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星堆主要文物

2024-07-16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三星堆主要文物

通宽17.2、通高34.8厘米    二号祭祀坑出土    这件人像为二号坑B型中唯一一件平头顶戴冠头像,其顶盖与头像分铸。人像所戴头冠为回字纹平顶冠,脑后发际线较高。其面容消瘦,双眉似皱,表情凝重肃然,威严直透而出。其头冠究有何具体含义,今已不详,估计其所代表的身份等级可能高于其他无冠者头像,执掌着较大的政治宗教权力。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共三枚,长9.3~11.3,宽2.3~3.1厘米。由于长时间与青铜器埋藏在一起,虎牙为铜锈浸蚀呈碧绿色。每个虎牙的根部都有一穿孔,可能用来系挂穿戴作装饰之用的。蜀人有尚虎的习俗,虎以其威武凶猛的形象令人敬畏,用虎牙制作的工艺品不仅仅具有装饰的功能,可能还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具有辟邪的作用。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通长38.2厘米。器身呈鱼形,两面各线刻有一牙璋图案,在射端张开的“鱼嘴”中,镂刻有一只小鸟。鱼鸟合体的主题,寓意深刻,可能与古史传说中古蜀王鱼凫有关。该器制作精美,综合运用了镂刻、线刻、管钻、打磨抛光等多种工艺,在选材上,还充分利用玉料的颜色渐变,随形就势以表现鱼的背部与腹部,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通长25.2,宽7.2厘米。射端分芽开叉,多齿状扉棱向器身两侧充分展开,恍若张开的翅膀,极为美观漂亮。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通长40,宽10.1厘米。形体宽大,援呈三角形,。在援本部的两面正中阴刻有长方形的几何纹饰。全器呈黄褐色,上有流水状纹理,色调明快,通体打磨,线条流畅,制作精美。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长20.8,宽9.3,孔径3.3厘米。器形长而薄,两端呈圆弧形,一端宽,一端窄,中间有一圆孔,孔璧高高凸起,这是三星堆特有的器型,因形似古代的一种兵器——戚,故命名为戚形璧。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玉制的农具,称其为“玉锄”。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外径17.8,孔径6.7厘米。肉面平,上有数同心圆阴线纹,各组同心圆之间的距离相等,显然经过精确的计算,阴线纹线条均匀流畅,表现出极其高超的冶玉技术。

残长:43.4、宽:13.05厘米 三星堆遗址出土

这件器物系三星堆遗址出土。铜虎巨头立耳,张口露齿,昂首怒目,虎尾下曳,尾尖翘卷,一面微拱呈半浮雕状,光素无纹,另一面全身铸有虎斑纹凹槽,槽内由小方块绿松石镶嵌填充平整。铜虎前后腿部拱面有半环纽,应是用以套穿绳线或铜丝,以便悬挂。其造型以简驭繁,气韵生动,不仅说明蜀人对虎的观察相当仔细,也表明虎的形象在其心目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高44、口径19.7、盘径38.5厘米

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

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袋状足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类似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可盛水或置物。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 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沿头,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时也如今天吃火锅一样边煮边吃。

残宽21.5、高11.3厘米,重10.62克 一号祭祀坑出土

金面罩以金箔捶拓而成,鼻部凸起,中有锋棱,制作工艺精良。其大小与同坑出土的人头像面部比例基本吻合,可相匹配。估计可能原是附贴在某件人头像面部。二号坑也出土有两件已残损的金面罩,其大小与这件面罩大体相当,也有可能是从同坑铜人头像上脱落下来的。

高47.9,宽19.6厘米

1980年三星堆遗址出土

陶盉是三星堆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一种陶器。器顶有一半圆形口,一侧有一管状短流。器身微束,一侧有一宽鋬。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陶盉是一种温酒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相当繁荣,已有大量的剩余粮食用于酿酒。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