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缓刑羁押期限的处理方法

2024-07-02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犯罪分子判刑前被羁押的时间可以折抵刑期,拘役或有期徒刑的羁押一日折抵一日刑期。判处缓刑的不影响刑期折抵。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包括一审判决法定上诉期满的第2天或第二审判决确定之日。宣告缓刑后,犯罪分子无需关押,可改为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缓刑考验期根据原判刑罚和判决确定之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法律分析

一、判处缓刑羁押时间如何处理

犯罪分子判刑前被羁押的,羁押时间可以折抵刑期,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羁押一日折抵一日刑期。判处缓刑的,不影响刑期折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十四条【拘役刑期的计算和折抵】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第四十七条【有期徒刑刑期的计算与折抵】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缓刑考验期限

缓刑考验期限,应当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所谓判决确定之日,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提出上诉、抗诉的一审判决的法定上诉、抗诉期满的第2天;另一种是第二审人民法院判决确定之日。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予折抵缓刑考验期限。因为羁押期限能折抵刑期,而缓刑考验却不是刑期。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一审宣判后,已无须再予关押。如果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前,犯罪分子仍然在押,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先作出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改为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并通知有关的公安机关,待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再依法由公安机关将犯罪分子交其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考察。

对于缓刑的考验期,根据原判刑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缓刑考验期的期限是从判决确定之日计算的。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犯罪分子判刑前被羁押的时间可以折抵刑期,但对于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羁押时间不影响刑期折抵。缓刑考验期限应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对于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一审宣判后可以改为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并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由公安机关将其交予考察单位或基层组织。缓刑考验期的具体期限根据原判刑罚而定。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七十一条 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收集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违反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在侦查阶段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的依据。

人民检察院认为可能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要求公安机关进行说明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并向人民检察院作出书面说明。

(二)受刑事处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八节 鉴 定 第二百四十九条 公安机关应当为鉴定人进行鉴定提供必要的条件,及时向鉴定人送交有关检材和对比样本等原始材料,介绍与鉴定有关的情况,并且明确提出要求鉴定解决的问题。

禁止暗示或者强迫鉴定人作出某种鉴定意见。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