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部
分,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1978 年落成。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原西馆落成于1941 年,两者前后时间差长达37 年。新老两馆的建筑风格和处理手法差异较大,但又能相互协调统一。
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许多特殊要求。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对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描述:建筑与周围环境,建筑空间,建筑形式。
建筑与周围环境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
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在接授委托案从华府回纽约的飞机上,贝氏分析基地为东馆绘出了远景的草图,首先他尊重所有既定的条件,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等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困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
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梯形的对角相连,分割出一等腰三角形,一直角三角形,前者是艺廊,后者是研究中心,在构思阶段,贝氏拟将等腰三角形对分成两相等
的空间,在第四街配置一个圆环,经再三琢磨,决定以三角形作为模矩,首先将直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略加分开,以彰显出个别的特殊的机能,这是贝氏忠诚表现的一贯手法,等腰三象形的三个角配置四边形的空间,作为展览室,以实践“馆中馆”的构想,艺廊与研究中心间以一个三角中庭结合,使两似分实合,而为了打破研究中心南侧朝向陌区笔直单调的立面,他用心地的设计三角的造型,以
创造出虚实对应的丰富变化。东馆的建筑物高度,保持与宾州大道上建筑物相同,东馆的外墙采用与东馆相同的大理石,为此,田纳西州矿区诺克斯维重新开场,早年负责西馆矿石的莱斯被再次敦聘主持国家艺廊东馆大理石工程这位早已退休的八十余岁的老人的参与,实中是东馆的幸运,当年西馆的大理石厚一英尺,有五种不同的明暗色调可供选用,受矿石有限的影响,东馆石厚仅三英寸,能运用的只有三种色调,因此如何以石材的组合求得和谐的立面色调显得格外重要,莱斯的功劳就在其精挑细选,用心组合,将所有暗色石安排在下方,淡色石置于上方,东馆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建筑空间
新老两馆建筑空间是完全不同的。老馆中的空间是十分新古典式的,中间布置的一个巨大的圆形大厅,好似罗马帝国万神庙的缩影。顶上的天窗透射了些自然光线,在两侧有秩序井然的序列空间,这些空间模式在早期的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中出现过,属于古典式空间。然而东馆内部空间完全是另外一种模式,首先内部空间不是轴线对称的。古典空间是只有一个灭点的透视,东馆是能找到三个灭点的透视。东馆的基本构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部分是
一般参观人员的场所,而直角三角形是专业艺术家的天地———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在外形上是体积,在内部则是空间”,这是贝聿铭对空间和形式的高度概括。在东馆的设计中,内部三角形空间的表现与外部的三角形几何形体的组合相对应。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室内空间同样采用三角形为基本构图元素,三角形
的多个透视灭点,使空间更加错综变幻,上下层空间的错位进一步丰富室内空间。空间的不断错位、平行、交角,犹如中国园林的步移景异,相信贝聿铭在室内空间处理上借鉴不少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不同空间大小、形状、质感、高低不断的变化,各空间围绕展览馆的中心,三角形中庭相互交融,形成流动的、联系的空间。
从西大门进入东馆,这个等腰三角形建筑的中央大厅高挑明亮,自然光从1500平方米大小的天棚上倾泻而来。厅内布置树木、长椅,上方悬挂着出自抽象艺术家亚历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之手的红色翼状装饰物,如同四季不败的红枫气韵生动。
以此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而自然光也经过天窗上分割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玻璃镜面折射后,落在由华丽的大理石筑就的墙面、天桥及平台上,柔和而浪漫。
热爱艺术的人们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博物馆弥漫着某种优雅而又亲切的气氛。
建筑形式
对称的西立面造型是东馆艺廊的特色之一,这是延续与呼应西馆的设计,朝向西馆的西立面有高塔耸立左右两侧,这正是等腰一角形角隅处的展览室,整个西立面呈“H”型,既崇高又典雅,同时立面还拥有严格的比例关系,立面都是相似矩形的关系。西立面有三个开口,最大的开口向内退缩,左侧安置了亨利座尔的巨大雕塑品,很显明的标示出入口的意象。另两个开口,殊途同归通到研究中心的大门,雕塑品的安排及门的大小差异,使参
观的人很容易辨识入口,而不致于误闯不对一般人开放的研究中心,贝氏以设计手法巧妙分别出两个不同的出入口 。
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展览馆入口北侧有大型铜雕,无论就其位置、立意和形象来说,都与建筑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一般都有三个特色::1) 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2) 空间处理独具匠心。3) 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东馆采用以三角形为基
本元素的建筑构图,采用对称与平衡很好的协调了新、老美术馆的关系,也使东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