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2024-07-16 来源:小奈知识网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文言文阅读材料目录

女娲补天…………………………………………………………………………………4

燧人钻木取火……………………………………………………………………………4

精卫填海…………………………………………………………………………………5

夸父逐日…………………………………………………………………………………6

鲧禹治水…………………………………………………………………………………6

嫦娥奔月…………………………………………………………………………………7

鲲鹏之变…………………………………………………………………………………8

鲤鱼跳龙门………………………………………………………………………………8

牛郎织女…………………………………………………………………………………9

姜太公遇文王……………………………………………………………………………10

武王伐纣…………………………………………………………………………………11

武王克殷…………………………………………………………………………………12

伯夷、叔齐之死…………………………………………………………………………13

老父告诫孙叔敖…………………………………………………………………………13

大道之行…………………………………………………………………………………14

学者有四失………………………………………………………………………………15

颜渊、季路言志…………………………………………………………………………15

欲速则不达………………………………………………………………………………16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16

吾日三省吾身……………………………………………………………………………17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17

人不可以无耻……………………………………………………………………………18

学 弈……………………………………………………………………………………19

屈而不信…………………………………………………………………………………19

丹之治水…………………………………………………………………………………20

天长地久…………………………………………………………………………………20

以柔克刚…………………………………………………………………………………21

为义孰为大务……………………………………………………………………………21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22

万事莫贵于义……………………………………………………………………………23

景公出猎…………………………………………………………………………………23

社 鼠……………………………………………………………………………………24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25

晏子之御…………………………………………………………………………………25

景公闻命…………………………………………………………………………………26

运斤成风…………………………………………………………………………………27

丈人承蜩…………………………………………………………………………………28

庄周家贫…………………………………………………………………………………29

人之于文学………………………………………………………………………………29

君子之学…………………………………………………………………………………30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1

见异思迁…………………………………………………………………………………31

列子学射…………………………………………………………………………………32

杨布打狗…………………………………………………………………………………33

鲍氏之子…………………………………………………………………………………33

莫众而迷…………………………………………………………………………………34

自知之明…………………………………………………………………………………34

献媚取宠…………………………………………………………………………………35

马价十倍…………………………………………………………………………………36

唐睢说信陵君……………………………………………………………………………36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37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38

鲁人曹沫…………………………………………………………………………………38

国有宝乎…………………………………………………………………………………39

齐宣王好射………………………………………………………………………………40

齐桓公好服紫……………………………………………………………………………41

曲高和寡…………………………………………………………………………………42

西门豹为邺令……………………………………………………………………………43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43

晋平公问于叔向…………………………………………………………………………44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45

仁德之君…………………………………………………………………………………46

惠子之言也善譬…………………………………………………………………………46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47

梁君出猎…………………………………………………………………………………48

百姓贵如天………………………………………………………………………………49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50

商鞅变法…………………………………………………………………………………50

项羽少有大志……………………………………………………………………………51

破釜沉舟…………………………………………………………………………………52

萧何追韩信………………………………………………………………………………52

信钓于城下………………………………………………………………………………53

高祖纳善不及……………………………………………………………………………54

董遇“三余”读书………………………………………………………………………55

歌者不期子利声而贵在中节……………………………………………………………55

繁文之人,人之杰也……………………………………………………………………56

曹操割发…………………………………………………………………………………57

望梅止渴…………………………………………………………………………………57

文人相轻…………………………………………………………………………………58

曹冲智救库吏……………………………………………………………………………59

亮复出祁山………………………………………………………………………………59

亮自表后主………………………………………………………………………………60

诫外甥……………………………………………………………………………………60

诫子书……………………………………………………………………………………61

对症下药…………………………………………………………………………………62

管宁割席…………………………………………………………………………………62

王蓝田性急………………………………………………………………………………63

贫人睡瓮…………………………………………………………………………………63

桑中生李…………………………………………………………………………………64

盲子坠桥…………………………………………………………………………………64

要做则做…………………………………………………………………………………65

河间游僧…………………………………………………………………………………66

子产不毁乡校……………………………………………………………………………66

教学相长…………………………………………………………………………………67

孔子劝学…………………………………………………………………………………68

马上得之,诗书治之……………………………………………………………………68

原文                  女娲补天

往古⑴之时,四极⑵废,九州⑶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⑷。火爁焱⑸而不灭,水浩洋⑹而不息。猛兽食颛民⑺,鸷鸟⑻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⑼,积芦灰以止淫水⑽。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⑾,狡虫死,颛民生⑿。

注释

⑴往古:很远的古代。⑵四极:天的四边。远古时人错误地认为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⑶九州:泛指中国的土地。⑷这两句说:天不能完整地笼罩大地,地不能周全地承受万物。兼,合拢。覆,覆盖。⑸爁焱(l ny n):大火燃烧的样子。焱,火花。⑹浩洋:水势浩大。⑺颛(zhu n)民:善良的人民。⑻鸷(zh )鸟:凶猛的大鸟。⑼远古人类认为水灾与龙作怪有关,故女娲杀黑龙以拯救冀州。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泛指中原地带。⑽淫水:泛滥的洪水。 ⑾这四句话说:苍天修补起来了,天的四边扶正了,洪水涸竭了,中原平定了。涸,干枯;平,平定、安定。⑿生:得以生存。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火爁焱而不灭( ) ②猛兽食颛民( )

③鸷鸟攫老弱(    )()④淫水涸( ) ⑤狡虫死( )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杀黑龙以济翼州”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用短文中的信息填空。

这则神话选自《淮南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类为改变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无畏斗争。以女娲为例,她面对险恶环境,英勇奋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人类祖先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4.传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

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这个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原文 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①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②。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於③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鴞④,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⑤人。

注释

①遂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②屈盘万顷:屈盘起来,占的面积有一万顷。③於:同“于”。④鸹:鸱鴞(ch xi o),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⑤燧:读作su 。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音______义________

②默而识之 音______义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译文:

②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译文:

3.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教给我们许多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被“________,_________”这一自然现象所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

4.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请试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

①发鸠(ji )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②柘(zh )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洨(xi 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⑤少女:小女儿。 ⑥堙(y n):填塞,堵塞。

阅读训练

1.下面句中加点“是”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是炎帝之少女 B.吾尝疑乎是

C.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D.由是感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白喙_____ ②以堙于东海_____

3.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译文: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注释

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赛跑。③入日:进入太阳光圈。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⑥邓林:清代毕沅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列子·汤问》记载:“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即河南、河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附近。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未至,道渴而死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夸父与日逐走 B.池非不深也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愚以为宫中之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以恢宏、壮烈的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追赶太阳的巨人形象,始终把人物置于人(夸父)与自然(太阳)的矛盾冲突中,从而突出了人物。

B.夸父为了追赶太阳,一口气喝干了大泽的水,又向北去饮黄河、渭河的水。

C.神话结尾,那曾经与他一起奋斗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就以浪漫主义的出奇想像,为夸父的形象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D.“夸父与日逐走”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的雄心壮志。

4.神话是一种虚构,它以形象来体现远古时代人们对现实的认识,请你谈谈对这则神话意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鲧①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②,不待帝命③。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④。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⑤。

注释

①鲧(g n):人名,禹的父亲。 ②这句说:鲧盗取了天帝的神土采堵塞洪水。帝,上帝,天帝。息壤,据说是天帝的神土,能不断生长,因而能堵塞洪水。堙(y n),堵塞,填塞。③这句说: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④祝融:火神的名字。羽郊:羽山的近郊。⑤这两句说:鲧腹中生下禹,天帝就命令禹平定了九州。复,同“腹”。据郭璞注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也。”卒,最后,终于。布,同“敷”,铺填的意思。传说禹吸取鲧治水不得法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终于治服了洪水。

阅读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鲧(g n人名)窃帝之息壤 B.以堙(y n堵塞,填塞)洪水C.鲧复(f 又)生禹

2.翻译句子。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译文:

3.有人说,在如何治理洪水这个问题上,鲧失败了,禹胜利了,但他们父子都不失为古代人良与洪水进行搏斗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治水英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对鲧禹其人其事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嫦娥奔月

羿①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②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③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注释

①羿(y ):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请:求。西王母:仙人名。②姮(h 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③斫(zhu ):砍。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羿( )请不死之药 ②谪令伐树( )

③蟾蜍( )( )  ④常斫之( )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羿请不死之药 ③学仙有过 ②常斫之 ④过故人庄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③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3.翻译句子。

羿妻姬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译文:

4.在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中,人们幻想的翅膀,就已翱翔于太空,飞腾到月亮上去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个设想被科学创造所实现。1969年7月21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你知道这三位宇航员的名字吗?

5.请你说出两个带“月”字的成语,并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鲲鹏之变

北冥⑴有鱼,其名为鲲⑵,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⑶,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⑷,其翼若垂天之云⑸。

是⑹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⑺。南冥者,天池⑻也。《齐谐》⑼者,志怪⑽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⑾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⑿,去以六月息者也⒀。”

注释

⑴北冥(m ng):即北海。海色深黑,故称冥海。冥,亦作“溟”,一说因其广漠无涯,故称溟。⑵鲲(k n):大鱼名。⑶鹏:大鸟名。⑷怒而飞:奋起高飞。怒,振奋。 ⑸其翼若垂天之云:它的翅膀象悬挂在天空的一大片云彩,形容鹏鸟之大。⑹是:此,这。⑺海运:犹言海动,指海潮翻腾。海动时必有大风,鹏乘借风力徙往南海。则将:就要。徙:迁移。⑻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⑼《齐谐》:书名。⑽志怪:记载怪异的事。⑾水击:谓大鹏起飞时举翅拍击水波。⑿抟(tu 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凌借暴风之力,飞达九万里高。持:聚结、凌借。扶摇,风名,一种从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⒀去以六月息者也:言大鹏一去飞行半年,到南海休息。

阅读训练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注音或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 n)B.怒(愤怒、生气)而飞

C.抟(tu 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去以六月息(休息)者也。

2.对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名为鲲 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③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

②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译文:

4.《庄子》的文章恣肆奔放,博喻连篇,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成语典故。今天我们常用的“___________”“_______”便出于这篇文章,其比喻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①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②,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注释

①河东:黄河以东。②季春:暮春,阴历三月。季,指一季的末一个月。此外,农历一季的第一个月称为“孟”,第二个月称为“仲”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乃”的用法。

①乃化为龙矣___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

②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3.用原文语句填空。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故事具体的时间是_______,文中同时描绘了跳龙门的盛况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年都有无数的鲤鱼来跳龙门,而登上者“不过七十二”,而那些登上龙门的,也要经受火烧才变成龙。从鲤鱼变成龙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牛郎织女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①劳役②,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③。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④七日,鹊首无故皆髡⑤,相传是日河鼓⑥与织女会于汉⑦东,役乌鹊为梁⑧以渡,故毛皆脱去。

注释

①机杼:机,织布机;杼,即梭,织布的梭子。②劳役:辛苦操作。③织衽:织布机上的经线叫衽。织衽就是拿纬线而贯经线的意思。④涉秋:入秋。⑤髡(k n):古代刑法之一,剃掉头发,使成秃头叫髡。⑥河鼓:星名,即牵牛。⑦汉:天汉,即银河。⑧梁:桥。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机杼( )   ②织衽( )   ③涉秋(    )  ④髡( )

2.加点字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是非功过不能相抵 D.如是再三

3.我们的古人既善于想象,又精于观察,由“_____,_____”这一自然现象便推断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

4.牛郎织女的故事为后世所传颂,到了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郭沫若先生笔下,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诗为证,这首诗就是《____________》。

5.织女贵为天帝之女,因婚后废织衽而被天帝所罚,对于天帝这一作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谈一谈你的想法。

6.后世的人们根据这一神话传说,而编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的爱情故事,你知道这一故事的内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姜太公遇文王

文王将田⑴,史编⑵布卜⑶,曰:“田于渭阳⑷,将大得焉,非龙非螭⑸,非虎非罴⑹,兆得公侯,天遗⑺汝师。”文王乃乘田车⑻,驾田马⑼,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⑽。曰:“自吾先君⑾太公⑿曰:‘当有圣人适⒀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注释

⑴田:田猎。⑵史编:名叫编的太史。⑶布卜:布,陈;卜,灼剥龟:陈龟而灼剥之,视龟兆的纵横以定吉凶,叫布卜。⑷渭阳:渭水的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⑸螭(ch ):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⑹罴(p ):棕熊。⑺遗:赠予,给予。⑻田车:田猎的车。 ⑼田马:田猎的马。⑽说:通“悦”。⑾先君:去世之父为先君。⑿太公:父称太公。先君太公连称,即去世之父的意思。 ⒀适:到。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与语,大说__________②汤熨之所及也________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__

2.“天遗汝师”一句中的“遗”与下列句中“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路不拾遗 B.深追先帝遗昭C.得遗金一饼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野径云俱黑______载与俱归______

卒见太公______ 卒中往往语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

②文王乃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5.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是历代贤明君主对待人才的态度,文王礼遇姜太公就是一例。你还能再举出历史上这样的一个例子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武王伐纣

武王伐殷,乘舟济河⑴,兵车出,坏船于河中。太公曰:“太子为父报仇,今死无生。”所过津梁⑵,皆悉烧之。

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⑶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⑷,右秉白旄⑸,瞋目⑹而撝⑺之,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济而波罢。

武王伐纣,到于邢丘⑻,楯⑼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楯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武王曰:“然何若矣?”太公曰:“爱其人及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胥余⑽;咸刘⑾厥⑿敌,靡⒀使有余。”

注释

⑴河:黄河。⑵津梁:津,渡口;粱,桥梁。⑶阳侯:大波之神。⑷钺(yu ):大斧。⑸旄(m o):悬旄牛尾于竿头,军中持以指挥的。⑹瞋(ch n)目:发怒时瞪大眼睛。⑺撝(hu ):同“挥”,指挥。⑻邢丘: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温县东。⑼楯:同“盾”。⑽胥(x )余:里落中的屋壁。⑾咸刘:训杀。⑿厥:代词,那,那些。⒀靡:不。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乘舟济河( )   ②左操黄钺,右秉白旄( )

③憎其胥余(     )   ④靡使有余( )

2.解释下面多义词在句中的含义。

乘舟济河______于是风济而波罢_______

疾风晦冥______深恶痛疾________

余任天下______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

靡使有余______望其旗靡_________

3.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瞋目而撝之 B.云归而岩穴暝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楯折为三

4.下面各句中加点字和“天雨三日不休”的“雨”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洞其中 B、其一犬坐于前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5.武王、姜尚伐纣,命人把船只在河里全部毁坏,所过渡口、桥梁也叫人全部烧掉,其用意是__________,用来概括这个意思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

6.“爱其人及屋上乌”,用成语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后来就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武王克殷

武王⑴克殷⑵,召太公⑶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⑷?”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⑸;憎其人者,恶⑹其余胥⑺。咸刘厥⑻敌,使靡⑼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⑽入,王曰:“为之⑾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⑿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⒁。”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⒂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注释

⑴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⑵克殷:攻下殷都。克,攻下。殷,商朝的都城。⑶太公:姜太公,姓姜,名望,字子牙,又名吕尚。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⑷奈其士众何:对他的士众怎么处置。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⑸乌:即乌鸦。⑹恶:憎恨。⑺余胥:墙壁。⑻厥:其,代词。⑼靡:无,不。⑽邵公:又作召公,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召,故称为召公。 ⑾为之:对他们。为,对。之,指士众。⑿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之弟,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为周公。⒀惟仁是亲:亲近有道德的。“惟(唯)……是……”,宾语前置的格式。⒁予一人:即天子,此指殷纣王。 ⒂君子:有道者。

阅读训练

1.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B.使其各居其宅,田其田

C.百姓有过,在予一人D.将奈其士众何

2.解释下列句中“其”的意义。

①知其可而为之______________②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____________

③使其各居其宅_____________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译文:

②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译文:

4.填空。

①“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可概括为成语_____________。②仿照“惟仁是亲”,再写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看,武王认为可以平定天下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伯夷、叔齐之死

伯夷叔齐①,孤竹②君之二子也。父欲立③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④善养老盍⑤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⑥载木主⑦,号为文王,东伐纣。

武王伐纣,夷齐不从,隐于首阳山⑧,采薇⑨而食。王摩子入山,难之曰:“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二人遂不食薇,经七日,天遣曰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去。

注释

①伯夷、叔齐:二兄弟。伯夷为兄,叔齐为弟。②孤村:殷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到辽宁省朝阳县一带地方。③立:立为继承君位的人。④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殷代州长称伯。善养老,敬爱收养老人。⑤盍:何不。归:投奔。 ⑥武王:文王的儿子,名发。 ⑦木主:木头做的神主牌位。载木主伐纣,表示伐纣是文王王命。⑧首阳山:山名,也叫西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⑨薇:植物名,也名野豌豆,花紫红,种子可吃。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①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__________②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_______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_____________④面山而居___________

2.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遣白鹿乳之

A.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将军身被坚执锐

3.解释加点字的意义。

①西伯卒____ ②盍往归焉____ ③难之曰____ ④二子遂饿而去____

4.有人说:伯夷、叔齐食古不化,不知变革,认为臣弑君是不仁道的,殷纣固然残暴,但用武力来讨伐他,也是同样残暴,故而耻食周粟,以至饿死阳山,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一谈你对这二人所做所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老父告诫孙叔敖①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②,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诟④,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益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天意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⑤!”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⑥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

①选自《说苑·敬慎》。孙叔敖:楚人,是春秋时楚国的名宰相。②衣粗衣,冠白冠:穿粗衣,戴白帽。③吊:慰问。④使臣受吏民之诟:让我受到官吏和老百姓的诟贵。这是表示谦虚的话,说自己无能。⑤余教:还没说完的话。⑥心:心欲。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____________②楚王不知臣不肖_____________

③子独后来吊_________________④人尽来贺________________

⑤子独后来吊__________⑥岂有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相同含义

使臣受吏民之诟_______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______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_______ 苟富贵,勿相忘________

禄已厚而不知足者人患处之_______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的含义。

一国吏民皆来贺___有一老父衣粗衣___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

官益大而心益小___益习其声___无益吾事___

4.翻译下面句子,并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5.请用简炼的语意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⑴也,天下为公。选贤与⑵能,讲信修睦⑶。故人不独⑷亲其亲⑸,不独子其子⑹,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⑺,女有归⑻。货恶⑼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⑽闭⑾而不兴,盗窃乱⑿贼⒀而不作,故外户⒁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⑴行:实行。⑵与:解作“举”,推选。⑶修睦: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⑷不独:不仅仅。⑸亲其亲:即以其亲为亲,意动用法⑹子其子:即以其子为子。⑺分:职分。 ⑻归:女子出嫁。⑼恶:讨厌。 ⑽谋:奸谋。⑾闭:被阻塞。⑿乱:造反的。 ⒀贼:害人的。 ⒁外户:从外面把门合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讲信修睦__________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马“不独亲其亲”中加点的“亲”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尉果笞广 B.恢弘志士之气 C.稍稍宾客其父 D.无案牍之劳形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世界”是一个理想的世界,说说你对“大同世界”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学者有四失①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

①选自《札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或失则多:意思是,有的失之于学得过多。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或失则多,或失则易_______________②然后能救其失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4.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颜渊、季路言志 ⑴

颜渊、季路⑵侍⑶。子⑷曰:“盍⑸各言尔⑹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⑺,与朋友共,敝⑻之而无憾⑼。”颜渊曰:“愿无伐善⑽,无施劳⑾。”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⑿。”

注释

⑴选自《论语·公冶长》。 ⑵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学生。季路:春秋鲁国人,姓仲,字季路,孔子的学生。⑶侍:侍立,站在尊长的旁边。⑷子:指孔子。⑸盍:何不,疑问代词。⑹尔:你。⑺裘(qi ):皮袍。⑻敞:破旧,此处用作动词,解作用破。⑼憾:怨恨。⑽伐善:夸自己的好处。伐,自夸。善,好。⑾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施,表白。劳,功劳 ⑿怀之:使……得到关怀。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敝之而无憾__________②朋友信之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老者安之”中的“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斗折蛇行C.君将哀而生之乎   D.天下苦秦久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盍各言尔志?

译文:

②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

4.从颜渊、季路的话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是:

颜渊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欲速则不达①

子夏②为莒父宰③,问政④。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选自《论语·子路》。②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③莒父(j f )宰:莒父地方的总管。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④问政: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子夏为莒父宰”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唱 B.项燕为楚将 C.吾为子先行 D.人之为虎食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从这则短文中悟出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①

叶公②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③曰:“女④奚⑤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⑥。”

注释

①选自《论语·述而篇》。②叶(sh )公:姓沈,名诸梁,春秋时楚国大夫。因封地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③子:指孔子。④女(r ):同“汝”,你。⑤奚:何,疑问代词。⑥云尔:如此而已。云,如此。尔,语气词,相当“而已”。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子路不对_____________②女奚不曰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于”与“问孔子于子路”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苛政猛于虎   B.行者休于树C.告之于帝  D.生于忧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这段文字表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①日:“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③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④而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5年):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sh n),字子舆。②三省(x ng):多次反省。③谋:计谋,主意。这里作动词用。④传(chu n):传授。这里指孔子所传授的知识。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人谋而不忠乎?

译文:

3.曾子“三省”的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4.读了这则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②,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③?”

孟子对④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⑤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⑥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⑦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⑧天下,忧以天下;然⑨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孟子言论和事迹的汇编,共七篇,十四卷。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③乐:享乐。④对:回答。臣下回答君主提出的问题叫“对”。⑤非其上:即以其上为非,认为他们的统治不对。⑥民上:人民的统治者。⑦乐:以……为乐,意动用法。⑧以:介词,相当于“把”。⑨然:这样,代词。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_________②乐民之乐_________

2.下列“以”字与“乐以天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策之不以其道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与“未之有也”一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子何恃而往C.甚矣,汝之不惠  D.吾谁与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则被进二步升华为_________。

原文: 人不可以无耻①

孟子日:“人不可以无耻②,无耻之耻③,无耻矣。”

孟子日:“耻之于人大④矣,为机变⑤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⑥,何若人有⑦?”

注释

①选自《孟子·尽心上》。 ②耻:羞耻,羞愧之心。③无耻之耻:没有羞耻心的耻辱。④大:重大。⑤机变:伪诈巧变。 ⑥不耻不若人:不以不如别人为耻辱。耻,以为耻,意动用法。若,如,象。⑦何若人有:“有何若人”的倒装。即有什么办法能赶得上别人呢?何,疑问代词,在反诘句中前置,表强调。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人不可以无耻____________ ②不耻不若人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耻之耻,无耻矣。

②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3.孟子认为,具有羞耻之心是_______________

原文 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①小数也,不专心致志②,则不得③也。弈秋④,通国⑤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⑥;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⑦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⑧。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⑨?曰:非然也。

注释

①弈之为数: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弈,下棋。数,指技艺。②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③不得:学不会。④弈秋:秋是人名,因为善弈,所以叫弈秋。⑤通国:全国。 ⑥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惟,同“唯”,只。“……为……”是一种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⑦鸿鹄:天鹅。⑧援弓缴(zhu )而射之:拉起弓来去射它。援,引,拉。缴,系着丝绳的箭。之,代词,指天鹅。⑨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 ③虽与之俱学____

2.下列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战于长勺 D.帝感其诚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屈而不信①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

阅读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通“___”,意思是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

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如有能信之者__________则不远秦、楚之路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5.“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丹之治水①

白圭②日:“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③。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④。今吾子⑤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⑥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⑦也。吾子过矣。”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下》②白圭(gu ):战国时水利专家,名丹,字圭。③子过矣:您错了。子,表敬意的对称词。④壑:沟。⑤吾子:对人表亲切的称呼。⑥洚(ji ng)水:水不遵道而流,即洪水。⑦恶:憎恨。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丹之治水也,愈于禹________②禹之治水,水之道也________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B.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C.洚永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D.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3.出自这篇短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4.孟子为了反驳白圭的说法,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5.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天长地久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②”,故能长生③。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④,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释

①选自《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谥号聃,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②自生:经营自己的生存,注重自己的生存。 ③长生:长久存在。④后其身而身先:把自己放在后面,结果反而自己却能占先。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故”的意义和用法。

①公问其故②桓侯故使人问之③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非以其无私邪 ②故能成其私

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后其身而身先 ②外其身而身存

4.翻译句子。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文:

5.这篇短文表达了老子怎样的思想和世界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以柔克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能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能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其无以易之____________②是以圣人云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于”与“天下莫柔弱于水”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B.苛政猛于虎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其一犬坐于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能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4.在这则短文中,老子以水的特殊作用来类比_________的道理,目的在于告诫人们为人要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为义孰为大务①

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②义孰为③大务④?”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⑤者筑,能实壤⑥者实壤,能欣⑦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注释

①选自《墨子·耕柱》。墨子(约公元前479——前403年):名翟(d ),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战国初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墨家经典的汇总,先秦理论散文著作之一。②为:从事。 ③为:是,判断词。 ④大务:大事。 ⑤筑:捣,捣土使之坚固。 ⑥实壤:填充泥土。⑦欣:同“掀”举出。

阅读训练

1.墨子,名______,战国初期的____、____、____、____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倡“_____、____”,反对进行战争。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通“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

3.找出“能实壤者实壤”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能说书者说书

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

5.“为义孰为大务”,本文回答了这个问题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①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之为辖②,须臾刘③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④之重。”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注释

①选自《墨子·鲁问》。②辖:车轴两头的插销儿。③刘:通“镂”,刻削。④石: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以四钧为一石。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_____②成而飞之,三日不下____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成而飞之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通“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译文:

5.公输班做的喜鹊能飞,墨子为什么认为他不如自己巧?你同意墨子的观点吗?请

说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万事莫贵于义①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②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③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注释

①选自《墨予·贵义》。②今:若,如果。③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贵”字。

①万事莫贵于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贵义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

①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________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于为之乎_________

③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译文:

4.表明本文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举出实例来证明本文的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景公出猎⑴

景公⑵出猎,上山见虎,下泽⑶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⑷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⑸所谓不祥⑹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⑺。夫有贤⑻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⑼,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⑽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⑾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⑿为不祥也?”

注释

⑴选自《晏子春秋》卷二。《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晏婴的政治思想、政治活动的一部书。⑵景公: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⑶泽:聚水的洼地。⑷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⑸殆(d i):大概,恐怕。 ⑹不祥:不吉利。⑺是不与焉:这不同你所说的那些。⑻贤:贤人,有才德的人。⑼任:信任。⑽乃若此:就象这些。乃,是,就是。⑾如:往,去。⑿曷:同“何”,为什么,怎么。

阅读训练

1.请从文章中找出两个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再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两个例子。

文章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殆所谓不祥也”一句中“所”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有所览辄省记 B.持童抵主人所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D.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___”通“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国有三不祥”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社鼠①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②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性,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③,腹而有之④,此亦国之社鼠也。”

注释

①社鼠:藏身于土地庙内的老鼠。社,社庙,俗称土地庙。②涂:把彩粉或油漆抹在木质建筑材料的表面上,用来装饰或防虫蛀。③案据:安定。案,通“安”。据,也是安的意思。这里暗含包庇之意。④腹而有之:心腹亲近主人。

阅读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通“___”,意思是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景公问于晏子曰__________ ②内则蔽善恶于君上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内则蔽善恶于君上_________ ②外则卖权重于百姓_________

4.“治国何患?”即“____”,是个___句,译文是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6.治理国家的心腹大患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为者常成,行者常至①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②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③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④,常行而不休者,故⑤难及也?”

注释

①选自《晏子春秋·内杂下》。②夫子:先生,对尊长的敬称。③常:一定。④置:弃置,放弃。⑤故:通“胡”,何。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真,,及”字的意义。

①故难及也 _______②自古及今,未尝闻也______

③若有作奸犯及翠为忠善者___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_____

2.翻译句子。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3.晏子认为怎样才能容易的达到目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4.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晏子之御①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②之妻从门间③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④。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

①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御:车夫。③间:缝隙。④抑损:谦虚退让。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策驷马 ____ ②甚自得也 _____③夫自抑损_____

④晏子怪而问之_____⑤晏子荐以为大夫_______

2.选择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其妻请去()

A.前往   B.除去  C.离开   D.过去

②御以实对 (   )

A.正确   B.对证  C.回答   D.队列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晏子是齐国的国相,文中表现他是一个志得意满的人。(   )

②“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句中的“窥”音ku ,意思是缝隙。(   )

③车夫在听了妻子的话后,仍无所改变。(   )

④车夫之妻埋怨丈夫给身高不足六尺的晏子赶车太丢人。(   )

⑤文中“大夫”为春秋战国时的官名,并非现在的医生。(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译文:

②既而归,其妻请去。

译文:

5.本文记叙了晏子车夫的转变过程,表现了车夫的_________品质,从侧

面烘托晏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6.你认为谁最值得你学习?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景公闻命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之裘④,坐堂侧陛⑤。晏子入见,立有间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选自《晏子春秋》卷一。晏子,春秋时齐卤人,齐景公时任宰相。 ②霁(j ):雨后或雪后初晴。③被(p ):同“披”。④裘:皮衣。⑤陛:宫殿的台阶。⑥有间:有顷,一会儿。

阅读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一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3.“雨雪三日而不霁。中“霁”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现代汉语仍保留了这个意思,请举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6.宴子巧妙运用什么方法使景公闻命,“出裘发粟与饥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运斤成风①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②人垩③慢④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⑤运斤⑥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⑦。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⑧死久矣。’自夫子⑨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

①选自《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先秦诸予散文的董要著作,这部书是庄周和他的弟子、后学的著作汇编。《庄子》文章已经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到成熟阶段。 ②郅:楚国的都城。③垩( ):白色的土。这里作状语用。④慢:同“墁”,涂抹。⑤匠石:名叫石的匠人。⑥斤:斧头。⑦失容:改变颜色。⑧质:箭靶,引申为配手,即“郢人”。⑨夫子:那人。指惠子。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为”的含义

①尝诚为寡人为之________②吾无以为质也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译文:

②臣则尝能斫之

译文:

3.成语“运斤成风”出自于此,根据本文,你以为“运斤成风”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做成一件事,都是内因和外因相配合的结果,你能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丈人承蜩

仲尼⑴适⑵楚,出于林中⑶,见佝偻⑷者承蜩⑸,犹掇⑹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⑺,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⑻;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⑼也,若橛⑽株拘⑾;吾执臂⑿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⒀。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

⑴仲尼:孔子。⑵适:往,到。⑶出于林中:从林中经过。⑷佝偻:驼背。⑸承蜩(ti o):用竿粘知了。⑹掇:拾取。⑺五六月:指夏天。⑻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为四分之一两,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借此指次数极⑼处身:立身。⑽橛(ju ):木桩,象木桩那样竖立着。用为动词。⑾株拘:带枯枝的树墩。⑿执臂:执竿的手臂。 ⒀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用“唯……之(为)……”的格式作前置的标志,把宾语“蜩翼”置于动词谓语“知”之前。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万物易蜩之翼__________②孔子顾谓弟子曰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出于林中②乃凝于神③万事莫贵于义

3.翻译句子。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译文:

4.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粘知了的“诀窍”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庄周家贫⑴

庄周⑵家贫,故往贷粟⑶于监河侯⑷。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⑸,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⑹,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⑺焉⑻,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⑼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⑽哉?’周曰:‘诺!我且南游⑾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若乃言此,曾⑿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⒀”’

注释

⑴选自《庄子·外物》。⑵庄周:即庄子。⑶贷栗:借粮贷,借货,此指借入。栗,谷子,泛指粮食。⑷监河侯:官名。⑸邑金:封地的租税。邑,城市,亦为县的别称。⑹忿然作色:气得变了脸色,忿,同“愤”。忿然,生气发怒的样子。⑺鲋鱼:鲫鱼。⑻焉:于此。⑼波臣:水族中的臣民。此为鲋鱼自称。⑽活我:使我活,使动用法。意思是救活我。⑾游:游说。⑿曾:就。⒀肆:铺子。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我东海之波臣也 B.周问之曰 C.吴越之王 D.斗升之水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3.找出“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4.指出下列句子中“然”的意义和用法。

①庄周忿然作色______________②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自这篇文章的一成语是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

原文: 人之于文学①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②也。……和之璧③,井里④之厥⑤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子贡、季路,故鄙人⑥也,被⑦文学,服⑧礼义,为天下列士⑨。

注释

①选自《荀子·大略》。②琢磨:雕琢加工玉石。③和之璧:楚国卞和发现的玉石制成的玉璧。④井里:乡村的通称。⑤厥:未经琢磨的普通石头。古代战争时,把石块放在大木头上,机关一发动,石块象炮弹一样被打出去,这种石块就叫“厥”。⑥鄙人:粗野无知的人。⑦被:同“披”,披阅。⑧服:信仰。⑨列士:知名人士。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故“鄙人”也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___”通“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3.翻译句子。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4.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5.这篇文章讲的人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君子之学①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②乎心,布③乎四体④,形⑤乎动静⑥;端而言⑦,蠕而动⑧,一可以为法则⑨。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注释

①选自《荀子·劝学》。②箸:同“著”,牢记。③布:分布。引申为表现④四体:四肢。⑤形:体现。⑥动静:举止。⑦端而言:说话语意精微。端,同“喘”。⑧蠕而动:比喻举止文雅。蠕,虫子的活动。⑨法则:榜样。

阅读训练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入乎耳,箸乎心 ②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动静”的古今义有什么不同?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__

3.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口耳之间则四寸耳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战则请从D.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4.本文拿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_________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①

马骇舆②,则君子不安舆;庶人③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④静之⑤;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⑥。选贤良,举笃敬⑦,兴孝弟⑧,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注释

①选自《苟子·王制》。②骇舆:惊车。舆,车。③庶人:平常的人,老百姓。④莫若:不如,没有赶得上。⑤静之:使之安静下来,使动用法。⑥惠之:使动用法,使他们得到恩惠。⑦笃(d )敬:诚实谨慎。敬:谨慎。⑧孝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弟,同“悌(t )

阅读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通“__”意思是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_______ ②水则载舟,水则覆舟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马骇舆,则莫若静之_______ ②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_______

4.怎样才能做到使“庶人安政”?(用原文回答)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①

一年之计②,莫如树③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④一获⑤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注释

①选自《管子·权修》。该书相传为春秋时齐国管仲所撰,实系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管仲,即管敬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被齐桓公尊为“仲父”,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②计:计划,打算,措施。③树:培植。 ④一树:一经培植。即培植以后。⑤一获:一年收获。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年之计,莫如树谷_______ ②一树一获者,谷也,_______

2.请写出“树木”一词的古今义。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_

3.翻译句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4.出自这篇文章的一成语是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

原文   见异思迁①

桓公②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③?”管子对曰:“士④、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⑤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⑥,其事乱,是故圣王⑦之处士必于闲燕⑧,处农必就田壄⑨,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今夫士群萃而州⑩处闲燕……旦昔⑾从事于此,……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注释

⑴选自《管子·小匡》。⑵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⑶奈何:怎么办。⑷士:士民。古代称读书人。⑸石民:国家的基本人民。石,柱石。⑹哤(m ng):杂。⑺圣王:贤明君主。⑻闲燕:清静,指清静的环境。⑼就:靠近。壄(y ),同“野”。⑽州:聚。⑾旦昔:犹旦夕、朝夕,指早晚之间,即日常。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可使杂处__________②不见异物而迁焉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少而习焉_________ ②其心安焉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通“____”意思是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5.“见异思迁”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现在人们已经把它的意思引申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列子学射①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②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③亦皆如之。”

注释

①选自《列子·说符篇》。 ②退:回去。③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

阅读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①列子,名____,又名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_________________

②《列子》由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曾学过其中的《______》,文中成功的塑造了愚公和___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________的精神。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请于关尹子____②臣是以无请也____

③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____④又以报关尹子____

3.翻译句子。

①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译文:

②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译文:

4.关尹子所说的“为国与身亦皆如之”中的“之”字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所记叙事情的含义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它适合于其他方面吗?请阐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注释

①缁衣:黑色的衣服。②犹是:像这样。③使:假使。

阅读训练

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____ ②衣缁衣而反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译文:

4.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请你写出三个含有“狗”的成语。

5.狗只认衣冠而不认人,这不足为怪。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鲍氏之子

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②之如响③。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④,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⑤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⑥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目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注释

①祖:古代祭祀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义。②和:应和。表示同意。③响:回响,回声。④顸于次:参预在末座。预,参预。次,在排列上次一等⑤类:种类,物类。⑥迭:更迭。交替地,轮流地。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以为之用____ ②非相为而生之___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____

2.请默写《捕蛇者说》中与本文“非相为而生之”中“生”的用法相同的一句。

3.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敢于向权威提出异议是现在学习中很重要的品质,你有过这样的实践吗?试举一例。(举同学、名人等向权威挑战的事例亦可。并简要说明提出异议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莫众而迷①

晏子聘②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③’,今寡人与一国虑④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⑤于季氏⑥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韩非子》,韩非作,今存有五十五篇,它的文章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善于用浅近寓言说明抽象的道理。②聘:访问。古代诸侯派大夫访问诸侯叫聘。③莫三人而迷:凡事不和大家商议,就要迷惑。古代以“三人为众”,因此“莫三人而迷,,也叫“莫众而迷”。④虑:商议,谋虑。⑤一言:都说一样的话。⑥季氏:鲁国执政的贵族季孙氏。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今寡人与一国虑之 B.一人失之 C.一言于季氏之私 D.而或长烟一空

2.晏子和哀公对“莫三人而迷”有什么不同理解?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3.晏子认为“鲁不免于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总结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自知之明①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②智之如目也③,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④。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⑤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白见之谓明⑥。”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喻老》。 ②患:担心。③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④睫:眼毛。⑤庄蹻(j< ):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⑥明:眼睛亮,引申为明智。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的“之”与“王之伐越何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B.蜀之鄙有二僧 C.吾欲之南海 D.何陋之有

2.翻译句子。

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译文:

3.楚庄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庄子采用什么论证方式指出楚庄王的不明智?

4.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述文章论点,并仿照再写两个短语。

5.谈谈你对庄子所持论点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献媚取宠①

晋中行文子出亡,过于县邑。从者曰:“此啬夫②,公之故人③,公奚不休舍④?且待⑤后车。”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珮,此人遗我玉环,是振⑥我过者也。以求容⑦于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公去之。果收⑧文子后车二乘而献之其君矣。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说林下》。②啬夫:乡官。③故人:老朋友。④奚不休舍:为何不在啬夫家里休息。⑤待:等候。⑥振:激发,助长。⑦容:容悦。⑧收:扣留。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公去之 ____ ②此人遗我鸣琴_____

③公奚不休舍_____   ④吾好珮,此人遗我玉环_____

2.与“晋中行文子出亡”的“亡”词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D.广故数言欲亡

3.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此人遗我玉环( )②公奚不休舍( )

4.翻译句子。

①晋中行文子出亡,过于县邑。

译文:

②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

译文:

5.短文中,“公奚不休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晋中行文子的担忧有道理吗?请说明理由。(用文中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往见伯乐曰____ ②愿子还而视之______

③去而顾之_____ ④伯乐乃还而视之______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面山而居 D.黑质而白章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唐睢说信陵君①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睢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②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③谨受教。”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②卒然:突然。“卒、”,通“猝”。③无忌:信陵君的名。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事有不可知者____________ ②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____________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相同含义。

赵王自郊迎____ (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_____

3.解释句中多义词的含义。

唐睢谓信陵君曰_______ 何谓也______ 太守谓谁________

4.比较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与意义的不同。

臣愿君之忘之也

5.读过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①

公仪休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日:“夫子⑤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⑧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

注释

①选自《初潭集·廉勤相》。 ②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 ③相鲁:做鲁国宰相。 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⑥下人:退让人,不敢要求别人。⑦枉:违法曲断。⑧给:供给。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虽我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_____________②恃人不如自恃也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

译文:

②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

译文:

3.公仪休“不受鱼”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常自给鱼”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4.本文表现了公仪休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④须:等待。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①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_____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____

③然天子读书者有几?____④卞庄子以为然____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两虎方且食牛_____②有顷,两虎果斗_____

③馆竖子止之_____ ④立须之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从伤而刺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翻译句子。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译文:

5.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__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乃献遂邑之地以和___ ②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___

③北面就群臣之位___④曹沫三战所亡地___

⑤欲倍其约___ ⑥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___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三败北”意思是“三次在北方战败”。( )

②《史记》是东汉司马迁写的纪传体通史。(     )

③从文中看,管仲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 )

④“庄公好力”中“好”读作“h o”,意为“喜欢”。( )

⑤齐桓公气急败坏,却能顾全大局。( )

3.翻译句子。

①子将何欲?

译文:

②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译文:

4.根据课文填空。

①刚刚订了盟约,曹沫突然出现了,____、____只两个动作,干净利落,目标明确,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策划,而非一时心血来潮。

②管仲对桓公的劝告,从侧面点明了曹沫功成即退,不怕对手反悔的_______。

5.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国有宝乎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②,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③;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④;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⑤,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⑥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⑦十二乘哉!”

惠王有惭色。

注释

①会田:会猎,聚会打猎,常指两国以盛兵相向。田,同“畋”,打猎。②为寇:此处指入侵。寇,入侵者。 ③来朝:前来朝拜。指小国君王对大国君王表示服从的朝拜。④渔于河:到黄河捕鱼,这里指不敢越过黄河。河,古代专指黄河。⑤祭北门:指在徐州北门向北祭祀祈祷。⑥备:戒备。⑦岂特:哪里只是。特,仅,只。

阅读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_____②徙而从者七千余家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国虽小  故虽有名马

B.上使外将兵   使守南城

C.则道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徙而从者七千余家 吾恂恂而起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

译文:

②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译文:

4.本文采用了_____写法,说明了_____的道理。

5.人心所向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初中阶段你学过的论述“战争”与“人和”的文章有《______》《______》等。

6.王昌龄有句诗论述了将军镇守边关的重要性,与文中“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句意有相似之处,这句诗为“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齐宣王好射①

齐宜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疆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②,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③之,中关④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宜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壅塞》。②石:弓的强度的计量单位。③引:拉。④中关:把弓拉弯一半。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句式与“以示左右”相同的两项(   )

A.必以分人 B.孔人云“何陋之有?”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选出下列句中“其”与“其孰能用是”一句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B.其如土石何

C.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D.公问其故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尝所用,不过三石   B.以示左右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臣不胜受恩感激

4.翻译句子。

说人之谓己能用疆弓也。

5.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齐桓公好服紫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管仲日:“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②。’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

于是日,郎中③莫衣紫;其明日,国④中莫衣紫;三日,境内⑤莫衣紫也。

注释

①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②或甚恶紫之臭:我很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臭,气味。③郎中:官名,侍从国君的近臣,此处泛指宫中官员。④国:都城。⑤境内:国境内。

阅读训练

1.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齐桓公好服紫( ) ②吾甚恶紫之臭( )(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______________②桓公患之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译文:

②其明日,国中莫衣紫。

译文:

4.本文中“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后来桓公“勿衣紫”且言“恶紫之臭”,于是,“三日,境内莫衣紫也”,由此,你联想到可概括这类现象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

5.当今社会,利用“名人效应”,请名人作广告已成为一种时尚。请结合短文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曲高和寡⑴

楚襄王⑵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⑶与?何士民众庶⑷不誉⑸之甚也?”宋玉对曰:“唯⑹,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⑺。客有歌于郢⑻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⑼,国中属而和⑽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⑾,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⑿,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⒀,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⒁高,其和弥寡。”

注释

⑴选自宋玉《对楚王问》。宋玉,战国时楚国辞赋家。⑵楚裹王:战国时楚国国君。⑶遗行:失德,缺失,品德有缺点。⑷士民众庶:一般人民,平民百姓。⑸不誉:不称扬,不赞美,即不说好话。⑹唯:应答之词。⑺毕其辞:说完他的话。⑻郢:战国时楚国国都。⑼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民间歌曲当时认为是流俗的音乐,后多用来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⑽属而和:连声应和同唱。属(zh ),接连,连续。和(h ),跟着唱。⑾阳阿薤(xi )露:古代楚国歌曲名。⑿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当时认为是较高级的音乐,后用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艺作品。⒀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古代以宫、商、角、徵、羽为音乐中的五音。“引”是引上去,“商”音高,所以称“引商”。“刻”是刻划,“羽”音细腻,所以称“刻羽”。“徵”(zh )音流利,所以“流徵”。两句意思是,把五音的特色调和发挥,唱出最高雅的歌曲。 ⒁弥:益,越加。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然”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唯,然,有之_____ ②父利其然也_____

③然读书者有几_____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

2.在这篇短文中,宋玉采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论证方式来回答楚襄王所说“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出自这篇文章的一成语是_______,这个成语后来比喻什么?

4.文中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西门豹为邺令①

西门豹②为邺令,清克洁悫③,秋毫之端④,无私利也,而甚简左右,左右因相与比周而恶之⑤。居期年,上计⑥,君收其玺⑦。豹自请曰:。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得请玺以治邺,不当,请伏斧锧之罪。”文侯⑧不忍而复与之,豹因重敛百姓,急事左右,期年上计。文侯迎而拜之。豹对曰:“往年臣为君治邺,而君夺臣玺;今臣为左右治邺,而君拜臣,臣不治矣。”遂纳玺而去。

注释

①选自《初潭集·牧民诸臣》。②西门豹:战国时魏国的贤臣。③清克洁悫(qu ):清廉,诚笃而能克制自己。④端:顶,尖。⑤比周而恶之:勾结起来排挤他。比周,亲密联合、勾结。⑥上计:向国君呈上帐册。古代地方官每年或三年呈送京师的帐册叫“计最”(“最”是“概要”的意思)。⑦玺(x ):官印。⑧文侯:即魏文侯,名魏斯,战国时魏国的君主。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①居期年____ ②重敛百姓____

2.翻译句子。

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

译文:

3.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的写法,写出文候是一个_________的国君。

4.西门豹“重敛百姓”“急事左右”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同意西门豹的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①

魏文侯②出游,见路人反裘③而负刍④。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注释

①选自《新序·杂事》。作者刘向。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著《春秋谷粱传》,另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②魏文侯:名斯,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③反裘:反穿着皮袄。古人穿皮袄的习惯本是毛向外的,此人却反来,毛朝里,皮朝外。④负刍:背着柴草。负,背。刍,喂牲口的草。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胡为反裘而负刍?____②毛无所恃____

③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_____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____

2.翻译句子

①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译文:

②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译文:

3.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①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____ ②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____

③胡为反裘而负刍_____ ④吾恂恂而起,视其缶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它可用成语_________概括。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5.你认为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晋平公问于叔向①

晋平公问于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②,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③;隰朋善削缝④;宾胥无善纯缘⑤;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师旷侍⑥,曰“臣请譬之以五味⑦,管仲善断割之;隰朋善煎熬之;宾胥无善齐和⑧之,羹以⑨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疆之⑩,亦君之力也。”

注释

①选自《新序·杂事》。②一匡天下:统一、匡救了天下。③制割:裁割,裁衣裳。④削缝:修裁,缝纫。⑤纯(zh n)缘:缉衣边。⑥侍:古代陪从在君长之侧叫侍。⑦五味:辛、酸、咸、苦、甘。这里指烹调。⑧齐(j )和:调味。齐,同“剂”,动词。⑨以:同“已”,已经。⑩疆:同“强”。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晋平公问于叔向曰 B.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操蛇之神)告之于帝

2.判断下列句子有无通假宇,若有请解释。

①而君不食,谁能疆之_____ ②羹以熟矣,奉而进之_____

③扁鹊望桓候而还走____ ④不识其君之力也____

3.与“公将鼓之”的“鼓”用法相同的是(   )

A.桓公知衣而已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学而时习之 D.宾胥无善齐和之

4.翻译句子。

①臣请譬之以五味

译文:

②桓公知衣而已

译文:

5.这则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①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②,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③,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中庸》曰:“好问近乎智。”……亲贤学问,所以④长德也,论交合友⑤,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⑥。”此之谓也。

注释

①选自《说苑·建本》。《说苑》是西汉刘向著的一部书,作者录轶闻逸事中能够做为鉴戒取法的写咸,共十二卷。②榱(cu ):古代指椽子。 ③先王之法:远古君王的法令制度。④以:用来。⑤论交合友:讲究交游,会聚朋友。⑥切、磋、琢、磨: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的手段,引申为商讨研究学问。

阅读训练

1.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讯问者,智之本也____②好问近乎智____

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____ ④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____

3.下面句中“所以”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C.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 D.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原文中的词义。

①亲贤学问________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

③如琢如磨________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讯问者,智之本也

译文:

②先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