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关文明校园演讲稿 篇24

2024-07-16 来源:小奈知识网

  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开学一个月以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培才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初显端倪:师生间、生生间和谐共处;

  课堂上积极发言;

  自修、自习课井然有序;

  文明舍日渐增多;

  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蔚然成风;

  这一切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同。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团队中仍然还有人没有改掉以往的陋习,甚至恶习:教学楼三楼后面的阳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成了垃圾场;

  开学第二周,我们当中的一位男同学将装满水的塑料瓶子从宿舍阳台往后面的车棚砸,车棚被砸开了个大窟窿;

  也就在放假前一周晚修后在同一地点一只塞满垃圾的玻璃瓶子砸到了校园围墙外马路上,我们的老师目睹了这一幕。以上总总,触目惊心!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习惯,我想先给大家讲个故事。1998年1月18日至21日,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聚在法国首都巴黎,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研讨。会议期间,有人向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教:“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最重要的知识的?”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说:“我是在幼儿园。”提问者一下子愣住了,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科学家耐心地回答说:“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摆放整齐,吃饭要洗手,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谁也没想到在我平时看来最平常的行为习惯,却成就这位科学家最辉煌的事业,这位获奖者的一席话是多么地耐人寻味啊!

  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造就健康人格的基础。我想上述同学所为不仅仅是习惯问题而是道德修养问题。

  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中庸》中提到的“慎独”。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早在两千多年前孔伋就提出了“君子慎其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

  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

  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我想上面发生在我们身边有往楼下抛掷水瓶恶习的同学也许同出一辙。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守公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可见,“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慎独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萧何慎独成大事。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

  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范仲淹食粥心安,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这些慎独的故事不老。慎独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是因为它是悬挂在你心头的警钟,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如果被外地人看到甚至对别人造成伤害,会严重影响我们培才学校的声誉,我们作为一中培才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从维护培才学校的整体形象出发,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树立崭新的个人形象。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一份重要的责任。况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现代文明生活的需要,也是树立现代培才人形象的需要。我们要展示一中培才全新的精神风貌,必须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坚持,需要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培才是我们大家的培才,培才的荣辱就是我们大家的荣辱,反过来,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也都代表着培才,影响着培才的对外形象。不论是为了培才的整体形象还是为了我们的个体形象,我们都应该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此,我们呼吁,同学远离陋习,把不文明的行为赶出菁菁校园。

  谢谢大家!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