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体重管理年”。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误区1:过度依赖肠外营养
近年来,经静脉输注的肠外营养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但是肠外营养多在术后胃肠道功能未恢复及病情不稳定的短时间内使用,长期依赖这种方式,可能会让患者的血管、神经、肝脏等受到损伤,甚至影响人体的代谢平衡。此外,由于制剂工艺复杂、无菌要求严格等因素,经静脉输注的肠外营养更为昂贵。而胃肠道是天然的消化和免疫工厂,正所谓“用进废退”,如果长时间不用,胃肠道功能会减弱,像许久未用的宝剑会生锈一样。因此,一旦患者的消化功能在术后恢复,就应该尽快从静脉营养过渡到通过胃肠道的肠内营养方式。
误区2:拒食“发物”
包括肉类、鱼类、蛋类和奶制品在内的所谓“发物”, 被认为会影响伤口愈合,但实际上它们正是术后康复期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如果没有了它们,可能会引起组织细胞再生不良,导致伤口愈合不良甚至无法愈合、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因此,除非对这些食物过敏,否则应该大胆地将它们纳入餐盘,而不是拒之门外。
误区3:过度迷恋名贵补品
有些朋友过分迷信昂贵的补品,如人参、灵芝和冬虫夏草,认为它们是康复的灵丹妙药。然而,人参、灵芝等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凝血作用,并不适用于术后早期患者;冬虫夏草中含有重金属元素砷,长期过量摄入会损害人体中枢神经、肾脏及骨骼。过量依赖这些补品对于术后的恢复并不是一件好事,还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真正的术后康复之道在于均衡全面的营养补充,讲求低盐低脂、荤素搭配,同时注意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误区4:认为“汤”是“大补”
许多朋友认为,汤经过精心的熬制,容纳了各种食材的营养成分,是术后患者的“大补神器”。然而事实却是,汤中的主要营养素成分是脂肪,还有少量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研究者通过测定鸡汤和鸡肉中的营养素含量,得知经过6小时熬制后的鸡汤中蛋白质含量不足等重量鸡肉的1/10,因此对于术后患者,只喝汤并不是补充营养的最优选项。
营养补充是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充分、恰当的营养补充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加快术后康复。在术后康复期,应该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营养补充,避免常见的术后营养补充误区,选择正确的营养补充方式。
团队介绍
“颐养循肠”团队是由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四病房多位资深临床营养专家及营养专科护士组成的营养科普团队,致力于传递最前沿的营养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营养健康意识。对于外科患者,科学地进行营养补充能够助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但是对于消化道肿瘤、减重手术等术后患者,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获取营养供给,常常成为困扰病友及家属的难题。正值国庆假期,团队聚焦术后营养补充的关键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科学、实用的营养指导,让营养为疾病康复保驾护航。
文字/杨妮 刘莹
审核/王维斌 郭淑丽 侯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