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安全感,来源哪里,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来自于人们的内心,而安全感的多少,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有的人安全感强,是因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足够强,而她的天性性格脆弱,那么她的安全感必呈现缺乏状态。
但是否安全感是天生的?答案一定是否定,一来,性格是后天形成,二来,性格是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找到可以和自己性格互补的人。原本性格乐观,一个人可以体验所有多姿多彩的生活,但他如果同时遭遇家庭惨剧,爱情打击,事业跌入低谷。他的安全感指数瞬间瓦解,所有原本他看不见的,或者他忽略的,一瞬间就全部涌现,他会懂得世态炎凉,会懂得人们之间的虚情假意,会懂得世界的变幻无常。安全感极速下降。内心笃定的力量也消失殆尽。这时进入不安全感。
当人处在一段感情中,我们有很大的一部分其实是在跟自身的「不安全感」在搏斗。 这也是感情世界中猜忌、嫉妒、痛苦、害怕、烦恼等等所有这些负面情绪的根源由来。 而也因为不安全感这件事情似乎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东西,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能透过我们伴侣所带来的「某些东西」,好填补自己心中所存在对于安全感匮乏的部分。
这样的一个心理流程、若简化的来写的话,大概会是这样的架构:
IF稳定感 < 个人不安全感
Then 寻求外在的补偿
If 外在补偿无法足够时
Then call 忌妒/猜疑函数
If(忌妒/猜疑程序使用次数 > 容忍上限) OR (对方的耐心 < 0 )
Then call 另觅它途函数
至于这两个函数是这样子的:
Function 嫉妒/猜疑函数
Do
要求别人多关注自己的举动
对方的耐心 = 对方的耐心 - 1
嫉妒/猜疑函数使用次数 = 嫉妒/猜疑函数使用次数 + 1
Until(稳定感 > 个人不安全感 OR 对方的耐心 < 0)
Function另觅它途函数透过别的方式寻求弭补
若以更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的话,大概会是:我们在感情中,会一直不断追寻方式来提升「稳定感」,这过程会直到某天「稳定感」超过原来自身存在「不安全感」的部分。
只是个人的不安全感到底有多大、有多难被训服,这并不是绝对的定值。 完全取决于
「自身过往的经验」、「成长的环境」、或是「对于他人信任程度」而定。 成长期遭遇过家人冷落或忽视的,往往会希望能在亲密关系中得到超乎预期的弭补。
而过去曾在亲密关系遭遇背叛或离弃的,也可能会在展开下一次亲密关系中,渴望伴侣更多的关注以求得补偿;换言之,不但要足够这次的安全感,还要弥补过去伤痛的部分。 而对他人信任度低的人,自然也会在亲密关系中需要伴侣提供更多让他能信服的东西,好能够安稳且心安的交出自己深层、情绪性的东西给对方。 (注:情绪的信任或许比身体的信任更困难)
这类安全感的追寻,有时候是会在态度上不断测试对方。 比方说,在伴侣面前刻意的贬低自己,但实际上内心却希望伴侣否定自己的贬低,甚至做出强调无论如何都会深爱自己的承诺。 另一种安全感的追寻,则会透过找寻、或甚至是刻意培养彼此的「共同性」,以产生「我们在某方面是紧密连结的」假象。 这多少有点类似古代的「投名状」的概念。
水浒传第十一回写王伦要求林冲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 “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经过。
而另一些追寻的方式,则是透过物质的赠与、或是资产抵押的方式,让人产生「我的价值跟钻石或是房地产」等值的观感。 也因此,有人会很在意结婚后房子、资产等该登记在谁的名下。 当然,这样的在意除了物质与感情汇兑的概念外,更进一步延伸也算是日后「万一」被离弃下,还不至于甚么都没有的策略性思维。
无论使用的方式为哪一个。 原则上来说,自身安全感高的人,在情感过程中比较不害
怕,较能够安心投入一段感情。 自己既有的安全感高以外,也能带给伴侣较高的稳定感。 这原因在于,当自身安全感高时,伴侣将不会觉得她/他难取悦、不会为小事情生气、不会老是怀疑东怀疑西;伴侣就会能因为这样的心理状况、能取得更高的安全感,而能相互影响而建立更加稳固的相处模式。 但反过来说,安全感低的人,感情路往往会更不顺利。 因为担心与害怕会在感情的过程中占有情绪上的主导地位,因此将很容易为小事情担心、生气、追踪、猜疑。 动不动就打电话问说你在哪里;看了头发沾在衣服上就怀疑你跟异性拥抱。 那就算原来是平顺的感情架构,当太多因为不安全感所产生的追问或是猜忌下,反而可能把情形往不顺利的方向推动,而造成「毕马龙效应」(The Pygmalion Effect);也就是你的「期待」(虽然实际上并不期待)最后成为事实,也就是自现式预言。
毕马龙效应(The Pygmalion Effect)原本是心理学名词,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罗圣索尔(Robert Rosenthal)与杰柯布森(Jacobson)两人于1968年所作的研究而来。他们对学校里一群06~12岁的儿童做智商测验,将他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告诉老师们实验组的孩子们智商比较高,老师因此设计较为艰难的课程给这些智商比较高的孩子,也花比较多的时间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教学更为认真。一年后这些孩子的智商分数果然都增加。事实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孩子们只是随机挑选,智商高低并没有太大不同。这说明了老师期待学生会有比较好的课堂表现,因此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态度与方法,学生经由这样教学方法的刺激,智商也真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很讽刺的状态往往是,原本安全感就高的,感情顺利的机率通常较大;但原本安全感低,希望能透过伴侣的外部性带来安全感的人,反而容易把伴侣推走、而走到不断失败的循环中。 而失败次数越多,后面持续失败的机率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对他人的信任感越低,也越容易让自己放到造成他人负担的位置。
不过呢,害怕离弃并不是该被责备之处。 毕竟这是所有人共通的情绪,只是高与低而
以。 而我们之所以会在感情中害怕失去、害怕离弃、害怕竞争其实是有其道理的。 毕竟失去等同于不受重视以及孤独。 而更重要的理由,在于当我们对一段关系开始有稳固感时,我们其实会不自觉的把对方当成拥有物。
而当感情不再存续后,用更通俗的说法就是「失恋」时,即意味着失去此假想的所有权。 所有原本你被允许的行为将不再被允许;原本你所拥有的优先性将被降低;原本你所有的信赖感不再踏实;原本你所有的物质提供或甚至是性接触的权限,对方也都不再有义务要提供给你。
所以总的来说,形式上的伤害大概可以分成这几项:
1. 主权行使力的不及。
2. 实质利益提供的消失(经济或是性)。
3. 生活寄托重心的转移。
但这些「形式上」的失去其实并不这么难弥补。 只要我们自身条件允许,我们其实还是有别的方式可以「替代」这些失去的东西。 经济重心可以透过其他的工作收入来弥补,生活的寄托重心除非是十多岁只以谈恋爱过活的人而言,其实一般人多还有事业、兴趣、亲人、朋友等等各类的重心可以依靠。
但失恋会让我们非常伤心、极度痛苦、甚至「深受打击」的,其实却多是源自于「情绪层面」的伤害。 尤其是这三点:
1. 自我评价的打击。
2. 依赖性被剥夺。
3. 情绪的孤立。
最严重的往往是第一项。
安全感,是一种源自于自身对于某种状态、某项地位、或是某件物件拥有权丧失的恐惧。
大家在爱情上、在职场上、在人生过程中、或在珍贵的物件持有上,应该都曾经感受过「不安全感」这份情绪的啃蚀。 有人能克服并让自己人生更美好;但有人却始终无法摆脱这问题的纠缠,并留下深刻阴影性的东西。 但我觉得这不是不能对抗的一种状态。 只要我们知道这类情绪在我们心里根源的点在哪里,我们就能找到对抗的方法。
到底这心情的症结是甚么? 若我们想在爱情上、职场上、甚至人生上更包容、更沉稳、更踏实,那到底我们该求取甚么样的改变? 或甚至,是该向谁求取?
这或许最后会变成是个哲学问题。 但我个人很喜欢哲学上的探询与思索,虽然讨论哲学问题未必有甚么快速解。 但唯有这样,你才能了解自己直觉与感性的起点是甚么,也才能引导自己透过理性与逻辑去面对问题,并让自己真正的从情感上解放出来。 这是一种寻求自身自由的过程,也希望大家跟着一起参与下去。
探讨这问题的起点,我想先从到底让人在爱情中感觉「不安全」的责任是在谁身上开始。
以爱情而言,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没有安全感这件事情。 面对一个好不容易追到手的
异性而言,面对好不容易得到「男朋友」、或「女朋友」这样的头衔而言,确实让当事人会觉得高兴与得意。 但这份得意却往往让人患得患失,因为头衔的授予完全取决于对方的心情起伏。
所谓「头衔的授予完全取决于对方的心情起伏」,在于男朋友或女朋友这头衔往往是因为过去我们做对了某些事情,而得到的「暂时性地位」。 但谁也没办法保证我们能永远持有「某某人男(女)朋友」这样的头衔。 只要哪天我们做错了某件事、说错了某句话、或是某个过去存在的特质不存在了(甚至只是别人不再欣赏了),这头衔似乎就将离我们而去。 换言之,头衔的保留,似乎绝大部分的权力是存在于「授予我们的那人身上」。 这也产生一个直觉的结论:如果我们让他的眼睛只看着自己、耳朵只听着自己、心里只想着自己,那这地位,或许就将稳若泰山。
所以对大部分人而言,会开始透过各类的「控制手段」,试图避免任何损及关系与地位的人、事、与物。 比方说,查勤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 正常一点的查勤者,会选择在你应该没事的时间打电话给你:「你在干嘛? 有没有想人家?」 但恐惧感严重的查勤者,则可能一有空、一有顾虑就打电话,三声没接就发怒起来;更可能在半夜三点半,哭着打给你说:「呜,我梦到你要跟我分手。 你说,你说! 有这样子的事情吗? 答应我,你永远都不会离开我~」
但是呢,有经历过查勤情人的多半会同意,查勤其实是种很微妙的行为。 偶而为之的,或许会让人窝心与爱怜;但一旦过量,将会造成对方压力与对于关系的负面观感。 而且更严重的是,无论一开始对查勤这件事情抱持多高的疼惜与爱怜,最终都将会觉得窒息、疑惧、并开始思考逃避与争取自由度。 而查勤的一方则更会因为感受到对方逃避意图时,更落实了对方想从身边逃走(或背叛)的假设,而提高逼迫与威压的力道。 最后,关系将会因为这样的不安全感而崩溃。
换言之,探索到此,这篇我想提到的第一个论点是:如果你对于一段关系没有安全感,那这段关系恐怕终将失去。 甚至该这样讲:你恐惧越大,失去反而越快。
这当然并不限于爱情。 职场上也是如此,尤其主管阶层最需要自我探询这问题。 若你对于地位没有安全感,你会做出不必要的控制手段。 适当的控制虽是必要的,但过度的控制会让同仁更与你疏远。 事情最后会如爱情一般走向毁灭。 (背后心理层面是一样的,所以有这困扰的也可以继续往下看)
大部分人,其实都知道不安全感是关系的杀手。 但很多人在这件事情上最关键的误解,就是以为解决的方法是「往外求取」。 女生会说:「我觉得你没办法给我足够的安全感。」 男生会说:「你异性朋友太多了,让我觉得不安心。」 这两句话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是:「对方若能给我更多的承诺、更多窝心感动的举动、更多取信于我的行为,我就能觉得安全与稳固了。」 「所以,请你让我安心吧!」
但事实上,这是大错特错的。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男生,听了女生说没办法给予她足够的安全感时,会当下觉得满腔热血都沸腾了起来。 心想:「我明明这么爱你,你居然不能理解。 好! 那就让我好好表现给你看吧!」 于是卯起来买早餐、嘘寒问暖、接送照顾、写小卡片、送玩偶、情人节送出大把的花束。 搞得对方泪眼婆娑,感动不已。 两方都误以为,这就是爱了。
但问题在于,安全感其实跟别人怎么提供完全无关。 这纯粹是一种「自己心态的毛病」,而非别人有形无形上给与多寡的问题。
怎么说呢?以爱情而言,有着强烈不安全感的人,并不会因为幸福而减少那份害怕;
反而会越在「最幸福的时刻感觉恐惧」。
有些女生会碰过控制欲很强的男人。 妳跟其他男生多说两句话他就生气,服装露多一些会不高兴,独自出门的聚会若有男人在场他知道会发飙。 这时候,女生常会觉得「好嘛,为了爱,那我只要乖乖待在家里,谁也不见,好好听话,配合并顺服他,他应该就会相信我了吧?」
但这类感情,最后往往还是多以分手或悲剧收场。 为何呢? 因为心里面会抱持强大不安全感的人,并不会因为这些牺牲或配合而感觉稳定。 相反的,你给的越多,他反而会觉得「像你这么美的女生,追的人很多,怎么会持续这样爱我呢? 一定会有别人来从我手中把她抢走。」
换句话说,当不安全感这种情绪强烈时,人其实无法坦率的享受幸福时刻。 幸福时刻对他们而言,带来的并不是抚慰、也不是愉悦,而是会加大恐惧:「万一未来这一切将不复存在,那该怎么办」。 更可能会把这万一的失败机率在心底立刻模拟起来,并已经因为这模拟的结果感受到痛苦、无助、与担忧。 甚至对方根本没办法意识到,他心底到底在这幸福的当下有过甚么样的思维与变化。
换言之,可能在两人最幸福的时刻,没安全感的那位其实是手脚冰冷全身打颤的。 因为当时他心里想的是「万一这些再也没有,所产生的恐惧感」。 而这恐惧感,只会让他需要别人提出更多的保证与承诺。
但这是一个负反馈螺旋。 虽然对方做得越多,自己好似得到越多。 但在自己每次「获得增加的同时,也让人更加害怕失去」 → 因为对他而言,失去的损失变的越来越大。 换句话说,若对方投入越彻底,当事人的不安全感其实也随之升高。 会要求更多更多的顺服
让他心安。
但当对方耗尽力气达到那一阶段的心安时,他又会找寻下一个课题来测试「我的猜疑是错的」、「你不会离开」。 但我们都知道,人没办法证明某件事情绝对没有。 所以,最终整段关系就在挑毛病→顺服→感动与道歉中周而复始。 最终,有一方会无法承受(比方说无法给予更多、或是无法忍受这猜疑),而让关系崩溃并结束。
换句话说,那是一种潜意识的悲观者思维。 简单的描述就是:「你真的对我很棒很棒! 可是就是因为这份棒,让我不经担心起来万一日后这些都没有了,那我该怎么办呢?」 所以,当对方越是爱自己,越是在行为上表现出在意与爱怜时,他/她所产生的害怕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加剧烈。
很有意思,不是吗?所以若你曾经交往过没有安全感的情人,或是你自己是没有安全感的情人时,在这整段推导下,或许你能理解为何我前面提到,安全感并不是他人能够提供的东西。 反而只会因为别人提供的越多,越让这份关系会重重的跌落并崩溃的主因。
这带来这议题的下一个理论:「如果你的情人没有安全感,更多的关心与爱其实是毫无用途的」
那如果你的情人是没有安全感的人。你到底该怎么办呢?
请她来看这篇? 这当然是绝对不可行的。 我的建议会是:应对没有安全感的人,要就是放弃,不然也只有「距离感」或许反才会让关系平衡的关键。
简单的讲。 既然你给予更多只是让他的恐惧感上升,那你停在某个点不动,反而可以
维持某种均衡。 换言之,恐惧感与不安全感,并不是你能帮对方控制的,那是他自己心态以及对于关系在意的副产品。 也因为对于关系的在意,你若停在某个距离之外,不跑远、但也不过份接近,你才能避免恐惧感的持续上升。 甚至当他大幅度冲上来之际,你还得保持一个巧妙的距离。
但我得说,对于有着强烈不安的情人来说,除非他最终能自己找出「自己的安全感」,否则这段关系都将很难走到底。 你的保持距离,最终也可能被以负面的方式解读。 所以最理想的,其实是在开始不深时,若查觉类似问题,就提早中止。 否则长期时间与精神的投入,到头来都很可能是白忙一场的。
好,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 : 如果自己查觉自己是没有安全感的人,而且这东西是无法从别人身上所获取,那到底我们该怎么办呢?
或着我们该先来探询,所谓不安全感,又到底是甚么样的内心纠葛呢?
安全感是自身问题的一种情绪困扰,越往外求取解答,就越可能让不安增加。 换言之,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切入到自我内心的思维中,并透过自己的力量来加以调整
而社会的安全感又是如何?
试想:某年少貌美、加班至黑夜的白领女子,转了公车、倒了地铁、再搭小巴,终于回到租住所在的那片民房区。路灯昏暗、四下俱寂、更无行人,只听得自己疲惫而急切的步步声响,这时候大部分人都能保持镇定。忽然背后狗吠,什么东西翻倒、破碎,回头望却什么也没有,再行几步却隐约传来脚步渐近。这时候开始慌,却不敢回头,只是步伐加快,看着住地已在眼前,长舒的那口气就到了嗓子眼。巷口猛地转出一人,脸笼在阴影中,
手缩在口袋里,对着你一步步逼来。额头沁汗、喉咙干哑、手脚发软,你都能看见那将要凑到脸前的刀光了!转个弯,他进了街角另一条暗巷。
从这个案例得出结论:不安全感大部分不是源于环境,而是他人。当然了,你要说这是由于特定环境、特定场所、特定人群所造成的,日常生活并非可以类比。好吧,小巷里你怕遇到打劫的,买个菜你怕遇到打药的,出差住店你怕遇到打呼的,陪老婆逛个街你还怕遇上打折的……他人即是地狱,那么多青天白日路旁街角和你擦身而过的陌生人本质上与午夜劫匪有多大的区别?毕竟,在生活的战场上,每个人都是竞争者、对手、敌人,而资源和机遇永远是稀缺的、弥足珍贵的战利品。在这个角度上,作为人口第一大国的我们,面对的压力或许更大,因为对手的数量更多。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我们的国家地大而能住的地方不大,物博而被人头摊得很薄。从离开父母的荫庇开始,我们不得不日日奋斗、夜夜拼搏、时时战战、刻刻兢兢,不断提醒自己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早起的虫儿被鸟吃。如果我们是鸟就得起得比其它鸟更早,如果我们是虫子就得躲过早起的鸟。但我们到底是虫子还是鸟,只能看早起后会不会被吃掉,而且今天活了下来并不代表明天你也能算个鸟。
这里也就牵扯到了安全感的另一个维度,那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当午夜的那位女子看清了对面走来的不过是邻居老赵,恐惧也就荡然无存;当吃饭只是饮食,而不是化学实验;当出行只是交通,而不是钻地雷阵;当就医只是治病,而不是抢钱赌命;当住房只是安居,而不是和天斗和地斗和人斗的阶级斗争;当我们不是虫子,也没人是鸟人……生活就不是战场杀场,最多是竞技场。成功了是人杰,失败了也不用做鬼雄。失去了信任,安全感自然也就无从谈起。面对茫茫人海数十亿来犯敌兵,我们枕戈待旦、杯弓蛇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我们紧张焦虑、失眠抑郁、神经衰弱、精神分裂――我们没有安全感。
所以当下的年轻人对游戏类娱乐以及类游戏娱乐(譬如各种选秀、挑战等等)的狂热,或许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层层闯关、难度不断升级的游戏模式隐喻了现实的艰难处境;另一方面,虚拟的世界(或者跳脱现实的世界)提供了现实所没有的安全感。从而让我们得以欢畅地释放压力、发泄愤懑与恐惧。
最后,我想说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没有安全感的人群。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或许就已预见到了今天,他一早告诫我们,“小国寡民”才是王道。到了今时今日的13亿人面前,想要安全感却是难上加难。你想说有钱就有安全感,我认为也不尽然,有钱最多能买到安全帽或者套,还不含质量保证和风险担保。所以,无论对自己还是这个社会,达到自我内心安定和社会和谐,安全感是不可或缺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