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的家庭作业已经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了,很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任务繁多、题目难度大,还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写评语。据调查发现,家庭作业就好像是现代家庭的一个共同负担,很多家庭作业老师根本没有批改检查,被批有点儿误导学生玩形式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
读完《中国青年报》11月9日教育周刊的报道《小学生甩不掉的影子作业》后,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家庭作业这个问题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
据我的观察,很多教师虽然相当喜欢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但很少有教师自己认真检查或者批改。且不说检查批改家庭作业属于增加工作量的问题——很多老师可能还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或者还不怎么在乎,也不必给老师们戴高帽子扯什么“奉献”“责任感”之类——事实上,很多教师根本就没有时间检查批改家庭作业。
很多中小城市的学校都是超大班额,一个班六七十人甚至100多人,仅仅是把每个学生的家庭作业看一眼,也得好几分钟,何况要认真检查批改,一个小时都未必够用。很多教师还要准备教案,要批改课堂作业,有些学校还要求教师批改一种统一的练习册,月考单元测试的试卷也是必须要批改的,加上要听课搞教研,时间已经够紧张了。
但老师不检查不批改,又怎么知道学生是否完成是否做得正确呢?只管布置作业不管学生做得正确与否,只求数量不讲质量,这样写家庭作业有什么意义?简直就是故意浪费学生的时间。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样是在误导学生玩形式主义。
大概就是出于上述原因,很多学校以及教师干脆要求家长检查批改学生的家庭作业。可是,有不少家长的知识水平根本应付不了学生的作业,这简直是在为难家长。所以,如果让家长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并不能保证学生家庭作业的质量,也就是说,从家庭作业上未必能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可以说,写家庭作业基本是多此一举,劳而无功。而且家庭作业的存在让家长和孩子没有时间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孩子们很难感受到家的温馨,作业甚至是很多孩子和家长之间矛盾的根源。
家庭作业折腾了学生也折腾了老师,家长也陪着被折腾。可问题是部分家长似乎“爱上”了家庭作业,哪个教师不给学生布置些作业,家长就怀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感了。
我曾经听说有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也一再要求教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因为这样学生就没时间到处跑,就安全了。不少教师自己也同样顽固地认为,家庭作业有助于提高成绩,没有家庭作业的话,学生的时间就浪费了。
可见我们整个社会,对家庭作业以及课业负担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减负”这么多年,应试教育思维依然主宰着中国的学校教育,家庭作业仍然是我们面前一座险恶而令人忧惧的高山。
不要替代孩子选择。 对多元智力的认识。 错误与成功同样重要。 学会夸奖孩子。教孩子欣赏别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常常是别人围着他转,他们很少考虑他人,更不懂欣赏别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合作,给人际关系带来麻烦,对未来的事业不利。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这样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好。可经常请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孩子欣赏别人。如果能教育孩子从小每遇到一个人,都能向他们学习一个优点,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
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机。 培养孩子超越自我、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长缺少耐心,不明白“过程”的必要和重要,对待孩子学习、犯错误等问题,表现得急躁,没耐心。忽视过程的教育,是一种虚荣和功利的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回避这种心理!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是如此,孩子生来就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孩子生性内向,有的孩子则活泼好动。作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妄图根据自己的喜好强制的改变孩子的个性。如果一个孩子生来比较内向,父母却要强迫孩子变得外向活泼。那么孩子的内心就会和自己的个性发生冲突,导致孩子不自信对自己产生否定,这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父母需要做的是,首先要肯定自己孩子的个性,发现孩子个性中的闪光点。其次父母要理解、欣赏孩子的个性并找到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
良好的沟通,是拉近父母与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同时也能帮助父母及时发现孩子的困惑或者认知上的误区,积极的加以引导。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一定不要以家长的姿态教导或者命令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应该以朋友的角度和孩子进行交流,这样孩子也更容易对父母打开心扉,沟通的效果更好。
一个不自信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快乐的人。自信心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对孩子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当孩子做的对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肯定、表扬。家长对孩子过于苛刻,孩子长期得不到肯定,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自卑的心理,这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同时父母也要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儿童教育一直是每个父母十分关心的问题。孩子的教育影响其以后的学习生活,所以作为父母一定不要操之过急盲目从众。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采取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