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决胜时期,有这样一些地方,这样一些人,他们虽被认定为贫困户,但不愿”等、靠、要“,决心稳扎稳打,用心做人、做事,用勤劳脱贫致富,让一贫如洗的状况成为历史,从而步入脱贫致富新时代。
在雪山镇立马村就有这样一些人,其中和平小组的李润就是代表之一。凤庆县雪山镇属国家重点贫困乡镇,立马村人世代在贫困线上挣扎。生于1979年的李润在成长道路上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困扰,年少时曾在家里当过泥巴匠、种过地、养过牛,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个地道的农民,他说:”这里穷了几代人,没有产业资源,更谈不上经济发展,穷山沟里家家户户也只能勉强吃饱饭。“到了结婚的时候,他还憧憬过通过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让这个家过得更美好,却没想到自己的这段婚姻经受不住贫困的考验,在女儿1岁的时候,妻子就因无法忍受贫寒而离家出走,一晃已是十余年。让这个处在风雨摇曳的家庭更雪上加霜的是,家里除了有女儿需要抚养,还有4个老人需要赡养,其中李润80岁的爷爷双B失明多年,需要人全天候照顾,基本丧失行动能力;多年照顾一个膝下无子的婶婶,现已82岁,身体状况欠佳;父母已60多岁,除了在家种地、养殖之外,没有经济能力;全家的负担都落在了这个男人的肩上。自从2015年被认定为贫困户后,不甘心一辈子在贫困线挣扎的李润,决心用辛勤和汗水改变命运。
一、甘蔗种植,脱贫步履第一步
雪山镇地处山区,当地缺少水利设施,适宜种植一些耐旱的农作物,比如甘蔗、核桃等。李润积极参加了当地政府关于甘蔗种植的技术培训,掌握了相关技术。同时,在党的致富政策下,甘蔗收购商云县糖厂事先提供了甘蔗苗和肥料,让没有启动资金的李润有了发展之基。在发展之初,李润和60多岁的父母在自家承包的10亩土地上种植甘蔗,基本能维持生活。2014年以后,甘蔗市场价格低迷,糖价持续走低,各地村民纷纷减少种植规模,但李润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低价承包、租种其他村民不愿种的土地,将甘蔗种植规模发展到了50亩,别人笑他不懂行情,但他坚信市场低迷只是暂时的,即便市场长时间不回暖,也只是多付出一些劳力。经过两年的不懈坚持,李润终于迎来了甘蔗市场的春天,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二、创新思路,多方发展,奠定脱贫之基
甘蔗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不错的提高。同时,李润认识到甘蔗价格受市场波动较大,光靠甘蔗产业很难真正脱贫致富。鉴于上有老弱病残,下有育儿负担的家庭实际,他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他发现,当地的黄牛品质广受好评,于是决定在发展甘蔗产业的同时,在家发展黄牛养殖产业,通过种植、养殖的有机结合,以牛粪化”肥“,甘蔗叶入”料“,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勤德兼备,树立脱贫新模范
多年来的拮据生活,被妻子抛弃的巨大打击,并没有击垮这个男人,反而加深了他对责任的理解,对亲情的珍惜。面对无依无靠的婶婶,他不离不弃,几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婶婶82岁高龄的身体依然健朗,甚至能承担适当家务。周围的村民在谈论起李润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在驻村工作队队员走访他家时,老人家还跟我们说起:”自己能有这么好的侄子,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李润还向我们表示,在新房建成后,要带婶婶一起入住。
”扶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这句话在李润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李润在脱贫道路上也得到了帮扶责任人的积极引导和大力相助。当下,凤庆县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我们希望身边那些贫困群众像李润一样积极行动起来,树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荣辱观,克服”等、靠、要“的不良心态,苦干实干,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发挥自身能动性,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