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网络解释是:中庸(汉语词语)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础解释 【点此查看中庸详细内容】
(名)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之道。②(书)(形)指德才平凡:~之才。
二、引证解释
⒈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引《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唐柳宗元《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於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明姚士麟《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李大钊《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⒉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引鲁迅《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⒊中等;平常。引《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唐刘知几《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⒋指中等、平庸的人。引《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李善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清俞樾《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三、汉语大词典
(1).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唐柳宗元《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于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明姚士麟《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李大钊《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鲁迅《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唐刘知几《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4).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李善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清俞樾《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四、辞典简编版
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造句】中庸之道形容才德平凡。 【造句】虽然只有中庸之材,但他对公司的忠心是无人可比的。《礼记》的篇名。相传为子思所作,阐述中庸之道。 【造句】〈中庸〉整篇所说的就是一个「诚」字。
五、关于中庸的造句
1、他的做事原则是不离中庸之道,所以无大成就。
2、新闻记者要坚持不偏不倚、公正客观的“中庸之道”。
3、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
4、“做人稳稳重重,讲求中庸之道,明哲保身”是马鸿宾的处世哲学。
5、不尊德性,则学问从而不道;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
6、在论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朴槿惠引用《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说国家之间的相处需要君子之道。
六、关于中庸的法语
juste mili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