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
2023-02-27
来源:小奈知识网
单元 课题 选修(二)史记——读其书想见其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屈原列传》教案 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掌握“关键词”的写作技巧,并用之描绘屈原形象。 教学2.快速把握文章结构,简明、准确概括屈原的一生。 目标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二、知识链接 教学内容 在吟诵《诗经》的这千年中,我们只找到了被刻画的形象,但是刻画者是谁呢?我们不得而知,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屈原。自此,人类开始用自己还不甚明亮的眼睛追问苍天;(指屏幕右下方)用自己不甚坚实的双脚丈量大地,这一切都始于屈原,如果说《诗经》是把诗写在了万家炊烟间,那么屈原就是把诗写在了自己的身心上,但是,别人能理解吗?接下来的两课,我们将进入一位孤独者的心灵,去体味一个孤独灵魂对尘世的超越。 1.屈原其人: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诗: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3.屈原的思想:正直与爱国政治理想——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二、(一)诵读全文,正音断句。 整体(二)梳理文本结构。 感知 提示: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任”(1)——“疏”(2)——“黜”(4)——“迁”(10)——“沉”(11) 点拨:简单的五个字,就可以概括出诗人的一生,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代诗人香消玉殒的整个过程,对文本的概括就是要精炼 第一部分(1-3)由“任”而“疏” 第二部分(4-10)见“绌”见“迁” 第三部分(11)自投汨罗 第四部分(13)死后影响 1.诵读第一部分——解释字词——翻译(文本的大厦,构建于语词的砖瓦) 三、研读【思考1】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文本 之”? (1)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思考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本原因是“争宠而心害其能”。 【思考3】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1)创作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3)创作心理:“盖自怨生也” (4)思想内容:上···下···中 明道德,析治乱 (5)写作艺术:“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2.诵读第二部分——解释字词——翻译(文本的大厦,构建于语词的砖瓦) 【思考1】这一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教学教学内容 环节 ①屈原黜——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复释张仪—诸侯击楚—赴秦身死) ——楚国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②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屈原既死之后,……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细”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穿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 【思考2】这里司马迁为什么对怀王“不知人之祸”大发议论? 揭示疏远屈原与怀王客死于秦之间的因果关系;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思考3】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记述,而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却融入了大量的议论,这是为什么? 一方面赞美了屈原的忠君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也对屈原的遭遇表达自己的不平与同情。3.诵读第三部分——解释字词——翻译(文本的大厦,构建于语词的砖瓦)。 【思考1】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 ①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被发行吟(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②近死的容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 ③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 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思考2】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A、承上启下,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 也为后面屈原的投汩罗江自尽埋下了伏笔。 B、内容:①充分展示屈原“志洁行廉”的高贵人格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鉴定的抗争精神③揭示出屈原抗争的社会意义 4.诵读第四部分——解释字词——翻译(文本的大厦,构建于语词的砖瓦)。 【思考】司马迁在本文末尾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志”是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意识、富强祖国的理想追求、高洁不屈的高尚品格。 司马迁“悲其志”,就是对屈原人格和追求的肯定,是对腐朽朝廷、黑暗社会的鞭挞。 总结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