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掌握几个基本选择,还要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P197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P197生产剩余价值
m
资本的本质:P200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 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之间的源泉关系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课后复习题及历年国考题
1.2012.10-43.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P183
答:(1)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性条件和基础。(3分)
(2)第二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3分)
2.商品的二因素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P183-185.
答:(1)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或属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1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2-2.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P183.
统一性: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斗争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拥有商品价值的生产者就不拥有使用价值,消费者则相反。
2-3.2011.1-44.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P184-185(2010.1)
(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2分)
(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2分)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2分)
3.如何理解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P185
答:(1)商品的价值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2)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4.2011.4-4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P186-187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但该商品仍能按其社会价值进行交换,他就可以获得较多盈利,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大于社会价值,则会亏本甚至破产。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
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
商品交换以社会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所以企业就赚钱,反之,则赔钱,形成贫富的两极分化。)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2
成反比。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P189
答:(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6-1.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010.7.2009.7)P190
答:(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性。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2009.7-47.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P192-193重复
(1)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概括地表述,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4分) (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实现优胜劣汰。(6分) 2010.4-4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P192-193
(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分);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1分)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
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实现优胜劣汰。(3分)
2009.10-44.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P193(2010.4简)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分)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3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2分) 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P194-195
答:(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的基础上产生。 (2)商品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9.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10.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P197-P198
答:(1)作为资本的货币会带来更多的货币,发生价值增殖,产生剩余价值。其前提必须找到一种商品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0-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P198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的自由人;
第二,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东西。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10.3.2013.4-47.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P198
答: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2012.7-4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P199-203
答:(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
4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家一定会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12.2013.1-43.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意义。(2009.4.2008.10)P200-201.
答:(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12.2013.1-43/2008.10-4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P201(2009.4)
(1)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分)
(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2分)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2分)
13.2012.1-43.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202-203
答:(1)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分) (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2分)
(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工人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2分)
2011.10-4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P203
答:(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为了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可补充: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2009.1-47.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P202-203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5
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个企业的资本家就会由于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能够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3)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由于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使得超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了,但所有的资本家却都可以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
(4)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1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P203-204. (没有考核点)
答:(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3分)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3分)
2013.10-43/2012.4-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P206-207
(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15.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后果、作用和历史趋势是什么?P205—208
答:(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2011.7-44) (2)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3)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4)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16.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209.(简答仅用红字部分)
6
答: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3分)
⑵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衽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广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人、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衽强力统治。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沿革、民族地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4分)
⑶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3分)
2010.10-47/2010.4-47.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P218(重复) (1)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产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2分)当时的许多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3分) (2)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体系。(3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成了为剥削制度辩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暴露了其阶级本质和历史局限性。(2分)
17.2014.4-43.为什么说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P219
答:(1)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概念。 (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