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加以赏析。
【答案】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俯视群雄。“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烘托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炼字。
第一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会当”意即“一定要”,用孔子“登泰而小天下”的典故,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现出诗人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志向远大,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启发我们(哲理):只有不畏惧艰难险阻,敢于挑战,敢于攀登高峰,才能俯视一切。 第二问:“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小”字,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矮小,认为……矮小”。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阴阳割昏晓”的意思“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割”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2.选出对两首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约客》是七言绝句;《水仙子·夜雨》是元代的散曲。
B.同是写雨,季节不同,《约客》是初夏季节,《水仙子》是秋季。 C.同有“棋子”这一意象,都借此表现文人雅士淡然闲适的心境。 D.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也有相同处,都是借景抒情。
3.《水仙子·夜雨》最后一句“都到心头”,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答案】2.C 3.①羁旅异乡的孤寂;①牵挂父母的乡愁;①功业未成的苦闷。 【解析】2.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约客》“闲敲棋子落灯花”意为:我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盘上。借棋子抒发诗人百无聊赖的情思;《水仙子·夜雨》“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意为: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词人借棋子抒发羁旅在外游子的思想之情; 故选C。
3.考查情感主旨。
结合“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可知,秋雨连绵,滴滴打在芭蕉上,引发词人的思乡之情,“都到心头”饱含词人羁旅异乡的孤寂;
结合“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可知,词人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历历在目,远在江南的双亲令自己魂牵梦萦。由此可见,“都到心头”饱含词人对父母的牵挂和思念;
结合“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可知,词人只身在外打拼多年,不能回家只能羁旅在外,“都到心头”也表达词人功业未成的苦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B.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萧鼓追随春社近”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对农人搞迷信活动的批判。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了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
D.这首诗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5.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原意和衍生意义。
【答案】4.B 5.示例: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解析】4.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
B.有误,“萧鼓追随春社近”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并不是“写出了诗人对农人搞迷信活动的批判”; 故选B。
5.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没有路了,忽然又出现了村庄,看到了希望,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奋发前进,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的未来。现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诗人在颔联中是如何表现出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7.本诗尾联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有登高望远之意,但表达情感却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6.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的高大巍峨。
示例二:“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 7.泰山的高大巍峨。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解析】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上句写的泰山秀美,是虚写;下句写的是泰山高大,是实写,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同时,“钟”,意思是“聚集”,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仿佛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暗指泰山这里的景色神奇秀丽;“割”是一个动词,在这里指的是泰山隔开了傍晚割清晨,运用夸张的修辞,其实指的是泰山太高大了,隔开了阳光,所以才会有如此的景象,故而这个词语写出了泰山的高大。据此回答。
7.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比较分析。
结合背景看,《望岳》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从诗句内容上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这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会当意即“一定要”。众山的 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结合背景看,王安石写《登飞来峰》时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此时的诗人内心可谓是踌躇满志,希望可以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从诗句内容上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自然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王安石在这里反用典故,表达了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的政治理想及大无畏的精神。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9.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案】8.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①“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9.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①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解析】8.本题考查字词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意思是: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诗人客居异乡,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飞”写笛声主动地在夜晚飞入干家万户,既出乎人的意料,又似乎是插上翅膀一样飞遍洛城。“飞”字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笛声的清越远扬。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所以说笛声“暗”送,吹笛者是无心的,但《折杨柳》的曲子却似乎专门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打动了很多人,引起他们对故乡的离愁别恨之情。 9.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及效果分析。
“散入东风满洛城”意思是:(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这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这样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以及笛声的动听。
“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是: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呢。诗人虽并不说“我”,却言“何人”,这句运用了反问的手法,意思是听到这《折杨柳》的曲调会勾起很多人思念故乡的情
绪,这样的手法加强了思乡之情,一唱三叹,确实具有 “语近情遥” 的美学效果。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0.“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11.用自己的话描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0.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 11.描绘了诗人虽僻居深林之中,无人知晓,但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有明月相伴的画面。 【解析】10.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鉴赏。
起句“独坐”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弹琴”“长啸”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显然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情怀。“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此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1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据此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即可。
示例:我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虽无人知晓,无人欣赏,但天上的明月与我相伴,它理解我的心意,我并不为此感到孤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 13.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悠悠”和“独”加以赏析。
【答案】12.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13.“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表达出诗人纵横宇宙古今的精神境界;“独”指一个人。宇宙之大和一个人之小形成鲜明对比,更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伤感和孤独。 【解析】12.本题考查诗歌词语解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
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结合写作背景可知,诗人感叹生不逢时,故“古人”“来者”指的是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13.本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念天地之悠悠,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怆然而涕下”句意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悠悠”形容时间的久“独”是独自一人。远和空间的广大。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宇宙之大和一个人之小形成鲜明对照,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写了什么内容?
15.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14.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立足点之高,第二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 15.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解析】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用“千寻”来形容峰上古塔的高度,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塔”为诗人眼前所见,“闻说”引出后面听说的内容,为虚写,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千寻”正面描写峰高、塔高,本是“先日出,后鸡鸣”,但王安石却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先“先鸡鸣”才看到“日升”,侧面衬托出峰高、塔高。 15.本题考查诗文中蕴含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为: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本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包含的哲理:无论生活或学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6.诗歌前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17.“闲敲棋子落灯花”中“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答案】16.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意近即可) 17.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意近即可) 【解析】1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故诗歌前两句营造了一种静谧清新却又单调、落寞孤寂的氛围。 17.本题考查炼字。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忙”是繁忙、忙乱之意,如果换成“忙”字,则与此刻诗人的心情不符合,而且也与这首诗的单调孤寂的意境不协调,故不能换。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8.末句的“放出”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9.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获得的启发。
【答案】18.这两个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富有情趣。 19.示例: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解析】18.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山放出一山拦”的意思是: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中的“放出”和“拦”两个动词却将山拟人化,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表现了重山连绵的特点。 19.本题考查诗文中寄寓的道理。
诗第三、四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中的“山”喻指生活中的困难,行山路就会发现,走过了一座山(克服了一个困难),就会有下一座山到来(就会迎来新的问题),指永远都会遇到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喻指“人生充满矛盾”的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明写登山的感受,实际上借助“行山路”这个意象,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人生哲理:人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 [宋]周密
①②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释】①筇(qióng):一种竹子。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这里指手杖。①土塍(chéng):田间的土埂。
20.“竹窗斜漏补衣灯”描绘出一幅温馨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这首诗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20.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下,诗人日思夜盼的亲人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21.诗人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20.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上句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天黑之时行走在归家的路上,月昏无灯,道路湿滑,难以行走,这里展现的是艰难的、有些凄凉的处境;而“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句写竹篱茅舍中,竹窗漏出一点昏黄的灯光,想必那是补衣服的光亮,前后形成对比。上句凄凉,下句温馨。 画面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隐隐漏出,想必那昏黄的灯光下,是有人在为亲人缝补衣服。
21.本题考查主题情感。
诗意: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通过。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竹题目是“夜归”,夜晚天黑的情况下,作者依然走着归家的路途,表现出诗人归家的急切;窗斜漏补衣灯”既是作者看到的画面,也是作者想象的画面,作者由眼前的景象想到自己的亲人,也在灯光下缝补衣服想着自己,由此表现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亲人对游子的思念。
22.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小月为这首小诗素描了一幅插图,小亮觉得画面过于凄清,与原诗氛围不太契合。你能说说原诗呈现出的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意境吗?请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 (2)诗文互动,诗文互参是很有趣有益的深入体验诗歌的方式,一起来体验吧。 月亮升起来了。这个黑夜的伤口,又把一些清冷的光辉抖落在大地的手掌上。琴停了,鸟睡了,花开了,风悄悄地展开了透明的羽翼。一个人,独坐在自己的影子里,怡然自乐。任千年的月光,照亮一生的道路。 ..(节选自曾冬《唐诗素描·竹里馆》) 质疑:有同学认为曾冬作品中的“一生”用得不恰当,改为“余生”更好,你怎么看?请结合原诗,说说你的理由。 你的见解: 【答案】(1)清幽、宁静 (2)我认为用“一生”更恰当。因为王维在早年就信奉佛教,思想超脱,虽然仕途坎坷,但王维内心宁静,所以月亮并不只是照亮他的余生,应该是照亮他一生的道路,让他始终保持心灵的明净。 【详解】(1)本题考查意境理解。 根据“独坐幽篁里”意思“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结合“独”是独自,“幽篁”指幽深的竹林,等可知,氛围和意境是清幽; 根据“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结合“深林”“明月”等可知,氛围和意境还有宁静。 (2)本题考查看法。根据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结合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联系诗歌内容谈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一生”指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全部时间。 “余生”指老年人的晚年。 示例:我认为用“余生”更好。因为这首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因此,“月亮”照亮的应是晚年隐居的闲适生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宋]翁卷
①②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③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一天:指满天。①睛湾:晴日中的水湾。①野水:郊外的水。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中写清秋野外的山光水色,也倾注了诗人忧愁抑郁的情绪。 B.第一句写满天秋色给晴天的水湾带来了丝丝寒意。这句写得很笼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C.第二句切题写放眼瞟望,具体写山,但又将远近高低重叠的山一一囊括进诗。 D.第四句以“忽”字领句,与第三句的“闲”字相对应,使景更加突出,也带出了诗人后来眼前 所看美景。
24.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所展示的画面。 23.A 24.【答案】满天秋色,晴日中的水湾已带上了寒意,那岂不是秋色溶入了水中?远近高低的山峦重叠,一直延伸到天边。 【解析】23.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A.“倾注了诗人忧愁抑郁的情绪”有误。“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意思是: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描绘了清秋野外的山光水色;联系“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可知,诗人闲暇之余登山赏景,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赏景的闲适愉悦; 故选A。
24.本题考查诗文描绘的画面。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意思是: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画面示例:秋日水湾已泛起寒意,晴日当空,峰峦起伏变化,延伸到远方。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节选)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勤劳的平民少女。 B.“东市……长鞭”四句运用“互文”的修辞写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 C.从“旦辞”“暮宿”可见木兰仅用两天时间完成行军极其神速。 D.“军书十二卷”中的数字“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26.“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为何而叹息?请简要分析。
【答案】25.C 26.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解析】2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C.“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意为: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意为: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早上告别了父母,晚上就到了黄河边,即将到达北方前线。早上离开了黄河,晚上就到了前线。地点快速转换。“旦”与“暮”表示时间,说明了木兰早行夜宿,行军极其迅速。“旦辞”“暮宿”并不是指木兰用两天时间就到达了战场; 故选C。
2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从“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可知,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在征兵名册的每一卷都看到了父亲的名字,父亲已经年老,没有大儿子,于是决定替代父亲去征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己亥杂诗(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7.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27.C 28.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意思对即可。 【解析】27.C项“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分析有误。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那么龚自珍本人辞官的理由是什么呢?此年恰是龚自珍的从父出任礼部堂上官,例当引避,自珍以此为由,并又申父母年迈,辞官归里。也有人分析认为因政见不同得罪宗室。不管哪一种理由最终促成了龚自珍的辞官,这个结局肯定是迫不得已的。
28.考查是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所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为:
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29.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围绕“_____”字来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_____的气势。 (2)诗歌的最后两句被誉为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 望 高大雄伟的气势
(2)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回答本题注意抓住诗歌题目《望岳》,结合全诗内容,是作者登泰山所见所感,所以诗歌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着重写了望泰山的所见所感,热情赞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会(2)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0.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30.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以声衬静,写出梅雨时节夜晚的寂静。运用叠词,句式工整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31.这首诗营造了梅雨时节乡村夜晚恬静和谐的气氛,写诗人独自等待客人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表现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焦急无奈、烦躁不安的心境。 【解析】30.考查诗句赏析。
这两句诗意为: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黄梅时节家家雨”暗含着雨声,“青草池塘处处蛙”有蛙鸣。雨声滴答,蛙鸣阵阵,更加衬托出夜的寂静。这是以声衬静的手法。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家家”与“阵阵”均为叠词,前后句为对偶句,对仗工整。使诗句富有韵律美,读来朗朗上口。 31.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本诗前两句写景,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静谧和谐,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后两句叙事,与朋友约好了来一起下棋,可现在已经半夜,友人还没有来。表“闲敲棋子落灯花”是对诗人的动作描写,现了作者的落寞孤寂。从“闲敲棋子”这一动作当中,可以看出诗人久候友人不至的焦急无奈与烦躁不安。 3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岳》中的“曾云”与《登飞来峰》中的“浮云”含义相同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望岳》中的“曾云”指的是重叠的云,意思是重叠的云在胸中涤荡,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登飞来峰》中的“浮云”指的是漂浮的云,这里比喻邪臣、奸臣,表达了作者在
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意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语内涵的解读。
《望岳》中的“曾云”,“曾”同“层”,重叠。“曾云”即“层云”,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登飞来峰》中的“浮云”本是指在山间浮动的云雾,这里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喻指奸邪小人,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浮云遮目,诗人借此表达心情的激荡,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辋川①六言(其五)
[唐]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
33.任选第一、二两句诗中的其中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 34.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答案】33.示例一: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示例二: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 34.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活。
33.【解析】本题考查画面描绘。任选第一、二两句诗中的其中一句,结合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描绘即可。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意思是:远处山下横卧着的村庄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高高的原野尽头,与天相接的地方有一颗大树。
示例:我选一句。远处的山脚下隐藏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透过树木茂密的枝叶,能瞥见些许黛瓦灰墙,几缕炊烟正在村庄上方袅袅升起。 34.本题考查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诗人的追求。了解全诗内容,从前两句诗的“孤烟”“独树”“远村”“高原”渲染的氛围来看,这里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突出了“闲净”“淡远”的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表现出诗人的生活追求,渴望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借此表达诗人对清贫、宁静生话的向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5.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6.请解释诗歌尾联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衍生的意义。
【答案】35.“钟”字使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36.诗句原意:当登上泰山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解析】35.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神奇自然,汇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这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字使用拟人的手法,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表达作者了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36.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尾联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37.作者独上江楼“思”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38.任选角度赏析本诗第三、四句。
【答案】37.(1)思旧景:月光如流淌的水一般清澈,流淌的水又如天空茫茫悠悠,风景依旧,曾经同游的友人却不在身旁。
38.(2)思故人(旧事):诗人思友人,思世事变迁,字里行间充满思念之情与怅惘之感。角
度一:虚实结合,虚写去年与友人同游,共赏江天明月,实写今年诗人独自登楼,江天明月依旧,可昔日同伴已不知去往何方,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思念、怅惘、孤独之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角度二:巧用疑问/运用问句,通过对曾经同游的伙伴如今去处的疑问/问的是曾经同游伙伴去往何处,答的却是风景依旧,看似答非所问,实则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思念、怅惘、孤独之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增添几分隽永的意味。
【解析】3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意思是:我独自登上江楼不由得思绪万千,眼前月光皎皎如水流淌,江水澄莹如天。曾经与我一同来此赏景观月的人现在在哪里呀?这儿的风景一如去年,没有变化。“同来望月人何处”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伴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非常欢快的。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表达了对曾经同游的“风景依稀似去年”写出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友人的思念之情。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表达了诗人对旧景的思念。 据此分析,作者独上江楼“思”的是故人(或与故人在一起发生的事)和旧景。
3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意思是:曾经与我一同来此赏景观月的人现在在哪里呀?这儿的风景一如去年,没有变化。
可以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实写自己独自赏景观月。虚写去年和朋友赏景观月,表达了诗人此次独自登上高楼的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也写出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可以从疑问的角度赏析。“同来望月人何处?”通过问句“与我一同来此赏景观月的人现在在哪里呀?”,回答的是“风景依稀如故而人事已非”,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也点破了“思渺然”的深远意蕴和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9.诗论家说杜甫有不少“以诗为画”的诗歌,这首小诗是这样的作品吗?请作出判断,并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0.诗歌后两句中“飞”与“睡”使用巧妙,请简要赏析。
39.【答案】是。描绘了一幅阳光灿烂、河山绚丽、花草开放、燕子翩飞、鸳鸯安睡的画面。 40.“飞”蕴含春天的勃勃生机,“睡”闲适中透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透露着诗人欢悦、安适的心情。
【解析】3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先整体描绘江山、春风、花草之百花竞放、风送花香,再细处落笔,描写“泥融飞燕”“沙暖睡鸳鸯”,构成了一幅日光和煦、明丽和谐的春色图,点面结合,使人如临其境。全诗抓住初春春暖花开、“衔泥筑巢”等最具有特征的景物来勾画,描写出春天景物充满生机、清新明丽的特色,以诗为画,诗人的安适喜悦之情自然溢于字里行间。
40.本题考查练字。诗歌后两句写: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飞燕子:燕子忙着筑巢,蕴含春天的勃勃生机。睡鸳鸯:鸳鸯在睡觉。闲适中透温柔的春意。这两幅生动的小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极其恰当地渲染出春意盎然、自然和谐的欢乐融和气氛,表达出诗人的兴奋快乐之情。色彩明丽,充满生机,柔美和谐。初春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①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②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①这首诗作于陆游六十八岁,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①遗民:在金占领区生活但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汉族人民。 41.下面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歌题目的意思是秋夜将晓之际,诗人步出篱门,以舒烦热,有感而发。 B.诗歌前两句写了祖国河山的奇伟壮丽,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C.第三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泪尽”一词,千回百转,含有无限酸辛。 D.第四句中的“望”字是全诗的诗眼,抒发了诗人由希望到彻底绝望的心情。 42.赏析“南望王师又一年”中“又”字的妙处。
【答案】41.D 42.“又”是“再”的意思,写出了“遗民”年年岁岁盼望南宋能够出师北伐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痛苦的同情,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的愤慨及对早日收复失地的盼望。
【解析】4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
D.“抒发了诗人由希望到彻底绝望的心情”有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思是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表达出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故选D。
42.考查对诗歌炼字的赏析。
“南望王师又一年”,意思是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
限,写出了“遗民”年年岁岁盼望南宋能够出师北伐的心情。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痛苦的同情,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的愤慨及对早日收复失地的盼望。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43.阅读《望岳》,完成问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俊,用笔不凡。
C.第三句话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是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答案】(1)C
(2)这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解析】(1)本题题考查诗中重点词的理解和句意理解。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大自然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把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所以“第三句话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的赏析有误;故选C。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我终要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联系诗歌背景: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满怀雄心壮志。结合诗句可知,这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4.本词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__,词中“闲乘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5.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答案】44.陆游 趁着月明来闲游 45.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分析】44.第一空:考查文学常识。本词作者是宋代的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第二空:考查词语释义。“闲”为“闲游”意。“乘月”为“乘着月色”意。故“闲乘月”意为:趁着月明来闲游。 45.考查诗歌内容。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虽说腊酒浑浊,却也会留下足够的鸡肉和猪肉来招待客人。体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村庄掩映在柳暗花明之中。体现了景色的优美。 “衣冠简朴古风存”虽说村中人衣冠简朴,却有古代的风气遗存。体现了淳朴的风土人情。 以上即是作者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
①
秋浦途中
〔唐代〕杜牧
萧萧②山路穷秋雨,淅淅③溪风一岸蒲④。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⑤无?
【注释】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二年(842)杜牧受到排挤,由吏部员外郎外放黄州(今湖北新洲)刺史,会昌四年(844)又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这首诗写由池州出发,在途中所见所感。①萧萧:幕秋雨声。①淅淅:摹溪风声。①蒲:菖蒲,一种植物。①杜陵:在长安西南,杜牧老家樊川所在地。 46.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描绘出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的画面。 B.第二句中描绘出淅淅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菖蒲的画面。
C.第三、四句可以理解为: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刚出生的鸿雁们,你们是要马上飞到我的老家杜陵去了吗?
D.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秋雨”“溪风”“新雁”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让人回味无穷。
47.请你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46.C 47.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官场受排挤的痛苦、抑郁之情;羁旅他乡的愁思;路途艰辛的苦闷之情。(大意相近即可,答对任意三点给满分。) 【解析】46.本题考查文意理解。
C.有误。“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意思是“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
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 故选C。
47.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的头两句写外围景色,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结合注释“会昌二年(842)杜牧受到排挤,由吏部员外郎外放黄州(今湖北新洲)刺史,会昌四年(844)又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分析可知表达了官场受排挤的痛苦、抑郁之情;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直接表现了对故乡的牵挂。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暮 春 清·翁格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48.“花余几点红”是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49.“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答案】48.是一幅寂寥零落的暮春残花图。描绘了春天盛开的桃花、梨花、茶花等都已逐渐凋萎,只残留稀稀落落的几朵枯花。 49.虽然今天花已落去,但只要花根不死,花茎还在,到了来年,在东风吹拂下,仍会萌发新芽,开出新花,重新展现出大好春光。也指面对人生一时的挫折,暂时的逆境,不应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只要有信念和决心,照样可以在未来大放异彩。
【解析】48.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理解以及描绘。
“花余几点红”意思是剩下几朵红花点缀一下花丛。描写暮春鲜花凋谢的自然景象,是一幅寂寥零落的暮春残花图。春天盛开的百花正在凋萎,稀稀落落的几朵残花分明在告诉他春将归去。据此加入自己的想象进行描绘即可。 49.本题考查诗句的深刻含义。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意思是说只要将花的根子留在地里,年年都会有按时吹来的东风。花开花落,原只是一时的现象,春去秋来,却是宇宙间的永恒规律,虽然今天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但只要花根不死,花茎还在,到了来年,在东风吹拂下,仍会萌发新芽,开出新花,重新展现出大好春光。浩荡东风岁岁有,春天自然也会年年来到人间。推而广之,人生的境遇也同样如此。用不着为一时的挫折、暂时的逆境而垂头丧气、怨天尤人,留得根茎在,哪怕风横雨狂。今年遭了灾,明年又逢春。伤感叹息无济于事,不妨乐天知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据此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50.首联写出了农村丰收的年景,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道出诗人对山西村________民风的赞赏。
5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既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感觉,又蕴含丰富哲理,耐人咀嚼。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50.【示例】足 热情好客(淳朴) 51.【示例】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解析】50.本题考查炼字赏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足”的意思是足够,充足。可见农民的热情好客。“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非常贴切写出了农家人的好客、真情的纯朴品质与行为。
51.本题考查概括诗句蕴含的哲理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一座座的山,一条条的水,好像前方没有道路。但却过一座的山头,在那柳暗花明的地方出现了一座村庄,这句诗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此诗句能在困难或绝境中给人以希望,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它能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2.阅读古诗,完成对话。
奇奇同学:同样表现高度,两位诗人各具巧思。甲诗中一个“割”字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你知道乙诗是如何描写飞来峰上的塔之高的吗? 妙妙同学:我知道______________
53.登上高山,极目远眺,诗人往往有感而发。两首诗的最后两句所抒发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具体分析。
【答案】52.“千寻塔”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的高峻;“闻说鸡鸣见日升”写在晨鸡报晓时 53.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侧面烘托塔之高。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抱负。甲诗中诗人由“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俯视群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乙诗表现了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意思对即可)
【解析】52.本题考查表现(或描写)手法。
乙诗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属于侧面烘托。
53.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理解。
甲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不仅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把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乙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从正面理解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从反面理解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可见,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抱负。 54.古诗阅读。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首句的“_____”字将烟、水、月、沙和谐地融为一体,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_____图。
(2)诗歌结尾一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1) 笼 秦淮烟月。
(2)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以及江边的沙岸”,“笼”的意思是“笼罩”,极其巧妙地将“烟”“水”“月”“沙”四种意象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描写了朦胧的水色夜景,绘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秦淮烟月图,渲染了凄清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后庭花”是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作者引用这个典故,借古讽今,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表现了诗人对不以国事为重的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案】55.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①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56.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解析】5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两句的意思是: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旧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表达了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也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此句暗示贬谪时间之长,表现了对世态变
迁的怅惘之情。
56.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新事物一定会取代旧事物,不必因此沉沦。作者先回忆了自己被贬的经历,然后写回到家乡后物是人非的感慨,但诗人并没有消沉,而是相信新事物一定会取代旧事物,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57.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队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58.“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57.C 58.放弃功名;思乡之情。
【解析】5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诗里的“将军”和“壮士”、“百战”和“十年”互文见义,“十年”是时间长,并不是实写。意思是说: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大大小的战斗,有的牺牲了,幸存者胜利归来。上下句意思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内涵十分丰富,行文极其精炼。故选C。
58.可以根据“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木兰的心愿即可。
蔽月山房 (明)王阳明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59.创作此诗时,如果诗人从山房的窗户望出去,最可能看见的景物是( ) A.巍峨的山峰旁露出了半轮明月 B.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 C.浓密的林间闪烁着斑驳的月光 D.皎洁的月光映照着山间的白雾
60.本诗和《登飞来峰》都从山写起,但表达的哲理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59.A 60.《蔽月山房》表达的哲理是:距离远近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眼见不一定是真,眼界开阔才能接近事物本质,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登飞来峰》表达的哲理是:要站在更高的地方,视野才会更开阔,才能望到更远的地方。 【解析】5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题干“如果诗人从山房的窗户望出去,最可能看见的景物”的提示,结合题目“蔽月山房”和诗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可知,巍峨的山峰旁露出了半轮明月。故选A。 60.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蔽月山房》诗意是: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说明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表达的哲理是:距离远近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眼见不一定是真,眼界开阔才能接近事物本质,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登飞来峰》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表达的哲理是:要站在更高的地方,视野才会更开阔,才能望到更远的地方。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1.下列各项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B.诗的首联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 C.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D.尾联写诗人如果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次拜访此地。 6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答案】61.D 62.将近社日,农家祭社祈年,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农人穿着布衫戴着帽子,村子里保存着古朴的风俗,他们吹吹打打,欢天喜地,充满着对丰收的期待。
【解析】61.考查诗歌赏析。
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门。本项理解过于片面了。 故选D。
62.本题考查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描写生动形象即可。
如: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到了,乡村里到处都是迎神的萧鼓声。村人们穿着简朴的衣服,村子里还保存着古代的风俗与习气。从这迎神的萧鼓声里,可以听出他们对于丰收的期盼,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
63.赏析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对《望岳》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以问答的形式,传神地表达出作者惊叹仰慕之情,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B.颔联两句,写近望之势,虚实结合,上句实写泰山的神奇秀美,下句虚写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颈联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D.尾联写仰望泰山极顶,不禁产生了登岳的愿望。“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这是诗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在颔联中“阴阳割昏晓”的“割”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B
(2)“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或“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
山峰充满了活力。)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分析作者形象,理解诗歌语言及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分析其使用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B.“上句实写泰山的神奇秀美,下句虚写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理解错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所以上句虚写,下句实写。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炼字的技巧。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接着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割”,分的意思。这里运用夸张的说法,意在说明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古汉语中,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6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写出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2)这首诗是诗人登高抒怀、借景抒情之作,请概括其主题思想。 【答案】(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通过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现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详解】(1)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思是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此句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常用此句自我勉励,表示只有到达更高的境界才能有更高的眼界。
本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2)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主旨的把握。
诗歌大意: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一二句写泰山绵延辽阔,以问答形式表现出惊叹仰慕之情。 B.诗歌三四句写泰山的近景,“割”字突出泰山神奇秀丽的形象。 C.诗歌五六句写远望所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鸟儿正返回巢中。 D.诗歌以“望”字统摄全篇,通篇却无一个“望”字,构思精巧。
66.诗歌结尾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65.B 66.写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终要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终当,终要,表现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怀),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解析】65.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和分析。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突出泰山神奇秀丽的形象;“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它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故选B。
66.本题考查诗句含义。
“会当凌绝顶”:“会当”意思是“终当,终要”;“凌”意思是“登上”;“绝顶”即最高的山峰。句
意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句意是: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俯视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67.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游山西村的见闻和感受,诗句无一“游”字,却处处扣“游”,表现出诗人的游兴十足。
B.首联以农家劝留客人的口吻起笔,“腊酒浑”和“足鸡豚”等内容,写出了农家在丰年之中待客的热情真诚。
C.颈联写村中欢天喜地举行春社活动,以及活动中人们粗陋的衣着,体现了当地民风的质朴和村民们生活的艰辛。
D.“拄杖无时夜叩门”一句,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山西村的优美自然风光和淳厚人文气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68.明代杨植在《升庵诗话》中评价“宋人诗主理”,意思是说宋代的诗歌富含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的画线句,分别谈谈你对其哲理的理解。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67.C 68.示例:①陆诗画线句写诗人面对重叠的青山和曲折的水路,疑心前面无路可走,突然看到了一个柳荫浓密、鲜花明艳的村庄,蕴含着坚持不懈终会走出困境的哲理。①苏诗画线句写正面看庐山连绵起伏,侧面看则山峰耸立,从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看到的山势各不相同,体现出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会有不同的道理。(或:要认识事物的全貌,必须打破局限,摆脱主观成见)
【解析】67.本题考查诗意理解。C.衣冠简朴古风存: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简朴”写出的是村民们的穿着简朴、充满古风,而不是“人们粗陋的衣着”;由首联“丰年留客足鸡豚”可知,村民们生活富足,并非“生活的艰辛”。故选C。
6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通过这句诗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
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而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这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结合后两句可知,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中,“疑”字体现了诗人①_____(心情),而“又”字写出诗人①_______(心情),此联诗告诉我们①________的道理。 70.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此诗是怎样体现淳朴的民俗民风的。
【答案】69.无路可走时的忧虑 看到柳暗花明时的喜悦 逆境中蕴含着希望 70.示例一:首联“丰年留客”的情境,表现出山西村淳朴的民风。主人的盛情挽留、待客食物的丰盛,农村丰收后的喜人景象、欢乐气氛,让我感受到欣喜。
示例二:颈联“迎春社祭祀祈年”的情境,表现了山西村古朴的习俗之美。春社前夕,农民们吹箫擂鼓,来来往往,准备做祭祀表演,热烈的气氛,简朴的穿戴,让我感受到喜悦。 【解析】69.考查词句赏析。
句意为: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疑”为怀疑之意。作者要去山西村游玩,但前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让人怀疑没有了道路。
这种怀疑让诗人担心忧虑,担心自己还能不能到了山西村。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又”字突显了作者看到柳暗花明里的村庄时的喜悦之情。
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绝境当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在任何时候都要对前路保持希望与信心。 70.考查诗句赏析。
“丰年留客足鸡豚”意为: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客人到来,主人热情待客,准备了虽然简朴却丰盛的菜肴。既表现了村中人获得丰收后的喜悦心情,也表现了村中人热情淳朴的民风。
“箫鼓追随春社近”意为: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怀丰收的期待。后句更以“衣冠简朴”加以补充,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作者对吾土吾民之爱。 71.阅读《游山西村》和《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两首诗都交代了农家主人盛情待客的情况,《游山西村》诗中农家“_____”(填写原文诗句或短语),《过故人庄》诗中故人“_____”(填写原文诗句或短语)。主人尽其所有,也正反映了他们 _____的品质。两首诗歌都流露了作者 _____之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先描绘本句诗中呈现的画面,然后领略其中的哲理。
(3)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山西村》诗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
B.《游山西村》诗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极力表现了农村生活的迷信和落后。
C.《过故人庄》诗颔联“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使人感到幽静、平和。 D.两首诗的尾联,都表现了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
(1) 足鸡豚或腊酒浑 具鸡黍 善【答案】(莫笑农家腊酒浑或丰年留客足鸡豚)良(敦厚淳朴或诚挚好客或热情好客等) 赞美或对淳朴民风的赞美(欣赏等) (2)示例:画面:这里青山连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绿柳繁茂荫浓,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哲理:在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 (3)B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比较阅读。
一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足鸡豚”一个“足”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莫笑”二字,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故《游山西村》中交代农家主人盛情待客情况的词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腊酒浑/足鸡豚。
二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故人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盛情。故《过故人庄》中交代农家主人盛情待客情况的词句是:故人具鸡黍/具鸡黍。
三四空:主人尽其所有款待客人,反映了农家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游山西村》中,“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过故人庄》中,故人“邀”而作者“至”,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显示了民风的淳朴。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美。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间水畔的景色,让人仿佛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据此理解作答。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B.《游山西村》诗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
淳朴可爱。“箫鼓追随春社近社”,写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衣冠简朴古风存”,诗人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故选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