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e、浪潮——最壮观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篇二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观潮》记叙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2. 学情分析
1、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有些大城市的孩子见得也多。农村孩子在这方面比较薄弱。
2、这些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求知欲较强。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13生字,能正确读写“若隐若现”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奇特。
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潮来时的情景。
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设计意图: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让他们快速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顺利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脉络有个整体把握,清晰了然。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学生能很好的学习课文。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5.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6.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我班学生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查阅有关钱塘江及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教学课题:
《观潮》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作者“我”的耳闻目睹,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同时运用多种手法,从多个方面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而来的奇观。
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没有对大潮景观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和引导发现法来使学生由词达意,由意成境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观。在学法上,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自由读,分组读,对比读等,使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让学生在朗读里感知文中的意象美。在朗读感知的同时,我会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描述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倾听、吸取他人观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作用,水面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做“潮”。(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目睹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
明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这样描述过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谁能告诉老师,他们都在描绘哪里的潮水?
是的,他们都在描绘发生在我省钱塘江流域上的潮汐涨落现象。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1.钱塘江大潮发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
2.潮水涨落是由于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
3.钱塘江大潮潮来之时场面十分壮观。
[小结]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在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是一年之中最大的,所以就有了八月十八观潮日的说法。钱塘江大潮以雄伟的气势,多变的画面,迷人的景象引来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目光,一起去观赏钱塘江大潮震天撼地的景象。
【设计意图】 在引出课题的同时,教师介绍了什么是潮,使学生对潮先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观的意思就是目睹、看。接下来分享课前准备的预习资料,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学习,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启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生字词教学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出来的,在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来一起读一读这些生字,注意后鼻音生字的发音。(生读生字)
“潮、浩、沸、涨” 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罩、薄、崩、霎”都是上下结构的形声字。 “罩”字别看他难写,你可以这么记住它:“桌”子缺两腿,上边加“四”盖。(生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并区分组词)
接下来谁来读一读下面这些词?你发现了什么?
薄(bó)雾而不是读薄(báo)雾,在词中指的是密度小的意思。闷(mèn)雷而不是闷(mēn)雷,指声音低沉的雷。
多音字在语文学习中是十分常见的,同学们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上下文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不能只按照平时的经验,乱读一气。
(二)感知课文内容
读完了课文,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了你比较深刻的印象或是你比较喜欢的?把他们读的精彩些,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同学在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当一回小评委,评一评他读的好不好。
1.“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显示出了观潮的人非常多。大家对潮水十分期待。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我仿佛感受到了潮水扑面而来的感觉。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潮水的声音好像山崩地裂,非常的响。
(1)先学生自己尝试朗读。
(2)同学评一评。教师同时穿插介绍朗读技巧。
(3)教师范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朗读让学生弄清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同时。通过品读赏析自己喜欢或映像深刻的句子,学生可以读的更加主动投入,也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初步构建起大潮雄伟壮阔的景象。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学生评价读,教师示读等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的读的能力有一定培养。教师采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方式,也融洽了师生感情。
三、细读课文,感受奇观
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的一个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生默读课文)
“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中“观”一样吗?请同学们查阅字典,看看字典老师是怎么说的。
[教师小结] “观潮”中“观”是看,察看的意思,观作为动词使用,可以组词~赏、~察、参~。而 “天下奇观”的“观”是看到的景象或样子,观作为名词使用,可以组词大~、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对照课文中的插图,你认为“天下奇观”的“奇”具体体现在了哪里呢?(小组交流、讨论)
1. 体现在“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从大潮来的时候读出了“奇”。(板书 潮来时)
2. 体现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你也是从大潮来时的声音中“听”出了“奇”,还有同学从其他地方品出了“奇”吗?
3.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真棒,你从观潮前的人数中体会到了大潮的“奇”,还有没有?(板书 潮来前)
4. “霎时,潮头奔腾而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你又是从潮来之后看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板书 潮来后)
[教师小结] 在观潮中,钱塘江大潮的“奇”可谓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啊,它气势磅礴,又变化多端,所以作者才用“天下奇观”来赞扬它。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说的一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理解“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中“观”的区别,从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了解“奇观”,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钱塘江大潮三个阶段的“奇观”。接着,运用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这一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在头脑中大致形成大潮来时的影像,为下一课时,理解作者如何描绘潮来之时做好准备。同时,又创设了情境,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欲望。
四、研读课文,感悟奇观
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想必同学们都被这“天下奇观”的气势所折服了吧?在课文中,作者用他独特的遣词造句的功夫把这壮观激烈的场景也描绘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作者先写了观潮前的景象和人们在昂首东望等待潮水到来,再写了潮水来的时候的景象,最后写潮水退去。
你能根据老师黑板上写的和这位同学刚才说的给课文分分段吗?
1、2自然段为一段;3、4自然段为一段;5自然段为一段。
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时间、地点、事件的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句子中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什么?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盐官镇”
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据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这两句话,向我们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些地方?
1. 作者观察了潮来前的江面。
2. 作者还观察了观潮的人群。
3. 作者观察了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
4. 作者还观察了江边的山。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这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师出示描写潮来之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笼罩着一层薄雾,朦朦胧胧的,远处的小山一会看得清,一会又看不清,这种奇异的景色,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
若隐若现。
听老师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你脑海中潮来前的江面是怎样一番景象。(师读)你们从老师的朗读中感觉到了什么?
江水很平静。(板书水平如镜)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要能够读出江水风平浪静的美丽。还有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神秘感。(生齐读)这一自然段还写了观潮的人群。谁来读一读?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未读出一种焦急、期盼的感觉。)
假如你也在海塘大堤上,望着平静的江面,观潮的人们已经等了好久,江潮还没有来,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1.是焦急的。 2.盼着它来。
你来试一试,把人群急切想看见大潮的心情读出来。(生再读课文)
人山人海是什么意思?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他们的心情是?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教师小结] 是啊,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赶来一睹大潮的风采。大堤上的人们都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潮来时的盛况。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等不及要见到潮来时那种震天撼地的景象的了呢?我们下节课就来一起见证这动人心魄的一幕吧!在这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预习3、4自然段,根据要求找一找,写在你们的摘录本上。
【设计意图】此设计旨在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生在弄懂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去感知语句的语言美、意境美。通过积累描写潮水声音,形状的词语、句子,一方面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下节课的课堂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好词好句的积累。
五、拓展延伸
1、 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
2、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同时也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真不错,下节课相信大家会学得更好。
3 、指导练习写字、写词。
4、 布置课后作业:继续收集有关钱塘江的名诗句,准备参加下次的诗词朗诵会。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百度搜索,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习字词方面,百度知道为我们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帮助,利用百度知道学习字词这一方法的习得成为学生自学的有力助手。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本课注重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