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第一讲)
陈冬生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大家好,我们这一堂课讲的题目是“毛泽东四篇经典原著导读”,副标题是“《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关系及其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我们今天学习毛泽东的四篇原著,《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四篇原著,我们主要围绕一个中心词、一个关键词来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所以我们分三个大问题来讲:第一个大问题,毛泽东四篇著作的历史背景和学习意义;第二个大问题,四篇著作的内容要点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三个大问题,四篇著作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和现实启示。
一、四篇著作的历史背景和学习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我们现在先讲第一个大问题,毛泽东四篇著作的历史背景和学习意义。我们知道毛泽东的哲学思想非常具有中国化特色,而他的基本原理又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什么呢?
重点包括哲学概念与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及其对立,三大基本规律的基本规范和主要观点,发展和联系的各基本环节的内在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区别,实践活动在认识、在认识形成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和辩证过程,还有真理的检验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这些都是重点。难点在哪里呢?难点就在于发展和联系各基本环节的内在辨证关系,真理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辨证关系,对需要与利益范畴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评价,正确认识。关键是主要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哲学思维方式。学哲学关键是要形成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哲学的思维方式。
当然这些只是简略地提一下让我们复习一下以前大学里面学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我们从以前在大学里面上公共课,就形成了一个通俗的看法。把它通俗化,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如果通俗起来就那么几句话,大家印象很深。大家都知道,首先最重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然后我们都知道,唯物史观,从哪里唯物开始呢?那就是世界的物质性,就在于它的物质的统一性,首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又是多样化的,而物质的运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世界发展的动力。而运动是有规律的,包括自然规律,包括社会规律,还包括思维规律。规律是可认识的,认识规律是有方法的,这个方法就包括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一系列范畴。认识是不可穷尽的,不是说你一次就能认识清楚,因为时空是无止无边的,规律的
显现也是分层次、分阶段,还要受认识主体、认识能力的制约。
认识的结果分为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那么整个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共产党只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工具,这句话必须搞清,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工具,不能反过来说。而是人民群众手的延伸,科学反映确定性的真理认识,而信仰着眼于非确定性价值认识和价值选择,意识形态在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为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解决意志定向问题,诸如此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通俗理解,通俗表述。
(二)《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
我们知道,我们教科书的哲学,都是苏联教科书移植过来的,改造过来的,借用借鉴过来的。在革命战争年代讲实在话,我们那个时候主要是在实践中去学习,毛泽东,看两幅图就知道了,那个时候在抗大,就专门讲过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我们今天学的毛泽东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实践论》《矛盾论》,就是毛泽东当年在抗大他的讲课稿,演讲稿1937年毛泽东在抗大讲了《实践论》《矛盾论》,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1957年2月,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演讲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我们都知道,陈云曾经多次强调,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首先就要读《毛泽东选集》,而读《毛泽东选集》呢,首先就要从五篇富有哲学思想的文章看起,这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问题。毛泽东的五篇文章,就是陈云所指的、所讲的、所强调的五篇哲学著作。当时他讲了这么几篇,第一篇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是按时间顺序来讲的,第一篇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二篇就是《实践论》,第三篇就是《矛盾论》,第四篇就是《论持久战》,第五篇就是《战争和战略问题》。这五篇著作都是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那么我们今天讲的四篇原著,其中有两篇也就是《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在这五篇哲学著作中是最基础的,是最具哲学形态的哲学著作,也就是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就是纯理论的,纯基础理论的。讲实在话,我们以前也讲纯基础理论都是从苏联教科书来讲来学,而毛泽东把它中国化了,就《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著作里面最有哲学完全哲学形态的经典原著。
而我们今天还讲两篇《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它不是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是写于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就是50年代中期写的,它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我们知道关键我们要搞清,为什么要写这些?那时候讲实话打仗都那么紧张,战争环境那么残酷,为什么还要专门去研究理论问题呢?因为这个问题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相关的,就是为了批判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另外还有党内的经验主义。所以毛泽东重新回顾了当时那个十年的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然后从中总结规律性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王明是在当时在党内来讲,是有名的大理论家,他自称自己是顶尖级的,为什么呢?他是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回来的。当年从整个历史背景就知道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是有它的特定路径依赖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
首先不是在发达国家搞成的。马克思最初他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在那个时代,他最初设想的是要搞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要同时搞。为什么要同时搞呢?因为单单一个国家搞很可能周边的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就会把你灭了,所以必须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同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可能成功。
后来在实践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两败俱伤的时候,这个时候俄罗斯当时也是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是其中的一个战争国,一个参与国。这个时候由于战争造成了危机,帝国主义的链条上出现了薄弱环节,我们列宁就利用了这个危机,把国际的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国内的革命战争,然后从2月革命最后到10月,掀起了社会主义革命,还搞成了。就没想到,不是在几个发达国家同时搞社会主义才搞成,而是在一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俄罗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了。
这是不是证明马克思的判断是错的呢?不是,马克思的判断,恩格斯的判断,他从逻辑推理来讲,从当时的环境来讲,他的判断是对的。但实践证明,列宁又开出来一条新的路线,就是在帝国主义利用帝国主义战争的危机,把国际帝国主义战争转换为国内的革命战争,然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当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料的,单单一个国家搞社会主义,周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世界,就会联合起来灭掉你。所以后来苏联苏维埃政权,遭到了周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十多个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干涉苏联。所以苏联这个时候采取了军事共产主义,为了抵抗外敌入侵,和国内的白匪,采取军事共产主义,最后才熬过来。熬过来之后,列宁总结到,从中得到了经验教训,也从马克思、恩格斯得到启示,全世界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
所以苏联后来就搞了个第三国际,也就是共产国际,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苏联,把这个第三国际共产国际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的一个联合体,一个联合中心。然后通过这个第三国际共产国际,来输出革命,所以他们就派了很多人到周边的一些国家去搞地下工作,然后掀起了革命,掀起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要为周边的一些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培养一些革命家,革命者。所以在莫斯科大学搞了一个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主要就是培养中国的革命者。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共产党送了很多人到那边去学习,王明就是其中一个。再加上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是在苏联和共产国际帮助下成立的,1921年的时候,讲实在话,我们当时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它当时叫做共产国际远东局中国支部,就等于我们是一个支部。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讲实在话,我们采取什么政治路线,什么组织方法,一个是从苏联俄国移植过来的,所以我们那个时候提出是以俄为师,我们中国革命是以俄为师,那就是走革命党的道路,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武装夺取政权怎么夺取呢?最初也是学俄国的,中心城市暴动。而最初中国又处于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还得完成民主革命,所以共产国际他们就给中国共产党制定一个路线,就是国共合作。支持我们国共合作,然后掀起了北伐战争,这当时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制定的这条路线。所以那个时候讲实在话,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然后帮助国民党进行北伐战争,这些都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
那么大批革命者送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去学习,那么很多人从那里毕业回来,回到国内来,他们有理论,有知识,但是就缺乏革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而王明当时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是读的不错的,马列也是读的不错的,再加上这个人的脑袋好用。他是湖北送过去的,选调过去的,他在那里跟那个米夫关系搞得好,米夫后来又当了校长,米夫就是他的导师。结果米夫一些不好的作风,他也学到了。搞什么派系斗争,搞极左,搞教条主义。再加上王明也把那个关系从一个工作关系,革命同志的关系,搞成一个带有私人亲戚的关系,他把自己的小孩叫这个米夫叫成干爹,他们的私人关系就搞的特别好了。所以米夫就特别扶持这个王明,想让他回国来,当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
所以王明一回到延安,回到国内来,他就是以大理论家自居,但实际上没有革命实践经验。他到了延安之后,很多到延安的知识青年,从上海,从北京这个大城市,到延安去投身革命的,一听说莫斯科中山大学来了个大理论家,那趋之若鹜。最初王明在抗大讲课的时候,这时候听课的连过道多坐满了,因为王明确实读书读的不错,背了很多马列的原著,他讲课讲着讲着他又从马克思哪一个选集里面,第几卷,第多少页,有一段什么话,他就背出来了。人家一翻,果然一字不差,所以他倒背如流,了不得。
结果在实践中,他又犯了左倾主义,在左倾主义这个路线上,同时又搞派系斗争,后来使我们党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但是由于革命战争时期,这些经验这些教训,也没得到很好的总结。而毛泽东那个时候是军委主席,那个时候从遵义会议开始,他是负责军事,军事上的负责人,到后面才当了军委主席。从其他的职位上他还不是最高职位,那个时候讲实在话,王明的影响,在理论上的影响,实际上还没有真正消除。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有些人不太很理解的。所以后来毛泽东就觉得这个问题不解决,那我们党的从高级领导到中层领导到基层领导,思想很难得到统一。
但是你要批判王明的左倾路线,和我们党内的一些经验主义路线,那就有一个问题在了,你单单就事讲事,人家不服气,人家说你不懂理论。你那个事件实际上是经验主义,是个就单单讲经验的话暂时讲的话,讲具体的就事论事的话。所以必须从哲学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把道理讲清,这样向王明这一路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来的,那些革命者,才能真正服气。
所以毛泽东同志他这个时候成效是新的,写了几篇哲学著作,最有代表性的,最有理论形态的,哲学理论形态的,中国化哲学理论形态的,那就是《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既批判了王明的错误,及其实质所在,又澄清了他的错误带来的思想分歧和混乱,这样有利于统一全党和全军的思想。
(三)《实践论》的写作背景
《实践论》的写作背景,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呢?红军当时被迫行使25000里长征,为什么会被迫?大家知道25000里长征,是后面命了这个名的,不是说我们在井冈山搞根据地的时候,就设计一套25000长征,没有设计的,那个是没有顶层设计的,当时的顶层设计不是要跑25000里。后来是没办法了,搞的很被动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你再不走的话,突围的话,很可能我们红军就会全军覆没。当时要走也没想到要走25000里,当时就想走到山西去,到后来那个根据地去。
所以当时25000里长征是被迫的,为什么会被迫?那就是跟我们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
所犯的一系列的严重错误有关。毛泽东他曾经说过,一些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唯物辩证,辩证唯物论的,没有不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犯那么多错误,都是因为离开了辩证唯物论,毛泽东写《实践论》,写《矛盾论》的初衷就从这里就开始了。因为就事论事,一部分人相信,一部分人不相信,然而他不相信还说你没理论水平,所以《实践论》的写作背景在《毛泽东选集》中就有明确的表述。毛主席当时怎么说的呢?他是这么说的,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就吓唬人民。
还有另外一部分同志呢,就有经验主义,这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段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全局,虽然也是辛苦的却是盲目的在工作。所以它不但要反教条主义,还要反经验主义。因为当时形成两种倾向,从莫斯科来的这一波偏向教条主义,他看不起这些有实践经验的,特别是在基层干过的。而在中国革命中,在基层实践中一起打江山的这波人,在战火里面,水火里面滚打的这部分人,都看不起那些洋学生,你们只会说,就不会干,你们的理论是空谈,而还要什么理论,他就觉得理论没大的用。这两种倾向你要找到一个切入点,那就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开始讲起。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哲学原理中国化。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就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
单讲空理论是没用的,如果你们单单实践也是不行的,当然这个里面,这一对矛盾里面,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矛盾里面,教条主义当时的影响是最坏的。所以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的这种主观主义,所以他提出为什么叫做实践论?他这个哲学著作的名字叫做《实践论》,就是要纠正在党内特别流行的,思想上的教条主义。同时也批判经验主义错误,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进而达到统一全党的思想。
当初毛泽东曾经在反对主观主义的时候,特别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印象都很深。他给这个教条主义画了个像,特别是留苏回来的教条主义王明之类,他讲王明的主观主义是什么呢?就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特别形象。
(四)《矛盾论》的写作背景
我们知道《实践论》和《矛盾论》,都是在1937年前后这一段时间写的,这段时间刚好也是中国革命的转折时期,也就是说先写了《实践论》之后,接着就写了《矛盾论》,也是为了批判这个左倾教条主义,再加经验主义。特别是为了克服教条主义在青年学生中,青年革命者,包括上层,克服他们的负面影响。所以《矛盾论》的写作背景,是在《实践论》的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根治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毛主席当时说,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所以《矛盾论》的重点就在于从哲学的高度,批判教条主义的错误,要号召全党灵活的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所以这两篇著作的写作背景,是在同一个大背景下写的。
(五)《论十大关系》的写作背景
那么后面两篇著作,我们今天要讲四篇著作,后边两篇著作,一个是《论十大关系》
一个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也是在同一个背景,但是这个背景就在另外一个历史时代,就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这个时候要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时候这就是这个背景。
《论十大关系》它的写作背景,具体写作背景就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我们提出了以苏为鉴,大家知道中国革命是以俄为师,从以俄为师然后到了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提出了以苏为鉴。也就是说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对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进行初步的探索。
当然,《论十大关系》它就是在调查研究、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毛主席先后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商业、财政等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而且在核心层又经历了几次讨论。然后由他归纳总结,对其中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或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这样就从十个方面总结出十大关系,实际上就是说要在社会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
(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写作背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它的具体写作背景也就是1957年的2月27号,毛泽东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当时我国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毛主席特别强调指出,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这个判断非常及时,而且是非常准确。因为在这个之前,我们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因为新中国一建立,解放初期当时的阶级斗争讲实在话你不搞都不行,为什么?阶级斗争是事实存在的,在当时来讲,特别是敌对分子,破坏分子,所以那个时候三反五反接着就来了,从土改到三反五反等等一系列的都是大规模的群众阶级斗争。
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公有制,特别是国家层面这个公有制,城市和工业这一块的公有制,国有制,基本框架建立起来了,农村逐步走向了集体化的道路。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大局稳住了,那么我们就要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而这个时候,你就有个判断,社会主义还有没有矛盾,这个要解决,那个解决了,还有没有矛盾?最后从根本上要做一个社会主义矛盾的判断,基本矛盾的判断。在这个基础上然后我们采取什么对策,所以毛主席在这个《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这几个大问题定了个调。
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就敌我矛盾降为次要方面,主要矛盾社会的政治生活主要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当时1956年就是毛主席这篇著作之前,我们确定的路线就是八大路线,实际上就是在这个判断基础之上,进一步把八大路线做了确认,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承和发展,因为我们这个是就是完成一个大转型。通俗地讲,就是从革命党,从地下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那么转向执政党,我们的思维方式就得转型,我们的政治路线也得转型,必须从打江山向坐稳江山转型。就是原来我们是坐台下,现在我们坐台上了,这个时候你不能老用坐台下那个思维来在台上指挥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