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和统筹实施

2021-01-04 来源:小奈知识网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内容整体设计与统筹实施设计方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主要内容

(一)单元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电”是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在寻找静电的生活体验中开始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带电,这虽然是浅层次的认知,但是建立了静电与生活用电的联系,对电的本质有了了解,这种“点到为止”的认识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和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第2~4课《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

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第5课《导体和绝缘体》,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第6课《做个小开关》,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第7课《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目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核心概念

第一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电”。在这7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有关电的重要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这三个重要概念在第1课中形成,这些是学生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4.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5.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这两个重要概念在第2课~第4课中逐步形成)

6.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个概念在第2课~第3课和第7课中逐步建立)

7.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这个概念在第5课中形成)

8.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这个概念在第6课中形成,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 二、单元内容结构体系

单元目标 单元主题 单元内容 单元内容逻辑结构 建立静电与生活用电

三、各课内容及前后关系的说明(包括概念的建构逻辑)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点亮小灯泡 3.简单电路 4.电路出故障了 5.导体与绝缘体 6.做个小开关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单元起始课,学生对电的兴趣往往是

从这个单元开始的。引导学生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电的兴趣和欲望。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这一课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体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和观察静电现象,交流知道的静电现象,并尝试解释静电现象,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第二部分是不一样的电荷。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对电荷知识的理解能力,教科书以资料的形式呈现,简单介绍静电知识。接下来,通过对两个实验的观察,对现象进行推理,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第三部分是让电荷流动起来,即认识电流的形成。教科书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从而认识到形成电流的条件,即要有电源盒电路。在第一课中,学生需要建立对电的本质的认识,形成有关电的重要概念: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第2课《点亮小灯泡》,是在第1课对电的本质有了了解,对电路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亲自试验点亮小灯泡,开始对电路的探究。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小灯泡的构造,引导学生对电路中的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和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电路,引导学生思考电流怎样在小灯泡里流动,并试着画一画电流的路径,鼓励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鼓励学生寻找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组装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第二部分是让小灯泡发光。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提供的四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并尝试连一连,比较各自的连接特点,思考哪种连接方式会使小灯

泡发光,哪种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加深学生对电路的理解。另外,在电路连接中,学生可能会发现图2的连接方式会使电池或导线发热,引导学生认识短路和断路。第三部分是课后延伸部分,需要学生调查家里的用电器,丰富学生关于电的认识,为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提供好的机会。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教育。在这课动手操作中,学生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组装电路,如果在电路中增加更多的电器元件,电路又会怎样呢?从而引出第3课的教学。在第1课学生对电路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以下几个重要概念: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将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电路。 第3课《简单电路》一课,是在学生可以自己建立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简单电路基础上,将学会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继续开展探究电路的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带灯座的电路,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在与学生的已有知识产生冲突、解决用手按住导线两头不方便以及画实物图比较费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电池盒构造,同时,指导学生认识简单的电路符号,用简单电路图代替实物图。第二部分是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可以用更多的材料连接更复杂的电路。使学生认识到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为后续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本质、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不同打下基础。在这一课中,帮助学生建立和形成以下重要的概念: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

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为下节课检测和分析电路故障打下基础。

第4课《电路出故障了》,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基础上,认识到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进行教学的。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什么地方出故障,学生分析电路出故障的部分,整理可能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第二部分是学生交流讨论检出电路故障的方法,在教科书的说明下,引导学生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从而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不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220V的电路。学习电路检测器,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物质的性质,既是电路的应用,也帮助学生认识导体与绝缘体。在这一课帮助学生建立和形成以下重要概念: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第5课《导体和绝缘体》,是在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以及学生发现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不一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经历一个预测——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身边物体的导电性,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认识到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这一课中,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一课中,学生将形成以下重要概念: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第6课《做个小开关》,是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同时在前面

的学习中,学生一直采用断开连接或取下电池盒中电池的方法来断开电路,学生会感觉很麻烦,在这样的学情下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这一课分三个部分:一是先让学生观察手电筒使用的材料和构造,分析电流的路径,连接手电筒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接通和断开的,了解开关的“开”和“关”与小灯泡的“亮”和“灭”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手电筒的开关原理后,通过第二部分“做个小开关”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并进行实践。接下来通过了解红灯、绿灯之间的转换,发展对一个开关可以控制多个电路的认识。通过第三部分“各种各样的开关”,延伸拓展教学,加深学生对电路的理解,体验和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科技的进步。这一课将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

第7课《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目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这一课分两个部分:一是“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内部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加深对电和电路的认识和理解。二是“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部分是在第3课“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连接方式”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本质,比较不同电路连接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电路连接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课学生将进一步建立和形成以下重要概念: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

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四、整体设计与统筹实施建议 (一)单元整体设计与实施建议

在单元目标指导下,通过对单元内容的分析,为更好地达成本单元教学目标,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电的知识,必须十分重视安全用电的教育。因为教材只涉及电池,不能把它扩大到照明用电上去,以免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要反复强调,电池的电与照明电路的电的不同之处,引起学生的重视。

2.学生对电的知识感到神秘,又感到好奇。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来学习电的知识。准备的材料要充分,一些材料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

3.激发学生课外研究的兴趣。学生对电的兴趣往往就是从本单元开始的。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的研究与探索,适当提供器材,促进学生的课外活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4.注意教材编排过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和科学价值。科学课强调实事求是,强调对事实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本质对学生的影响

作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逻辑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课时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第1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1)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静电现象的了解,能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其实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所有的物质之中,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议教师设计一两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或静电现象的有趣活动,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选取恰当的材料,为学生的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每组准备塑料梳子、塑料尺、碎纸屑等。让学生用教师准备的材料充分探究,使学生明确:有些物体当受到外力作用(主要是摩擦)时,会产生静电。再让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其他静电现象。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静电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这包括人体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2.教学活动实施建议

这一课学生的某些问题往往比较分散,特别是容易将话题集中在各种静电现象上,所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静电产生的原因以及静电和生活用电的联系上。可以随时追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吗”等等。如果受实验条件所限(比如湿度较大),不能正常完成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思维发展层面上,学生的记录、交流、解释、推理和教师的演示实验会成为

本课的主要活动,学生的解释和推理会成为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

第2课 点亮小灯泡

1.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小灯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细腻的认识,指导学生认识“小灯泡的构造”这一活动中,可以设计“画小灯泡”这个环节来揭露儿童对小灯泡粗略的、不完整的认识,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地产生对小灯泡进行细致认真观察的愿望。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段,是在对儿童心理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得以运用的,它在设计上把画灯泡与观察小灯泡两个活动有结构地串联了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了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让他们在体会中明白科学探究不能凭借印象想当然,要躬行,要细致。 2.教学活动实施建议

在学生自主连接简单电路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班级学生水平层次发展不同,所以“近距离层次指导”显得很重要: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要多与其对话并做出示范,提供一些失败的经历,让他们纠正教师的错误,从而体验成功感。对于班级中一般的群体性学生,他们在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上,可以经过摸索获得成功,有的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教师在指导中把重点放在指导他们反思自己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语言来描述整个经历。对于班级中的“强势群体”,他们很喜欢这种自由的发挥,他们拿到材料会立即行动起来,他们也会不费力气的使小灯泡发光。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新的连接方法,同时提供反例,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初步建立起电流、电路等模糊概念。

第3课 简单电路

1.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关于简单电路,学生已经在前面学会了多种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并且有的同学早就知道用灯座、电池盒连接电路,这很容易使学生降低继续探究的兴趣。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既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建议这样设计:动手操作、探究发现为主,适当讲解、情境激励为辅。为了让探究活动更有趣、更透彻、更扎实,可以紧紧围绕“在活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实践探索中研究问题,在交流辩论中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路来设计教学活动。 2.教学活动实施建议

在指导学生探究“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这一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串联、并联这两种电路,并做到科学学习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首先,先让学生画出电路图,再动手操作,完成一个“从想到做”的过程,实验汇报以交流的形式,在此让学生发现、认识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只要电路完整,小灯泡就会发光。再次,让学生联系到生活中的路灯设计,发现生活电路中隐含的科学技术。

第4课 电路出故障了

1.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在前面点亮小灯泡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认识了电、电流、电路。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灯泡不亮,因此,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因此让他们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这样又能和上节课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连接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从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真正体会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同时,又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2.教学活动实施建议

在科学学习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和假设,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最后由自己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在“什么地方出故障了”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些电路出故障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个电路检测器”的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做一个电路检测器,然后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测。通过本课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课 导体与绝缘体

1.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本课是学生学习了电路出故障了之后,开展对物质性质的研究,形成物质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科学概念。课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需要老师逐步引导。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作为学生开始学习制订科学规范检测计划的第一课,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

规范的检测计划才是更重要的,这是符合学生现有科学探究水平的,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由“扶”走向“放”的基础。要与学生共同研讨一个“科学规范”的检测一块橡皮的研究计划,先让学生自行思考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然后将一块橡皮的检测计划呈现给学生,我们给了学生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才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同时学会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2.教学活动实施建议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活动中,提供检测的物体,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找到的,在检测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未检测的材料与已检测的材料要分开放,每次检测都要严格按照“检测检测器——预测——检测——重复检测”的过程进行,并整理检测记录。让孩子们看着自己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表见解,然后根据检测记录表,整理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并说说导体与绝缘体各自的特点,这是一个帮助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第6课 做个小开关

1.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开关是一种控制电流通断的装置,开关用导体和绝缘体两种材料做成。从学习内容讲,这是一类以技术设计为主的课型。因此,设计教学活动时,重点应在于如何使学生运用新学的科学概念,来指导自己设计并动手做出作品。设计制作小开关,就是在学生理解了哪些材料是绝缘体、哪些材料是导体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特征来设计和制作小开关的。手电筒是典型的有开关装置的一个回路,便于在课堂里作为材料引发

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可设计让学生观察手电筒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一次开关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享受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 2.教学活动实施建议

开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物品,学生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和使用到。对于“做个小开关”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事实上,学生虽然经常接触,却很少有知道它的制作方法的,更没有学生关心过它的原理和运用。教学时,教师要加强指导:给每一组提供一个断开的电路,指导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然后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最后,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了解一个开关可以控制多个电路。

第7课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1.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里面是怎样连接的”,需要让学生根据外在现象推测内部结构的方法,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到从直观信息(检测)到抽象处理(推测)存在着困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这一活动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学活动设计时要始终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哪几个接线头之间相连是通路?哪几个接线头之间没有相连接是断路?)进行猜测——设计方案(不打开盒子,你能知道里面是怎么接的?用什么方法?如何测?需要检测多少个接线头?)——观察检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分析推测(根据检测结果,推测接线盒

里面是怎样接的,有几种可能?)——证实结论(打开接线盒看看是不是像我们推测的那样。)这样设计不仅会激发学生揭秘的兴趣,还体现了探究的层次性,使学生推测和解释能力得到了发展,从而整理学生的认识和发现。

2.教学活动实施建议

教学“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参照课本上的电路连接方法进行连接。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式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从而应用到生活中。 五、主要观察和实验及操作建议

实验一: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1.操作要求:(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 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 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 亮了。

2.操作建议:(1)正确使用电池盒安装电池、使用灯座安装灯泡。 (2)正确使用导线连接电路。 实验二:两个小灯泡的串联电路

1.操作要求:(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连起来,使2个小 灯泡同时亮起来。

2.操作建议:(1)正确使用电池盒和灯座安装电池和灯泡。 (2)正确使用导线串接电器元件。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现象。 实验三:两个小灯泡的并联电路

1.操作要求:(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用并联的方法连起来,使2个 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操作建议:(1)正确使用电池盒和灯座安装电池和灯泡。 (2)正确使用导线用并联的方式连接电器元件。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现象,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的特点。 实验四:制作一个小开关

1.操作要求:(1)检测小灯泡(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 小灯泡或利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 (2)制作一个小开关。

(3)演示开关的作用:电路断开,小灯泡灭;电路接通, 小灯泡灭。

2.操作建议:先设计开关,再选择材料制作小开关。 实验五: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1.操作要求:(1)先检查电路检测器,再用它来检测小灯泡是否发光。 (2)先预测,后检测。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 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

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2.操作建议:要重复检测。 六、注意事项

1.重视安全用电的教育。因为教材只涉及电池和直流电,不能把它扩大到照明用电上去,以免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要反复强调电池的电与照明电路的电的不同之处,引起学生的重视。

2.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准备的材料要充分,一些材料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

3.鼓励学生课外的研究与探索,促进学生将科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4.不要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要注意教材编排过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和科学价值。

5.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达到高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