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群体动力学理论

2023-05-30 来源:小奈知识网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选题

目录

一、群体动力学概述 .................................................................................................................................................................. 1

(一) 群体动力学的定义 ..................................................................................................................................................... 1 (二) 群体动力学的基本特征 ............................................................................................................................................. 2 (三) 构成群体动力的五要素 ............................................................................................................................................. 3 二、群体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 5 三、群体动力学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 7

(一) 历史脉络..................................................................................................................................................................... 7 (二) 意义 .......................................................................................................................................................................... 10 四、群体动力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 10

(一)群体动力学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 11 (二)群体动力学在班级建立和管理中的应用 ................................................................................................................. 15 (三)大学英语小组活动中的群体动力学机制 ................................................................................................................. 18 五、案例分析:成人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群体动力学应用实验 .................................................................................... 21 六、总结与展望 ........................................................................................................................................................................ 23

0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摘要】群体动力学是由其创始人库尔特·勒温最早使用到文献中的,它是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本文从群体动力学的定义出发,总结其基本特征及基本观点,通过了解其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提出它对教育的促进意义,并提供实例展示了群体动力学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作用;最后,结合全文对群体动力学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群体动力学;群体;成员;领导;教育应用

一、群体动力学概述

(一) 群体动力学的定义

1、通俗理解

研究诸如群体气氛、群体成员间的关系、领导作风对群体性质的影响等群体生活的动力方面的社会心理学分支。

2、科学定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群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1)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群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在这种意义上,群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群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2)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群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在这种意义上,群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3)一种对群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的内在动力,群体与个体、其他群体以及整个

1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社会的关系等。第三种意义是群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群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群体动力学的定义。它并不依赖于前两种意义,事实上,为意识形态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科学基础,正是群体动力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科学地理解群体生活的本质,却是群体动力学的根本目的。

(二) 群体动力学的基本特征

群体动力学家们有两个基本信念:第一,社会的健全有赖于群体的作用;第二,科学方法可用以改善群体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群体动力学之所以产生的两个必要前提。唯有当人们理解并接受了这两个信念,认识到经验的研究可应用于群体和社会,重要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可以进行测量,群体和社会的诸种变量可以为实验所操纵,支配群体和社会生活的规律可以被发现和揭示时,群体动力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才能得以产生和发展。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群体动力学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理论意义上的经验研究

从学术传统上进行分析,群体动力学应属于经验主义范畴。以观察、定量、测量和实验为基础来研究群体,正是群体动力学家有别于涂尔干、弗洛伊德和黎朋等侧重思辨来研究群体的显著标志。但是群体动力学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中极端的经验主义,它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中把理论建构和经验研究完整地结合了起来。

2、注重研究对象的动力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动力性研究是群体动力学的最基本的特征,它不满足于对群体性质的一般描述,或对群体类型与群体行为的一般归类,而是要研究所观察的对象是如何相互依存的,群体中各

2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种力的交互作用以及影响群体行为的潜在动力、变化、对变化的抵制、社会压力、影响、压制、权力、内聚力、吸引、排斥、平衡和不稳定性等,都是群体动力学中动力性研究的基本术语。它们可以表示心理力以及社会力的操作,在群体动力学的理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严格地说,群体动力学不属于传统社会科学中的任何一门学科,它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经济学等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各学科的发展都有助于群体动力学的研究。实际上,群体动力学既是一种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也是社会科学中的一次新的综合。

4、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潜能

应用性是群体动力学的突出特征,大部分群体动力学家的研究都是为了促进群体的功能以及群体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尤其是随着“行动研究”和“敏感性训练”的推广,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已被企业管理、教育、心理治疗、政府与军事等许多领域广泛采用。

(三) 构成群体动力的五要素

群体成员的互动会产生群体动力,构成群体动力的要素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1、领导者

群体的核心且是最有力量的人,他的想法影响重大,不论群体成员或是整个气氛都因他改变。能力更高的领导者可以协助保持群体的内外关系,促进成员的互动,以达到群体目标。他能提供计划、组织、协调、沟通、指导、激励、团结、考核等多项功能。

3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2、群体目标

任何群体都有其群体存在或发展的目标。明确的目标能指引群体的方向,使成员共同投入时间及精力。反之,如果目标不明确,容易使成员因灰心而离开群体,甚至破坏群体。

3、成员个别化特质

群体的形成必需由个别的成员组成,个别成员皆具备不同的背景、生活环境、人格特质、价值观。当个别成员加入群体后,在群体中与其它成员的互动,方能使群体的生命力源源不绝。

4、环境

群体所处的环境,不论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或社会环境都会对群体产生影响。其中物理环境主要指空间大小;心理环境主要是安全感;社会环境则是群体中的次文化或小群体以及群体外的城乡风土民情。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影响群体成员及群体的发展。

5、群体结构

群体的结构可由几个维度来看:大小、规范和吸引力。群体越大,成员的意见越分歧,群体规范也就越重要;群体越小,成员间的联系越紧密,成员彼此的互动越多,群体气氛也较易营造,成员个别的需求较易满足。规范是在群体或社会情境,共同认为适当的期待、想法或行为,也就是领导者及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吸引力,又称为群体凝聚力,包括四个因素:亲和、安全需求;群体的资源及诱因,如群体目标;成员对群体有益及重要结果的期待;比较此群体与其它群体,明确此群体的优势。

4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二、群体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基本含义就是要把群体作为一种心理学的有机整体,并在这种整体水平上探求整体行为或人的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群体动力的创始人库尔特·勒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B=f(P,E)来表示。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勒温及其后继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群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①。群体不是人们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动力整体,是一个系统,其中某一部分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部分的状态发生变化。因此,不能借助于分析群体中的个体情况来达到对整个群体的分析。以此理论为基础,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也就组成了群体动力学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作用于所有成员并促进其参与群体活动的各种力的组合。群体动力学家一般将具有内聚力的群体描述为其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每个成员都愿意为群体分担责任,一致反对外来的攻击等。赋予诸个体一件共同的任务,在成员中造成一种友好的合作氛围,诸成员具有相同的背景和态度,经常的接触和交往,拥有共同的遭遇或不幸,都是形成群体内聚力的因素。一般来说,提高群体内聚力可以产生如下效果:(1)群体成员的责任性行为;(2)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3)价值取向的一致性;(4)成员安全感的发展;(5)群体生产力的提高。

2、群体压力和群体标准

一般来说,该课题的研究重点是探讨群体的一致性。对此,群体学专家有三种解释:

5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一是,群体作为整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别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二是每个个体都倾向于像群体中的其他成员那样行事;三是个体在行动上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是受求同压力的影响。群体中的求同压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与他人不同时所产生的内在压力。另一种是那些试图影响他人行为的成员所施与的外在压力。由于这些压力都直接导向群体成员的一致行为,所以通常又被归之于群体标准。

3、个人动机和群体目标

任何一种群体都会有一种目标,一种存在和行动的理由。被群体所选定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群体的行为,群体作用的发挥,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成员的态度和信心等。研究表明,群体目标与成员的个人动机是密切相关的,尽心接受群体目标的成员会表现出最为强烈的需求动机,并努力为使群体达到目标而工作。

4、领导与群体性能

领导者的素质及其领导作风,在所有的群体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群体动力学中,一般把领导作为群体的一种功能来研究,这涉及到群体性能的发挥以及群体生产力的高低。另外,对领导方式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如何调动群体成员内在活力的问题。举例说明:

对群体有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专制的领导方式、民主的领导方式、自由放任的领导方式。由于领导方式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一般而言,在专制的领导方式下,群体成员的自主性很小,成员之间的和谐度比较低,存在领导在与不在工作情况差别很大的问题,因而只能取得中等的效率。民主的领导者通过讨论和征求意见吸收群体中各成员的看法和建议,鼓励成员参与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即在成员之间进行调解和仲裁。在

6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这种方式下,即使领导者不在,工作仍能平稳地持续前进。在自由放任的领导方式下,领导者的作用有点像情报交换站,其控制职能得不到发挥。在这种群体中,非生产性的活动很多,工作的进展不稳定,效率不高,成员之间存在过多的无原则的争辩和讨论。但这三种方式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

5、群体的结构性

当一个群体在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安排上获得一种稳定时,它也就拥有了一定的结构。群体结构变量包括:正式领导、角色、规范、地位、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群体结构塑造群体成员的行为,使人们有可能解释和预测群体内大部分的个体行为以及群体本身的绩效。群体中包含正常成员、非正常成员、领导成员和孤立者,其中,正常成员接受并遵守群体的绝大多数规范,非正常成员接受其中的某些规范而拒绝其中的一项或几项规范,但仍是群体成员之一,领导成员在保持群体的团结方面作出最大的贡献,而孤立者却基本上不属于群体,通常向往另外一个群体。

在这种意义上,有三种不同的因素与群体结构的形成有关:(1)群体的工作效率,因为具体的分工将影响群体的工作效率;(2)个体的动机和能力,个体的差异导致他们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3)群体环境,群体存在的环境对其内部的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三、群体动力学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一) 历史脉络

30年代,就有人开始研究群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慕柴弗·谢里夫(Muzafer Sherif)是最先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专家。1936-1937年他一直研究人的行为规

7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范的形成过程。这里说的规范,就是“群体往往共同遵守的某种原则或标准”。50年代,所罗门·阿西(Solomon Asch)继续进行群体动力理论的研究。他的研究集中在“群体压力”方面。他的理论是:“有人即使在本人感受到的信息与群体处于完全对立的情况下,仍然会追随群体。”对群体动力学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他对群体的原动力运动进行了系列研究,为群体动力学(The Group Dynamics)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他对群体中各种潜在的交互作用,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勒温认为②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interdependence)(这种互赖通常由共同目标而创设)。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

从1945年至1955年的十年间是群体动力学的繁荣时期。各种形式的群体动力学研究机构纷纷建立,行动研究和敏感性训练被普遍应用,勒温的心理学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赞德在回顾这一时期群体动力学的发展时指出:“当时对群体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最生动和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并成了整个社会科学所关注的中心。”

从60年代开始,群体动力学的发展进入了一种“高原期”。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被人类潜能运动所取代,社会的注意力转到了个体行为和个体生长上;社会对群体动力学的关注大减少,群体动力学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早期群体动力学家都先后改行或退休,勒温的理论和思想也不像原来那样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如赫尔姆莱希(R.Helmreich)所说:“此时许多群体动力学家似乎都在追随‘坏研究可以得出好结果’的格雷沙姆法则(Gresham Law),而忘却了勒温的‘好理论最实际’的教诲。”从1960至1980年的这二十年间,群体动力学基本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而勒温的心理学也几乎被人淡忘,或至少是受到了很大的忽视。

但是,从80年代开始,已有许多迹象表明群体动力学开始摆脱它的“高原”状态,

8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脱离群体动力学研究已近二十年之久的费斯汀格又领衔主编了一部颇有影响的专著:《社会心理学的回顾》。该书共有十位作者,他们是费斯汀格、阿隆森、巴克、道伊奇、凯利、尼斯比特(R.Nisbett)、沙赫特、辛格、扎乔克(R.Zajong)和赞德。除尼斯比特和扎乔克之外,其余八人都是50年代著名的群体动力学家,都是《群体动力学:理论与研究》一书1960年版的作者。而扎乔克则是现任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该书的基调是重新发现勒温的潜力,振兴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费斯汀格代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书写了前言,他说:“在过去的三十五年中,群体动力学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这是勒温的一块最好的丰碑。”他们把此书献给这一研究中心,希望群体动力学继续向前发展。

80年代开始,以重视群体性为基础的日本式管理方式和东方的哲学思想愈来愈强烈地冲击着美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美国人的思想,群体的心理学意义又重新引起他们的重视。另外,社会也表现出对群体动力学的新的需要,在教育和管理等领域,群体动力学又开始发挥新的作用,如“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便表现了群体动力学的新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新的一代群体动力学家阵容已逐渐形成。在亨德里克主编的那两本书中,共有39位作者,其中35位都是在70年代以后崭露头角的新的群体动力学家。这一批新生力量将是促使群体动力学复兴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群体动力学从1980年起在美国确实有了引人注目的复兴趋势。1984年,美国东部心理学会在巴尔的摩召开了一次“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研讨会,会议的宗旨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当代的社会心理学在群体行为中的应用”。同年依阿华大学的劳勒(E.Lawler)主编了《群体过程的进展》丛书,至1988年已出了五本,1982和1985年赞德的两本新著《发挥群体的作用》和《群体与组织的目的》问世,1987年亨德里克(C.Hendrick)主编了《群体过程》和《群体过程与群体关系》。亨德里克在前一本书的简介中说:“继60和70年代对个体过程的过分强调之后,对群体过程的研究正经历着一种旺盛的复兴。”

9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二) 意义

1、群体动力学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辨别群体运作的方式

在一般研究领域中,群体动力亦提供有关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原理原则,其中包括: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人类学、教育学等。一般的研究步骤是,先有假设,再以实验室观察、面谈、问卷及测验等方法来验证假设。最后从实际的研究结果中,再将所获得有关群体的各种现象、原理和原则加以整理分析,并分门别类的汇集成一套理论。

2、群体动力学是用来说明群体行为的一套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是由过去的许多研究累积而成。群体动力正是在解释群体内各类行为的转化、演变及相互影响的一套知识。

3、群体动力学是一套正在兴起的实用性知识或专业性理论

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把基本的知识经过验证,变成实用的原则和方法。基于这个观念,我们才会使用“群体动力原则”或“群体动力技术”这些名称。虽然如此,我们仍不能称它为群体动力的方法。正如库尔特·勒温(1944)所说的:群体动力的理论和实际的配合,比其他任何一种心理学领域都来的有组织、有秩序。在这观念下,如能有系统的对群体动力做深入的研究,便能对理论性的问题提供一些答案;同时,对实际社会问题,亦能提出基本的解决方案。

四、群体动力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0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一)群体动力学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1、群体动力学应用于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创设思路

图4-1:群体技术应用于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模型

2、在线学习共同体的设计策略

一个良构的在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并不是传统学习群体的简单搬家,它需要在知识的易得和情感的互动,以及在虚拟的交互方式和真实的群体生活中寻找平衡点,这需要我们对在线学习共同体进行认真的设计,结合群体动力学中的相关理论,我们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成员的合理组织

在线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主要指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他们之间的合理分工与组织对协作学习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从群体结构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组织策略:

首先,选择合适的协作小组规模。国内大多数CSCL研究者对多少人一组进行协作学

11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习效果较好的研究表明,CSCL协作组成员大多在3~5人为佳。③

其次,依据协作任务的简易,选择恰当的分组方式。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的任务比较简单时,同质分组的活动效率较高;反之,则异质分组的活动效率较高。网上学习者在学习能力和风格上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定时对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学习方式进行测定,建立有关学习共同体特征的数据记录,包括公共的以及个人的有关材料和信息;以便老师或系统智能的完成科学有效的分组。

第三,让学习者在群体中扮演符合个性的任务角色。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参与并担任一个对整个任务的完成必不可少的角色。教学设计者应根据学习群体数据库中的个体信息,适当地分配角色,以使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较接近于真实的个性。

最后,教师角色的转变与确定。网上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与教师是时空分散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表现为:学习群体的领导者,给群体的讨论以更有力的领导;推动者,推动成员的相互作用和自我表达;设计者,设计在线学习材料与群体学习环境;顾问者,为成员提供种种帮助和信息。

(2) 信息的有效沟通

研究表明,沟通对群体中的解决问题、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保证在线学习中知识情感双重信息的有效传递沟通,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信息交流模式的选择。一般而言,一个群体的沟通网络决定了组织形式是不是集中化,而集中化的程度反过来影响该群体解决问题的效率。但从群体成员的满意感上说,圆周式沟通网络能提高群体的士气。

12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其次,知识信息中渗透的情感。在知识的信息载体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明晰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也要注重知识的情感表现力。如编写具有口语化、第一人称、具有谈话风格、活动明确、鼓励学生交流、文字简洁等特点的交互式学习材料。

第三,选择适合交流情境的支持工具。在线交流主要有同步和异步交互两种工具。一是异步交互工具,包括BBS、邮件列表、电子新闻组等。二是同步交流工具,包括双向视频会议、电子白板、在线聊天、IP电话答疑系统等。

最后,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和支持,以提高成员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消除成员的技术恐惧心理。同时,在线学习教学设计者应该注重设计适当的技术支持材料和良好的课程学习指导,避免学员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3) 增强学习共同体的内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

内聚力是群体动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群体的吸引力,包括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把一个内聚力强的群体描述为:其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每个成员都愿意为群体承担责任,忍受痛苦和挫折,反对外来的批评和攻击等。因此,提高学习共同体的内聚力,才能把成员团结在一起,成员关系融洽,愿意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从而提高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学习成果。

群体动力学家们认为,群体内聚力包括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安全感。它主要受群体内合作氛围(如成员之间的友好程度、志趣是否相投、成员的安全感等)和外在压力与威胁的影响,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有如下一些策略:

首先,建立小组标识,激发小组成员对学习共同体的认同感。

13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其次,积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强化努力后的成功体验,使成员更倾向于对小组抱有积极的态度,以创造良好的协作关系和人际氛围。

第三,通过在线的技术支持可以减少共同体成员对技术的紧张与焦虑;同时,要有辅导者的定时答疑或自动答疑系统,让共同体成员知道如何在网上寻求帮助,从而增加成员的安全感。

最后,协作中适当地开展小组间竞争。外在压力和威胁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有效手段,在协作小组之间开展适当地竞争,可以有效的引发组内学习伙伴间较强烈的互动需求。

(4) 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④在协作动机的驱动下,学习在网上协作学习中,协作动机,是实现有效协作学习的关键。

者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而且共同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行为倾向于维护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有助于良好协作氛围的形成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在此,我们只从群体动力学观点来阐述激发和维持协作动机的策略:

首先,设计难度适中的群体目标。群体目标是群体所满意的一个位置,是促进群体向目标移动和对群体成员施加影响的动力源泉。有关研究表明,尽心接受群体目标的成员表现了最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努力为使群体达到其目标而工作。同时根据期望理论,当成功概率在二分之一左右时,大多数成员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获得成功,因为不努力的话,也有可能会失败。

第二,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具备新颖性和问题性的情境,才能引起认知不协调而激起注意力。

14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第三,开展适当的协作活动,如辩论、投票竞选等,活动开展中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实践,递交阶段的最终成果(如调查报告,汇报文稿等);采用定期交流、展示、互评,成果分享等激励措施,促使学生完成任务。

第四,制定外显明确的在线小组学习契约。小组学习契约是群体规范的具体表现,是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共同签定的一种外显的协议或隐性的心理默认。对于后者,称为心理契约。它是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相互信赖和期望,这种期望是一种心理情感需求的期望。研究表明,个体乐于协作学习,是因为他们相信学习共同体能实现他们的愿望,能提供与之学习绩效相对应的发展。在网络虚拟学习中,这种心理契约很容易被削弱,制定外显明确的学习契约作为补充成为必要。如:学习的起止日期:学习目标、劳动分工、学习资源、评价方法、签名。

最后,科学地开展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恰当、及时的学习评价是一种激励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

(二)群体动力学在班级建立和管理中的应用

1、群体目标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中的作用

群体动力学研究:群体目标是影响群体行为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班集体形成的基本动力。在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能否适时的提出具有社会价值的,能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集体目标,既是决定集体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关键条件。同时也是判断班级是否达到集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目标具有以下四种心理功能:(1)引发功能;(2)导向功能;(3)激励功

15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能;(4)聚合功能。若能使集体目标的各项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必然会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在群体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要坚持一些原则:系统性原则:目标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体现各个方面和各个时期要求的完整的目标系统;具体性原则:不是大而空的,要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防止“空洞的”口号;连续性原则:一步步,连续不断逐渐完全的过程。一致性原则:必须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是成员的目标达到一致,才能形成一种合力。所以要积极宣传教育,使同学们都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

2、群体规范在班集体管理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两种。正式规范是正式组织规定的行为准则,带有一种强制性,比如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条文等。非正式规范是一种在群体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带有强制性,是一种约定成俗的无形规则。这两种规范在班集体的管理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是影响班级成员行为的十分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已形成的规范群体中,当群体成员表现出违背群体规范的行为时,便会受到纪律的制裁,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同学语言和非语言的谴责,由此会感到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常常使人难以违抗,最终不得不遵从群体规范。

所以在我们的班级建设中,要尽快形成一种符合班级集体要求的行为规范,便可有效地增强凝聚力,加速班集体的形成。形成集体规范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利用正式规范的主导作用 ,二是发挥非正式规范的渗透作用。对正式规范的形成来说 ,规章制度的严密与合理 ,管理要求的明确与严格,班级成员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的认同程度与自觉性等,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对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来说 ,班主任的以身作则和崇高威信,核心人物的模范言行,骨干队伍的团结和比较一致的行为倾向,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同

16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时舆论和风气也是一种无形的规范行为,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群体动力,所以,在我们的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和班干部要积极努力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风气,这些都是班级团队里很重要的无形规范和动力,对班集体的管理有很大影响。

3、班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与凝聚力

人际关系是群体成员在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它是群体赖以形成和维系的重要心理基础。在班级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在同学关系中又可包括班干部之间的关系和班干部与一般同学的关系 ,班级中人际关系的协调融洽 ,是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集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心理吸引力。是否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是判断班级是否达到集体水平的标志之一。

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除了要有远大正确的集体目标外 ,还要注意下面几点:班集体的各种组织要积极满足同学们的各种正当需求。要正确处理班级中各种关系之间的矛盾。比如说师生之间的关系和班干部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些是班级关系中的主要矛盾,要处理好。这个班级的关系就会好很多。同时充分发扬民主,强化主人意识,也是增强集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4、班集体中的竞争与合作

群体动力学认为,竞争是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在适当的条件下 ,竞争可以成为班级中个体发展与集体形成的重要动力。但在学校和班级中,应该更加重视的却是合作。这不仅是学校从德育 目标出发 提出的要求 ,而且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对个体适应性所提出的要求。

17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在社会生活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愈来愈密不可分。正如林格伦所指出的“合作的技巧在今日的世界比起竞争的技巧来,对大局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在班级的日常活动和竞争中应注意一下几点:无冲突原则 ,集体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合作原则。

(三)大学英语小组活动中的群体动力学机制

群体动力学研究的是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对整个群体及各个体所产生的能量。为了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本文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对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群体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群体动力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应用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能够从理论上对这些影响力给予解释,从而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指导小组活动。通过对这一学科的介绍,旨在探讨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小组活动中的“成功”及“失败”得到解释,尤其为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正如Earl Stevick⑤所言“:在语言课堂教学中,与所用材料,技巧及语言分析相比,成功更取决于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关系及其变化与发展。”

1、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1)群体成员间关系

在群体形成时成员间由于相似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而造成的基本的相互吸引(mutual attraction)外,还有一种更深层更稳定的群体成员间的关系:相互认可(mutual acceptance),它对群体的顺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指的是群体成员间不以性格、爱好、喜欢或不喜欢为评价标准的情感,而是一种对个体“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即意识到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非完美的个体,有其缺点也有优点。⑥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中,

18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可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展开角色扮演,小组主题讨论,共同学习等活动,完成小组共同目标,建立积极互赖型(positively interdependent)的互动。促使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理解。而且,在小组活动中经过同历困难,共享成功,也进一步加强了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吸引和认可。另外,适度开展小组群体间的竞争也有利于群体内认可度的提高。

(2)群体规范

根据群体动力学原理,群体动力的来源或群体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它的一致性,而群体规范就是这种一致性的标准。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统一着群体成员的认知、行为和情感,调节着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群体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老师发现有些已定的规范变得不怎么有效,那么就有必要展开再次的讨论总结并追加一些实践过程中有效的条款。确立有效的规范仅仅是成功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更长远地来维护这些规范,更充分地发挥其效能。这可以通过教师本身的言传身教或经常回顾并修订或通过与学生签订学习合同等方式来保证群体规范的积极作用。

2、群体的特征

(1)群体内聚力

内聚力是群体动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包括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⑦是保持群体内个体间联系及个体与群体间联系的力量。

(2)教学目标结构

19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Jacobs曾提出简单地把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并不能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展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外语课堂中存在的是什么样的的教学目标结构。他生动地描述了语言课堂中三种不同的目标结构,即:竞争性(competitive)目标结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tic)目标结构和合作性(cooperative)目标结构。

根据群体动力原理,在外语课堂中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应设计合适的群体学习目标以及相应的奖赏制度。

3、教师的角色

(1)组织者

在群体形成的开始阶段,教师不仅是活动主题和内容的组织者,而且是这个群体的组织者。外语课堂教学中小组群体的形成并不是随意地分配小组成员,而是该通过对整个班级成员的特征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异质组组的原理进行组织。在群体的形成阶段,教师的科学组织影响着群体的顺利发展。

(2)促进者

在群体形成以后,教师并不是直接参与小组活动,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松休息,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时刻关注、监督各个小组活动的进展,及时提供帮助、化解矛盾,保证群体的发展。

(3)评价者

对于小组活动的成果,教师应作出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以促进群体成员的自我反思并改

20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进。当然,在整个群体活动中,教师应摈弃任何专制的言行,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提供一个轻松民主的大环境。

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一定目标而设的小组都是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小组中群体效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把群体动力学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也是因为考虑到了学生作为小组里的群体成员,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且通过这些特点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学习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不再只与个人的特征有关,而与整个小组成员的特征均有关系。可用如下矩阵所示:

图4-2:小组成员英语学习成绩矩阵图

上式中,n是小组成员的个数,An为第n个小组成员的智力特征,它是成员个体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的函数,Bn是第n个小组成员的非智力特征,它是成员个体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的函数,g〈A1,A2,…,An〉表示小组各成员智力特征相互作用函数,称为智力特征作用因子,h〈B1,B2,…,Bn〉表示小组各成员非智力特征相互作用函数,称为非智力特征作用因子。⑧

小组活动作为全新版大学英语教程中倡导的一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方法,在群体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更提高了其小组群体的效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语言运用能力。⑨

五、案例分析:成人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群体动力学应用实验

21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依据群体动力学的理论,结合成人体育教育教学的特点,针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实验研究,以期探索一种优于传统体育教学的方法。群体动力学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50年代在世界上快速发展。我国学者对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较晚, 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近几年来, 开始把它应用到学校教育中来,使之成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并在学科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把群体动力学引入本科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于把群体动力学作为一种途径即一种影响群体的过程、促进群体效能发挥的途径。①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分课时、阶段和单元目标。②制定课堂规范。制定可行的课堂规范,建立良好的课堂内部环境。③开展积极的合作和适宜的竞争。在教学实验中,为了有效地促进群体效能的发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间总体水平相当,起点相同,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④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依据群体动力学的理论,结合现代教学论的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一视同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空间和时间。⑤抓好教学效果信息的评价反馈。采用的方法有:前反馈,即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在其练习前就预先向他们指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应注意的问题,并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同步反馈,即边练边指导。快速反馈,即学生完成动作后马上给予指导。

实验班采用基于群体动力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两轮实验后,对各项成绩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如下:无论是技术评定,还是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成绩,实验班均优于对照班,且差异性显著(见下表)。

5-1:成人体育教学实验结果分析表

22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体育教学班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群体,把群体动力学引入成人教育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就是把群体动力学作为一种影响群体过程,促进群体效能发挥的途径。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在发生着相互的影响和作用。同样,学生之间也在发生着相互的影响和作用。实验结果充分说明,群体动力学应用到成人教育体育教学中是可行的,比传统体育教育更具优越性。

六、总结与展望

人类社会自古就是群居性的社会,群体动力学在这个越来越重视合作的现代人类社会中显得愈来愈重要。不管是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企业公司中的团队培训,还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凡是在地球村的各种群体活动中,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与应用将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① http://wenku.baidu.com/view/2c786ec58bd63186bcebbcb8.html.

② Johnson,D.W.,Johnson,R.T.,&Holubec,E.J.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M〕.2nd editio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93:5-8.

③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的群体动力探究[J].网络教育,2009(2). ④ 廖宏建,庄琪.群体动力学在网上协作学习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4).

⑤ Stevick,E.W.Teaching Languages: A Way and Ways〔M〕.Rowley,MA: Newbury House.1980:4. ⑥ Rogers,C.R.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M〕.Columbus,OH:Merrill.1983:122-124. ⑦ 周晓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104-106.

⑧ 李洁莉.大学英语小组活动中的群体动力学机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12). ⑨ 黄远振,陈维振.基于群体动力学的外语课堂互动观[J].英语教师,2008(6).

23

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群体动力学

⑩ 张滨.成人教育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群体动力学实验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44).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