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2014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
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
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 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和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和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和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
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和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
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篇二:学习《教学设计,如何创新》后的心得体会】
学习《教学设计,如何创新》后的心得体会 南漳巡检峡口中心小学邹洪梅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大家关心和思考的问题。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这次有幸到襄樊听了顾教授的课后使我获益匪浅,本次培训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并结合实际课例对我们老师讲了如何创新教学设计的五大策略,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学定教。
课前要充分要了解学生起点和特点,再根据实际进行教学实际。这一课希望我的的学生学到哪里,学生现在懂在哪里,怎么样学习,是否到达了目标,使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我做到了哪些呢?是把数学教的简单还是通透,是把学生手脚放开还是牵着鼻子走。关注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结合——放眼长远,站得高些方能看得远。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学生才会施展数学能力。要关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二、激发学生参和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和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和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和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和兴趣。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
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动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 三、切实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我们平时的教学也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教学,但在核心目标上用力不够。所以对每节课的核心目标和重难点不容忽视,反而要认真研究,切实落实。还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渗透初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四、要放慢脚步,把教学过程拉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使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可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要关注过程,关注成长的历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使用的过程。不仅仅是结果,要让学生懂得所得结果的过
程和原因,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真正理解和通透数学的本质。 五、加强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数学知识要用?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总之在今后教学活动中,将加强教师、学生的互动,多研读教材,多调查研究,备课时抓住数学的本质,思考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教材间的联系,努力使教学设计有数学情趣,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效果。
【篇三: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七年级
篇二: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学设计及反思报告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相交线和平行线》教学设计和反思报告 备课内容:《相交线》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和使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看一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 会改变它和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2)初步使用.
练习1: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
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5.对顶角性质.
(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图1中
,∠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和∠boc互补,∠aoc 和∠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 类似地有∠ aoc= ∠
bod.
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强调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3)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和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板书出规范的求解过程. 2.练习:
(1)课本p5练习.
(2)补充: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五、作业
1.课本p9.1,2,p10.7,8.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二、填空题: boc=_________. (1) (2) 三、解答题: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 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二、1.∠aof,∠eoc和∠dof,160 2.150 5.1.1相交线 概念性质 示意图
对顶角如果两个角顶点相同,并且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对顶角相等的推理过程及做题过程中的使用不太清楚;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没有弄明白。课后我反思,这是由于讲课过程中,结合实物讲解的过程及时间较多,结合图形的推导过程较少。练习量不足所导致的。所以,重新以证明题的形式证明“对顶角相等”,结合图形分析邻补角和补角的包含关系。 篇三: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 《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过程和方法:
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交流展示发 教师引导法 【教具准备】: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导学】:
2、阅读课本p1-p3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问题:在生活中,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课堂活动探究】 一、自主探究、教师导学 1、正数和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
为正的,而和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3
3.已知下列各数:?,?2,3.14,+3065,0,-239; 54
b.o是最小的正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1
5.给出下列各数:-3,0,+5,?3,+3.1,?,2004,+2010; 22
其中是负数的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三、课堂小结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整数?哪些是负整数?哪些是正分数?哪些是负分数?-9,1 18,-,-2.17,0.58,-8884,0,-15%. 3
2.把下例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
713
-11,48,+73,-3.7,,,-8.12,0,?. 4612
3.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使前后构成意义相反的量:
(1)收入1300元, 800元;(2) 80米,下降64米; (3)向北前进了30米, 50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六、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4.5.6 2、能力培养和测试相应内容 ? ?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章 《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教法学法】:自主预习法 合作探究法 交流展示发 教师引导启发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