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短的欢迎词

2023-12-20 来源:小奈知识网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站在这里,末学真的是惶恐万分啊,因为末学知道,台下的才是真正的老师,台上的永远是学生。有幸能和大家分享交流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讲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各位师长赐教!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德育教育似乎总不能让人很满意。因为我们有高考,我们需要升学率,似乎提高分数才是硬道理。这是观念问题。《论语》中有句话,叫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是说我们做事要先把根本的东西做好,这样的话,其他的事情自然而然就做好了。如果一个人有了德行,他以后的人生才会有大成就。反之,这个“本”没有做好,那么他的以后不会有宏伟前途的。我们古人的目光长远,不像我们现代人更多地看眼前的事情,更多只关注学生的分数高低。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是注重家族观念的,每个家族都会流传下自己的家规、家训。如流传至今的《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了凡四训》等,都是著名家训。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老祖宗的许多家规都失传了,我们也逐渐淡化了这种家族教育。而《弟子规》就是清朝李毓秀整理汇集各代各族家规编成的一部道德标准,这1080个字,简洁而蕴含着我们祖先的智慧,通俗讲,它就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部做人的善恶标准。当然,我们也有其他的善恶标准,比如说《太上感应篇》,《十善业》等,前者是道家的,后者是佛家的,对于这些,以我们现在的水平还很难能做到,包括四书五经等,这些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都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精华,我们很难一步做到,很难透彻地理解。而《弟子规》是更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一部书,是进入传统文化学习的第一步。

  《孝经》开宗明义章有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即是说,“孝”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一切的教育都应该从孝开始。有这样的说法:“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可以说,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基。同样的,《弟子规》里开篇便是“入则孝”。

  谈及孝,可能有人就要说了,学生孝不孝顺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这时我们不要忘了“行有不足,反求诸己”。学生在课堂上一套,在课下、回到家又是一套,我们就应该反思了。因为“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学生这样一定和我们有关系的。那么我很冒犯地问大家一句:“请问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们都孝顺吗?”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孝,是吧?可是我觉得问题不在于孝或者不孝,而在于什么是孝。我们许多人不是不孝,而是不知孝。《孝经》里明确告诉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请问在座和我同龄的老师们,你们有过彻夜打游戏,聊Q聊微信的时候吗?!是,我知道你们一定会说,第二天不上班,我可以多睡会儿补回来的。可知道你们补回来的是睡眠,补不回来的是身体!不同时辰不同的生理器官在休息,可熬夜却伤害了他们,伤了就伤了,永远补不回来了!我曾经就是这样,起初我熬完夜之后,身体很不舒服,有时还耽误了第二天的事情,很苦恼。后来经过我深刻地反思,才发现这个道理。我们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就是不孝,你想想你都不孝了还能舒服吗!?所以,早睡早起,有一个健康的生活规律,这也是孝。有时候,学生上课在班里趴着睡觉,我就说他,我们老祖宗教导我们,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现在大白天睡觉,晚上一定没休息好,那你这是“逆天道而行”啊!学生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就坐了起来。此外,我们总会强调学生的安全问题,我觉得其“本”也是孝。我思考问题有时喜欢极端化,因为这样能更明显地看出一些道理来。有一次我在新闻上看到一张图片:一个婴儿被车撞死,他的母亲趴在公路上他的尸体旁边悲痛万分,那种悲惨的境况让人痛彻心扉。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没了,我的母亲在这个世界上将无依无靠,她一个人将是怎样得痛不欲生!每当想到这里我都有种想哭的感觉,思维无法继续下去。所以就会感恩我能够健康快乐地存在,就会非常保护自己的身体,只为让母亲幸福,老有所依。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孝,怎样做是孝,那他一定会注重安全问题。反之,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懂孝,只是向他强调要注意安全,注意安全,他是怎么也无法深刻理解安全的重要性的,这便是本末倒置。有一个小男孩,在他学习《弟子规》之前,在学校手不小心被弄破了,他从不会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要勇敢坚强,不能轻易落泪。可是在学了《弟子规》后,他有一次又把手弄破了,自己看着弄伤的手竟然哭了起来。老师就问他,为什么以前不哭现在哭了呢?很疼吗?他说道:“我把手弄破了,想起回家后爸爸妈妈看到我的手破了,一定会非常心疼,所以就哭了。”此哭非彼哭,这就是孝心出来了,他一定会非常爱护自己的身体,因为他心疼父母。这体现在《弟子规》里就是“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说到这个“德有伤,贻亲羞”,那反过来如果德行高尚的话,一定会让父母欣慰。这也是孝。我们都知道,生日是母难日,父难日。所以如果我们在学习了传统文化后,过生日还只是为自己而过,那真是厚颜无耻了。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我不用多说,在座的师长都比我经历得多,都比我感悟深刻。我只想说,学了传统文化后,我越发感到生日真的应该给父母庆祝,感恩父母。前阶段,我的一位益友过生日,我们平时有互送生日礼物的习惯,这次她过生日,你们说我会送她什么呢?(她在外地求学,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我要从淘宝网上买个礼物寄给她吗?没有。我在家乡发展,所以就买了些补品直接送到她父母那里,因为她不在父母身边,无法在生日的时候孝顺父母,可她德行高尚,让人尊敬,我就代她去看望她的父母。那么你们想,我的益友会怎样呢?她非常感动,她的父母呢?也因为自己的女儿有德行得到朋友的尊重而感到幸福欣慰。《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那是说身后的事,也就是说我们做子女的有了大成就之后,以彰显父母。而现在我只是把这段幸福提前了,益友的德行在她的小圈子里润及了朋友,自然也延及到父母,这也是孝。

  在大学寝室里,有一天我读到这一句“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我就问我的室友:“哎?小八,都说婆媳关系难处理,你说你以后有了婆家怎么和婆婆处理好关系呢?”小八就说:“没什么的,以后我对她好,她对我好,没什么难相处的,咱都是讲理的银儿(东北话“人”的意思)”。我接着就问她,“那如果婆婆对你不好,欺负你,天天让你干活还不说你好,你怎么对她呢?”这时她来劲了:“艾玛呀!可拉倒吧,她那样式儿对我了都,我还对她好?!我彪啊?!”。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想法。别人对我们好,我们肯定也能对别人好,可如果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还能对别人好吗?所以说“亲憎我,孝方贤”。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闵子骞的故事。闵子骞自幼丧母,父亲为了有人能照顾孩子,就另娶了一个妻子。起初后母对闵子骞还好,到后来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一次在寒冷的冬季,父亲出门回来,闵子骞驾车载着父亲、后母和两个弟弟。可是他太冷了,一不小心把马车驾翻了,父亲非常生气,拿起鞭子就抽打闵子骞,这时闵子骞的衣服被打破,芦花飞了出来。父亲此时全明白了,后母给自己两个儿子做了厚实的棉衣,却给闵子骞用芦花充当棉花,难怪他冻成那样。父亲盛怒之下,非要休了后母不可,后母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也没有效果。这时,闵子骞跑过来也跪倒在地,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最终把后母留下了,后母也为闵子骞的大心量打动。这就是我们古人说的“大人”,即大心量之人。时刻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的需求。自己冷不算什么,能让别人温暖就好。

  还有一个古人的故事,名字我忘记了。说一个儿子,从小就是每当他犯错了,父亲都会让他跪在自己面前,用棍子打他。他从来不吭一声。可当他长大了,有一次他又犯错了,依旧跪下挨父亲的棍子。可是这次,他竟然哭了。父亲也纳闷,事后问他,打的你很疼吗?你以前不哭这次怎么哭了呢?你们猜他说了什么?他说:“以前父亲打我,棍子落到我身上很有力,感受的到父亲的身体硬朗健康;而如今棍子落到我身上,明显不如从前结实了,轻飘飘的,可见父亲年岁大了,身体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一席话说的父亲感动不已。这就是存心,君子的存心啊!君子处处为别人着想,怀有一颗宽广的心,处处体悟别人的需求。自己挨父亲的棍子考虑的却不是自己的疼痛,而是父亲的身体健康状况。这便是孝。

  我们看古人都是这样的,我们现代人呢?虽说家丑不得外扬,但今天为了大家我就做一次牺牲,讲一个我家里面的事情。我外婆一直和我老姨生活在一起,她如今七十多岁了。有一次我外婆给老姨和面蒸馒头。熟了之后我老姨咬了一口说:“你现在怎么做饭越做越不如从前好吃了,这面明显没揉到位,口感真不好,你自己吃吧。”过后外婆向我诉苦道:“她就知道挑我毛病,就不知道想想她妈多大岁数了,手上没十年前伺候她时有劲了,我也想好好揉面,可是用不上劲,干一会儿活就累不行了。”我听后感慨万千。我们的古人挨罚时想到的都是父母的身体,而我们现在坐享老父母的劳动成果却想的是自己。真的是悲哀啊!当然我老姨没有学习过传统文化,没学过《弟子规》,比我也大不了几岁,如果她和我们一样学习了传统文化,相信她不会这样做的。

  为了突出学习传统文化实践的重要性,我用“学一句,做一句”作为我这次讲话的题目。学一句,踏实做一句,我们不是在搞学术,我们是在学习老祖宗的教诲。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传承我们的文化。让各位师长见笑了!希望各位领导,师长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能够监督我的行为,让我们共同进步!

  谢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