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共进晚餐与他谈论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8 20:3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8 21:15

圣诞假期的一个上午,11点钟左右,我到费里茨家里喝咖啡。我们在餐厅的窗前坐下,一边看着对过的市政厅钟塔,一边谈论着当晚我和吉米邀约赴宴的宾客。这时费里茨发话了: “真可惜呀,我们不能把那座古老的钟塔请来喝碗豌豆汤!它年复一年地矗立在那里,一定见多识广!假如它开口讲话,说不定有多少形形色色的趣事要告诉我们呢。要是我们能够认识这些趣事的主人,一定很有意思。”
“亲爱的费里茨,”我回答道,“如果我们能请来钟塔在你家餐桌上用餐,那么,邀请某个在坟墓中沉睡了500年的巴比伦权贵做客也不该是什么难事吧?!”
费利茨表示同意:“你说得在理。”
“那么,”我提议道,“我们开始行动吧!谁也不会阻止我们的。”于是,就在那个时刻那个地方,我们就自己曾经渴望会见和当时有心邀约的客人列了一个总名单。
德希德里斯·伊拉斯谟(荷兰人,中世纪哲学家、神学家,《愚人颂》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我们的首位客人。他准时赴约,与我们度过了一个极为愉快的夜晚。
夜色已深,我和费里茨都注意到,年迈的伊拉斯谟开始显现倦态,他打起盹来。显而易见,他已经不习惯这样规格的款待。我给费里茨做了个手势,我们溜下椅子,来到壁炉前,在一张长凳上坐下。
“嗨,”我说,“计划实现了吧?”
“是呀,”他回答,“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吓了一跳呢!我们接着怎么办?说实话,我有些不知所措了。”
“我也有同感,”我附和道,“不过我倒是有了一个主意。假如我们请老先生做我们的指导、哲人和朋友什么的,岂不是美事一桩?他比我们更清楚应该做些什么,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照顾其他客人。”
“妙极了。”费里茨说,“等他睡醒,你跟他谈谈如何?”
于是,伊拉斯谟醒来的时候(他只是打了个盹),我们谨慎地转向了这个话题。对于我们的提议,他十分惊讶,难作定夺。但是经过方方面面的斟酌之后,他表态说,能够重返人间一段时间,他当然求之不得。
孔夫子的哲学
我从未去过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从没有见过中国人。我确实见过。我熟知的那些中国人都具有隐忍和勤奋的品质,从而使他们比白色的、棕色的和黑色皮肤的邻居们,尤其是白色人种更高一筹。至于受教育的中国人,他们在各方面都远在我之上,对此我自惭形秽。
我最欣赏中国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真正的伊拉斯谟式容忍精神、他们愉快的蒙田式沉思性格以及他们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拉伯雷式的睿智(粗俗的或不粗俗的)。他们对食物内在本质有着极其微妙的感受,很少对西方人看似诚实实际笨拙的东西感到愧疚。熟知中国和中国人的朋友经常告诉我,这样的描述过于恭维。朋友们说中国人极其狡猾,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轻易采用极端实用主义的态度。他们对同胞的苦难漠不关心(我们对此表示怀疑),他们外表的冷静与藏在微笑双眼后面的内心平静互不一致。
也许这一切都是真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