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进化论也称“单线进化论”,是19世纪中后期文化人类学进化论学派的主要理论,它探求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原因及一般规律,以解释当时世界各民族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的原因。他们在具体问题上的观点虽不尽一致,但都认为人类社会与文化都是不断进化发展的,人类心理上的一致性使得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各方面均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着各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他们发展进化的速度不同,从而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一、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研究方法述评
古典进化论一般将当时的欧洲社会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顶点,并以之为尺度,将其它社会和文化放在不同的进化位置上顺序排列。为了描述文化演化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古典进化论者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比较研究法和残余分析法。
比较法的价值在于使人类学者通过比较信仰、行为和器物等的类似之处,从而归纳人类社会制度背后的一般思想过程和意义。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泰勒说:“从广义上看,人类的品质和习惯同时显示了文化现象的相似性和一贯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人性和人类生活环境普遍的相似性这两个方面,通过比较,去追溯这种相似性和一贯性。”“尽管各种族在文明程度上大不相同,在体格肤色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仍然能够将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进行不同程度的比较。”《原始文化》一书,本身就是比较研究的产物。泰勒所倡导的比较研究法,至今仍对文化人类学产生着重大影响,只不过泰勒所进行的比较,是一种单一的纵向的静态比较,目的在于区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从而构筑出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阶梯性特征,而现今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则是为了洞悉文化的深层奥秘。
残余分析法也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创用的。所谓的文化残余物,是指某
些文化现象例如某些工具、设备、艺术形式、风俗、观念等,虽然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和意义,但由于惯性的力量,仍然以一种残余物的形式留存于现在的社会中。因此,通过考察这些文化残余物,就可以还原文化的原初状态,重新构建出旧有的文化结构,进而重建人类文化的发展进化史。对残存的分析,使人类学家能够深入发掘各种习惯已丧失的意义,“超越蒙昧、野蛮和文明的差异,重新认知各种习惯间的相似关系,而且能充分地认识蒙昧、野蛮人的社会习惯行为和宗教信仰的合理性。”[1]文化残余物固然包含着“历史上的文化”的因素,但是,无论是静止的物态的残余物,还是不断被人类所沿袭的思想、习惯等的残余物,实际上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器物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都被人类及其活动影响着,一个器物和一种行为不仅被其继承者和承载者不断的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而且,也被周边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重新构画。因而,由文化残余物所还原的文化现象,其实是很模糊的,至于要精确到所需要的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二、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理论观点述评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内容:
第一,“心理一致说”。人类心理一致,系指人类有相同的心智,人类思想中一些基本的东西,是全人类共有的。“既然人类的心理是一致的,那么,这种心理的一致性也将规定一切心理的派生物,使之也具有一致性;文化既然是被人创造了的,那么它也被规定为‘齐一’的或一致的。”人的心理的发展都有一个由非理性向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心理的不断完善、智能的不断提高是人类文化进化的动力。泰勒就认为,“人类文化受演化发展的特定法则所支配”,这个特定的法则就是人类理性的自然过程。他还认为,所有的民族及其社会文化都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并不存在什么退化的现象。人类社会和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化,是因为人类的理性最终会战胜错误。也
就是,人类发展进化的动力,有赖于人类的理性思考。“心理一致说”其实隐含着这样一个观点,即:文化是人类心理的产物;因此,由于人类的心理(理性)是一致的,那么,文化作为人类心理的派生物,也就是一致的,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差别只是在于文化发展的阶段或程度不同。为此,古典进化论者又提出“线性发展说”,来解释文化之所以存在差别。
第二,“线性发展说”。由于人类的本质是一致的,因而文化发展也具有共同的法则,各民族均沿着一条完全相同或相似的路线自动演进。发展和进化是必然的,但不可能跨越或跳跃其中某一个阶段,也不可能由前一阶段倒退到后一个阶段。将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化”的发展以“线性发展”进行解释,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认为各民族文化都是沿着一条完全相同或相似的路线进化,却未免过于绝对;就即便有所谓有普遍的进化路线,那么特殊的,即跨越某一个阶段的文化进化现象,也是存在的。按传统的说法,历史上不乏有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如果承认这种时代的演进对于文化发展而言也是一个进化的过程,那么,文化进化中的跨越式前进也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
第三,“独立发明说”。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由简到繁、独自发展而来的,各民族、各地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不是传播的结果,而是“独立发明”的。实际上,正与古典进化论者所强调的相反,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恰恰是多多少少受到其它民族其它地区文化的影响,即,在文化的发展(或进化)的过程中,传播的因素也是存在的。以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或多或少都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并非某一民族“独立发明”的,也并非“独自发展”的。
第四,“逐步进化说”。进化论者认为,各民族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虽然都沿着一条路线进化,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些民族发展较快,有些民族发展较慢,但它们都会一
步一步地前进。这一理论其实是对以上三个理论的回顾,也是对古典进化论的立论基点的辩护,既然说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沿着一个相同的路线的进化的,但是为什么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又有着所谓“先进”与“落后”之分呢?于是,古典进化论不得不搬出“逐步发展说”,认为这种差别是由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不同所至。换句话说,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本来是不存在什么差别的,因为人类心理的一致规定着人类文化的一致,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并不是“方向”的差异,而只是“进程”上的差异。
三、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缺陷
古典进化论学派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片面强调单线进化,认为世界所有民族都遵循同一路线向前发展进化,不能跨越。事实上,由于传播和涵化,许多原始民族都跨越若干个发展阶段。即便文化是进化的,也只能是一种多线进化,新进化论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斯图尔德,就倡导一种“多线进化论”,他不像古典进化论一样试图寻找文化发展的普遍法则,而是致力于探索文化变迁中的意义重大的跨文化规律。
第二,忽略或不重视文化传播的作用,忽视对文化的功能、结构和象征的研究。当然,这也为后来的文化人类学家所重视,继古典进化论学派之后的传播论学派、历史主义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可以视作是对古典进化论学派不足之处的弥补。
第三,仅仅强调理性的作用,忽视了情绪、习惯、信仰、动机、本能、幻想、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在文化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如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的文化的完整的定义:“文化或文明是这样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文化是一个复合体,仅仅强调文化的某一方面
及其在文化发展(进化)中的作用,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第四,不加分析地认为各个民族的原始习俗都是原始时代的残余,事实上,有些民族的习俗是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形成的。原始习俗作为一种“文化残余物”,并不一定是该民族原始时代习俗的“残余”,这里面不仅有该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所谓“原始习俗”的继承、补充、修改、完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当然也有其它民族对这种习俗的影响,历史上的战争等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形式,无疑对某一民族的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五,有些学者据以立论的资料不可靠,结论与事实不符。如摩尔根的“蒙昧低级阶段‘以果实为食物’的观点,就与事实相违背”[2]。
基于古典进化理论的这些缺陷,许多学者批判并拒斥该理论。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便严厉批判了这种认为所有社会都是经过相同阶段而发展的单线进化论。他认为,古典进化论所拟定的进化序列是无效的。古典进化论者以技术为尺度把西方文化列为最高,但如果把排列的尺度由技术的复杂性改为亲属关系的复杂性,许多所谓的原始民族将会排在很高的位置,西方社会就会被放在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这就是说,排列标准是相对的,文化并没有高低之分。在博厄斯的影响下,20世纪前期,美国人类学中出现了一种反进化主义的思潮,人类学家开始重视个性特色的记述,采取文化相对主义立场,反对寻找进化规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怀特、斯图尔德等学者的倡导,进化论才在文化人类学中重新复苏,由此而形成了新进化论学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