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tical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ies
张振华
一、课程简介
《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分析》旨在用政治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逻辑,以及它对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和结构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而言,围绕国家与社会这一主轴,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了解政治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如国家中心论、社会中心论等。二是便于学生从国家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轨迹。三是便于学生了解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
Political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ies aims to analyze the logic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ts role and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and structure by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political sociology. Specifically, around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al axis, hope that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he content: Firstly,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tent and themes of political sociology, such as the state center theory, social center theory; The second is to facilitat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ism to interpret contemporary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rajectory; The third is to facilitat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 changes on the impac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二、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材料、案例讨论为辅。课堂讲授主要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介绍本课程的主要理论、主要内容。
课堂展示部分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即对于政治社会学分析中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如阶级、革命、帝国等。这些概念在中国政治话语中是高度意识形态的,本课程希望能够对这些概念进行社会科学的解读。
考虑到课堂的规模,本课程还为没有办法获得课堂展示的同学安排一些英文方面的经典论文,希望通过这种阅读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
的能力。
三、教材
自编教材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1、本课程以期末开卷笔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考核。 2、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3、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由以下几项构成:课堂展示与讨论(20%)、考勤(10%)。
五、讲授大纲 导论
第一节 课程的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 第二节 理论工具:政治社会学 第三节 课程的章节安排 阅读文献:
(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美)伊斯顿:《政治结构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美)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第一章 两大历史任务:现代国家建构与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二节 别了苏联:中国式工业化道路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阅读文献:
(英)迈克尔 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1年版。 王绍光:《国家汲取能力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验》,《中
2
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第二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农民的组织化
第一节 中国的农村政治:传统与变革 第二节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改造农民: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政治运动 第四节 后集体化时代的农村政治 阅读文献: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三章 单位制的政治社会分析
第一节 单位制的形成及其功能 第二节 街居制度:单位制的一种变体 第三节 单位社会的终结与后单位社会 阅读文献: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静:《法团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3
第四章 当代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体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改造与重塑新中国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 阅读文献:
(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美)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出版社2001年版。
陈明明:《危机与调适性变革:反思主流意识形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6期。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政治后果
第一节 以阶级斗争为纲与阶级分析 第二节 改革时代的社会分层 第三节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阅读文献:
李培林:《我国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未来》,《社会》,2013年第3期。
李培林、张翼:《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与规模》,2008年第2期。 李培林:《中国改革以来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期。
陆学艺:《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美)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六章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与走向
第一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第三节 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与动力
4
阅读文献:
陈明明:《党治国家的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复旦政治学评论》,2009年00期。
景跃进、陈明明等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冯仕政:《人民政治的逻辑与社会冲突治理:两类矛盾学说的历史实践》,《学海》,2004年第3期。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http://www.qstheory.cn/zl/llzz/dxpwjd2j/200906/t20090630_4642.htm
六、教学时数分配 章次 学时
导论 4 一 6 二 6 三 4 四 6 五 4 六 4 讨论 2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