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评述
——以感知运动阶段分析
【摘要】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以逻辑学、相对论和辩证法为基点,探索儿童认知的起源、建构及发展阶段等问题。本文重点以感知运动阶段的几个子阶段对皮亚杰理论进行评述,从而得到相应的教育启示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感知运动阶段;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动作;
皮亚杰是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创始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另一位“巨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体系的核心,其理论所表现出的生命力深深影响着当代心理学的发展。现从皮亚杰的生平开始论述。
一、皮亚杰生平
皮亚杰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注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追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以为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科努特。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皮亚杰有机会去接触与思考有关哲学和科学的知识,进而发展出一套属于他自己独到的思想与见解。皮亚杰10岁(1907年)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体动物有关的论文,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其了很大的反应。1915年,皮亚杰获得纳沙泰尔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之后三年,他还攻读了哲学、科学的课程。1918年,当时年仅22岁的
皮亚杰,即以一篇关于研究软梯动物的论文,获得了纳沙泰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的学位。在这段时间内,皮亚杰思想上的主要发展在于哲学观念的逐渐成形。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求学,这段期间促使皮亚杰真正的进入了心理学的领域。他在巴黎大学研修心理病理学及科学哲学,并且在1921年担任西蒙的助手,在比纳实验室内工作,并且负责将英国心理学家伯特的“推理测验”标准化。他不仅注意了儿童答案中的“是”与“非”,而且认真探索儿童答案中的有关“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他发现了两个重要的事实:(1)同龄儿童的大致按中存在相似的错误;(2)错误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皮亚杰感到,这里面一定蕴含着一个属于认识论范畴的问题,于是促成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皮亚杰生平的经历使他在生物学、哲学及心理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理论博大精深、体系严谨,从而历经时代变迁依然能够显示出勃勃生机,本文所阐述的每一个皮亚杰理论处处都体现出他对学科的熟练的驾驭,闪耀着跨学科研究的广博性和透彻性。
二、皮亚杰理论简述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三个支点:
第一,逻辑学。逻辑学是皮亚杰整个认识结构构建的基础和形式。逻辑学是联络各种不同学科的一种“基因型”。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逻辑学起着中心作用。逻辑是建立任何认识论的基础。
第二,相对论。相对论是皮亚杰认识产生源泉的理论基础,即主体对课题的相互作用构成人的认识活动。
第三,辩证法。辩证法是皮亚杰理论的方法论,即认识活动是通过平衡化使主体与环境持续互动的过程实现的,是动态的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
1.认知结构的基础——图式。它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有了图式主体才能对客体的刺激作出反应。
2.认识来源——通过动作使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3.认知的生物起源——组织和适应。生物的发展是个体组织环境和适应环境这两种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生物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种自动调节的适应。
4.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同化、顺化与平衡。
5.认知中的思维特点——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动作上的现象。
6. 认知结构建构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7.认知发展的阶段——从动作到思维演化。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经由动作到内化的动作再到运算不断发展。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的述评——以感知运动阶段分析
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下面简介六个分阶段。
(一) 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0-1月)
新生儿,儿童生命的第一个月,属于感知——运动阶段的第一个子阶段。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生物体组织为了适应环境从出生起就具备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图式。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皮亚杰对新生儿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新生儿虽然看起来如此脆弱、无助,但是皮亚杰理论论证了作为生物体,自出生那一刻起,他就已经积极通过自己的图式与环境相适应,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时这一个持续的过程又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做准备。如身体直向反射,当转动婴儿的肩或腰部,婴儿身体的其余部分会朝相同方向转动。在初生到12个月的婴儿身上可见到这种反射,其机能是帮助婴儿控制身体姿势;迈步反射(行走反射),
双手抱住婴儿,使其两脚着地,他会做出走路似的迈步动作,持续时间是从初生到2个月,其机能是为将来学习走路作准备。对新生儿的照料时要注意通过这一系列的先天反射来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
(二) 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
处于这一阶段的婴儿是为了动作而动作,这样一种认知方式随着个体的成熟发展逐步产生思维的萌芽。虽然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没有分化,但是要为婴儿创设相对丰富的视听环境,因为习惯的获得是通过两种感官活动的联系而实现的,通过丰富的感官刺激促进婴儿感觉统和的发展。基于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即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客体通过对婴儿的作用刺激主体发展,主体由于得到反馈而继续作用于客体。因此,环境的丰富性尤其重要,除了提供适合此阶段婴儿发展的玩具,照料者的言语交流与情感互动也非常重要
(三)第三分阶段: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10月)
从4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
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这样就通过动作与动作的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行使的动作。例如一个多彩的响铃,响铃摇动发出声响引起婴儿目光寻找或追踪。这样的活动重复数次后,婴儿就会主动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脚去踢挂在摇蓝上的响铃。显然可以看出,婴儿已从偶然地无目的摇动玩具过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复摇动玩具,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但这一阶段目的与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确。
此阶段婴儿以外界物体为对象的动作。如婴儿用手挥舞摇棒,使其发出声响。这是一种最早的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时期的婴儿显然已经使人们看到了智慧产生的萌芽,所以说皮亚杰曾经说前18个月是人类最具有创造力的时期,是人类认识的“哥白尼式的变革”。在纪录片《我们的宝贝》中,一个6个月左右的婴儿,持续将玩具扔到楼梯下方,对于儿童自身而言就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而非“捣乱”。因此,这对于早期儿童教育的启示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认知世界的权利、耐心欣赏和等待儿童成长的奇迹。
(四)第四分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11~12月)
这一时期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做手段使用。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够不着的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开盖着玩具的布,这表明儿童在作出这些动作之前已有取得物体(玩具)的意向。甚至婴儿可以通过情感和眼神的交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我们的宝贝》中一个婴儿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先是通过哭声引起妈妈的注意,然后再通过眼神交流来告诉妈妈他具体想要的玩具。随着这类动作的增多,儿童运用各动作格式之间的配合更加灵活,并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遇到的新事物,就像以后能运用概念来了解事物一样,婴儿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表现
出对新的环境的适应。儿童的行动开始符合智慧活动的要求。不过这阶段婴儿只会运用同化格式中已有的动作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
这一阶段婴儿表现出智慧活动的萌芽,这时通过的动作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这时的动作和客体开始分离,婴儿可以把两个不同的图式加以协调配合,完成一个动作。因此,儿童动作的发展尤其重要。动作能够预见婴儿的发展是否正常,这就要创设环境积极促进婴儿的动作发展。皮亚杰理论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意识到儿童认知是积极构建的过程,创设积极的建构环境,像“躲猫猫”的游戏就可以在这一阶段多次进行。
(五)第五分阶段:感知动作智慧时期(12~18月)
这一时期的婴儿,皮亚杰发现,能以一种试验的方式发现新方法达到目的。当儿童偶然地发现某一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他将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试图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例如婴儿想得到放在床上毯子上的一个玩具,他伸出手去抓却够不着,周围也没有成人时,他会继续用手去抓,偶然地他抓住了毯子一角,拉的过程中带动了玩具,于是婴儿通过偶然地抓毯子得到了玩具。以后婴儿再看见放在毯子上的玩具,就会熟练地先拉毯子再取玩具。这是智慧动作的一大进步。但儿童不是自己想出这样的办法,他的发现是来源于偶然的动作中。
此阶段婴儿对自己的动作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如成人把娃娃从布A下转移到布B下之后,能正确地到布B下面去找娃娃。随着婴儿的成熟和前一阶段的经验积累,这一阶段的婴儿通过建立新的图式来“顺应”环境,这种“顺应”是通过偶然的“顿悟”实现的,无意的动作使达到了“有意的目的”。但是皮亚杰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完全的“顿悟”而是基于过去的若干行动格式的。
(六)第六分阶段:智慧综合时期(18~24月)
这个时期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之外,还能开始\"想出\"新方法, 即在头脑中有“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例如把顶针放在火柴盒内,如果盒子打开不大,顶针能看得见却无法用手拿出,儿童于是便会把盒子翻来覆去看,或用手指伸进缝道去拿,如手指也伸不进去,这时他便会停止动作,眼睛看着盒子,嘴巴一张一合做了好几次这样的动作之后突然他用手拉开盒子口取得了顶针。在这个动作中,儿童的一张一合的动作表明儿童在头脑里用内化了的动作模仿火柴盒被拉开的情形,只是他的表象能力还差,必须借助外部的动作来表示。这个拉开火柴盒的动作是儿童“想出来的”。
这一阶段之所以又被称为“智慧的综合”是指儿童儿童不光用外部身体摸索,而且也运用了内部的联合,达到突然的理解。此阶段婴儿可以通过大脑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成人在婴儿看不见的情况下把娃娃从布A移到布B下,婴儿仍能找到。婴儿已能对自己动作的可能效果进行心理预期着象征性功能开始出现。上例儿童成功打开火柴盒是运用表象来解决问题的过渡,这种顿悟来得如此之快,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突然改变了的结构,但实际上它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
四、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成果及启示
(一)感知运动阶段的智慧表现
1.动作逻辑
动作逻辑是一种时间的智慧。形成感知运动智慧的行动是可以重复的而且是可以概括的。凡是在动作中可以重复和概括的就可以成为格式。一个格式包含着几个字格式,形成
包含逻辑。在动作的协调在包含着另一种逻辑是序列逻辑。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还形成了对应逻辑。
2. 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不是守恒)的意识,这与婴儿语言及记忆的发展有关,物体永久性具体表现现在:当一个物体(如爸爸妈妈、玩具)在他面前时,婴儿知道不这个人或物,而当这个物体不在眼前时,他能认识到此物尽管当前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但仍然是存在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但婴儿相信他们还会出现,被大人藏起的玩具还在什么地方,翻开毡子,打开抽屉,还应可找到。这标志着稳定性客体的认知格式已经形成。
3. 现了因果性认识的萌芽,这与物体永久性意识的建立及空间——时间组织的水平密不可分。儿童最初的因果性认识产生于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结果的分化,然后扩及客体之间的运动关系。当儿童能运用一系列协调的动作实现某个目的(如毯子取玩具)时,就意味着因果性认识已经产生了。
(二)教育启示
皮亚杰理论的精华之处就是使人们认识到了认知过程是连续的和有一定固定顺序的。儿童认知方式的差异性不是以年龄为依据的,只是说儿童的发展遵循这固有顺序从低程度到高程度的发展。儿童每一阶段都是基于前一阶段的动作练习从而为下一阶段准备。
1. 动作是衡量儿童发展的重要指标
儿童最初对环境的适应是通过建立动作格式实现的,动作成为儿童适应环境的方式,通过对儿童早期发展总动作的观察可以及早发现儿童的健康状况以及时采取防御措施。
2.认知是儿童能动建构的过程
皮亚杰理论最突出的是强调儿童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是儿童通过认知图式积极适应环境、作用于环境、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实现的。虽然有些人批判皮亚杰的理论缺乏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也提醒人们“灌输式”的学习和忽略儿童兴趣的学习的无意义的且对儿童伤害极大的,一旦顺应远远大于同化就会造成一种失衡状态,这种遵循自然发展的要求对于早期儿童发展而言尤为重要。2岁前的儿童是其创造力最强的时期,成人一定要呵护儿童这一时期积极构建的过程,积极配合儿童创设一个宽松、逾越、安全和丰富的材料,让儿童自主探索和发现世界。
3.认知建构受制于已有的认知水平
儿童的认知发展受制于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也是皮亚杰强调生物学重要性的原因。儿童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与身心成熟和环境经验从而达到一种平衡化进行的。因此,教育要基于幼儿已有的水平,不能“揠苗助长”,这对于早期婴儿教养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起始阶段的教育将影响终生,成人要学会欣赏每一阶段儿童的发展。
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指出认识发生论的理论基础是生物学,同时运用哲学和心理学来探究儿童认知发展。用严密的逻辑推理、科学的辩证法和深刻的心理学分析向人们论证了儿童是一个主动性的个体。其思想依然时刻闪耀着光辉,对当代儿童心理及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