞,肛门周围羽毛被排泄物污染,以后血便严重,最后痉挛、昏迷、死亡。幼鹑死亡率可达30%~50%,成鹑多为慢性、多发性,病程长,消瘦,产蛋率下降,并伴有间歇性下痢,死亡率比幼鹑低。剖检可见肠道肿胀,比正常大1~2倍,外观呈暗红色,黏膜上有出血点,内容物混有血液,有干酪样坏死物,取其内容物显微镜检查,可发现大量的球虫卵囊。要特别提醒饲养户的是,如发现这种现象要及早治疗,以免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防治:搞好舍内卫生,保持舍内通风干燥。大群治疗常用青霉素饮水投服,每只按8 000~10 000单位给药,连用5~7天;投喂加有0.003%氯苯胍的饲料对控制该病效果较好。
(二)白痢病 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病鹑虚弱,怕冷聚堆,闭目垂头,两腿叉开,双翅下垂,食欲大减,拉白色稀粪,常粘附在肛门周围。剖检可见十二指肠出血严重,小肠、盲肠有灰白色坏死灶,泄殖腔内有白色恶臭稀粪。重者卵巢变绿色,输卵管被白色坚硬物充满,黏膜肿胀充血。防治:病鹑应全部捕杀。链霉素按0.05%饮水投服,连用25天;青霉素每只每次1万单位肌注,早晚各1次,金霉素按每只每天6毫克混料喂饲。
(三)新城疫 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病鹑表现精神不振,厌食,产蛋量骤减,软壳、白壳蛋增多,拉绿色或白色粪便,神经紊乱,呼吸困难,流涎,翅下垂,头向后偏或偏向
一侧,2~4天死亡。剖检可见腺胃、肠道及卵巢有明显的出血点。防治:幼鹑5~7日龄时用新城疫II系疫苗饮水免疫,也可用活弱毒疫苗喷雾免疫,产蛋前再免疫1次。也可用灭活疫苗肌肉注射,35日龄前后0.3毫升/只。弱毒疫苗与灭活疫苗并用,可起到强化免疫效果。
(四)马立克氏病 由疱疹病毒引起。病鹑表现消瘦、产蛋率下降,严重者脚瘫软,胫部着地行走,易误诊为维生素B2 缺乏症,最后拉绿色稀粪,衰竭而死。剖检见外周神经发生淋巴样细胞浸润和肿大,肝、肾、卵巢、睾丸、肺、脾、胃等有肿瘤。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舍内卫生,引种时从无马立克氏病群中引进。1日龄时接种马立氏病疫苗0.2毫升/只。 (五)败血支原体病 又称慢性呼吸道病,由败血支原体感染引起。病鹑表现呼吸啰音、咳嗽、打喷嚏、流鼻液,继而出现眼睑肿胀,分泌物由黏液性变为脓性,眶下窦蓄有干酪样渗出物。剖检见鼻腔、鼻窦、气管及支气管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气囊表面常有黏液或干酪样物,常继发大肠杆菌感染引起心包炎和气囊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