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 勤俭节约的态度, 养成文明礼貌、 诚实守信、 友爱宽容、 公平公正、 团结合作、 有责任心的品质。
(2) 热爱祖国, 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 尝试合理地、 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行为与能力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初步懂得规则、 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 民族、 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 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 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关心集体、 参加集体活动、 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 了解家乡环境问题, 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 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 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 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体会电视、 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 学会合作办小报, 了解通信的发展, 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 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二、 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 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 乐于探究、 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道德与法治》 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 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 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 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 体系展开学习内容, 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 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 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 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 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 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 选择、 适应、超越的能力, 以争取个人幸福、 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 的生活教育主题, 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 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 教材设计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因此, 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 促进自主活动, 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 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 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 行为习惯、 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 目标的自然统整。
4. 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 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 供师生参与的活动题材, 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 从而将自然、 人文资源和经济、 文化背景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 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三、 学情分析
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 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 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 能积极学习, 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 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 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 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 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 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四、 教学措施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 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 利用插图, 图文对照, 边看边说边想, 帮助学生理解。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 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 突出正面引导, 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4. 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5. 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6. 领略大自然的美, 了解社会的繁荣, 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7.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采取由浅入深、 由近及远、 循环往复、 螺旋上升、 形式多样等方式, 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 从不同角度、 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五、 实验课题与实施方案:
实验课题: 《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构建《道德与法治》 课堂新生态》
实施方案:
1、 以 1 班的学生为对象, 进行研究, 及时反思和小结, 根据实验的进展, 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2、 围绕学科“核心素养” 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3、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应重视课堂的合作交流
4、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应重视引导学生体验探究
5、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应更善于整合课程资源
六、 教学活动的安排:
1、 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高质量的备课才能生成高效率的课堂, 要树立正确的备课价值观。 在备课方面, 要注重对教材的钻研,切实加强课堂研究, 避免上课马虎。
2、 认真上课。 加强课堂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 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教学时以情感人, 以饱满的热情和教学艺术点燃学生学习情感,形成规范、 和谐的课堂氛围。
3、 要经常听课、 说课, 以取长补短,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不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面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机智, 以及丰富自己对于新课程、 新课改的认识。
4、 在教学中, 坚持以活动为主, 注重感受领悟、 积累、 运用, 从而提高道德水平。
5. 教学中实行 1 加 1 帮扶活动, 优秀生帮助学困生, 注意对学生的培优补差。
七、 教学业务的学习:
1. 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 的要求, 指导教学工作。
2. 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授课能力。
3. 虚心向各位教师学习, 在工作上互帮互助。
4. 认真参与校本教研, 做好学习笔记。
六、 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