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类的探月历程

2024-07-16 来源:小奈知识网

人类的探月历程

篇一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环绕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探月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和重要科研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这些年人类重返月球又兴起热潮,并开始研究在月球上建设永久性基地。

美国从1958年8月起,几次向月球发射“先锋”系列探测器,但直到1959年3月的“先锋4号”才勉强成功,成为美国第一个脱离地球重力的探测器。后来美国又发射了“艾布尔”、“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器”、“探险者”以至后来的“阿波罗”等系列月球探测器,1958-1976年共56次,37次成功。

前苏联经过几次尝试,1959年1月成功发射“月球1号”,9月再次发射“月球2号”,受控首次撞击月球,10月又发射“月球3号”,首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照片。1958-1976年,前苏联先后发射“月球号”、“探测器”、“宇宙号”、“联盟号”等系列月球探测器共64次,21次成功。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功登上月球,留下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后续的阿波罗飞船又5次成功载人登月,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1970年11月,前苏联无人驾驶的月球车1号搭载“月球17号”探测器在月面“雨海”地区着陆,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辆月球车,它在月面上行驶10.5公里,进行10个半月探测,考察月面8万平方米。1973年1月,前苏联发射“月球21号”探测器,携带的月球车2号在月面行驶37公里,向地球发回88幅月面全景图。

1969年5月,美国在“阿波罗计划”中开始月球车研制,1971年7月,“阿波罗15号”登上月球“雨海”地区后,两名宇航员进行了航天史上第一次有人驾驶的月球车行驶27.9公里,收集月岩样品77公斤。以后“阿波罗”16号、17号携带的月球车又分别在月面行驶27公里和35公里。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兴起新一轮探月高潮,中、美、欧、俄、日、印等国家和组织都提出各自探月计划。

1990年1月,日本发射“缪斯A”号卫星,进入太空后更名“飞天号”,向月球轨道释放一颗小型探测卫星,但很快出现故障而失灵。

1994年1月、1998年1月,美国先后发射“克莱门汀”号、“月球勘探者”号,对月球形貌、资源、水冰等进行探索。

2003年9月,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智慧1号”成功发射,经过13个月漫长飞行进入月球轨道绕月飞行,并于2006年9月受控撞月。

2007年9月,日本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月亮女神”号,包括一个主轨道器和两颗小卫星,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后受控落月。

2007年10月、2010年10月,中国先后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和探月工程二期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进入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2008年10月,印度发射“月船一号”卫星,获得一批科学成果,但在轨运行不足一年与地面失去联。

2009年6月,美国一箭双星发射“月球勘测轨道器”和“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

2011年9月,美国又发射“圣杯号”月球探测器,对月球重力场系统进行精细探测。

篇二

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名叫万户的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点燃了椅背上的47支火箭——在这位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有记录的航天事业实践者粉身碎骨600多年之后,月球上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仅仅是幻想,在古老传说和科幻小说中,金色的月球是诱惑人类的迷宫,是赐予人类力量的天堂。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首先从举头望明月时的翩翩浮想开始。嫦娥奔月、吴刚折桂……不但中国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美妙传说,西方人也同样对夜空中的这个银盘充满了想像。在英国中世纪小说《月中人》中,作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月亮:那里没有绝望,没有动乱,也没有战争;月球上的居民们讲着音乐一般的语言,有着和地球人相似的长相,只是头要大一些,这使得月球居民比地球人更加聪明…… 而在1865年法国出版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想像力丰富的作者正确地预言了火箭发射、失重、变轨飞行、海上回收等航天活动中的基本情况,同后来航天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

人类第一个系统观测月球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用一架直径不到3厘米的自制望远镜瞄准了月球。尽管非常不清晰,伽利略仍然发现,月球并不像当时的天文家宣称的那样光滑,“完全不是完美球面上那样的圆滑”,而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球体。伽利略的研究不仅颠覆了很多人类已知的“成果”,也颠覆了一些宗教的教义——他的研究不但没有得到承认,反而遭到了当时主流学者的反对。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零距离触摸月球的脚步,缓慢而艰难。

不仅仅是诱惑 ,月球对人类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从1958年美国和苏联启动探月计划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航天大国都先后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深空探测活动。中国卫星专家、中科院院士叶培建院士介绍说,截至目前,全世界进行过月球探测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俄罗斯(前苏联)、欧洲和日本,已经开展的月球探测活动123次。 在近50年的月球探测史上,人类为了这个执著的梦想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成功率不到50%。”“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美国进行的56次探月试验失败43次,俄罗斯(前苏联)也有19次失败的记录。

在早期探月活动中,高发的火箭故障率是导致探测行动失败的主要原因,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近年来探月活动的大部分故障主要集中在探测器上。1959年,前苏联的无人登月器“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5年以后,美国的“徘徊者7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成功硬着陆。1969年7月20日,人类迎来了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并留下了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从1969年开始的3年中,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在那个年代,美国和前苏联都在这场狂热的登月竞赛中投入了天文数字的资金和设备。当狂热开始降温以后,随即而来的,是长达20多年的沉寂。直到1994年,美国宇航局再次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重新启动探月计划。进入21世纪,日本、印度也加快了进军月球的步伐。

中国人一路走来  ,1978年,当一块1克重的月岩样品作为美方礼物送到北京后被一分为二,当时43岁的科学家欧阳自远拿到了0.5克。“我的研究,就是从那一块0.5克的月球岩石样品开始的。”如今,72岁的欧阳自远成为中国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

早在1962年,中国人就开始了对月球的探索。其中的艰难和曲折,却很少有人知晓。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研究机构只能收集研究国外公开的数据资料,但中国科学家们不懈坚持,几十年来,形成了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为今天的探月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4年,中国科学家的探月构想正式提出。在将近10年的过程中,围绕“探月有没有必要,是否可行”等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当然有必要。”叶培建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他看来,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总是生活在摇篮中,可见外层空间总有一天会变成人类的第四个生存空间。“10年中,我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呼吁和说服。”欧阳自远说,“别人的永远是别人的,不能因为美国能造汽车,我们就不需要自己的汽车工业。”

2000年10月,时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在“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宣布:“在空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这是中国高层首次向外界表露了探月的决心。

一个月后,中国政府以航天白皮书的形式表示要“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2003年,“嫦娥工程”正式上马。4年以后,世界的目光汇聚到了中国西昌。在这个有着“月亮城”之称的川西小城,“嫦娥奔月”将从传说成为现实。

篇三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太阳系第五大卫星;它与地球的关系在太阳系中极为特殊,其质量达到了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而太阳系其它行星的卫星远远达不到这样大的比例。实际上,地球和月球在围绕着它们的共同质心转动,因此,在天文学上专门将地球和月亮称为“地月系统”并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月球的存在对于维持地球自转轴的稳定非常重要,而月球引力引起的潮汐作用甚至比太阳还要大。由于“潮汐锁定”的原因,月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相同,使得它总是只有一面朝向地球。

对于月球形成的原因,目前有很多种假说。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月球是在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大碰撞之后形成的。国际探月主要是美国和前苏联进行的,进入21世纪,我国的“嫦娥工程”稳步推进中。

1.早期的月球探索

古代的天文学家很早就开始观测、研究月亮,1609年,伽利略首次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亮,使人类对月球正面的地形开始有详细的了解。但真正的飞越是在二十世纪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之后才开始的。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解决了将人造物体发射到太空的基本技术之后,马上就开始着手向月球发射探测器。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只能将物体送到近地轨道,因此需要在原来运载火箭的基础上增加一级,将探测器送到地月转移轨道。最早的发射是从1958年开始的,但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前苏联才在1959年1月2日成功发射月球1号,经历34小时的飞行之后,从距离月球5965公里的地方掠过。实际上,前苏联发射了很多的探月飞行器,但仅对取得成功或部分成功的任务命名并予以公布。最初月球1号的任务是撞击月球,但并没有达成目标。最终这一任务是月球2号在1959年9月14日完成的,它成为人类在外星球实现硬着陆的第一个物体。之后,前苏联马不停蹄地实施了第一次从月球背面拍照的任务——月球3号。由于那个年代还没有数码技术,月球3号上携带了老式的照相机,拍摄后在探测器上显影,然后用电视摄像机扫描并把信号传回地球。1959年10月,月球3号获得了月球背面的图像。这对人类来讲可说是意义非凡,体现了科学与工程上的重大成就。赫鲁晓夫甚至拿着月球背面的照片去和美国总统炫耀。

2.苏联早期辉煌

载人登陆月球,首先要掌握月面软着陆技术和绕月飞行技术。由于月球基本上没有大气层,从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的探测器只能依靠自身携带的火箭发动机进行减速,最终实现以接近于零的速度降落到月面。前苏联设计的月球9号探测器在1966年1月31日发射,在距离月面75公里时开始制动,工作48秒后,在距离月面250米时将速度降到零。之后着陆器利用反推发动机缓慢降低到距离月面4米高度,由一根探针触发两个气囊充气,在气囊的保护下降落到月面。

实施月面软着陆在人类太空时代的早期是非常困难的。前苏联共进行了12次尝试,只成功两次。美国直到1966年6月才由勘察者1号实现第一次软着陆。但这一时期的飞行任务为后来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月球9号所使用的气囊技术,现在依然在被火星探测器使用。

1966年3月31日,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0号探测器,成为第一个人造月球卫星。它在月球轨道运行56天,绕飞行了460圈。所携带的磁力计、伽马射线光谱仪和红外辐射计等设备积累了大量的探测数据。而美国也在同一年8月发射的月球轨道器1号任务中实现了类似目标。

3.激烈的登月竞赛

人类载人航天史上最宏伟的篇章,当属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登月竞赛。美国通过实施“水星”计划,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的基本技术。通过“双子星”计划,掌握了载人登月所必须的舱外行走和交会对接技术。最终通过“阿波罗”计划实现了载人登月的目标。

当时的载人登月可以有多种方案选择,最终美国选择了“月球轨道交会”方案,也就是由一枚火箭一次将用于天地往返的指令舱/服务舱和用于登月的登月舱送到月球轨道,登月舱实施登月后与指令舱/服务舱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抛弃登月舱后由指令舱将乘组送回地球。

1968年12月,土星五号火箭将“阿波罗8号”飞船发射到绕月轨道,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离开近地空间,近距离观测月球。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终于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月球,实现了载人登月的伟大壮举。之后又连续实施了6次载人登月任务,其中阿波罗13号虽然因服务舱故障登月失败,但却将航天员安全地抢救回地球,被誉为“虽败犹荣”。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