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了解这些看病更轻松

2023-07-18 来源:小奈知识网

孩子病了,先了解这些

1.病急乱投医要不得

你有没有这样?

宝宝病了,妈妈着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妈妈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也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用药只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而不会使疾病立即治愈。有些疾病如病毒性感冒、腹泻等,只经过适当处理,一般3~4天,最多不超过一周就能自然痊愈。但有些妈妈见孩子不退烧,就四处求医,希望“一针见效”。

医生说

其实每换一个大夫,大夫就要从头再了解一下病情,重新进行检查,无形中耽误了治疗时间。而且,生病的宝宝需要好好休息,过多的奔波有害无益。

2.不要迷信大医院

你有没有这样?

有的妈妈为了让宝宝得到更彻底地治疗,往往选择比较大型的医院。其实,越大型的医院,患者就越集中,室内的就诊环境就越容易受到污染。孩子“伤风感冒”、“拉肚子”等常见病,一般医院都能诊治,就近治疗会更便捷。据统计,去专业儿童医院看病的孩子中,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多的。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地方,医院越大,患儿越集中,室内环境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孩子不舒服时,本身抵抗力就很差,在这样的环境中逗留时间过长,很容易通过呼吸道或直接接触等渠道,感染其他病原体,造成交叉感染。

医生

由于人多,无形中会延长孩子等待的时间,甚至延误了最佳就诊时机。有些宝宝甚至就在候诊时发生抽搐惊厥,对宝宝造成进一步损伤。因此,常见病一般最好就近治疗,这些病的治疗方案基本上相同,在社区就可以解决,完全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

3.叙述病情简单明了

你有没有这样?

很多妈妈叙述病情时,总是怕遗漏下和宝宝本次生病的相关信息,所以每每都叙述得很详细,甚至都要从两年前或者更早说起。其实,有些病是需要从第一次发病介绍的,比如肾病、紫癜等慢性、疑难病;而诸如感冒、咳嗽这类常见疾病应主要告诉医生宝宝本次发病时的症状即可。

医生说

跟医生诉说病情时,主要包括何时发病,有什么症状,在家用过什么药或如何处理过,效果如何,有没有其他的异常等。如果看中医,还要告诉医生孩子饮食、睡眠以及大小便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医生判断病证。病情尽量避免重复,以免浪费时间,对诊疗并没有帮助。

4.服药剂量别随意

你有没有这样?

由于宝宝年龄小,各脏器功能尚不健全,与成人不同的是服药剂量随年龄不同而不同,一般是按年龄标准体重计算,儿科大夫都会在病历上详细记录服用方法和剂量。很多粗心的家长没有看病历的习惯,听大夫说完用药方法,前脚刚走,后脚就忘了。回到家直接按药品说明书给宝宝服药,结果造成孩子过服药物,有些宝宝造成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

医生说

一定要注意,除极少数儿童专用药物外,大部分药物说明书都是按成人标准制定的,并不符合宝宝的适用量。也有部分药物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物,虽然是按年龄或体重进行计算的,但是因为服药量有一定弹性,妈妈们为了安全往往都是取最低值,有时会有因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等,导致很多家长反映宝宝吃了药不见效,这些常常与家长不仔细读病历不遵医嘱有关。

5.别给宝宝补太多

你有没有这样?

宝宝本身脾胃功能就比较虚弱,尤其是在生病期间,特别需要注意饮食宜忌。比如患有哮喘的宝宝和反复咳嗽的宝宝,发病时不能吃牛肉、羊肉、鱼虾、海鲜之类的高蛋白饮食。这是因为宝宝生病期间脾胃是较虚弱的,高蛋白的食物存于胃中,难以消化,生湿化热,可能会引起病情复发或加重,这就是中医讲的“食遗、食复”。此时家长最常见的疑问是:本来宝宝就体弱多病,若是这些都不能吃,那宝宝不就营养缺乏体质更弱了?尤其是爷爷奶奶们,心疼孙子孙女,经常“违背”医生的嘱咐,偷偷给宝宝吃这些所谓“营养品”,反而导致宝宝的病情迁延难愈。

医生说

其实现在的物质条件一般不会让宝宝缺营养的,对宝宝们一天一个鸡蛋,炒菜放点瘦肉就已经满足他生理上的需求了。因此,家长最好听从医生叮嘱的饮食注意事项,不然孩子病情反复,苦了宝宝也累了自己。

让孩子对医生不再“怕怕”

除了妈妈们要注意的事情,看见注射器和听诊器就大哭大叫的孩子不在少数。医院不可避免地成为孩子们最讨厌的场所。妈妈总带自己去这样的地方,孩子自然觉得委屈。宝宝生病时,最需要家长的呵护来忘记身体的不舒服和焦虑情绪,但这时候带他到一个陌生的医院环境及陌生的医师,便很容易产生排斥的情绪。怎样才能让孩子不那么抵触去医院看病呢?

1. 究其因,查其果

和喂药类似,妈妈首先要知道孩子不愿去医院的原因。大部分孩子是讨厌听诊器接触身体的冰凉感觉。可以要求医生在使用听诊器前先将其捂热,同时把孩子的视线吸引到听诊器之外的其他地方。

2. 由熟悉的人带去医院

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宝宝对于上医院并不会感到恐惧。会感到恐惧害怕的,多半是九个月大的宝宝。因为这阶段的宝宝开始会认人,对于陌生的环境及人会产生恐惧感,如果又刚好碰到宝宝生病时,更是缺乏安全感。所以,这个时候,带宝宝上医院的责任,最好由熟悉的人来做,让孩子感觉熟悉及有安全感,自然能降低不少害怕的感觉。

3. 不要用去医院吓唬孩子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些妈妈用去医院打针吓唬孩子,这会让孩子更害怕去医院。很多低幼读物里面有教孩子们要勇敢不怕打针,不怕看医生,不怕吃药的故事以及游戏,平时要注意给孩子讲一些这方面的故事,慢慢地孩子就会克服怕看医生的心态。

4. 去医院的时候不要骗孩子

不要因为孩子讨厌去医院就哄孩子说去别的地方,这样做会失去孩子的信任,甚至造成孩子对其他人的普遍怀疑。

5. 找服务较好的医院

以前就医时发生不愉快的经验,造成孩子挥之不去的恶梦,所以只要一想到要看医生,就会很害怕。如医师检查时,将硬硬的压舌板,直接放入宝宝的嘴巴里,因而造成喉咙不舒服、呕吐等情形;护士阿姨很凶,打针时很用力,宝宝因此受到惊吓。为了改变孩子对医院的看法,可以找一些有娱乐设施或医生态度比较好的医院。

6. 做一些和医院有关的游戏

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医院,因为害怕打针而不愿意去的情况比较普遍。可以通过读书或者游戏告诉孩子去医院的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让孩子能得知即将面对的医疗处置,以及在医疗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人物与治疗,减少就医时产生的恐惧。例如,宝宝是小儿科医师、小兔子是护士、小熊是小Baby。小熊生病了,所以宝宝现在要帮小熊量体温、检查身体,然后还要请小兔子护士帮小熊打针……

7. 调节情绪,转移孩子注意力

带上孩子喜欢的玩具,在挂号等待的时候,可以让他暂时忘记对医院的排斥。或者承诺孩子,等看完病带他出去吃好吃的或回家给他放动画片,让孩子除了单纯的害怕,还有自己的希望,希望能快点结束。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可以尽量配合医生诊治,免得只是消极地抵触和哭闹。

8. 注意减弱孩子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

每次孩子跟医生亲密接触的时候,指着医生桌上的东西给他介绍:“宝宝看,这是键盘,这是鼠标。你看这个叔叔手上的笔好漂亮,你看这个阿姨戴着眼镜呢,你看这还有一张小床……”因为孩子小,比较好哄,从这些他原本熟悉的东西去引导他,让他倍感亲切,消除他对环境的陌生感,以减少害怕。

9. 看医生时哄字当先

所谓的哄就是要关心宝宝的感受,他已经病了,身体上已经很辛苦了,我们就应该在精神上更多的关心他们,而每次去看病之前就应该给能听懂话的宝宝讲清楚为什么去看病,宝宝应该怎样做才是乖孩子。当他不配合,甚至哭闹的时候,作为妈妈更不能因为自己的面子而训斥他,而是要轻声地安慰他,哪怕他不听,也要耐心地给他讲,夸他勇敢。

有位妈妈介绍自己带女儿打针时,当女儿面对打针恐惧的时候,她没有骗孩子而是和她讲,打针会疼,但是是我们可以忍受的,就像从小板凳上摔下来那样。后来女儿打针都不哭了,因为她懂得了打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10. 事先沟通

父母可以在上医院前与孩子先沟通解释,例如:“等下去医院不一定会打针,不要紧张。宝宝可以跟医师说哪里不舒服,然后请医师叔叔帮宝宝找出细菌。”或是请有经验的哥哥姐姐做经验分享,都可以减少小朋友不肯上医院及哭闹的可能。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去了医院应该给乖乖就诊的孩子一点小奖励。虽说奖励不是一个太好的习惯,但对生病的孩子却是个例外,这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激发配合治疗的勇气。同样,给结束治疗的孩子一点奖励,也有助于消除他们对医院的抵触情绪。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