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8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Social Sciences) VERSITY 第7卷第4期 Aug.2006 Vo1.7 No.4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真善美探析 向岚麟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关键词] 传统民居;建筑;真善美 [摘要] "3前关于建筑本质的理论纷繁芜杂。为此,-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以中国传统民居为例分析建筑 的真——建筑结构的明晰性和材料运用的合理性、生态性;善——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即人本性;美——形体和空 间、意境美。可知建筑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oo9—4474(2006)04一O124—05 On the True,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of Chinese TradifionM Residences XIANG Lan—lin (School ofArchitecture,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 Key words:traditional residence;architecture;the true,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Abstract:Theories ̄bout architecture are numerous,complicated and controversi1a.This paper,by means of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methods,conducts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residences to analyze the ture of architecture,i.e.,techniques of structuring,building materilas,and ecology,to analyze the good of architecture,i.e.,meeting people’S practical demands,and to analyze the beautiful of architecture,i.e.,form,space,and effect.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ssence of rachitecture should be hte combination of being ture,good and beautifu1. 关于建筑的本质一直众说纷纭,影响较为广泛 美。【 的是彭-I ̄1教授在《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基于建筑 在建筑中,真表示它必须要符合当时的技术条 的物质属性、精神感受和技术条件总结出的建筑三 件,具一定的科学性;善即建筑满足人们的具体使 重属性——实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实用性是 用需要,即它的实用性;美就不用赘述了,应该有两 人们对建筑提出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艺术性是 方面的内容,包括它的视觉艺术美和与人精神世界 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要求;科学性 的共鸣,即它的艺术性。真善美三者既对立又统 是指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前述两个方面 一,只有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建筑才算是完善的 的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对真善美的解 建筑,才是遵从了建筑的本质。 释——真是外部现实真实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善是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技术经济和 人对外部现实符合目的的要求的实现。就人类而 文化的产物,经历了时间和岁月的沉淀,汲取了时 ,人类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客观世界规律而掌 代的精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 握真,可以通过客观规律去实现有利于自己的主观 而传统民居是其中应用最普遍的建筑类型,受约束 目的,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而达到善。如果这种目 与限制亦是最少的,融合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最 的和理想还体现在优美的形式中,就亦能达到 能体现传统建筑的特点,因此本文以传统民居为 [收稿日期]2 ̄5-09.25 [作者简介] 向岚麟(1980一),女,l ̄lJll宣汉人,硕士研究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向岚麟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真善美探析 ・l25・ 例,挖掘其中的真善美,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建筑的 本质。 下来的相对固定的材料表现形式容易使人获得一 种地域的认知感。 真——传统民居结构的明晰 一、性、材料的合理应用和生态性 1.“真”即真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如实反映 建筑的结构形式、材料应用和当时的技术条件。表 现在传统民居上即结构的明晰性和材料的合理应 用。首先最为突出的是它无论在外表还是内部都 是其结构和受力方式的真实体现。正如陈志华在 《北窗集》中所述,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物,它们 的外形完全是结构体系的真实表现(见图1)。除 了门、窗、隔断之类的装修构件之外,柱、梁、枋、檩、 图1 宋《营造法式》大木作示意 椽,所有这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结构构件,它们按 照结构所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 起,而结构的条理性、明晰性和目的性也充分表达 出建筑的结构美。美国建筑师赖特曾经从现代建 筑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大加赞赏,而中国的 前辈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音先生早在20世纪30 年代也曾敏锐地看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就是体现 结构美的建筑。‘2 J 2.物尽其材,也就是材料的合理利用与真实表 现,尤其是对当地材料的巧妙运用。如黄土高坡上 的窑洞利用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黄土层;福建客家 民居采用极厚的生土墙,既可防潮隔热又可保温御 寒;南方民居中所谓之“粉墙”即白垩墙可反射阳光 以隔热;傣族的竹楼利用当地盛产的竹资源,创造 出一种轻盈体态;还有新疆、青海一带的土坯墙;藏 羌民居的厚石墙(见图2)、山东临海一带的海草房 等等都充分就地取材。每一种材料在当地建筑中 都有其最适当的受力方式、生态应用和表现形式, 就地取材也能使建筑自然地融合于其所处的地域 环境,天然具有该处环境所具特质,而且长期因袭 图2丹巴某藏族民居② 3.传统民居的真还体现在对自然的态度上,即 尊重自然,顺应客观环境,具有生态性。表现在两 个方面:首先是在布局上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如 山地地区民居多顺势而建,高低错落(见图3);江 图3 I ̄1111某羌寨@ 南水乡民居多依水而建,与河道关系密切;陕西一 带的窑洞则充分依托黄土崖壁……其次,在建筑技 术和构造、空间设计、平面布局上有许多自然空调 通风措施,顺应当地气候。四合院这一建筑布局形 式能在全国各地扎根,适应全国巨大环境差异,就 在于人们自动调节院与宅的三维比例、轴向、出檐 长短等变化,调剂日照、通风、采光。如南方民居多 挑檐,一方面适应夏季多雨的天气,同时也增加建 筑物的阴影带来阴凉。如南方民居的布局上,房间 进深大,厅宽且高,门与窗、窗与窗尽可能对齐,形 成穿堂风,使空气对流而带走热量。各房间之间采 用活动式屏门、隔扇,使内部空间开敞、通透,利于 空气流通(见图4)。建筑内部多采用天井、厅堂、 通廊与侧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以利通风。可以说, 正是传统民居基于“真”的考虑,使其不但适应了当 地的客观环境,也获得了一种地域的认知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6・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图4南浔某宅院④ 二、善——传统民居的人本性 善,即善良、美好,在建筑中,指的是它的实用 性。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常提到“善德善行”,善是 一种伦理道德的评判标准。建筑中的善,主要是以 人为本,在建筑中充分考虑人的需要,让使用者有 安全、舒适的感觉。老子日:“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表明了建筑中为人服 务、供人使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空间本身。建筑的 核心正在于此。 1.民居满足人们生活所需 传统民居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最 显著的是传统民居的功能多样、空间灵活,以充分 适应人的生活变化。它的门窗可自由拆卸,空间可 自由分割,厅室之间及内外皆可通敞合一,也可分 为小间(见图5)。使建筑本身的功能结构灵活,随 图5苏州某宅⑤ 生活要求变化。而且,人屋相渗,建筑作为生活场 所,人按生活造就建筑,它也安排人的生活,从生活 到长期熏陶人的心理,影响生理与气质。建筑中倾 注了主人的情感,也反映了主人的文化操守、道德 修养,就像林黛玉之潇湘馆,贾宝玉之怡红院。人 与建筑已是两相交融,浑然一体,也正因如此,才有 了刘禹锡之《陋室铭》,归有光之《项脊轩志》。一 草一木,一砖一瓦似乎都在传情达意,建筑已成为 人们情感的载体。还有,建筑中还融人有社会关 系。民居尤其南方的建筑及园林都多廊,而廊有多 种生活内容。以街道檐廊(见图6)为例,首先它是 一种遮风蔽雨的空间;其次,可供家人或邻居甚至 路人稍作休憩;为邻居住户们创造半公共、半私密 的交往空间;而宅店外的檐廊还可做为商业空间的 延伸。亭和风雨桥也是人际交往的佳处,“建筑生 活两相融。” 图6江南水乡沿街檐廊⑥ 2.民居中体现社会文化 建筑不仅仅满足个人的生理需求,同时亦满足 人们的社会属性,这突出体现于民居中的文化表达 上。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主导 的文化,有着一套严密的等级制度,并以家族为核 心。在建筑的空间安排上,无论是江南的天井院, 或是云南的“一颗印”,大理丽江的“三坊一照壁”, 还是北京的四合院,虽具体形态有所差异,然皆为 “四合”之形制,内向封闭,自成体系。民居中通过 轴线的对称布局和前后的空间层次适应宗法与礼 制的需要,使得家族中各成员长幼有序,上下有别, 内外有分。同时亦满足了功能分区的私密性。正 中朝南的堂屋为民居的核心,供奉祖宗牌匾,家庭 聚会往往在此举行;堂屋东侧为上房,“紫气东来”, 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供晚辈居住;倒座及后院下 房供仆人们居住。方位、结构都反映了严格的尊 卑、贵贱等级。“庭院深深深几许”,布局一般为多 重进深院落,以强调空间等级序列。少则二、三进, 多的甚至达到九进,如苏州民居就有“一落九进”式 的布局。进数以多为贵。“这种空间序列往往是功 能序列、等级序列和观赏序列的统一”。 苏州民居 多进院依次为门厅、轿厅院、正厅院、内厅院的定型 序列。总的来讲,靠前的院落满足社会交流等活 动,而越私密、生活化的院落则越靠后。 传统民居中无论屋内户外、地面天棚、墙壁脊 顶、铺地种植、陈列摆设、对联匾额等皆用寓意比兴 的手法突出主人的文化修养,也象征一种吉利。如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向岚麟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真善美探析 常屋绕梅竹,墙植桃李。 ・l27・ 院内花木多石榴、海棠、松、竹、梅、菊等,象征多子多 孙、品质高洁;照壁上多福、禄、寿、喜、松鹤延年、喜 鹊登梅、龙凤呈祥等图样;外墙内檐窗格等装修多用 一些吉祥如意的花饰、图案作象征,如如意、蝙蝠、寿 字、 字、梅花、宝瓶等(见图7)。通过这种文化上的 寓意,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图7 I ̄Jil李庄某宅门窗 3.民居中的“天人合一” 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善”在民居中的又一个 体现。中国传统哲学主流即主张“天人合一”。《老 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自然为 自然而然,天道无为之意。这反映在古典园林中就 是人工与自然的交织:亭、阁、轩、廊等园林建筑无 不与周边自然紧密结合(见图8),各类型的建筑不 是为了表现建筑的样式繁多,而是为了体现物境交 融的一种和谐关系而存在于最适合它们的场所。 图8 园林中某亭与环境的融合@ 有宅必有园可以说是我们古建筑的一个传统。在 传统建筑的院落式组合中,“一院一组”为其基本单 元。而这院处于建筑中不同位置,则赋予其不同的 功能:前堂庭院位置虽重要却不是主园,常植树或 以花坛盆景对称布置,以合礼仪;后寝生活院留有 较大场地,小院大树,盆栽鱼缸,类似于起居室(见 图9);天井小院不可游憩,是为采光所需;我们常 说的园林乃是叠山造池,间杂亭台楼榭,写意自然; 还有许多檐际墙隙。人不入而景窥户,芭蕉细竹,块 石悬菊,皆适应人们生活所需。即使农家小舍也常 图9成都黄龙溪杨家大院的生活性内院@ 三、美——传统民居的形体美、空 间美 传统民居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形体美与 空间美。它们都符合美的基本规律,这主要指色 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因素有规律性的结合,如整 齐一律、对称均衡、照应对比和多样统一等。 建筑中的形体美不但包括建筑及其构件的构 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等因素,也包括建筑的装 饰、绘画、花纹和雕刻(见图l0、图11),还包括庭园 和家具陈设等。民居中,材质朴实,色调素淡,体量 亦是依人的尺度而作,因此,体现的是一种中庸平 和之美。 . 图1O苏州某建筑∞ 图11■a 丽江束河九鼎龙潭 m 风雨桥@ 空间美是建筑美的主角。传统民居中最耐人 寻味之处乃是它的气韵生动,浑然一体,总让人觉 得有无穷无尽之意味,这与它的空间变化是不可分 割的。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虽然因为材料限制,结 构技术水平比较低,内部空间很不发达,但是,一 则,建筑利用内院作为各项活动的补充场所,它的 院落半开半闭,若实若虚,同四周建筑物的长宽高 低有和谐的比例关系(见图12)。二则,传统建筑 善于运用“透、隔、敞、屏、引”等基本手法造成空间 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丰富的变化 (见图13)。“这种变化多端的内部空间获得,是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8・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中国建筑使用轻盈的木构架结构而不用承重墙有 途径,同时也是人类经济技术水平的一种反映;美 一关的。” 可见,空间的美是实体创造的美,是与材 料、结构相关的美,而并非臆造的美。 方面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外,它也是真 建筑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用材料结 善运用的必然结果。 构出来的物体,它的美更是真善美三者的有机统一 体。比如四合院常设置内外照壁,主要是风水上讲 究进门来一定要有档,不让气外露;其二,照壁刚好 .和建筑构成一道气流通道,保证气均匀流过建筑; 图l2成都洛带某宅内院@ 图l3 四川广安某宅∞ 意境美乃是空间美的最高境界,通过情景交融 的空间形象把欣赏者引入到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 空间的化境。如郑板桥“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 数竿,石笋数尺”,聊聊几笔即勾勒出一个面积虽小 而意蕴无穷的空间,竭尽观者之想象,使建筑与人 真正的两相互动(见图14)。 图l4苏州园林意境@ 四、真善美的统一 真善美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国传统 哲学主流——儒家美学即强调美善统一。孔子认 为感性形式的美只有同伦理道德的善完满地统一 起来,做到既“尽美”又“尽善”,才算达到了最高理 想。同美相对来说,善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明朝 理学家朱熹也曾说:“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 电。”东汉王充强调真是美的基础,不真实的作品只 有“虚美”而没有“真美”;美和善是紧密联系的, “美善不空”,不善的作品也不美。 在建筑中,善是最本质的必要条件,是真和美 的基础。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居宅无论精 髓,总以能蔽风雨为贵。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槛, 而止可娱情,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 ……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脱离了建筑的功 能,建筑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了。真是实现善的 其三,照壁也是一种私密性的要求,否则从大门就 能看到屋内一切;最后,照壁也往往反映了当地的 雕饰、绘画等艺术水平。 正如林徽因先生所说:“能诚实地袒露内部有 机的结构,各部分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不事掩饰; 不矫揉造作;能自然发挥其所用材料的本质的特 性;只设施雕饰于必须的结构部分,以求更和悦的 轮廓,更协调的色彩;不勉强结构出多余的装饰物 来增加华丽;不滥用曲线或色彩来求媚于庸俗。这 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条件。” 通过对传统民居中“真善美”的剖析,我们从传 统民居中所领悟的不应当仅仅是些肤浅的表面符 号,更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对建筑本质的理解。惟 有正本清源,才能更好地认识建筑,才能使其按照 既定轨道稳步向前,真正的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注释 ①摘自侯幼彬编著的《中国建筑美学》一书,该书由黑龙江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②由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毛良河提供。 ④摘自阮仪三编著的《江南水乡古镇——南浔》一书,该书 由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⑥摘自阮仪三编著的《江南水乡古镇——乌镇》一书,该书 由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⑩、⑩由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徐先锋提供。 ③、④、⑦、⑧、⑨、⑩、⑥、⑩为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1]陈易.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M].上海:同济 大学出版社,2003.30. [2]陈志华.建筑艺术散论[A].陈志华.北窗集[C].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23. [3]郑光复.建筑的革命[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32. [4]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7.94. (责任编辑:杨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