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红云的下一句:挞凤尾。诗词名称:《上之回·大旗喜》。本名:李贺。别称:李昌谷、诗鬼。字号:字长吉。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出生时间:约790年。去世时间:约817年。主要作品:《南园》《马》《吕将军歌》《送韦仁实兄弟入关》《染丝上春机》等。主要成就:开创“长吉体”诗歌。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悬红云”的详细介绍:
一、《上之回·大旗喜》的全文 点此查看《上之回·大旗喜》的详细内容
上之回,大旗喜。
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
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坠地。地无惊烟海千里。
二、注解
上之回:系乐府旧题,汉乐府《铙歌》曲之一。此指天子返回京师。
大旗喜: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皇帝的胜利使军旗也欢欣飘扬。
红云:指红色的大旗连成一片,状如云霞。
挞凤尾:指风吹旌旗,翩翩拂击旗端羽毛。旗上的羽饰。据《拾遗记》载,传说上古帝王颛项有把宝剑,常在匣中发出虎啸龙吟般的鸣声。如有敌兵来犯,剑会自动破匣腾空,飞去杀敌。
舞蛟龙:比喻宝剑飞舞的情景。
蚩尤:传说中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曾发动叛乱,后被黄帝擒杀。鼓声。
庆雷:欢声雷动。一作“庆云”。庆云即五色云彩,古人以为祥瑞之气。意思是笼罩大地。
惊烟:报警的烽火。
海:海内,指全国。
三、赏析
李贺很少写欢庆的诗。他所处的社会本来就很少值得喜庆的事,满目疮痍,叫人喜不起来;另外诗人遭际坎坷,他也很少有欢乐的时候;再加上诗人性格内向,比较悲观。这种种原因,都使得李贺的作品中很少歌颂欢乐、抒发愉快情感的诗歌。这首《上之回》却是一首欢庆胜利的颂歌。 这首诗一连用了八句三字句,音韵急促,一气流贯,表达极度欣悦的心情。 “上之回,大旗喜。悬红云,挞凤尾”前四句通过写景突出喜庆的景象。用“喜”字来形容红旗飘扬,使红旗染上了情感的色彩。到处是红旗、好似是悬在天上的红云,红旗上的凤尾相互拍打着。这真像是一片旗的海洋。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被红旗包围着的喜庆的境地里。 “剑匣破”四句,追述胜利的经过。诗人在这四句中用了两个典故,只用了十二个字写出了这次战斗的历程,语言十分精炼。宝剑冲破剑匣,如蛟龙腾飞起舞,杀向敌人,用以形容朝廷军队的威武神速,写出了军队的不可抵挡的气势。读着这两句,好像看到朝廷的军队所向披靡,摧枯拉朽地打击着敌人。敌人被歼,叛乱平定,到处是一片庆祝胜利的鼓声。用“蚩龙”这一典故十分确切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以及喜悦的心境。 这八句短促的三字句,既把场面、战斗经过写出,更把诗人那种抑制不住的感情生动地表达了出来。它们真像一泻千里的激流,奔腾着、翻滚着,掠过读者的心田,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最后两句“天高庆雷齐堕地,地无惊烟海千里”是七言句,抒发着诗人美好的理想。他想象着平定叛乱藩镇之后和平安定的美好景象。欢呼声像天上的雷声降落地上那样,到处是欢声雷动;在辽阔的国土上,再不会有使人惊心动魄的烽烟。四海之内,平静无波。中唐时期经过了连绵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已经陷入极度混乱;各地方藩镇又发动割据战争,战火不息,人民的生活在征战中更加痛苦。渴望和平、安定,是当时人民的普遍愿望。 这首诗是诗人在胜利的喜悦中一气呵成的,似乎是感情的喷发,未经雕饰,但是,诗人却是经过精心构织的。他在整首诗中,突出了红色。那鲜红的旗帜,如火红的海洋,如满天的红云,这就突出了喜庆的色彩;此外,诗中还突出了逢逢的鼓声,和鲜红的色彩相映衬,有声有色地把喜庆的热烈场面刻画了出来。这正是诗人在艺术安排上虽用力构思,但已达到似乎漫不经意的成熟境地。
四、译文
上之回,大旗喜。
皇帝胜利归来,大旗欢舞招展。
悬红云,挞凤尾。
红旗如云片连片,旗端羽饰随风卷。
剑匣破,舞蛟龙。
宝剑破匣腾空起,恰如蛟龙舞蹁跹。
蚩尤死,鼓逢逢。
黄帝凯旋蚩尤死,战鼓咚咚声震天。
天高庆雷齐坠地。
高天雷声欢庆,祥云笼盖大地。
地无惊烟海千里。
地上无烽烟,海内千里庆胜利。
五、李贺其他诗词
《马诗》、《雁门太守行》、《南园》、《马》、《京城》。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