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学答案

2024-05-05 来源:小奈知识网
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智力:

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判断、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当考虑到动物智力时,“智力”的定义也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2. 暗适应: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是指从强光下进入暗处或照明忽然停止时,视觉光敏度逐渐增强,得以分辨周围物体的过程。

3. 图式:

图式(schema) ,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另外,图式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也指生物形态学的图式。

4. 情景记忆:

情景记忆即以时间和空间为坐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的记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 优点:使用范围大;简便易行;所得材料比较真实。

缺点:结果难以重复验证、精确分析;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受观察者主管影响(观察者效

应、观察者偏差)。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 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缺点:实验情境带有极大地人为性质,被试处于那样的环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检验,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分为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投射测验)两种。

测验法有三个基本要求:信度、效度、标准化。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有两种方式:问卷调查、晤谈法。使用时应注意:取样的代表性、被试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优点:运用起来比较容易,收集数据比较快。

缺点:不够严谨;很难揭示因果关系;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

(5)个案法:对被试各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个体过去和现在的资料,经过分析推知其行为的原因。

优点:能够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设。 缺点:个体的研究结论难以推广到个体。

2. 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意识。

答:1.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 3.生理基础:人脑是产生意识的胜利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离开了人脑这一高度发达、

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意识就不会产生。但是,有了人脑,也不会自行产生意识。

4.内容根源: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开了客观事物,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另一方面,意识又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它的反应形式是主观的,是经过头脑改造过的东西,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 简答概念的种类。

答:概念的种类(kind of concept)根据概念内涵或外延最一般特征对概念进行的各种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概念分为不同的种类。如根据概念的外延是零还是一个或多个,可将一切

概念分为零类概念、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根据概念是否把一类事物作为一个集合体来反映,可将概念分为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还是不具有某种属性,可将概念分为正概念与负概念;根据概念是否与其他概念相关联而存在,可将概念分为相对概念与绝对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是事物本身还是事物的属性,可将概念分为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等。

4. 思维及其特征。

答:人类将自己对情感信息的处理过程,称之为:思维。思维的特征包括: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加以概括。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概括是随人们认识水平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试述智力三元理论。

答:智力的内在成分、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的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可以回答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

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其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用语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

执行元成分的决策)和知识获得成分(指获得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作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和存储)。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成分亚理论与个体的内部世界相联系。

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统称为情境智力。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智力情境下可产生不同的智力行为,同时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智力行为的内涵但不决定智力高低。

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2. 论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情绪:是受外界干扰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情感:是内心自发引起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一样,仍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