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校园欺凌时,被欺负的人可以采取反击行为来保护自己,但如果反击行为导致施暴者受伤,这种行为就不再是正当防卫,而可能构成防卫过当。在这种情况下,施暴者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校园欺凌由侵害一方来负责赔偿责任,如果学校没有尽到相关义务的,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校园欺凌事件中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且致人轻伤及以上的,可构成故意伤害罪,会判刑。
法律分析
当受到校园欺凌时,被欺负的人可以采取反击行为来保护自己,这种行为被视为正当防卫。然而,如果反击行为导致施暴者受伤,那么这种行为就不再是正当防卫,而可能构成防卫过当。在这种情况下,施暴者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校园欺凌由侵害一方来负责赔偿责任,如果学校没有尽到相关义务的,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一、被校园欺凌还手伤人算正当防卫吗
被校园欺凌还手伤人算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本质在于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1.正当防卫是目的正当性和行为的防卫性的统一。
2.正当防卫是主观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
3.正当防卫是社会政治评价和法律评价的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二、校园欺凌由谁来负责赔偿责任
一般来说,侵害一方必须是承担责任的主体,另外,学校如果没有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学生网络行为尽到了合理注意义务,按照合理的程序提供服务,对侵权信息及时地进行了处理,那么就需要按照其过错大小来承担责任。确定了由谁来赔偿后,之后就是赔偿数额的认定,因为校园欺凌案件通常都是以双方调解的方式来解决,所以具体的数额通常由双方协商,协商不成也可以到法院通过诉讼解决,不过建议受害一方可以求助于校园欺凌专业的律师。
三、校园欺凌事件会判刑吗
校园欺凌事件中如果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且致人轻伤及以上的,可构成故意伤害罪,会判刑。一般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致人重伤的,可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延伸
校园欺凌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当受害者受到欺凌时,其采取还手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校园欺凌属于一种非法行为,对受害者造成伤害属于侵犯其人身权利的范畴。当受害者受到欺凌时,其还手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正当防卫。然而,还手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首先,还手行为必须是为了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行为,即校园欺凌行为。其次,还手行为必须具有防卫性质,即还手行为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最后,还手行为必须符合适当限度的原则,即还手行为不能过度防卫,导致过度伤害。
在校园欺凌中,如果受害者采取还手行为导致施害人受到过度伤害,那么还手行为就不属于正当防卫。而如果受害者采取还手行为制止了施害人的不法侵害,且防卫行为适当,那么还手行为可以被认定为正当防卫。
总的来说,校园欺凌受害者采取还手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在法律上,我们应该保护受害者的权益,但同时也需要认真对待校园欺凌这种非法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结语
被校园欺凌还手伤人可以被视为正当防卫,但反击行为导致施暴者受伤时,这种行为就不再是正当防卫,而可能构成防卫过当。在这种情况下,施暴者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校园欺凌由侵害一方来负责赔偿责任,如果学校没有尽到相关义务的,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时,如果校园欺凌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且致人轻伤及以上的,可构成故意伤害罪,会判刑。
法律依据
教育法(2021-04-29) 第七十二条 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教师法(2009-08-27) 第三十五条 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12-26) 第四十一条 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矫治教育措施:
(一)予以训诫;
(二)责令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三)责令具结悔过;
(四)责令定期报告活动情况;
(五)责令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不得实施特定行为、接触特定人员或者进入特定场所;
(六)责令接受心理辅导、行为矫治;
(七)责令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八)责令接受社会观护,由社会组织、有关机构在适当场所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监督和管束;
(九)其他适当的矫治教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